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尤其是贝督因人的性格,是在沙漠和旷野中陶冶而成的。作为保护贝督因人不受侵略和征服的坚固营地的旷野,使得贝督因人豁达开朗,散漫无羁,总是要自由和独立,不在外来压迫面前低头,不屈从于任何法律和制度。
由于贝督因人的生活极其艰苦,因此他们事事知足,能吃苦耐劳。然而他们也总是苟且偷安,不力图改善自己的环境和生活现状。
贝督因人囿居于沙漠的生活,滋长了他们的个人主义精神。他们很难把自己提高到具有民族精神的社会性的人的水平,这种个人主义精神使他们不能对超出部落范围的公共利益表示忠诚。
此外,包围着沙漠的各种危险,使得贝督因人必须是骁勇的。他们始终不是攻击者就是被攻击者,总是二者必居其一。他始终要和人、野兽、严峻的自然因素这些敌人战斗。“宝剑是他的防护,马背是他的堡垒,忍耐是他的武器”。在交战、保卫和救援方面他们表现得尤其勇敢。
尽管贝督因人在旷野中散漫无羁,他们还是具有好客、慷慨的品质。他们形成这种品格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在危险四伏,茫茫无际的荒原中获得好的声誉并得到同样报答。他们的慷慨主要表现在点燃篝火、宰杀牲口、款待避难者。此外,贝督因人还相当忠诚,这是出于一种豪侠气概和崇高心境的驱使。崇尚忠诚和践约,往往使贝督因人为保护亲人、邻居、或避难者而进行战斗,并牺牲一切。
假如你了解了贝督因人不甘屈服于暴虐、维护正义、反对强者欺凌弱者的话,那么你对活动在广阔天地中和炎热沙漠里的贝督因人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阿拉伯语言的本源及其发展
阿拉伯语言是闪语言的一种,比其他闪语言更接近本源,尽管它比其他闪语言产生的晚,历史短。这是因为阿拉伯人囿居于沙漠不和其他民族接触的缘故。它也不像其他闪语言那样混杂。但是这种语言的早期情况至今仍淹没在历史的迷津之中。我们至多知道曾经有过两种语言,并从中产生了其他的阿拉伯语方言。这两种语言是南方语言,也称希姆叶尔语;北方语言,也称姆德里语。
南方语言和北方语言也门戛赫塔人的语言在形式、词变和词汇派生方面不同于希贾兹的阿德南人的语言。艾布·阿慕尔·本·阿拉曾说:“希姆叶尔语言不是我们的语言,他们的阿拉伯遗产也不是我们的阿拉伯遗产”。也门语与哈巴什语和艾克地语有更多的联系。希贾兹语与希伯来语和奈伯特语有更多的联系。有的学者认为,南方的戛赫塔语是来源于北方阿德南语的。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在新近发现的也门铭文中,有一些在发音、构造上和姆德里阿拉伯语相吻合的句子。在最早的铭文中有数百个两种语言都有的词汇,有一些在书法和意思上都和阿拉伯语相同,如兄弟、姐妹、偶像、幼狮、雄狮、月份等。
希贾兹姆德里语由于被渗透和混合,逐渐发展成在阿拉伯蒙昧时期文学和《古兰经》中所使用的语言。它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下:
希姆叶尔语和姆德里语的混合: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南方部落曾向北方迁移,并散布在希贾兹和半岛北部。南阿拉伯人经常前往北方经商。戛赫塔人和姆德里人彼此混合。为了相互了解,希姆叶尔和姆德里两种语言互相接近。在大约五个世纪的时间里互相渗透和发展。由于南方国家的消亡,阿德南—姆德里语最后终于战胜戛赫塔—希姆叶尔语。姆德里语经过这一混合后,更加广泛,更能吸收各类文明。
部落方言阿拉伯各部落有本源相同、支流不同的自己的方言。有的是变换了字母,如“黑巴马”和“黑巴欧”;有的是改变单词中字母的顺序,如“萨阿嘎”和“萨嘎阿”;有的是在语法分析上,如希贾兹人在使用残缺动词“勒赛”时,其述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宾格。而泰米姆人在使用它时,如果述词前有所除名词“因拉”,则述词变为主格……以及其他许多不同之处。除这些方言外,阿拉伯人说话时还有许多弊病。如古德阿部落人在说话时,咕噜咕噜吐词不清;泰米姆人在说话时,如果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是海姆宰,则把它换成字母阿因,如“艾曼”读成“阿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规范语言在存在着每个部落自己使用、而且别的部落也不难听懂的许多方言的同时,产生了一种纯正的规范语言,这就是文学领域的语言,诗歌和演说的语言,所有的阿拉伯方言和语言都融汇其中。它吸收了这些语言的长处,摈弃了它们的短处,它在《古兰经》中,在流传至今的水平很高的蒙昧时期文学中最突出地显现出来。古莱氏方言比规范语言更为流行,我们下面将要谈到这方面的原因。古莱氏方言是各种方言中较为纯正的、表达也最为清晰的一种语言。
至于这一文学语言形成的原因,则是很多的。其中有:
市场:在阿拉伯半岛各地都有市场。阿拉伯人在一定时间,为商业、司法、文学、亲缘关系方面的事务前往市场。在那里他们赎买俘虏,处理彼此间的纠纷,互相用诗歌和演说夸耀自己的出身、门第、大方、口才、美德和勇敢,还进行骑马比赛、各种运动,互相交换商品等。这些市场就像博览会一样,人们从半岛各地前来。最著名的市场有在麦加附近的欧卡日市场,还有麦加奈市场和朱勒麦加志市场也在麦加的郊区。欧卡日市场是最大的市场。每年伊历十一月一日到二十曰举行。达官显贵和部落头人前来聚首,从事贸易、互相夸耀、赎买俘虏、调解纷争、进行朝拜。市场上使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诗人和演说家注意在统一的规范语言中使用大众语和清楚的表达方式,以招徕听众,使他们不致感到生疏或不能接受。市场对统一和普及规范语言,对古莱氏语战胜其他语言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最有名的市场就在他们的国土上。
古莱氏部落麦加很早就是商队的落脚点,是古莱氏人的故乡,阿拉伯人尊敬的地方,因为它继承了从古代传下来的光荣和富有。同时它又是天房所在地,朝觐者从各地拥向这里。因此古莱氏人在统一语言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古莱氏方言从前来自己国土的各部落方言中吸取优美动听的成分,使自己完善起来。阿拉伯人都模仿它,诗人和演说家也都愿意采用它,因为最重要的市场都在古莱氏人的故乡,而且仲裁者中往往是古莱氏人居多。诗人从这些地方带着古莱氏方言和表达方式传遍半岛各地。这样,共同的规范语言就非常接近古莱氏语。
邻近文化阿拉伯人并非只局限于自己半岛之内而孤立于邻近文化影响之外。他们始终和邻近民族有着接触和往来。阿德南语就曾通过商业贸易,或通过分别由波斯、罗马支持的希拉人和迦萨尼人间的竞争而吸收了戛赫塔、埃及、波斯、罗马和哈巴什文化。它通过从这些具有古老文明的语言中,取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而臻于完善。
就这样,阿拉伯语发展到蒙昧文学时代,已经是十分完美,具备了若干种语言和多种文明的优点了。它表达细腻,格调很高,能准确地表达出各种内心感情,能写景状物,描写各种思想活动。当《古兰经》出现时,它的地位就被肯定下来了,以后尽管时光流逝,世态变迁,阿拉伯语得力于《古兰经》的保护而一直流传下来。
阿拉伯语具有可分析、可派生的优点,它有多种构造新词和变换字母的方法,还有大量同义词及各种比喻,如隐喻、转喻和类似的表达方法。大东方学家布鲁克曼说:“阿拉伯诗歌的语言在其语法形式方面具有相当厚实的底子。在句子的组成、表达的精细方面,它是闪语言中发展最高的一种语言。它的词汇引入注目的丰富。无疑,它是由各部落的支流汇集成的一条主河干。”
阿拉伯字母并不是一下子就制定下来的。它源出于伊斯兰教产生前在阿拉伯半岛北部流行的奈伯特字母的多样化。阿拉伯语书法演变有三个环节。第一是有着三种形式的古埃及书法即赫罗格利菲、赫罗提基和狄姆提基;第二是腓尼基书法;第三是穆斯奈德书法。穆斯奈德书法有许多种类,知道的有四种:沙法维体、沙姆德体、拉赫尼体、萨巴体或希姆叶尔体。从穆斯奈德书法派生出肯达书法和奈伯特书法,从奈伯特书法派生出希拉书法和安巴尔书法,其中也就有希贾兹书法(它便是阿拉伯的书法)。至于库法书法,它只是对希贾兹书法的一种艺术化和排列技巧。
古代阿拉伯人把文字写在骆驼的肩胛骨上、枣椰树和树枝上,也写在一种白色薄石板上,有时也写在兽皮、陶片、木板和埃及草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