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方二①发作时取人中、百会、十宣、合谷、太冲;缓解时加大椎、中脘、丰隆;②发作时取穴同方①,间歇期加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章门、神阙、足三里、行间。
第1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惊厥抽搐时,先用毫针刺十宣穴出血,后灸人中、百会(或前顶、印堂)穴各灸3~5壮,不愈加灸大椎、关元、合谷、足三里,以灸至局部温热红润痉止为度;②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灼灸一下;③用温针灸,缓解期,每次取2或3穴,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灸1次。
第2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在章门、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行间,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满脐窝,灸3~5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分钟,每日灸2次;④用温针灸,缓解期,每次取2或3穴,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主治:小儿惊风(急惊风用方①,慢惊风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用治惊风虽有一定效果,但必须与药物等疗法配合使用。小儿施灸,为了掌握热度,术者可用左手示、中指分开按在灸治部位两旁,右手持艾条在穴位上方回旋施灸,给予适当温热刺激。
配穴方三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太冲、涌泉。配穴:高热配十宣(刺血);晕厥配人中(掐压)。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主穴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配穴治法同上。②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穴灸5~10分钟。若症重者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曲池(双)放血,再用指揉压各3~5分钟,然后再艾灸。如此操作,则效果更佳。每日灸1次。
主治:小儿急惊风。
附记:笔者经验。本法仅为救急治标之用,若症情缓解后,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若再配合外敷法,则效果尤佳。方药可详见《刺血疗法治百病》一书。
小儿夜啼
夜啼是婴幼儿常见症,多见于6个月以内之婴幼儿。但小儿偶尔夜啼,非属病态,是一种生理活动形式的补充。
【病因】
多因心热、脾寒、伤食、惊恐或心肾亏虚所致。
【症状】
婴儿多在夜间啼哭不止,白天正常。或阵阵啼哭;或通宵达旦,哭后仍能入睡;或伴见面赤唇红;或阵发腹痛;或腹胀呕吐;或时惊恐,声音嘶哑等。
【疗法】
配穴方一心热取通里、中冲、劳宫;脾寒取中脘、神阙、公孙;受惊取百会、劳宫、涌泉。
灸法:随证取穴,按法施灸。①用艾条温和灸,于每日临睡前对所选穴位施灸,每穴灸5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炷隔姜灸,取百会穴,于每日临睡前将姜片置放在百会穴上,上置麦粒大小的艾炷,灸1~3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小儿夜啼。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多1~2次见效。
配穴方二劳宫、中冲、神门、神阙。
灸法:①用艾条雀啄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于每日临睡前施灸。②用艾炷隔姜灸,在劳宫、中冲、神门穴施以隔姜灸,各灸1~3壮,于每日临睡前施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③用艾炷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纳入脐窝,上置艾炷,每次灸3壮,于每日临睡前施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④用艾炷隔药饼灸,取吴茱萸、肉桂各等份,共研细末。每取药末适量,用水调成饼状,贴于中脘或神阙穴上,用艾条悬灸2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小儿夜啼。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应用,效果颇佳,一般灸治1~3次即可见效。
小儿呕吐
呕吐是小儿常见病症,尤以婴幼儿为多。
【病因】
多因外邪犯胃,内伤饮食,蛔虫干扰,跌仆惊吓等因而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
【症状】
呕吐。致因不同,兼症亦异,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配穴:吐物酸腐者,加下脘、天枢;口渴喜饮者,加中脘。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4穴,将姜片覆盖穴上,上置如枣核大艾炷,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附子饼灸,取附子一枚,研细末,伴面粉适量,水调和制成0.3cm厚小饼置穴上,再取黄豆大艾炷置于药饼上,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4穴或全取,取黄豆大的艾炷着肤直接灸,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呕吐。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胃俞、天枢、中脘、内关、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雀啄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小儿呕吐。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多1或2次见效。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脏腑未充,智力未全,排尿习惯未养成;或年长儿,因贪玩少睡,精神疲劳,偶尔发生1或2次,均不属病态。
【病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下焦虚寒,闭藏失职;或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约其下,气化失司而致生遗尿。
【症状】睡中遗尿。轻者每夜或隔数夜1次,重者则每夜2或3次,有些严重病人可延至10余年,甚则成年后仍有尿床。
【疗法】
配穴方一中极、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隔姜熏灸,取干姜15g,加水200ml,煎至100ml,然后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再摊于3块2寸见方布上,晒干即成姜饼。治疗时将其置于选定穴上,用艾条熏灸。每日灸2或3次,每次30分钟,3日为1个疗程。
主治:遗尿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0例,1个疗程后已停止遗尿者为痊愈42例,1~2个疗程后遗尿次数减少或停止,但因紧张、疲劳、受惊后又复发者为好转7例,3个疗程以上不见效者为无效1例。
配穴方二主穴关元,配穴百会。
灸法:用针后加灸法,嘱患者排空小便,取仰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3寸毫针刺关元向下透刺中极穴,进针2.5寸。用2寸毫针斜刺百会穴,进针1寸5分,中强刺激,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要求有酸、沉、麻木、胀痛、热及触电样感觉,放射到下腹及会阴部,针感明显者,效果显著。针刺后,自带艾条回家,均由亲属帮助施灸。灸时将其艾条对准关元穴,距离1寸左右。以温热感为度,局部穴位红润充血即可。防止烧伤皮肤。每日针灸1次,每次20~30分钟,7~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都是1~2个疗程治愈。
主治:遗尿。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306例,治愈226例,显效5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2%。其中8~10次治愈162例,11~14次治愈64例,15次以上显效者56例。
配穴方三主穴:关元、中极、肾俞。配穴:肺脾气虚者,加肺俞、脾俞、百会;肾气不固者,加神阙、膀胱俞、命门。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取姜片置穴上,再将黄豆大的艾炷放在姜片上,各灸3~5壮,每日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为主,其他穴为辅,上置一层食盐,再放上黄豆大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④用艾炷隔药灸,取五味子5g研成细末,以食醋适量调和成糊状,贴于脐部(神阙),纱布固定。笔者加用艾条悬灸10~15分钟,于每日睡前治疗1次,早晨取下,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遗尿。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可愈。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在小儿麻痹症急性期过后的后期症状,又称婴儿瘫。属中医痿证范畴。根治颇难。
【病因】
多因时行疫邪由口鼻侵入肺胃,流窜经络而发病。至后期多是本虚标实,脉络瘀阻的病理机制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小儿的神经系统所致。
【症状】
小儿麻痹后遗症多表现为肌肉松弛和萎缩及肢体萎软,且多伴有畸形。弛缓性瘫痪多发生在下肢,如足的内翻、外翻及下垂等。多为一侧下肢或一侧上肢。
【疗法】
配穴方一脾俞、胃俞、三阴交、足三里、手三里。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耐心缓图,多获良效。
配穴方二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配穴:外感风热者,加风池、曲池、大椎;湿热浸淫者,加悬钟、昆仑;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解溪、丘墟。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再行下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如枣核大艾炷,置穴上着肤直接灸,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小儿痿证。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但需久治,其效始著。
配穴方三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患部局部取穴。
灸法:用针后加温和灸,每次取3或4穴,先用毫针刺,用轻刺激---补法,得气即止,不留针。针刺后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达到局部潮红,微微出汗,皮肤湿润为度,以能起到疏通经络、温暖肌肉的作用。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20日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耐心施治,其效始著。在施治中避免患儿过度疲劳,而影响疗效。
配穴方四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取环跳、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配穴:手下垂者,加外关、中泉;足下垂者,加解溪;足内翻者,加悬钟;足外翻者,加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