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情還有記憶
愛的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尊重和克制,不但在相愛前和相愛中,更重要是不再相愛之後,就像尊重歷史般,尊重那段情史。
月前,行蹤無常的女人致電過來,說她終於完成了一本「重量級的書」,以文學手法道出自己跟某名人的「一段情」,因為「為情犧牲了青春和時間……」。希望我寫書評,我謝絕了。
人到中年,回首前塵,自然會慨嘆青春的流逝,所以,我們勸年輕人珍惜光陰。青春的可貴,是因為它令人們勇於去做一些「燃燒歲月」的事情,包括義無反顧地去愛。只是,在找尋愛甚至擁有愛的過程中,並不都是隨心所欲的,當中包括了等待中的煎熬和受冷遇的苦澀,何況還有相處中的瑣碎和衝突時的相互傷害。
這令我想到積琪蓮·甘迺迪的處世。1968年,她跟第二任丈夫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的婚姻轟動一時,但5年後,對方的獨子在飛機失事中喪生,性情大變的他不時對積琪蓮惡言相向,已到分居程度。然而,當她接到丈夫病故消息而從紐約趕回奔喪時,在巴黎奧理機場向等候的記者宣讀一份聲明:「當我的生命被陰影吞噬時,奧納西斯解救了我……他帶領我到一個可以追尋到愛和快樂的世界,我們分享了許多難忘的美好經驗,我對這永誌銘心。」
愛是會消失的,但共同擁有的經歷是抹不掉的,雖然曾經的美好會化為日後的傷感、遺憾。沒有人比相愛中的人關係更密切——心靈相撞、肌膚相觸,那是一段日子中的「獨家經驗」,珍藏它,就等於珍惜自己。「借名」銷售「私情」,雖然可以賺上一筆或洩了心頭之恨,賠上的卻是自己的珍藏品。
不同的時期和環境,對愛的處理方法或有不同,但愛的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尊重和克制,不但在相愛前和相愛中,更重要是不再相愛之後,就像尊重歷史般,尊重那段情史。
如果愛情留下的,還有一點恨的記憶,那也只是心底裡的痕印,待時光沖淡,而非大眾眼下的展品。因為在愛的季節,女人永遠擁有青春,犧牲,其實是一種甜蜜。
愛情顧問的自白
只有愛情從身邊溜過,或被愛情深深傷過,她才會正視愛情,並咀嚼愛情。
有位女友,身體不適,暫離職場,在家休養,不便出門,也不想見人,心情平靜又輕鬆。於是,朋友們有甚麼煩惱,都願意找她傾訴,尤其是愛情問題。
人不在曹營,心又抽離,對江湖是非,頭腦既清醒,人也較客觀;見解不乏獨特之處,有時更一針見血,或畫龍點晴。她很樂意做個聆聽者,因為以前,都是她訴說,朋友只有聽的份。這次換個身份和角度,就算回饋吧。
其實,朋友們的煩惱都曾經是她的煩惱,她在傾聽的過程中,一邊在為人解憂,也一邊在清理自己的煩惱;那些曾經困擾她的煩惱,她以為解決了,其實,並沒有解決。直到她幫人解決了,她才真正地得到解脫。
她很願意回饋,也很冷靜,分析辦公室政治,說得頭頭是道;說到愛情心理,也條理分明。一天,那位經常「顧問」她的朋友,突然對她說:「你原來不糊塗呀,很聰明哩。」她心中隨即輕飄飄起來,好像自己真的英明,不但幫了別人,自己也成長了。所以,我們才常說,幫人,其實就是幫自己。
很多愛情顧問,其實,在給人顧問時,也是在回味或檢視自己失去了的愛情。一個擁有愛情或正在享受愛情的人是當不了愛情顧問,也無暇顧問的。只有愛情從身邊溜過,或被愛情深深傷過,她才會正視愛情,並咀嚼愛情。
因為愛的時候,是兩個人,糾纏不清;寫的時候,是一個人,心較抽離。當你在傾聽愛情故事時,你的意見,不但說給對方,也是你自己想要的愛。
愛情拋棄甚麼人
你可以表達你的愛意,人家也可以表示拒絕,一旦兩雙眼睛不能觸電或一雙他移,你就應該轉移視線。
愛情令人盲目,但要留住愛人卻不可以太盲目。否則,你會被愛情欺負,乃至拋棄。那麼,愛情拋棄甚麼人?
愛情拋棄忘我的人。愛情除了感覺外,尚需要溝通,共同探討,互相取悅;有調情時的狡黠,有爭論時的刺激,既進又退,掌握分寸,知此知彼。只懂付出不求收穫的人,放棄了自我和自愛,而不自愛的人是不配有愛情的。
愛情拋棄執著的人。愛情應是專一性、排他性的,愛一個人總想跟他在一起,可對方和現實並不隨你意,你可以表達你的愛意,人家也可以表示拒絕,一旦兩雙眼睛不能觸電或一雙他移,你就應該轉移視線。
愛情拋棄癡情的人。人心肉做,孰能無情?癡情可以熔化冰凍的心,也可以阻塞愛人的呼吸管道,癡情可以溫暖人心,也會令戀人感到窒息。伸縮自如,能收能放的人,才令愛如雲似霧、愛人依依不捨。
愛情拋棄多情的人。自古多情反被無情誤,一個人、一份愛,像分豬肉般分給眾人,以為如此即可享受齊人之福,卻永遠也分不均勻,反而人人都埋怨、傷心,最終群起攻之,多情者將面對無情的拋棄。
愛情拋棄完美的人。因為人生從來不完美,社會從來有缺憾,愛情又何來完美?人,更不可能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往往為生活中的雜質而詫異,為眼前見到的路障而憤怒,為腦海中湧現出的失誤而痛心……他們用完美的尺去度量自己,也度量別人,其完美的心境跟不完美的環境總協調不起來。最終,被不完美的愛情拋棄。
莫斯科的吻禁
一對相愛的少年情侶,如果沒有過幾次旁若無人的激情之吻,他們的愛就沒有多少值得回憶;一對互相傾慕的成年男女,如果沒有過衝動的偷吻,他們的情就咀嚼不起來。
張學友有首歌,歌者把對愛人的思念化作深情的《吻別》,「在無人的街」、「在瘋狂的夜」,很感人。
然而,報載莫斯科市政府「為了提高公眾道德水平」,正考慮通過新法例,由明年元旦起禁止人們在公眾地方接吻,已婚人士也在受禁之列。
真是大煞風景。除非普京親自下令,我很懷疑這項法例可否順利通過。雖然這位總是不苟言笑的總統在多年前的車臣流血事件上表現得心狠手辣,但他是否有閒情雅致去「關心」莫斯科那裝潢可觀的地鐵內的「浪漫風景」?
總覺得,莫斯科不屬這樣一個沒有吻別的城市,無論是沙皇時代的她,還是共產時期的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都應該有吻別的風景。這個在芭蕾、體操、油畫和文學等領域上為世界輸出無數精英的大國首都,她的紅牆、車站、歌劇院乃至她的郊外,每天都上演著多少個重逢或離別的動人故事,親吻是最直接、最文明,也是最溫馨的情感表達方式,輕輕地吻一下臉頰,或緊緊地互相擁吻,無論是代表祝福即將遠遊的親人,還是表達對故人歸來的喜悅,都勝過千言萬語。
在西方社會,很多保守的政界人物在贏得競選後,也會情不自禁地擁吻身邊最親的人。在旁人看來,不但沒有「不道德」之感,反而更欣賞其自然流露的真性情。一對相愛的少年情侶,如果沒有過幾次旁若無人的激情之吻,他們的愛就沒有多少值得回憶;一對互相傾慕的成年男女,如果沒有過衝動的偷吻,他們的情就咀嚼不起來。
文字和數字
文字和數字,其實應該像一對夫妻或拍檔,如果能撇開既有成見,放下包袱,文字和數字是可以共同譜出充滿創意的事業。
跟文字打交道的人通常被稱為創作人,而跟數字往來的人則被歸類為生意人;在這個人文環境不那麼成熟、商業遠景也不那麼宏偉的社會,創作人和生意人似是一對糾纏不清的對手。
搞文字的人覺得生意人滿身銅臭,總不停壓榨;做生意的人覺得創作人自命清高,卻只會花錢。於是,寫字的人和計數的人常常為了那些「字」的大小或多少,由斯文客氣變為互數不是。
香港要搞創意工業,既少不了數字,也少不了文字。在信息年代,誰掌握了信息傳遞的工具,誰就能抓住了市場的先機。所以這十年,傳媒在香港一下子成為倍受垂青的行業。企業化經營改變了傳媒的生態,大資金的投入也扭曲了傳媒的性質。
然而,這個社會很怪,文人爭取數字,會被人說是貪婪,而商人插手文字,則被視為誠意。其實文字和數字是可以成為好朋友,也可以互換位置,因為從事文字創作的人和跟數字打交道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細緻和專注。
一個講究文字的人和一個對數字把關得好的人都會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他可以把對數字的敏感,轉化為對文字的執著;也可以把對文字的投入,轉化為對數字的關注。
從理論上說,文字人和數字人都要有很敏銳的觀察力,都要擅於在一推密密麻麻的字海中,找出最恰當的詞,記下最準確的數。所以文字和數字,其實應該像一對夫妻或拍檔,如果能撇開既有成見,放下包袱,文字和數字是可以共同譜出充滿創意的事業。
數字男女
從前的情人喜以文字表達愛的真切,今天的男女卻以數字衡量情的分量。只是,當談情說愛演變成討價還價時,那個「心」字去了哪裡?
九七前夕,香港媒體鬧了一陣子X先生和A B C D字母小姐熱,那是娛樂圈內男人嫖妓和女人賣淫的代號,因為有人事後不認賬,令地下性交易變成公審的「醜聞」;「沙士」之後,在上流社會,出現了一對貴族男女,也因為有人事後賴賬,令男女私情演變為娛樂大眾的「緋聞」。然而,一對過去式情侶向公眾互訴「衷情」時,說來說去,原來是一堆數字。
六年情史,五次求婚,十萬燕窩,百萬手袋,千萬豪宅,億元分手費……數目越數越大;還有那年那月那日那時那刻,他給了甚麼,她要了多少,等等,這一對男女都記得一清二楚,傳媒成為這場數字較量的戰場,讀者則被迫地成為加減乘除的評判。
自稱受傷的女人主動接受電台訪問,要講出真相,哭訴委屈,但又要「做回一個比以前更開心的人」;自覺受害的男人則召開記者會,抱怨「踩了一舊屎」,並慶幸「逃離侏羅紀公園」。這一對曾經愛得忘我的「忘年情侶」,分手才兩年,情,忘得很徹底,唯獨忘不了那一堆數字。
真不明白,這是哪門子的愛情故事!濃情蜜意時,還記下那一堆數字;分手兩年了,也擺脫不了那些數字。原來「愛情」發展到最後,竟只留下一堆數字;曾經的信誓旦旦都演變成「罪狀」,而這些狀詞,數來數去的,還是那一堆堆數字。
從前的情人喜以文字表達愛的真切,今天的男女卻以數字衡量情的分量。只是,當談情說愛演變成討價還價時,那個「心」字去了哪裡?
情史和性事
情逝了,以「研究」為名,把「隱私」銷售,那不叫女權,而是濫權;更不叫「突破」,而只是「落寞」。
真是無巧不成書。在香江,「有貴族血統的女律師」哭訴地向傳媒公開跟富豪的情史;在花城,「有女權意識的女編輯」則自豪地在網誌中,大爆跟名男人的性事。兩個「勇敢的女人」都以現身說法,指名道姓,一個以數字的大小証明自己的魅力,一個以數目的多寡研究男人的性能力。
一個自辯不貪錢,但口口聲聲都是數字;一個自解為研究男人,但被「研究的男人」卻在不知情下成為「公眾人物」,而那本「研究成果」——化為書籍迫不及待地趁勢出籠。原來,女權的高漲就是對男人的玩弄,一個把玩男人的金錢,另一個體驗男人的性表現。
女律師和女編輯都充分發揮了其「專業能力」,一個以「合法」手段披露真相,要還她一個「清純」形象;一個以「合理」方式書寫性愛日記,要「衝破傳統桎梏」,各自都說得理直氣壯。
愛情和性事,本是男女之間的私事,無論愛的是金錢,或跟多少個男人上床,都是個人的選擇;只是,兩位特異的女子在爭取自己的表達權利時,卻忘記了他人的「隱私權利」。無論以性交易換取金錢,或用身體寫作來賺取名利,都只是性愛自由或商業手段的形式之一,但並不等於可以隨意在當事人未知下,公諸天下。就算記者採訪時,也要徵得被訪者的同意,而律師更不能隨便公開客人的資料。這無關勇氣,而是品味素質的高低。
兩廂情願時,豪宅和燕窩都只是心意,只要付得起;愛到濃時,性,只是快意的享受;情逝了,以「研究」為名,把「隱私」銷售,那不叫女權,而是濫權;更不叫「突破」,而只是「落寞」。
分手的告白
看一對情侶是否真正愛過,不在於他們當初邂逅時如何沉醉,或愛到濃時怎樣沉迷,而是分手之後的沉默。
在情路上受創,心中有委屈,向友人哭訴,會因一時衝動而語無倫次,或一時想不開而胡說八道,只要稍有節制,人都會諒解。然而,事隔經年,卻透過傳媒將舊事公開,說是不懂愛或為了情,聽者難免生疑惑。愛情的確可以令人瘋狂,只是瘋了的人還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他或她的確有似風般的飄忽本事。
看一對情侶是否真正愛過,不在於他們當初邂逅時如何沉醉,或愛到濃時怎樣沉迷,而是分手之後的沉默。沉默不是不愛了,相反,它代表真的愛過。真愛一個人,你對他只有埋怨,不會有仇恨。所謂「我愛你」,跟「我恨你」其實意思相若,前者是「打情」,後者是「罵俏」;兩者皆有心,只是前者的「心」夾在中間,後者的「心」站在旁邊,它正慢慢離去。
分手從來不會快樂,也很難瀟灑,但真誠的情人,會令雙方的傷害減到最低。只可惜,現代都市男女多是慾望的過客,一旦滿足不到或滿足過後,就反面成仇。只是這齣以「情」為招徠而向公眾演繹的「愛的羅門生」,說來說去,既沒有愛意,又沒有情義,連心語都省略。如此欺場,請問導演,我們是否應該吞聲忍氣?
要一對分手了的情侶愉悅地說「再見」,那只是文人的期望,永遠不會成為事實;只是,男女關係到了分手時,雖然已沒多少愛意,但至少要有一點情義。此時此刻,所有的解說都是多餘的,所有的恩怨都該了斷。所以,所謂分手的告白,其實就是沒有或不用告白。
退休的男女
在性別競賽的跑道上,一直是男人領先,只是到了尾段,卻給女人跑贏了。
看到前警務處長曾蔭培的退休前剖白:三無三有五樂。說得狀似輕鬆,但眉宇間還是透露出淡然的無奈。
也許是多年紀律部隊的嚴格訓練,或職位上大公無私的需要,這位警隊一哥的表情總是嚴肅的,那副平方的臉永遠是義正詞嚴的樣子。即使偶爾的動氣——2002年為了維護警隊形象跟前廉政專員黎年在立法會上針鋒相對,或偶爾的微笑——在同一場合握手示好,也令人覺得他怒得克制,笑得拘謹。
這樣的形象跟他的身份很脗合。只是,作為觀眾,總想看看他職位以外的另一面。這令我想起另一位已故前高官曹廣榮,不過兩年間,人不但蒼老了,更瘦小了,連臉上的膚色都變暗了,雖然身旁伴著的是一位年輕的妻子。難道,退休意味著褪色?
然而,在尖沙咀Celine時裝店內看到名攝影師夏永康拍攝陳方安生弄孫為樂的照片,又是另一番景象和心情。照片中的她穿著便裝,坐在客廳地毯上,那張帶著招牌小酒渦的臉展現的笑容,不但燦爛,更洋溢著幸福和滿足,那是女人的幸福,也是祖母的滿足。
同樣是高官,退休前後,原來男女有別。女人的魅力既來自個人才華的展示,更來自愛情和家庭;比較起來,男人的光芒主要體現在職位和權力,反映在事業上的成就、在社會上的地位。所以,一旦失去了權力,男人彷彿就像洩了氣的球,鼓不起勇氣,更挺不起魅力。
在性別競賽的跑道上,一直是男人領先,只是到了尾段,卻給女人跑贏了。再到蓋棺論定時,男女之間,總算有了真正的平等?
記憶的長河
忘記,就是為了重新起步。
很奇怪,最近幾年有很多電視劇都喜歡在男女主角情到濃時,突然來個急轉彎,女主角因意外而失蹤,再失去了記憶。數年後巧遇時,女主角視之如陌路人,而男主角卻苦苦追憶……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少,而且不見得是真的失憶,只是不願回憶。
一對闊別了十年的好朋友在路上重逢,在聚舊中,男人得知,女人從加國回流,帶著婚姻失敗的創傷,看似平靜的臉上仍然難隱內在的哀傷,言談之間總是若有所思,彷彿陷入回憶。念舊的男人對這位十年前的廣告界才女感到痛惜。那時,她是跨國廣告公司創作總監,而他是個嶄露頭角的兼職撰稿員。
他們在創意上時有爭論,私下卻互相欣賞,彼此有好感,外人看來像是一對情侶。只是當時女的身邊已有人,男人只好黯然。她婚後更隨夫移民,相夫教女之餘,也在當地電台兼任主持人。他也另娶,並育有一對孿生兒女。自立門戶的廣告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但夫妻關係卻屢傳不和。
為了幫助女人重建自信,多情的男人誠邀她加入公司,執掌創作部,試圖喚起她久遠的記憶,再施展才藝。他不時提起他們共同的朋友,想讓她在感受到愛中站起來。女人只淡淡回應,就像忘了一樣。男人沮喪非常,以為女人無情。
其實,女人沒有忘記,但那畢竟是過去的事,曾經的風光、甜蜜,都已是過眼煙雲,重溫或許令人感到一時的溫馨,但頻頻回頭,只會更傷心。何況,眼前的男人已別抱佳人。
忘記,就是為了重新起步。
只因為有情
人很難逃避情的糾纏,你不是為愛情沉淪,就是為友情痛心,為親情揪心;你跳出這個情海,卻同時陷入另一張情網。
豈止是親情,令人無奈。其實,人的一生難免不為情困的,也可以是友情和愛情。
據說,靈長類的人之所以自視為高級動物,皆因有思想、有感情;一旦人處於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緒中,即是動情。
所以,人很難逃避情的糾纏,你不是為愛情沉淪,就是為友情痛心,為親情揪心;你跳出這個情海,卻同時陷入另一張情網。
為了情,有人遁世、出世,以為剃掉三千煩惱絲,穿上素長袍,口中喃喃唸經,心中默默祈禱,就可以遠離是非地。但錯了……
信仰是個人的選擇,卻並不等於可遁世,我們在茫茫無助中,在痛不欲生時,宗教教義中的箴言警句促人思考,教友們的關愛聆聽令人釋懷,然而,卻無助你忘了一切前情,更無鼓勵之意。
與其逃避做人之責,不如從挫折教訓中學習成長,從激情漩渦中跳到細水長流的小溪中,流出點點滴滴。在悠悠的歲月中,享受上帝的賜予,也完成天賦之使命。
有時,我會聽到一些朋友一邊發脾氣,一邊表示絕望。那是自相矛盾的。為何?《禮記》中的七情包括了「怒」——不滿意誰誰誰的做法,不甘心某某某的安排,明言力爭,為此爭鳴。
我從未把這種行為視作無情,愛人也好,罵人也好,都是因為動了情。愛恨互轉,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感抱負難展,是因為情未盡;安居樂業,享受天倫親子情,正是由起初的愛產生。
直接的男人
男人沒有了果斷和灑脫,也就失去了男人的童真。一個沒有童真的男人也就激發不起女性濟世為懷的感性柔情,以及兼容並蓄的靈性衝動。
鞏俐早前接受台灣東風衛視訪問談到合作過的導演時,她說,欣賞王家衛的直接,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覺得他比她的老朋友兼多年拍檔張藝謀直接。
今天的香港,直接簡練、乾脆俐落的男人越來越少,而婆婆媽媽、顧慮多多的男人倒是不少。這不但表現在婚姻愛情上,更多的是體現在工作上。講話總是在兜圈子,做事永遠推三推四,下一個決定,瞻前顧後,比登天還難。
當人們不停在批評特首及其特區「議而不決」時,其實這股風氣早在民間形成,在大機構紮根,最好的藉口是歸咎於僵硬的制度或衰弱的環境,但都市裡那麼多個靈動的人頭和亢奮的聲音都去了哪裡?
其實,含含糊糊的態度,表面看上去好像是欠缺自信或沒有把握,但深究一下,實為不願承擔、不想負責,是狡黠、狡辯、狡滑的伎倆。跟一個城府極深的男人共事或交往,你不但像是他鏡中的影子,總在監控下,而且那面鏡子隨時會打破,你的影子乃至你的形象隨時會被扭曲,甚至消失。
比較起來,直接的男人可愛多了,理性來看,在工作上可以提高效率,在溝通上更容易,他同時令人相信,他是真誠的。男人沒有了果斷和灑脫,也就失去了男人的童真。一個沒有童真的男人也就激發不起女性濟世為懷的感性柔情,以及兼容並蓄的靈性衝動。
所以,要相信一見鍾情,無論是戀愛,還是工作,甚至所有的所有,都要相信第一眼的感覺,那是最真的,也往往是最適合你的。
擇偶條件
愛情的迷人之處在於未知和心靈感應,相愛的人會自然而然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說不清楚。
某周刊訪問內地億萬富豪,其中問到其擇偶條件,對方坦坦蕩蕩地道出心目中理想妻子的五個標準:一是家中長女——懂得照顧人;二要有自己的專業——這樣才不依賴人;三要有文化素養——可以陪他見人;四要性情溫和——像小鳥依人;五要知情識趣——必要時做個隱形人。末了,他說,具備了五個條件,他就會跟「這樣的女人」談戀愛。
富豪的確是精明過人,不但做生意時精打細算,連找愛人也算到盡。不過,我很懷疑,他按著這五個條件去找尋時,是否真能找到理想妻子。即使找到了,日久相處,也會逐漸覺得不理想了。因為有了預設的條件,買賣或許順利進行,但戀愛是談不成的。
男女情愫的產生其實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可以是邂逅時的感官觸動,也可以是相處中某一特定時刻的心靈碰撞。而在這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會愛上的是個怎樣的人。許多情侶外表很不相襯,卻非常恩愛;有些男女初識時猶如仇人,後來卻變為戀人。那麼,富豪將來產生好感、愛上的女人不一定都符合他的條件,除非如古代帝王選妃入宮般,先按條件把姑娘們挑選一番,再送來跟他碰「眼緣」。可選中的,卻不敢保證她入門後不反抗。
愛情的迷人之處在於未知和心靈感應,相愛的人會自然而然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說不清楚。愛上他(她)甚麼?是英俊(漂亮)?才華?財富?學識修養?很難說得清,因為愛的本身是非理性的,反正只覺得跟對方在一起時開心和興奮,不在一起時就會思念和牽掛。
所以,後來成為我們伴侶的,往往不是自己心中勾勒的夢中情人,但你們愛的情根並不因此脆弱!
離開和忘記
一個人說要離開她的成長地,不是她真的想離開,而是她想忘記,不是她真的想拋開故園一切,而是她要擺脫傷痛的煎熬。
女友A從美國回來了,開口第一句就是:「我在香港。」似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她才走了半年多,而她原先跟我告別時,說自己並不適合這個都市的生活方式,要永遠地離開。「我對這個城市沒感情,對這幾年的吵吵鬧鬧又冷冷冰冰的人群更討厭,我相信到另一個地方一定會找到我的新天地。」失戀不久的她說得很堅決,帶點負氣的口脗。
她把自己本來就簡單的家具清理,給我留下一堆古典音樂CD,我送給她一條心愛的絲巾。為她餞別後,我想,成年人了,她會真的一去不復返了。然而,就像那條絲巾般,她很快就飄回來了,輕輕的,悄悄的。
一個人說要離開她的成長地,不是她真的想離開,而是她想忘記,不是她真的想拋開故園的一切,而是她要擺脫傷痛的煎熬。她以為,在新天新地,新的朋友會帶給她新的經驗、新的視線,而令她跳出在此地的種種遺憾,可以開始新的生活。
然而,直到她真的告別,真的離開了,她才知道,對那塊傾情的土地,她忘不了,雖然她失意;對那段遺憾的感情,她拋不開,雖然她傷透了心。她才醒悟,帶著過去的創傷逃離故地和故人,那個陰影也許會隨著距離的拉長而淡化甚至隱沒,但不會消失。
於是,她回來了。只是,舊夢已不宜重溫,懷念中的美好永遠只屬於過去,就像耿耿於懷的傷痛也永遠藏在心底。曾經的美好和傷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抹不掉,揮不去。只有真正地面對,才會產生新思維,才會找到新情趣、新寄託,那些需要的是時間,與距離沒有關係。
愛的理由
只有失戀的人才會找尋愛的理由,才會透過重溫愛的理由來肯定自己當初的眼光,或減輕自己今天的痛苦。
常常收到朋友轉寄來的「心靈雞湯」式小故事,告訴我們何為愛情、何為幸福,這些有音樂伴奏的、有圖片襯托的生活睿智,很有氛圍,於是,我會順手轉寄給其他網友。
人們總為幸福和愛情找到很多的註腳和理由:要知足常樂、要懂得珍惜、要學會感恩、要學曉寬恕和放下等等。道理很顯淺,可是,在尋愛的過程中,我們卻很容易忘記了這些理由。
其實,真正的愛情是沒有理由的,也找不到註腳的,它只是一種純粹的感覺,一種莫名奇妙的思念,這個人在不知不覺中闖進了你的心窩,他的舉手投足,佔據了你的思維,驅趕不走,縈迴於懷。這種感覺,也許令你愉悅,如果對方心有靈犀;也許是一種煎熬,如果只是一廂情願。
當你帶有幾分明知故問的語氣說:你為甚麼愛我?你需要的不是他的答案,而是自我陶醉;當你在跟知心好友說為甚麼會愛上他時,你不是在分享,而是自我炫耀。當你可以一五一十地數著理由或嘗試去找尋理由時,愛的感覺已經消失了。
因為,只有失戀的人才會找尋愛的理由,才會透過重溫愛的理由來肯定自己當初的眼光,或減輕自己今天的痛苦。
無論多麼完美的愛情故事,都不只是幸福和快樂,如果一定說有,那就是人們把希望化作現實。不完美的現實裡,注定出現不了完美的愛情故事,就像現實中的完人總以悲劇收場般,只有在虛擬的世界裡,完美的人格才被虛構出來,並由此而帶出完美的愛情,也包括那堆似是而非的理由。
生死之間的愛
最美的愛情只在記憶中,生活中的愛情常常摻雜著一粒粒的沙石,只待時光流逝後,才磨出如鑽石般的晶瑩。
電視台突然放映《鐵達尼號》這部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愛情電影之一,旋律悠揚的音樂、逼真壯觀的畫面以及一對青年男女從叛逆性地互相戲弄到生離死別的捨命相隨乃至最終的成全、追憶,在周日的午夜縈繞,令人油然而起一陣的傷感。
上流社會的虛偽酬酢跟平民天地的狂歡舞會形成對比,真實的歷史事件和虛構的愛情邂逅造成虛實交錯的誘惑,貴族少女跟流浪畫家衝破門第藩籬並堅持到底的愛情勇氣,再加上現代數碼科技所造成的逼真場景,令這部情節並無新意的愛情電影成為最賣座片之一。
到底是偉大的愛情要以死亡來成就?還是只有到了生死關頭,人們才相信真愛的力量?甚至是到了失去之後才回頭重溫愛情,並在歲月的洗滌下美化了愛情?藉此撫慰空虛的心靈?
電影上最刻骨銘心的愛都濃縮在數小時之內,但生命中縈迴心頭的遺憾或傷痛卻是大半個世紀的漫漫人生。在《鐵達尼號》尾聲部分,當救生船的手電筒射燈投向那一具具冰海浮屍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男主角傑克用身體撐著木板,令愛人露絲存活,還看到一位母親把嬰孩高高抱起,企圖令孩子不受冰凍的海水著涼。
這讓我聯想到早前四川大地震中那震動人心的畫面——一位母親以雙手和雙膝撐地而令拱起的身軀擋住要倒塌下來的石屎,令睡在地下的嬰孩安然無恙;而另一個在災難中存活的嬰孩口中仍然含著的是已故母親的乳頭……但在大自然無情的威力下,人類最美的愛情和最真的母愛都終歸要宣告死亡,就像「不沉之船」在處女航行中沉沒或「夢想之船」在人們的夢中被冰山穿破。
所以,災難留給倖存者的或許是遺憾和傷痛,對於旁觀者而言,就是學會珍惜。因為,最美的愛情只在記憶中,生活中的愛情常常摻雜著一粒粒的沙石,只待時光流逝後,才磨出如鑽石般的晶瑩。
訣別,不再沉重
在人際關係相當疏離的快速年代,道別早已是一種常態,如果一個人還有時間面對死神的逼近而非突然間離去,已是福報。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必然,那是長者的總結;然而,對年輕的生命或心事未竟者,那是永恆的遺憾。所以,死亡成為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老師教曉我們做人,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或者至親至愛的死亡。
所以,一位好朋友在告別人生前於網誌留言:不要怕,有機會再見!顯然,篤信佛教又崇尚靈性的他在幾年來的生死徘徊間和痛苦掙扎中,體悟到生命的極限和輪迴的真諦,相信來生。這樣的一種精神寄託和信仰力量,令死亡這個人生終極議題不再沉重,並勾起朋友們善的回憶。
近年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終結者,八年前有一位上海教師陸幼青,他在被驗出胃癌之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對人生——愛情、親情和友情進行了平靜的思考,並直抒走向死亡的感受,文章以總題《死亡日記》在網絡上發表後,在內地網友間引起很大迴響。
這令我聯想起2002年一齣由江青為香港舞蹈團編導的《大地之歌》,那是根據作曲家馬勒同名交響曲、以生命的輪迴作主導的舞蹈詩歌劇。我曾就該劇的創作訪問過江青,在香港經濟低迷的當下,以死亡為主題來編舞會否令人感到沉重?她說:「死亡,在表面看來是一個很消極的態度,但只要你能夠看穿它,把死亡看作是再生的開始,並相信永恆,也就可以坦然地心向彼岸。」
所以,在逾一小時的表演中,舞池縈迴著的不僅是馬勒隱居譜曲時的悲涼情懷,更滲透著再創作者的人生體悟,配以詩意般的舞台和靈巧的舞姿,令死亡從絕望的恐懼轉化為重生的契機,也令觀者接受一次生命從生到死、從消極慨嘆到坦然面對的洗禮。
這雖然是藝術家的昇華之作,但在人際關係相當疏離的快速年代,道別早已是一種常態,如果一個人還有時間面對死神的逼近而非突然間離去,已是福報。
渴愛的才女
不像男人以事業功勳定地位,女人的傳奇彷彿是因為其情路的坎坷。
帶著期望出席了《小團圓》的新書發布會,宣傳說是神秘才女的自傳體小說,閱後卻有少許失望。作者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迴……」是否萬轉千迴,恐怕是當事人的渴望了。
書中很多人物像男女主角邵之雍、盛九莉和母親蕊秋、弟弟九林和姑姑楚娣等,都有呼之欲出的生活原型,卻少了創作上的巧思,眾多配角如走馬觀花般跳躍出場,更令人看得眼花繚亂,即使最吸引人去看的男主角邵之雍也要到第四章才出場,但他的角色也淹沒在零散的回憶和插敘中,如果不是有事先張揚的胡蘭成作為原型,讀者也很難有印象。
「張胡之戀」不但是書的賣點,也是文壇半個世紀前的熱點。在這對漢奸才子配曠世才女的關係上,不管張迷們如何為偶像抱不平,但女作家對這位「大惡不赦」的男人不但筆下留情,而且有情。畢竟曾經真心愛過,傷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記憶的深處仍然為他留下體面一席位。一個在缺乏親人之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女人盛九莉,懷有崇拜、憧憬而愛上一個有妻有妾的男人邵之雍,卻還要聆聽他對少女新歡的溢美之詞。結局正如預知般,是從華麗到蒼涼,從熱望到落寞。
看張愛玲的一生,童年孤獨,少年憂鬱,中年事業不得志,反而,跟胡蘭成在一起那幾年,至少令「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樣平安過」,因為「這個人是真心愛我的」。所以,本書的出版雖然滿足了一些人的偷窺心理,卻倒真暴露了才女的荒涼。難怪有人不贊成出版,台灣作家林清玄甚至說看了「心裡有點酸酸的」。
不像男人以事業功勳定地位,女人的傳奇彷彿是因為其情路的坎坷。胡蘭成成為張愛玲心中的痛,卻給了她一生中最熱烈的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的生命傳奇,本書倒成了作者提供的例證。如今,這位渴愛的才女終於擁抱了讀者們濃濃的愛,但已是身後的事。
父親情結
在很多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說媽媽的愛令她懂得慈悲和體諒,那麼,父親的愛卻給予她安全和力量。
十多年前,有一位中國女留學生寫了部《叫父親太沉重》的自傳體小說,在北美華人世界很轟動,因為作者被傳說是中共某高幹私生女。姑且勿論真偽,細節也不記得了,大意是說一位在外很有事業激情和熱心助人的高幹父親,回到家裡對妻女卻很冷漠和無情,寫出了許多個女兒的心聲。
在很多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說媽媽的愛令她懂得慈悲和體諒,那麼,父親的愛卻給予她安全和力量。且不說平凡人,就像偶像級的女人如柯德莉夏萍、可可香奈兒,甚至艾薇塔(貝隆夫人),等等,都有很濃的父親情結。
柯德莉夏萍曾不止一次地對人說自己心中的遺憾和疑惑——在她六歲時,父親不辭而別留下的陰影,即使當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大明星後,甚至結婚以後,那個心結都無法釋懷。香奈兒和艾薇塔都是被父親遺棄的私生女。前者被父親送進了四面高牆的孤兒院,長大後她不斷地編造自己的生活故事,將不負責任的父親說成是一個可敬的買賣馬匹商人;艾薇塔還在襁褓中就遭生父遺棄,但七歲時,她和生母不理別人排擠的眼光,堅持要以親人身份出席父親的葬禮。身穿孝服的艾薇塔走在緩緩移動的喪葬隊伍的最後面,微賤渺小,卻意味深長。
缺乏父愛的童年令她們格外渴望愛和珍惜愛,更深明愛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成名之後就不忘施愛——夏萍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愛心大使,足跡遍及亞非貧窮國家,用愛溫暖第三世界兒童;香奈兒在不同男人的愛中得到慰藉,並在愛的激發下創造了無數時尚經典,更多次資助潦倒的藝術家;艾薇塔愛上比自己大二十多歲的男人貝隆,在他身陷囹圄時發起遊行,要求當局釋放;當了總統夫人後,她走進阿根廷貧民區抱起髒童和親吻病人的舉動,感動很多人。
她們只是極少數的成功例子,但更多缺乏父愛的女兒們卻可能在愛的邊緣煎熬,甚至沉淪。
寵物和老人
養寵物在某些人的心理上是一種支配慾的滿足,尤其那些對世間感到悲哀,對人失去信心的心靈脆弱者來說,寵物可憐兮兮的模樣,正襯映出人的聰明、優秀。
以前的人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但人咬狗才是新聞。然而,前陣子新界發生的瘋狗追著兩個小女孩狂咬造成一死一傷的事件卻成為各大報的頭條新聞,令人震驚。因為它是近年罕見的事件,一些路人就眼睜睜地看著兩個女孩掙扎於瘋狗的利齒下。此事不得不引起一些為人父母者的警惕,也為那些長年養寵物、視狗如孩子的人家敲了警鐘:畜生無知性,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恢復野性狂態,向人進攻。
以前,我常常不明白有些人為甚麼養寵物,為寵物準備食物、清潔,還跟牠一起逛街、同眠。既然有多餘的精力、金錢,為何不去領個孤兒來養育,同類、同聲、同氣,總比不會說話、不懂寫字的動物來得方便。
一天,在中環的植物公園,看到一位老太太優哉遊哉地手拖一隻狗兒在散步,像祖母拉著孫兒,坐在樹蔭下的石椅上,牠一會兒遵命把主人吃完的香蕉皮啃到垃圾筒邊,一會兒又為主人找來樹枝,不知疲倦地奔跑。做完了就站在那兒,抬頭望著主人,一副謙卑、乞求、忠誠的模樣,主人久不久就扔下一些食物。
看著老太太很有滿足感地玩弄著她的寵物,我才知道,養寵物在某些人的心理上是一種支配慾的滿足,尤其那些對世間感到悲哀,對人失去信心的心靈脆弱者來說,寵物可憐兮兮的模樣,正襯映出人的聰明、優秀。
然而,寵物跟稚氣未脫的孩子畢竟有相似之處,孩童無法支配寵物,也無法令牠們乖乖臣服。可惜,許多家長都不明白這點,造成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