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美国光学学会(OSA)Fellow候选人、国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在光纤光栅技术研究方面被同行称为世界级专家……众多光环和头衔环绕着他,仿佛遥不可及。但看了他推荐的书——《道德经的智慧》,在采访中听他讲“道”,讲“平和”,才真正领略到他的风采。
儒雅的形象,睿智的谈吐,幽默的玩笑,春风拂面的气息……他就是我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通信学院院长饶云江。
腾飞肇基青云志
1962年,饶云江出生在云南保山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他6岁那年,全家人随父亲辗转到了贵州,在那里他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初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时时回响在他耳边。老师讲的许多名人立志成才的故事,在饶云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火种,对他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为中国人民带来富强,当一名科学家!
几十年来,宏伟的志向成为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他日后多年教学生涯中对学生上得最重要的课程。他觉得,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绝对不会有什么出息。古人云:“志者,气之帅也。”这里所说的“志”,便是指理想。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为祖国培养人才。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随时随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传授给学生,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他说:“我的中学老师,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理想的激励下,我才更加勤奋努力,这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淡泊修身以致远
或许天道酬勤,或许是命运的垂青,就在饶云江快要高中毕业时,全国恢复了高考。16岁时,饶云江考上成都科技大学(现已并入四川大学),从此与光电结缘。如果说饶云江在大学以前树立了理想,那么,在大学里他便找到了学习的方向,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从此开始了他“追光”的科学之梦。一接触到光电领域,饶云江就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天地。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饶云江作为科学研究者的深刻体会,尽管他有时候也觉得很枯燥,但是理想的信念总萦绕在脑海里,让他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学习研究。大学老师曾鼓励饶云江一定不要放弃研究之路,也许以后会遇到艰难,但是心中的理想一定不能忘记。
大学毕业后,饶云江被分回贵州。在追光的道路上刚刚起跑的饶云江,却发现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安于现状还是该为理想继续努力。饶云江迷茫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经常回想起初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话语,想起他们的期望和鼓励,想起自己的理想。崇高的理想,总是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暂时的挫折,反而激发斗志,更加坚定了饶云江儿时的梦想,他决定继续深造。1983年,大学毕业还不到一年,他就考取了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走进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饶云江幸运地遇到了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黄尚廉教授。他在重庆大学开创了计量光栅技术研究领域,由于志趣相投,他们成了忘年之交,导师的言传身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忘不了导师在身患心脏病的情况下,还拼命地钻研科学,教授弟子。当时饶云江的研究方向是主攻光纤技术,光纤技术是现代光学与光电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前沿研究领域。
也许这个时候饶云江儿时的理想算基本实现了,但是他并不满足。机遇又一次出现了。1985年4月,英国布朗教授应邀到重庆大学讲课,听了这位教授的课,饶云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在光纤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太大。许多设备,他连听都没听过,那一年他23岁。饶云江决定去英国留学!在布朗教授的帮助下,1990年,循着自己的理想之光,他踏上了英国之旅。开始只想去看看,没想到这一“看”,就“看”了近十年。
雄鹰高飞返故乡
1990年,饶云江来到英国北部的格拉斯哥市,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电子系从事博士后研究,那一年他28岁。一到那里,他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没日没夜地工作。每天他总是最后一个从实验室出来。为了更好地工作,他还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练习英文对话,翻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一年后,他有9篇高水平的论文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各项综合评比名列全系第一。当周围的同事对饶云江的成绩表示惊讶的时候,他知道,学业上的这点成绩仅仅是起步,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在这座诞生了世界第一台蒸汽机和电视机的城市,饶云江无数次的想到祖国与英国的差距,激励着他的斗志。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起步,饶云江在出国后的第二年便进入英国肯特(Kent)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员,随后又被聘为高级研究员。在国际学术大师、光纤传感技术专家杰克逊教授(D.A.Jakson)的指导下,他开始光纤低相干干涉传感技术中的中心条纹位置确定的研究,这是一个光纤传感技术界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他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首创了白光光源合成的方法,解决了光纤低相干干涉传感技术中长期存在的难题,该成果论文发表于国际光学权威杂志《Optics Letters》上,已被SCI引37次。此外光纤低相干干涉传感和光纤光栅传感的三篇特邀文章(1996年、1997年和1999年发表)分别被SCI引46次、100次和27次,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文献,被多部专著和教材引用,同时对工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光纤光栅传感产业的形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成功,使饶云江获得了导师及业内人士的认可,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几年中,饶云江在光纤技术领域获得了19项“首次”成果,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系统的突出贡献,并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英国期间,他有40篇论文被SCI收录,42篇论文被EI收录。国际多家光学与电子权威学术杂志都邀请他为审稿人,在光纤光栅技术方面他被同行称为世界级专家。
饶云江说:“我知道,在常人眼里取得了这些成绩是很成功的,我的人生之路,似乎已经步入坦途。但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人生轨迹是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不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
1998年,国内启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只有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科学家,才能大有作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的话激起饶云江心中的故土情怀,耳边再次响起黄尚廉导师临别的时候对他说的一席话: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学成后一定要回国服务。1999年10月,饶云江放弃了在英国的优厚待遇,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一个海外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举家回国,受聘于重庆大学,任该校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纤技术研究室主任。
刚回国那年,为了张罗实验室的事,饶云江连春节都在忙碌、辛苦,但是一想到是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实验室,他一点都不觉得累。一年以后,具有国际水准的光纤技术实验室初步建成。他大胆创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高频CO2激光脉冲制造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新方法,该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所研制的产品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获得信息产业部入网证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到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饶云江于2005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光纤传感年会上作了“新型低成本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的特邀报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光纤传感年会上作特邀报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饶云江和同事们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为祖国争得国际荣誉时,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回国后短短6年内,饶云江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200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共获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论文共计被SCI杂志他引近400次,引用作者1350人次。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三本,应科学出版社之约出版国内第一本《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及主编一本《光纤技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材,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及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公开六项。饶云江作为亚洲光电子年会传感器主题会议主席筹备并主持了两次年会,并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重庆召开的“纤维光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以及2006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光纤通信网络学术会议。由于饶云江在光学领域做出的成绩,他获得2001年度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该奖为中国光学界最高学术奖)。2003年9月,饶云江荣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并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教学上饶云江也努力创新,他用英文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了一门核心课程《光纤传感与通信技术》,培养了多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其中,一名博士生获得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两名硕士生获重庆市优秀硕士生称号。此外还与国际光纤传感著名厂商美国Micron Optics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由美方资助15万美元从事光纤传感的应用研究。
降重任于斯人
2004年底,饶云江受聘到我校工作,为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他感到自己的肩上又多了一份重担。除了教师、科学家之外,自己又多了一个身份——院长,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而是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作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才;作为科学家,他是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带领团队一起争取项目,从事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和出高水平的成果,他将每一次创新作为评定成功的标准;而现在,作为通信学院四千多名师生的当家人,每个决定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他深感要实现将通信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学院的理想任重而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信学院作为我校重要的学院之一,她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作为一院之长,如何在其位谋其政?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带领院领导班子做出科学决策,推动学院的发展?如何将各项事务协调好、平衡好?这些都是饶云江上任之初思考最多的问题。在他看来,他觉得做一个院长比单纯做教师或是科学家困难,但想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勇担重任,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去。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有着50年辉煌历史的学院,饶云江主动适应学院的环境,秉承“通信永争第一”的传统,对教学、科研、学生工作齐抓共管,建立学院奖励机制,争取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追求卓越。2005年通信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获得全面丰收,共有9个项目获得资助,获资助金额和项目数均居全校第一;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也居全校第一;2006年通信工程专业已成为省品牌专业,正在准备申报国家品牌示范专业,本科教学迎评准备工作名列全校前茅。
作为院长,饶云江坚持奉行廉洁,倡导全院树立“节约高效”之风。记得刚到学院时,他发现学院一个月的市话费相当高,他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便立刻做了详细的了解与调查,号召全院教工开展“三分钟话务”活动,即要求在工作时间每个电话的拨打时间尽量不超过三分钟,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为学院节省了开支。
光是最快的,光是最美的,光是最充满魅力的。在科学探索的路上,一个追光者的身影是那么坚定而执著!
(黎藜 刘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