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①用温针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1~2壮后,留针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阴痒。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皆效。
配穴方二①止痒穴(耻骨联合旁开2cm左右各一穴)、蠡沟、关元;②曲骨、阴廉、三阴交;③次髎、委阳、支沟。
灸法:用针灸法,上列3方,可交替应用。针止痒穴选4寸毫针,沿皮向会阴部斜刺,轻轻捻转,不做提插,使局部有酸胀痒感为佳。针关元宜快速进针,得气后,行中等频率的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外阴部放散。外曲骨用2.5寸毫针向下斜刺,使有兴奋感为度。
在针刺的同时,用艾条在局部施温和灸,使有温热感为度。针灸余穴,遇病程短,痒甚者用泻法,刺激量要大,多针少灸;病程长,反复发作,局部症状不甚者用补法,多灸少针。一般留针30~6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
主治:单纯性外阴瘙痒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6例,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3例。其中治疗1~2个疗程者11例,3个疗程以上者5例。
配穴方三主穴:气海俞、中膂、大肠俞、中极、曲骨、会阴、阴廉、血海、三阴交。配穴:肝经湿热者,加阴陵泉、蠡沟、太冲;肝肾阴虚者,加阴交、太溪。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或在会阴部熏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外阴瘙痒症。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灸法在止痒止痛、白斑转化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又称外阴白色病变或白斑性女阴炎,属中医学的阴痒、阴蚀、阴范畴。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常发生在绝经期前后。
【病因】
多因肝肾亏虚,阴器失养,或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下注,蕴蒸阴户所致。
【症状】
外阴皮肤黏膜变白成斑或成片,阴部皮肤变薄、变脆,有时皲裂;或皮肤变粗、肥厚,或溃疡,或萎缩、伴阴痒,甚则奇痒难忍,时有灼热感。
【疗法】
配穴方一止痒穴、大肠俞、中膂俞、中极、曲骨、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2穴,各灸5~7壮,每月灸1次,3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外阴白斑。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连灸3次可愈。
配穴方二①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外阴局部;②耳穴神门、外生殖器区、皮质下区、内分泌区。
灸法: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每穴灸10分钟,外阴局部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同时针刺耳穴。隔日针1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1个疗程。若1个疗程不愈,休息5~7日,再行第2个疗程。
主治:妇女外阴白斑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20例,治愈(外阴变为红润或褐色,表面光滑润泽,溃疡愈合,瘙痒消失)9例,显效(外阴白色变小,红润,瘙痒消失,夜能入睡)8例,有效(外阴白色逐渐变红,瘙痒明显减轻,溃疡面缩小)3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三白斑局部、大肠俞、中膂俞、中极、曲骨、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1或2穴,各灸5~7壮,每月灸1次,3次为1个疗程。灸后发疱化脓,形成灸疮,注意保护灸疮。②用艾炷(或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分钟,白斑局部可灸20~3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日灸1次。④用温针灸,在肾俞穴灸2壮(或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外阴白斑病。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疗外阴白斑病,在止痒、止痛及白斑转化方面均有较好疗效。病变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同时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切勿搔抓。
子痫
子痫分子痫先兆和子痫发作,均属于妊娠中毒症。《医宗金鉴》云:“孕妇忽然颠仆抽搐,不省人事,须臾自醒,少顷复如好人,谓之子痫。”
【病因】
多因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或脾虚失运,水湿积滞,致脾胃愈虚,气血化源不足,阴血愈虚,而致肝风内动所致。此为虚风,其证多虚。
【症状】
先兆子痫和子痫发作。
【疗法】
配穴方一①百会、三阴交、太溪、太冲;②人中、行间。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取①组穴,各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可于施灸前,用拇指揉按足部太冲、太溪穴,令有酸胀感,再施灸,效果更稳定。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②组穴,先用指切法重按人中,然后将艾炷(如黄豆大)放置在行间穴处,点燃急吹,不醒再灸。可灸5~10壮。
主治:子痫(先兆期用方①,发作期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行间、神阙。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度。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先兆子痫。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先用拇指重掐人中穴,再取太冲、行间穴,以黄豆大小的艾炷,着肤直接灸,不计壮数,灸至以苏醒为止。不醒再灸。此法适用于子痫发作。
主治:子痫。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笔者临证治疗子痫,常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内外并治,效果尤佳。其内服方药为裘氏牡蛎龙齿汤,杜仲、石决明、牡蛎(先煎)各15~30g,龙齿(先煎)12~18g,制女贞子、茯苓、泽泻、白芍各9~12g,夏枯草、桑寄生各9~15g,水肿甚者加车前草、赤小豆、猪苓;挟痰者加半夏、制胆星、石菖蒲、旋覆花(布包)。每日1剂,水煎服。
脏躁
脏躁首见于《金匮要略》,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为妇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病因】
多因饮食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或郁怒伤肝,横逆犯脾,木郁土壅,而致肝脾失调,肝郁脾虚。或痰火内盛,上扰心神;或痰浊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种种不同,皆因肝脾失调之病变而成。
【症状】
烦躁易怒,坐卧不安,急躁时易哭;或哭笑无常;或无故悲伤哭泣,多疑善感,失眠噩梦,心惊恐惧;或头晕头沉,记忆力减退;或体倦乏力,食欲欠佳,胸闷气短等。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膻中、合谷、太冲。配穴:心气虚者,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者,加肾愈。
灸法:①用温针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施以常规温针灸法,用补法为佳。各灸1~2壮后,留针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可取劳宫、涌泉两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取适当大小的艾炷隔姜灸,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脏躁。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耐心缓图,其效始著。
配穴方二主穴:①风池、心俞、脾俞、肾俞、次髎、中脘;②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气海、关元。配穴:心血亏虚者,加膈俞、神门、内关;阴虚火旺者,加内关、涌泉;肝郁气滞者,加支沟、神门、百会。
灸法:上列两方,交替应用,按法施灸。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一组穴中的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一组穴中的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2~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1个疗程未愈,休息3~5日,再行第2个疗程。灸疗中注意: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以平为期。
主治:脏躁。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耐心缓图,其效始著。应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开导,释其心怀,方可取得满意疗效。注意营养,忌食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