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木尔
马哈姆德·台木尔(1894—1973)是埃及近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二三年代兴起的埃及现代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以创作短篇小说见长,并取得很高成就,同时也创作长篇小说。他的创作深受其兄穆罕默德·台木尔的影响,其兄是埃及近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以后,他在法国和瑞士居住了两年,这使他更多地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法国、俄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小说、戏剧,受莫泊桑、契诃夫的影响尤大。他的创作年代跨度很大,20世纪70年代初还有短篇小说集问世。一生创作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二十余部,并有多部剧作和大量的散文、游记、文学评论、语言研究等著作。长篇小说有《废墟》(1934)、《伶工艺术家艾布·阿里》(1934)、《未知者的召唤》(1939)、《赛勒娃彷徨歧途》(1944)、《克娄巴特拉在哈里里市场》(1946)、《革命者》(1955)、《沙姆鲁赫》(1958)、《再见》(1959)、《蓝灯》(1960)、《土木偶》(1969)等。
《废墟》中的萨米是个孤儿,靠同父异母哥哥哈马达抚养长大。哈马达对他凶狠专横,但善良的嫂子莫黛对他却很温柔。贵族小姐泰海妮在其祖母的陪伴下经常到哈马达家来玩,萨米和泰海妮两小无猜。萨米在学校与教官毛希丁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经常出入教官家,并结识了他的女儿法特西娅,之后,他们成了一对恋人。泰海妮嫉恨法特西娅,常常欺侮她,伤害她的感情。一次,泰海妮将萨米引诱到花园,搔首弄姿,强行和他亲吻。这一切被前来找寻萨米的法特西娅看见,她难过地离开了萨米的家。后来,萨米和法特西娅恢复了关系,这时法特西娅的父亲已死,莫黛让法特西娅常住在自己家。萨米使法特西娅怀了孕,他向兄长提出要娶她为妻,但被拒绝,并把她嫁给了一个乡下看房子的老头。萨米决心复仇。找到泰海妮的新居,与这位新嫂子发生关系。持续了一个月方才解恨。不久,哥哥哈马达去世了,嫂子莫黛也病故。住宅成了废墟,萨米从此感到孤独,便去农村寻找他昔日的恋人,得知法特西娅已经死了三年。他看到一个男孩,他明白这是他的孩子,决心把他抚养成人。小说描写萨米由善良到堕落又重新醒悟的曲折过程。促使他堕落的因素很多:专横的兄长,善良的嫂子,他对感情缺乏理性控制,走向复仇的极端,他在友人和仆人的唆使下,在冲动中与女友发生违背传统道德的关系,并使她怀了孕……尽管小说中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对主人公与嫂子关系的行为描写过于夸张等,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教诲意义的小说,告诫人们不可忽视青少年的成长,不要压制他们的天性,对他们应当善于爱护和诱导。
《未知者的召唤》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与一位英国女士伊文丝相识,她对东方的一切充满近乎狂热的迷恋,要去寻找沙漠里的迷宫。主人公被她神话般的故事所吸引,决心与她一同探险。加入他们行列的还有旅店老板奥德和一个向导。他们在沙漠中艰难前行了几天,终于探索到迷宫人口,正要寻径而入时,一阵乱箭射来。他们出于自卫,开枪打伤了射箭人。后来才知道住在迷宫里的是一位孤独者,名叫沙菲。孤独者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座迷宫是他祖父、一位部落长老在土耳其时代为避难而建造的城堡。沙菲热烈地爱上索芳姑娘,当向她求婚时,遭到她家人的严词拒绝,他因而变得疯狂,决不能忍受索芳嫁给别人,决心杀死她后自杀。在打死索芳后,他却没有勇气自杀,而在祖父建造的迷宫中住了下来。二十多年后,他还深深地怀念死去的姑娘。当探险者了解这一切后,对这监狱般的迷宫感到了厌倦,决心回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生机的社会中去。这一行人告别沙菲时发现伊文丝失踪了。她一定是回到了迷宫与那位孤独者生活在一起。小说在某些方面与陶·哈基姆的小说有些相似,都着意表现东方世界和东方精神:通过伊文丝之口对东方精神进行了褒扬,通过沙菲与索芳的感情纠葛表现了古代东方的纯情之恋。人们的心灵往往被一种无名的事物所召唤,都渴望去探求它,当他们找到这无名之物,其隐秘也暴露无遗时,又会感到深深的失望,以致不得不离它而去,而有的人却依然留恋它。这可能是作者对人的心灵世界的一种认识。小说既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成分,还具有象征意义。
《赛勒娃彷徨歧途》中的主人公赛勒娃出生在亚历山大,母亲因为生活作风不好被父亲休弃,不久父亲去世,她只好由祖父收养。祖父刻板粗暴,使她生活在孤寂和压抑中。她在一个庆祝会上,认识了一位贵族小姐萨尼娅及其未婚夫谢里夫和谢里夫的朋友哈姆迪。她祖父去世后,母亲把她接到开罗。她因此知道了母亲的放荡行为。母亲去世后,她来到萨尼娅身旁,萨尼娅已与谢里夫结婚,赛勒娃嫁给了哈姆迪。哈姆迪住院期间,赛勒娃与谢里夫发生了暧昧关系,并怀上他的孩子。谢里夫是个纨绔子弟,道德败坏,赌场失意后自杀而死,哈姆迪也因病去世,赛勒娃在医院生下的婴儿也已死亡。这时一个产妇因病不能哺育婴儿,医院让赛勒娃哺育。原来这个婴儿的母亲就是萨尼娅。萨尼娅原谅了赛勒娃,让她当孩子的保姆,她俩又重归于好。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通过赛勒娃由一个纯洁善良的姑娘沦落为卑贱苦难的女人,表现了埃及社会中家庭、婚姻、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弊端,既歌颂了美德也贬斥了丑恶。在作者的笔下善始终焕发出光彩,正是它使赛勒娃重新走上了正道。
台木尔的主要成就是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主要的短篇小说集有《朱姆尔长老》(1925)、《穆泰瓦里大叔》(1927)、《阿法拉老人》(1936)、《最初的跳跃》(1937)、《歌女之心》(1937)、《小法老》(1939)、《印在额间》(1941)、《粗嘴唇》(1946)、《行行善吧》(1949)、《恭贺新禧》(1950)、《生命的胜利》(1963)、《公开拍卖的丈夫》(1970)。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善于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摄取创作内容,对其进行精细描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埃及生活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小说构思精巧,情节生动,文字典雅,风格流畅,在阿拉伯文学中独具一格。他是阿拉伯短篇小说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阿拉伯的“莫泊桑”。他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既歌颂了生活中的真与美,也对形形色色的丑与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贬斥。小说并不局限于地区性内容,而是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尤其在人物的心理刻画方面。贯穿于小说中的是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希望,是他改良社会道德的理想。
短篇小说《二路电车》中的售票员哈纳菲每晚都能看见一个面色苍白、衣着简朴的姑娘坐他的电车。他每次让她买票,姑娘总是推托,说是马上就下车,或哀求邻座帮她买一张票,哈纳菲对她充满了蔑视。一次姑娘又不买票,就在车停站的时候,他将她推了下去。姑娘重重地摔伤在地上。哈纳菲的朋友取笑他,说他被野鸡纠缠,把野鸡打下车了。哈纳菲回到窝棚似的家中,由于几年前已失去妻子,如今孑然一身,生活艰难,寂寞难耐。后来,他在车上又发现那位姑娘。姑娘一见他即要往车下跳,却被哈纳菲一把拉住,并询问上次摔伤的情况。这时稽查员上了车,哈纳菲悄悄地把一张票塞给她。当他知道姑娘还没吃饭时,又下车买了一个肉馅烧饼给她。车到终点,姑娘没下车。哈纳菲下班回家,发现后面有人跟着,他回头看了看,脸上堆起了笑容。他走到家门口,等待后面的姑娘跟上来。小说对下层的劳动者给予了深切同情,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美好感情。小说笔触细腻,对两位主人公的相识、相知写得十分感人。
《穆泰瓦里大叔》中的穆泰瓦里是一个小贩,一生未娶,过着鳏居生活。他虔信宗教,在作完礼拜后,总要在一个富贵人家的大院门旁给人讲宗教故事,讲马赫迪(马赫迪是救世主之意)将重新复活,拯救人类。久而久之,他的听众越来越多,连富人的母亲也把他召进宅院给她讲经。人群中开始流传穆泰瓦里是一位圣人。一些摸过他保留下来的一把宝剑的病人,偶然痊愈,于是他是圣人的谣传便传得更广了。人们认为他就是先知,就是重新复活拯救人类的马赫迪,连那位贵妇人也跪在他面前。对他顶礼膜拜的人越来越多,每天他都要接待数不清的“信徒”。一天,他突然披头散发,手持宝剑,冲出房门,对着前来的人们乱杀乱砍。他终于发疯了,被警察带走。作者对社会中的宗教现象揭示得非常深刻。
《小耗子》中一个不满七岁的孤儿,被她“舅妈”收养,成了这个家庭的小佣人,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活,吃不饱穿不暖,带遭受女主人的拳打脚踢。人们都管她叫“小耗子”。她在栖息地和一个小耗子交上了朋友,每天用剩菜剩饭喂它,并借机对小耗子讲故事,小耗子也因而成了她生活中的最大安慰。女主人让她到楼上去照顾一个生病的邻居,但她对小耗子思念不已。一天早上,她看见女主人捉住一只老鼠,正往它身上浇汽油,并嘱咐孩子们把门关好。她见心爱的小耗子被大火烧着,像自己浑身被烧一样。当小耗子跑到门前时,她打开房门让小耗子跑进去,自己随即跟了进去,那女主人跟了进来,随后门就从里面撞上了。一会儿,大火咆哮,噼啪声响彻天宇。小说别具匠心地将人间的“小耗子”(小姑娘)和现实中的小耗子交错描写,互相对比,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令人对小姑娘深深同情。作者以质朴清新的笔调,精致细腻的描写,满怀深情的叙述,有力地控诉了人压迫人的罪恶。
短篇小说《沙良总督的姑妈》揭露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官僚的虚伪丑恶嘴脸。沙良出身寒微,靠姑妈一家抚养长大。他当了大官后,对贫穷的姑妈从不接济,姑妈死后,他大办丧事,为的是在同僚和舆论面前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尊重长辈、有孝心、知恩图报的人。小说以调侃的笔调,将沙良的伪君子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其他短篇小说如《成功》揭露了资产阶级新闻的堕落,《塔瓦杜德太太》抨击了一个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悭吝和对亲人的无情,《纳德日雅》则对宗教和封建的教权主义进行了血泪控诉。有的作品表现人的内心矛盾和斗争,如《行行善吧》写一个善良老实的老民,一次在城里办完事后蹲在一个墙根歇息,被人们误以为是乞丐,不断地给他施舍,以后他靠乞讨为生。这引起乞丐头子不满,在争斗中他打败了乞丐头子,成为丐帮帮主,从此横行一方。他的内心一直充满善与恶的斗争而不能自拔。作者展现的这一生存斗争,无疑是对社会弊端的鞭笞。《乞丐》叙述一个残疾乞丐意外拾到五镑钱并将它花掉,心中一直不安,终于在积聚了五镑钱后把它还给失主的故事,对人性中的善给予了褒扬。
台木尔一生写有三百多篇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为主。埃及文学评论家穆·马尔希说:“由于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他是那些小说先驱者中唯一将现实主义深化的作家。他代表着阿拉伯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时期。”台木尔的短篇小说是他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和反映。无论何种题材和内容,都渗透着他改良社会弊端、致力于人们心灵和道德重建的愿望。作者本人说过:“艺术家要追求善。只有存在善,艺术才能成为艺术。只有当艺术家把善当做他的灵感和目的时,他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台木尔的短篇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