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对固守声韵和雕饰。伊本·阿密德追求声韵和雕饰,但却不总是固着于此。他不像大多数同时代的和后来的雕文饰辞家那样,有时可以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上一个时代的风格。
倾向于使用同义词和铺张扬厉的手法。雕饰和骈韵的风格必然要求铺厉和使用同义词。
善于使用介词短语和各种联结词。
使用生僻的、历史的、语言的、学术的用语,但他比其他散文家用得少。
伊本·阿密德的散文是讲求华丽的骈韵时代和上一个时代的承启点。
按伊本·阿密德的风格写作并更注重声韵和雕饰的著名散文家有:艾布·伯克尔·花拉子密、艾布·伊斯哈格·萨比,《辞海》的编撰者沙希布·本·阿巴德(938-995)、柏迪尔·兹曼·哈玛扎尼(969—1007),我们将在讲《玛卡梅韵文故事》时提到他。
戛迪·法笛勒和他的学派
戛迪·法笛勒(1134—1199/伊529-596),生于巴勒斯坦阿斯格兰,法特梅王朝后期到埃及,在开罗查希尔书写局服务。法特梅王朝灭亡后,在萨拉丁手下当大臣,成为他的文书和咨询人。萨拉丁死后,其子阿齐兹国王仍保留他的职权,直至他去世。萨拉丁曾当众说过:“别以为我是用你们的剑才统治国家,我是用法笛勒的笔统治国家的。”
法笛勒有一部诗集,至今仍为手抄本,还有一部书信集。
在戛迪·法笛勒生活的时代,诗歌和散文中的浮艳之风盛行,雕饰已成为作家写作的目的,他们只关心为文章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充满着修辞的、语言的缀饰。戛迪·法笛勒在这一运动中有着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写作雕饰的开拓者,他的方法被称为“法笛勒方法”,它有如下一些特点:
拟人化的描写。以大量的借喻、隐喻为基础,多拟人化,近似诗歌的特点。
过分使用双关、对偶、近形词,尽量拉长句子,使韵句彼此间隔很远,为使用近形词和双关语创造条件,然而也因此使文章变得隐晦、繁难,甚至显得拙劣。
多用韵句,并在文中增加内容。戛迪·法迪勒喜欢大量使用韵句,并在文中写进许多谚语和重大事件。
铺厉。这种方法必然冗赘。戛迪·法笛勒,特别是他的追随者,喜欢使用联结词、同义词和其他使文章拖长的方法。
戛迪·法笛勒对他同时代的和后来的作家,如安达卢西亚的伊本·哈梯布等有着巨大影响。他的方法很快在阿拉伯东方和安达卢西亚流行,许多人仿效他写作,文章华美造作,却很少健康的修辞,思想尤其低下,写作成了词汇的堆砌,表述的雕饰,空乏的语言游戏,它为以后的衰沉时期开了不好的先河。
阿拉伯人的故事文学
我们在别的地方讲到过阻碍阿拉伯文学产生史诗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古阿拉伯人缺少寓言和神话文学,他们的宗教信仰薄弱、社会制度单纯、个人主义精神强烈,他们只满足自己特有的文学,除这些原因外,还有其他一切把阿拉伯人和史诗文学、原始神话文学割裂开来的因素。但他们善于对古人传闻和现实事件进行的追记和讲述。由于阿拉伯人记忆力强,对细节感觉敏锐,语言轻快,易于激动和具有充沛的活力,如果他们坐下来,是会把故事讲得津津有味的。
阿拉伯故事就这样在自然和现实的基础上产生,但它旨在供民间消遣,而非供文学艺术享受。因此大部分离开了题材统一、心理分析、矛盾冲突、叙述轻快、避免冗长和多余的情节这些故事特有的原则。
阿拉伯人从生活和战争中积累了大量故事素材,这些素材为说书人和故事家传述。到了伍麦叶时期和阿拔斯时期,一些作家注意收集和整理零散的故事。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印度人、罗马人的接触丰富了故事遗产,他们借取和翻译不同民族的故事文学,将其融会在自己的传统和观念中,由此产生了范围广阔,具有自己特性和价值的故事文学。它可分为两类:创作故事和引介故事。
创作故事
这类故事包括传说和小说,许多阿拉伯文学集子,如伊斯法哈尼的《诗歌集成》,贾希兹的《吝人传》中包含着很多传说。也可能将一些轶闻趣事集中在某一历史人物身上,如集中在艾什阿布身上,故事中表现出他的生活事迹和诙谐的性格,但故事断断续续,不能构成人物的传记及具有完整场景和诸种因素的长篇小说。在伍麦叶时期和阿拔斯时期,由于诸种政治社会原因,故事艺术得到发展,并引起一些作家的重视。他们选取爱情故事和英雄传说,围绕莱依拉的痴情人、布赛娜的情人加米勒等人物,编写了各种小说,提供了他们事迹的不同片断和传闻,尽管还缺乏统一的题材、互相连贯的故事情节、深入的心理分析和创作美,但已构成了具有完整场景的长篇小说。由于伊本·图菲勒对哲学的重视,使他创作了小说《哈依·本·叶格赞的故事》。战争的史迹导致了创作巨卷本的英雄传记,这些小说中最著名的是《昂泰拉传奇》《热几的故事》《希拉勒人的故事》和《赛福·本·热·叶琼国王的故事》。这些小说都是为大众消遣创作的,它们由具有某些历史根据而又历来为人们传述的不同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后来被汇集起来,尽可能地增长,并加进了破坏其完整和减弱其矛盾的事件和诗歌。在这里我们只讲《昂泰拉传奇》。
《昂泰拉传奇》这部小说讲的是蒙昧时期最有名的英雄昂泰拉的生平事迹。围绕他编造了许多受到蒙昧时期环境、崇尚豪侠、忠诚和献身这些阿拉伯品质所启示的冒险故事。书中昂泰拉是一个埃塞俄比亚女奴之子,在崇尚英雄行为和战争环境中长大。后来他热烈地爱上了堂妹阿卜莱,他以其高贵的品质和光荣的业绩赢得了她的欢心,那是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才成功的。后来我们明白,这是一部英雄爱情小说,推崇意志、决心和坚韧的力量,把精神价值看得高于物质。
昂泰拉的故事很可能是由几个作者创作而成,在各地世代流传,直到最后被汇编起来。比较有名的一种说法是,10世纪埃及人优素福·本·伊斯玛尔根据法特梅王朝哈里发阿齐兹·比拉(975—996)的旨意把它编辑成册。另有人把它归于艾绥玛依,还有人把它归于艾布·欧贝达。还传说它的编辑者是12世纪的伊本·萨依埃,后者可能使它具有了今天的形式。传到今天的是希贾兹本,它是其中最长的,还有沙姆本和伊拉克本,后两者没有多大差别。
《昂泰拉传奇》缺乏创作的完整和矛盾的统一。其中有四个因素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昂泰拉的肤色,他的爱情,对英雄行为的歌颂,对出身和门第的推崇。本书情节沉缓,附加事件影响了它的发展。小说风格朴质,全书为韵文体,散文和诗歌间陈。但不少表达十分低拙,剽窃的诗歌也不少。
主要人物是昂泰拉——英雄行为和骑士精神的典范。除勇敢外,他还怀有对阿卜莱热烈的爱,为这爱他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他具有纯洁、高尚、正义、支持弱者等高贵品质。在小说中,有时也可看到昂泰拉脱离高尚境界,酗酒胡闹。但这非常罕见,它超出了人们喜爱的昂泰拉的通常行为的范畴。
历史上的昂泰拉在小说中被大大夸张了。他被描绘成完美骑士、万能豪侠和卓绝诗人的最高典范。他极慷慨大度,而需要者更加迫切。他是常胜英雄、弱者的依靠、被压迫者的宝剑,为追求永恒光荣不惜牺牲一切。他对阿卜莱的爱强烈之至,对她的感情无法再深,横阻在他面前的困难异常险恶,敌人极为强悍,阿卜莱的父亲十分顽固,战斗难以计数,灾祸无法估量,战马阿布斯对它骑士的需求强烈似火,它的骠猛威震远近等。
阿卜莱是忠于爱情的温顺妇女的典范,尽管有些矜傲自尊。舍布柏是一位忠实明智的兄长,他在危难中指引昂泰拉走上坦途,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赶来援助他的兄弟。东方学者戈德泽赫把他比作《堂吉诃德》中的桑丘·潘沙。
《昂泰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流行很广,东方学家们十分注意对它的研究,把它全部或部分翻译成外文出版。有些人把它称作阿拉伯的《伊里亚特》。就像《伊里亚特》是希腊蒙昧时期的缩影一样,昂泰拉故事是阿拉伯人旷野生活、他们的战争、道德和风俗的缩影。两部作品在描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英雄对战争的向往,把军队比作鸟群和海水,推崇美妇人的作用,把宝剑比作闪电,战马比作疾风等。然而在艺术方面两者却迥异,《伊里亚特》描写超绝,构作精良,达到极高水平,全部用诗写成。《昂泰拉传奇》却是诗歌和散文的混合体。
引介故事
在伍麦叶和阿拔斯两个时代,阿拉伯人不但记录自己的传闻,而且注意引介。他们从希腊借取了一些故事和史实,从印度和波斯遗产中获得许多东西,特别是引进了教谕故事《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由具有不同题材、风格和主题的许多传说和夜话构成,总的不超过二百六十四个故事,一千是言其多,不是确指。任何研究家要确切说出此书的本源并非易事。它比较可能是来源于印度—波斯的《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神话》一书。本书于9世纪中叶由巴列维文翻译成阿拉伯文,以后增添了一些带有巴格达和埃及环境色彩的阿拉伯故事。某些评论家认为,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斯·基赫夏里在书中增加了一系列阿拉伯、波斯、罗马的传说和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经阿拉伯说书人和故事家之手加以融会,由此构成一部既带阿拉伯色彩,又不失其原有特点和想象的书。
本书最后定型是在16世纪上半叶。
本书的艺术价值比较低弱。其风格随时间、地点、习俗、人物不同而异。其中有故事彼此相联的印度风格,有故事互相独立的阿拉伯风格。有些故事也很精彩,想象丰富,引人人胜,像《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有的故事则拖沓重复,平淡无奇。风格总的朴质简浅,用语通俗。但书中冗赘的叙述和隐晦之处颇多。有时描写过于直露而不含蓄。有的描写失之持重,超出了廉耻限度,并公开不厌其详地加以渲染,以迎合大众口味。
《一千零一夜》在东方和西方多次印行。首次是于1814年在加尔各答印行。萨勒哈尼神父在贝鲁特出版了四卷集的删改本。
《一千零一夜》被译成多种世界文字,它对东西方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玛卡梅韵文故事
什么是玛卡梅玛卡梅类似短篇小说,围绕一个虚构的主人公进行,他的故事由一个也是虚构的说书人讲述。主人公机智狡黠,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糊口之食,故而他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行乞、欺诈、计谋和谎骗进行。它没有完整的内容联系,主人公也不具备真正的个性。它是表现谐谑、表现善于通过曲折方法摆脱生活困境,尤其是表现语言和文学能力的园地。
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玛卡梅艺术产生的历史的看法有很大分歧。哈里里和盖勒格尚迪认为柏迪尔。兹曼·哈玛扎尼是这门艺术的创始者。哈里里在他的玛卡梅前言中说:“在一些文学聚会上——当今时代文学之风已经衰微、文学之光已经暗淡——曾读过柏迪尔·兹曼这位哈玛丹学者创作的玛卡梅韵文故事,里面包含许多哲理,能使人得益。后来我步其后尘创作了自己的玛卡梅。”盖勒格尚迪说:“第一个进行玛卡梅创作的是时代的学者和文学的泰斗哈玛丹的柏迪尔。”乔尔吉·泽丹则认为柏迪尔只是在整编语言学家艾哈迈德·本。法里斯(999)书信的基础上才创作了玛卡梅。在确定或否定柏迪尔和伊本·杜莱德之间的关系上也有很大分歧。《罕世璎珞》的作者伊本·阿卜迪·拉比和伊本·古太柏认为玛卡梅产生的时代比柏迪尔的时代早得多。哈绥里在谈到柏迪尔时说:“当柏迪尔见到伊本·杜莱德时,后者向他出示四十个故事,说这是他自己的创作,把它献给思想和良心,讲的都是异乡事,用的都是怪僻词……以后柏迪尔便仿效他创作了四百个行乞方面的玛卡梅。”
比较可能的是,“玛卡梅艺术是由故事和传闻逐渐发展形成的,柏迪尔的功绩是将其组织和编写成特殊的艺术形式。”这种特殊的形式在伊本·杜莱德的故事中是不曾有的。后者的故事中虽然也时讲声韵,但基本不受骈韵限制,它不像玛卡梅那样围绕一个主人公进行,在语言修辞上那样造作,也不像玛卡梅那样含有轶闻、趣事、提到时代事件、历史人名、格言、谚语、语言、文学方面的内容。柏迪尔从伊本·杜莱德的故事中,从当时特别注重声律韵节的散文写作风格中得到借鉴,形成了玛卡梅风格,从他所处的社会状况和底层文学中获得营养,提炼出玛卡梅的内容。玛卡梅是当时流行的行乞业的回响,是乞丐生活的反映,其风格适应当时大众文学的鉴赏口味,注重音韵和修辞美,在作品中间人格言、谚语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