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华教授主要研究国际政治、行政管理体制。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际政治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学科的国际战略研究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行政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从事高校教学与科研20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多的科研成果。
邓淑华教授撰写专著十余部,论文40余篇,在国际战略和国家形象的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次。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9次。担任四川省教育厅统编教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四川省高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会会长。
灵魂之邸:教师是崇高的职业
文革后期,正在读中学的邓淑华接触到了当时被遣送的十几位大学生教师。在这小而偏僻的县城中,这些大学生所带来的全新的文化概念以及青春气息对年轻的邓淑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认为这些老师不俗的言行举止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唤起了他们所带领学生的内心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在这种情况,邓淑华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她认为,老师就是一个榜样,是学生心中理想冀望品,她渴望去引导学生的人生,来为国家的下一代浇水护航。她说,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做老师是她的梦想,老师应该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够给学生带来知识、美德和智慧的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熏陶,让他们懂得人活在世界上需要不断去追求。
在问及什么样的老师能称上优秀的时候,邓老师笑着说,首先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然后是较强的教学能力,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作为老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她说,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因为自己也是母亲,非常清楚家长心里那份渴望自己孩子遇到个好老师的心情。“一个完美的老师是真实,善良,表里如一的美丽,”她说:“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他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完美。”
邓淑华教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崇高性,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太多职业可以说是“崇高”的了。她说,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大于物质需求的,物质需求有止境有局限但是精神需求没有;教师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是她20多年教学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因此,她会在我第一次采访她时说:“当了老师,默默奉献就是一种自觉,一种本能了,没有什么值得采访报道的地方”;也因此,学校领导在编撰成电五十年优秀教师集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她。她说的一句话让我难忘:“这是个缺乏理想的社会,也是个金钱的社会,当老师并不能赚很多的钱,但是,它能实现我的理想,能让我觉得自己很光荣,能让我和我的老师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能记得我们,还有人在心中想着我们,还有人感激着我们,这就是我希望的东西。”
彼岸之光:研究就是为了求真
1981年,邓淑华考入成电电子工程学院雷达专业,那时,全国正兴起研究自然辩证法和以系统论、控制论和方法论为主的科学方法论的热潮。1985年毕业后选择留校的她接受了领导的建议转而开始从事宏观思想教育工作,原因只有一个,她可以做梦寐以求的老师了。怀着一腔热情的她,不顾专业上的阻碍毅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在努力工作了近7年后,邓淑华终于在这个新的领域崭露头角。1992年,她参与编撰的《毛泽东思想史》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研究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全国纪念抗日战争学术会议高峰论坛于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邓淑华在谈到当时的情景时很激动,她说,这个会议是她当教师以来最难忘的一件事情,能看到这么多的学术泰斗甚至得到了江总书记的接见,真的深感荣幸,感觉到作为老师的光荣和使命感。而到了1997年,邓淑华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十几年来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学校的肯定。2001年,她主持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这一教育部直属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02年,标志着她学术体系雏形的《国家形象论》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近几年来她主编出版了《论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总设计师的思想轨迹与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在谈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候,邓教授显得很谦虚,她说:“我达到了‘著书’的境界,但是离我所期望的‘立说’的境界还差很多。我做研究的原则就是求真。现在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也感染了学术界。做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学术良心和学术品格,‘学术泡沫’不是一个真正做研究的人所追求的。”面对众多的学术流派,邓教授坚持自己求真的原则,她喜欢分析别的流派的思想中心和逻辑方式,决不断章取义,也不轻易做评论和判断。说到这里,她还举了关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层面上有关新自由主义定义区别的例子。在其20年的教学,前10年主要以教学为主,后10年转而以教学和研究并重,而邓教授自己则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她希望能在自己的课堂上看到更多专注的眼神。对于自己,她说:“搞研究,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搞些假的东西,表面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还是那句话,研究,就是为了求真。”
希望之茗:放飞希望,留守自己
邓老师与成电同岁,生命中最精华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她热爱的这所大学。刚进成电时,她还想着她理想中的花园学校,西南师范大学。邓老师笑着说,成电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像个工厂。在这个工厂50年的岁月中,直到1993年才成立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也称人文学院。由最初的教研室,到系,再到学院,是从教学单位发展到学科体系的一次重大变迁,同时也为这所理工研究型大学注入了人文活力和更为活跃的学术气氛。可以说,人文学院是邓老师看着长大的,其中的每一份艰辛,每一分成果,都有她的汗水和信念。邓老师说,她理想中的教学,是多元化的教学,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是发现、创造、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她教授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的时候,她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因此,在她的长年的教学经历中,她所教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科基础课程平均评教分数都在90以上(满分95);在讲述专业课时,她层层相扣,逻辑严密,旁征博引,因此,她的一个博士生会告诉我说,没有邓老师,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她喜欢收集鲜活的案例和各种相关并且有趣的资料,因此,在她的课堂上不会有厌倦的表情和关闭的耳朵;她反对教书与育人形式上的分工,提倡老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先进或者有经验的实证理念;她喜欢鼓励年青老师,她说,年青老师容易受情绪影响,需要他们这些老教师来提点下。当我问她觉得当老师最开心的是什么,她说:“是在课堂上那一双双盯着我充满兴趣的眼睛。要是课堂上学生积极活跃,那我整整一天都会很开心,很愉快。这个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在采访过程中,有幸看到了邓教授的受业恩师管文虎教授,一位面庞红润,精神矍铄的老人。邓老师说,成电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绩,把功劳算在几十年来几乎把一切奉献给学校的老师身上并不过分,像管老院长这样尽职尽责的老教师,成电有太多了,他们的名字,永远都会和成电联系在一起。采访结束时,邓老师说:“我很喜欢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我一直都记着‘放飞的是希望,留守的是自己’,我觉得每年都有这么多的毕业生走出成电,而我们这些老师就一直留在这里,不断地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默默地为学校发展作贡献,这首歌唱出了我们这些老教师的心声。”
记者手记:再次见到邓老师,与上次给我的干练,爽朗的印象不同,这次则是睿智和大度。邓老师曾婉拒过我的采访,理由很简单:自己是教书20年了,默默工作已经是一种习惯,而且要选成电50年来的优秀教师,觉得自己还达不到要求,应该把机会让给那些出类拔萃的年青教师或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老教师。那时我被这朴素的理由所感动,安心离去。直到今天,在宣传部领导一再督促下,邓老师终于接受了这次采访。采访结束后,我感慨良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已经变成了似乎永远无法回答的难题。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却从不犹豫。也许,我们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寻能安慰自己的那一分执著和理想。
(华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