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一年,清顺治帝去世。第二年康熙元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处死。
刚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固然是一件大喜之事,但现实却又是瞬息万变,偏偏这个时候传来父亲被害的噩耗。
虽然父亲投降清朝成为自己的敌人,但再怎么说他也是自己的父亲,血浓于水,多年的养育之恩无论如何郑成功都不会忘记。自己不能尽忠也就罢了,却还明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而不能报仇。天底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郑成功此时心如刀绞,此时收复台湾的高兴心情完全被这巨大的丧父之悲所笼盖。
痛苦的事情不止一件事,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又给他惹出了麻烦。
郑成功的周围疯传他儿子郑经和弟弟乳母的绯闻。和别人有绯闻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郑经的绯闻对象竟然是弟弟的乳母。看来这个郑经一点儿也不正经。和郑经有奸情的这个乳母叫昭娘,还给郑经生下一个孩子,取名为郑克臧。
郑克臧是郑经的长子。
最生气的人还是郑成功,他恨不得亲手斩了郑经这个逆子。周围的人纷纷向郑成功进言,要求郑成功严惩郑经的这种乱伦行为。他们指责郑成功,“你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怎么管理一方土地?”郑成功一气之下派人去厦门杀人,他让他的部将去厦门斩杀郑经,同时一并斩杀郑经的母亲董夫人,还有和郑经通奸的那个女人昭娘,以及他们生的儿子郑克臧。一向对郑成功言听计从的部将此时不敢奉命,他们不敢去斩杀郑经,因为郑经是延平王郑成功的世子。
在厦门的郑经听说父亲要来杀他和他的情人昭娘,他派人暗中保护昭娘,并调兵遣将想要抗命。此时的郑经已经控制了厦门,跟他在台湾的父亲郑成功对峙。
部将不听从指挥,儿子败坏郑家名声,还私自调兵遣将图谋不轨,郑成功很心痛。
国破、君逃、家恨,这些事情都是对郑成功的一次次沉重的打击。
郑成功在东南开辟出新的抗清基地,但是在西南方向的南明永历帝日子却并不好过。
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抗清失败后如丧家之犬,被清军一路追赶。
此时大势已定,中原已无朱由榔立锥之地,朱由榔索性逃到缅甸。
原先的明朝山海关总兵,现在叛明降清的平西王吴三桂带人在后面穷追不舍。
当吴三桂得知朱由榔逃到缅甸后,手下的将士劝他,“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小人多堵墙,好歹曾经为明朝卖过命,如今永历帝已经远窜缅甸,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他一马算了。”
吴三桂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正因为他曾经是明朝的将军,所以他才要对明朝皇族赶尽杀绝。
虽然现在早已经降清,但清朝对自己并不放心。要是不狠下心来,自己的这个平西王只会是当得一天到晚都不安稳。
主意一定,吴三桂率兵攻入缅甸,缅甸王在威胁下,只能将永历帝乖乖献给吴三桂。
吴三桂将永历帝在昆明残忍地绞死,这一年郑芝龙也被处死。
永历帝离世,又一条噩耗传到郑成功的耳朵,这条消息对向来忠君报国的郑成功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康熙元年,郑成功在悲痛中离开人世(有人认为是被暗杀,因为郑成功虽然病倒可是一开始并不严重,还能喝酒、看书、批阅政件。可后来病逝突然急转直下,不和常理。郑成功临死之时痛苦万分,手指脸皮都被抓破,浑身是血,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与地下”),虽然他只有三十九岁,但他的一生却比很多人有价值。
郑成功死后,他的兄弟和儿子因为争夺权力陷入斗争。台湾的将领认为郑经公然跟郑成功作对,已经不再是郑成功的继承人,他们拥戴郑成功的弟弟郑袭为延平王。当郑经在厦门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他立马自立为延平王,点足精兵,和他的心腹陈永华发兵进攻台湾。
还是这个不正经的郑经手段高明,最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胜出,继承了郑成功的王位。
郑经虽然作风有问题,倒还蛮有才干。郑成功刚收回台湾,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所以对台湾的整理大多数是郑经一手操办的。
郑经接手台湾后在台湾设学校,鼓励通商,发展农业,将台湾治理成一片欣欣向荣之像。
此时大陆已经基本归清,唯独郑经在台湾的抗清实力依然强大。而清兵自辽东入关所依靠的是他们的骑兵。在陆地上,骑兵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但是要他们跨海作战对付郑经,这可有点强人所难了。
郑经在台湾不忘反清复明,经常派舰队在沿海一带找机会惹麻烦,清廷对此又不得不防。
为了防止沿海一带居民和郑经等人以及海外的反清势力掺和在一起,清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当然这个办法并不是清政府最先发明的,早在明朝为对付倭寇就开始有海禁的政策了。
海禁确实狠狠压制了在台湾的郑经,但是这是一项对敌人有效,同时对自己的副作用很明显的政策。
沿海一带居民全部搬家,靠近海边三十里的地方不准居住,片甲不得下水,违反这些规定都是要杀头的。老百姓谁不依恋故土?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更不愿搬家,但政府却毫不退让,只要不搬就砍头,没得商量。为这海禁而丢掉性命的无辜百姓不计其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禁一实行,既不能下海捕鱼,又没有了通商的机会。很多人都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他们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后来慢慢才发现,这一政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越当代的老百姓。
让我们在回到顺治帝福临身上。福临是幸运的,六岁就成了皇帝,在多尔衮的帮助下成为第一位坐在北京的大清皇帝;同时他又是不幸的,没有享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选不喜欢的人做皇后,经受婚姻的折磨,时时刻刻经历勾心斗角的较量。
在常人眼中他是一位幸运的少年天子,但福临却觉得自己时时处在痛苦之中。不过好在,最后他遇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对待自己的这份感情福临和他的父亲皇太极一样都是至死不渝。
顺治十三年,董鄂妃进入皇宫,当年就被封为贤妃,一个月之后就被封为皇贵妃,这个位子相当于副皇后。
她如火箭般的升迁速度真的让一般嫔妃咂舌,但董鄂妃有这个资本,她是个极优秀的人。
董鄂妃出身名门,父亲是内大臣鄂硕,弟弟是著名的大将军费扬古,她自己可以说是大家闺秀。与其他满洲女子不同,董鄂妃非常喜欢汉学。
而其他和她同时的女子,别说汉学,大多数都不带学习的。这样一来,董鄂妃在满洲女子中一枝独秀,成为少有的才学兼修之人,很容易脱颖而出。
顺治帝也酷爱汉学,兴趣让两人走到一起。一位是当世帝王,一位是才学兼备的漂亮女子,这两人当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共同的兴趣作为他们之间爱情的纽带,这条纽带比其他什么利益关系都更加牢固。
福临每次从师傅那儿学习完回来,董鄂妃总是好奇地向他打听学到什么东西。福临再把这一天学习到的东西教给她。可见小两口之间的学习氛围很浓厚。
福临毕竟还很年轻,他有时很厌烦天天这样无休止的批阅奏折,处理政事。董鄂妃是很懂事的,她这时就在一旁提醒他作为一名皇帝,不要忘记自己在为天下苍生而工作。
这可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福临原本浮躁的心,他的母亲怎么说他都不听,但经过董鄂妃的一番劝说,福临倒是很高兴,高高兴兴的继续他的工作。有董鄂妃在旁边,福临反而觉得批阅奏章成为一件高兴的事。
有时候福临很高兴,拿着奏章给董鄂妃看,她总是以后宫不得干政为名推却。她明白,督促丈夫批阅奏章是为丈夫好,为天下的百姓好,要是自己参与政事,不知道要搞出多少乱子来。
福临别的本事没有,废皇后倒是有的是本事。先把自己的第一个皇后废了,第二个还是不喜欢又差点废掉第二个皇后。关键是他不但废自己的皇后,还多管闲事别人的皇后他也要废。
原来,多尔衮很痛恨自己的母亲阿巴亥被逼着殉葬,想想这件事就觉得自己的母亲太不幸了。他想着有一天替母亲挣回面子。
等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他不顾别人的意见,追封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的皇后。多尔衮一死,福临就把多尔衮母亲的皇后之位给废掉了。真是好本事,连他爷爷的老婆都给废了。
第一位皇后已经让福临废掉,但他对第二位皇后还是不满意,非得要废掉她,让董鄂妃做皇后。
孝庄太后知道后马上反对儿子这种荒唐行为。这位皇后可是蒙古女子,而此时满洲正和蒙古联手,可不能说废就废。
但是太后说的话在皇帝这儿没什么作用,因为皇帝正在青春期叛逆之中。他心里只有董鄂妃。
董鄂妃和皇后关系很好,二人情同姐妹。当得知皇帝要废后,董鄂妃在福临面前长跪不起,她质问她的老公,“皇后到底有什么过错,皇上要废了她。”
福临不忍心她这样一直跪着,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说,“上次额娘生病,你朝夕陪伴额娘,还亲自去为额娘祈福。而皇后却连看望都不看望。”
董鄂妃说,“那也不能因此废掉皇后。”她并没有想当皇后的意思。
董鄂妃心里明白,皇上这样做是为她争个名分,但这无疑会给大清国给皇上带来很多麻烦。而她并不是贪图名利的人,只要能和爱人在一起就可以了,别的什么也不计较。或许福临就是喜欢她这一点,什么都先为福临考虑,而丝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福临从小见惯了别人为争权夺利闹得头破血流,突然生命中闯入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人,他打心底里喜欢,发誓一生一世对她好。
废皇后这件事结束了,皇后没有废掉,董鄂妃也没有当上皇后,但她和福临两人之间的感情却因此更深了一层。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下一个皇子,这是福临的第四个孩子,福临很高兴亲自写诏书庆贺这个孩子的诞生。明明是第四个孩子,福临偏偏在诏书中说这是他的第一子生。看来子以母贵,对董鄂妃的喜爱,让这个孩子也备受福临的宠爱。
当年海兰珠生下皇子后皇太极也是十分宠爱这母子俩,可惜不久海兰珠的儿子就夭折,海兰珠也从此一病不起。
同样的厄运再次降临到福临身上。
上天偏偏不喜欢相亲相爱的人。
董鄂妃的儿子不过数月就夭折,福临和董鄂妃都悲痛欲绝。
作为母亲的董鄂妃实在是受不了失去爱子的这种痛苦,她随即病倒,病势一天比一天加重。
看着他这样,最伤心的是他的丈夫。福临很担心她的病,天天安慰她。
为了不让福临伤心,董鄂妃强打精神说自己一切都好,“皇上不要担心,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务上。”
皇帝为什么这么喜欢她,就是因为她无论什么时候首先想到的都是对方。
虽然言语上说自己没事,但是她的病却是一天比一天重。三年后,董鄂妃永远离开福临。
生前不能给的死后都要给你。福临把董鄂妃追封为皇后,还破例让朝廷的一品二品大官去为董鄂妃抬棺。这些远远超出规格的事情,周围的大臣当然全都反对,让这些有头有脸的朝廷重臣去给一个女人抬棺材,他们不反对才怪呢。包括太后也反对,他认为皇帝为了一个女人的去世就这样悲痛,做的太过分了。
等着吧,后面还有更过分的事情。
不过在福临心中这些都远远不能表达他对亡妻的思念。
自己的红颜知己离己远去,福临彻底对这纷繁的人世失去希望,万里江山和心上人比起来算得了什么,除了董鄂妃外他心里已经完全装不下其他东西。
既然对红尘再也没有眷恋,福临一头钻进空门之中。
抛却俗世的千万烦恼,只愿与青灯古佛长相伴。他之前就痴迷于佛法,到现在这种境况更是越来越觉得佛法的精妙之处。经过大师的一番指点,无所牵挂的福临在佛法中找到依托,他向往那些超越凡尘的僧人,此时甚至产生出家为僧的念头。
皇族出家有什么奇怪的,释迦牟尼和达摩祖师都曾经是皇族,最后不也一样在佛门中才找到生活的真理吗?
不过在孝庄太后和一干大臣的极力反对下,福临终究是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董鄂妃仅去世一年后,福临就染上自古以来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天花,不治而亡。
自己活着的时候实在是太叛逆了,做了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临死之前,他留下《罪己诏》,忏悔自己做过的错事。
因为对汉学的热爱,他在位时做了不少汉化的事情。恰恰有许多人对汉化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如果过度汉化可能会重走北魏孝文帝的覆辙。
其实顺治帝还是很有成绩的,这份诏书写的很片面,基本上否定了顺治帝的作为。可能这份诏书并不是皇帝写的,而是按太后的意思,大臣起草而写的。
原本开始重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的趋势,从顺治帝死后又停住了脚步。
顺治帝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岁,如果再多给他点时间或许他也能做个更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