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属于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兼而有之,以强制性变迁为主。在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上,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大学的政府行为主体,其目标函数是追求经济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解决高等教育扩招的“瓶颈”,能够更好地减轻学校的负担,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因此,政府大力支持和促进对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
在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上,个人行为主体即大学师生和后勤职工有着强烈的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愿望,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对于大学师生而言,过去的大学后勤服务是低水平的服务,学生住宿条件差、校内伙食品种单调、学习生活的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等,不能满足师生对后勤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显然,广大师生为了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后勤服务,积极支持后勤改革。同样广大后勤职工也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分配机制,多劳多得,实现收入的不断提高,实现个人行为主体效用的最大化。
后勤实体作为企业行为主体同样具有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紧迫感和愿望,也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后勤实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社会企业纷纷瞄准后勤市场以及师生对后勤服务高要求的双重压力,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后勤实体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参与社会企业的竞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才能谋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以上分析,三个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其目标函数是一致的。在个人目标函数、后勤实体目标函数、政府目标函数的利益激励下,制度变迁所释放的制度能量,创造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快速发展。
3.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方向、目标与意义
我国新世纪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性与现代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决定了我国后勤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指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为当前大学后勤改革指明了方向。
通过改革,把社会资金引入到大学建设上来,改变政府单一的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给大学创造一个快速的发展机会。打破了制约大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住宿和吃饭问题。同时,把以行政指令性为主的后勤服务按供需关系改变为以市场行为为主的服务方式,把后勤机关从学校行政中剥离出来,按市场机制运作,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减轻了学校发展中的压力。两者构成了当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标。从中可以得出对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
(1)推进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对大学后勤发展采取的一个特殊措施;
(2)由于服务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相对容易,把大学后勤先剥离出来,按市场机制运作,减轻学校负担,为今后大学体制改革诸如产业体制改革等摸索和积累经验;
(3)后勤改革不是大学不办后勤,而是探索采用什么样的运行方式更有利于大学发展;
(4)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因校、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多元化的原则。
(五)大学后勤管理的改革的效果
1.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评价标准
总体说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评价:①后勤服务应该尽可能有社会直接提供,这样的服务越多,改革越彻底;②大学后勤服务组织应以取得民事主体地位的法定程序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唯有如此才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规范分离”;③大学后勤服务组织脱离国家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体系,依法自主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④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融资投资多元化,把握与科学规划相适应的适度超前;⑤建立统一的大学后勤评价体系,分门别类制定大学后勤建设、管理与服务标准;⑥建立跨学校的后勤自律性组织,从组织构架上实现后勤的社会化管理。
2.大学后勤管理的改革效果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期间,中国高等学校正经历了规模、体制、内涵发展上的巨大变化,其中,大学后勤社会化是一场极为深刻、极有影响力的战役,“备水一战”,使大学后勤摆脱了旧体制的桎梏,走上了健康和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伴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个适应大学教育发展规律又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大学后勤社会化体制正在建立与发展之中。经历了大学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传统的大学后勤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事业型、供给制、福利化的大学后勤保障体制逐渐转变为经营型、市场制、企业化的大学后勤保障体制。大学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正在渐进式的改革中发展,改行政拨款为服务收费,改后勤服务部门为经济实体,改计划运行为市场驱动,改行政附属为自主经营,改被动服务为主动适应,改无成本核算为全成本核算……一系列的巨变,使大学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正在初步实现。大学后勤社会化使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型大学后勤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突破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从理论从面上说,是后勤改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高校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程度的转变,这一切,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从实践层面上说,是大学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向着更加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内部服务型后勤向社会化后勤转变。后勤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改革,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大学后勤服务从内部走向外部,实现社会化服务和社会化管理,从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构框架。从内部服务型的后勤走向社会化后勤,这是后勤体制改革的基础。
第二,从计划供给型后勤向市场经营型后勤转变。由学校对后勤的经费划拨,转变为后勤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市场经营活动,使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使之成为规范的社会竞争主体,这是后勤体制和体系改革的关键。
第三,从单一效益型后勤向多元效益型后勤转变。随着后勤改革向社会化后勤的转变,广大后勤人必然把追求服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后勤人对服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从不协调的矛盾碰撞中去寻求基本规律。
第四,从学校办“社会”向后勤产业化转变。我国大学的后勤改革,经历了从主体分离出来之后,使主体解脱了办“社会”之苦,但发展后勤产业就迫在眉睫。因此,广大后勤人员又提出了后勤产业化发展的改革目标。
第五,师生员工对后勤的理解方式发生了转变。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师生员工更清楚地了解到学校的后勤不是免费的午餐,在享受后勤服务的同时,也是需要付出的。通过后勤社会化运作,师生员工的心态和理解方式发生了转变,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
(3)从硬件条件上说,通过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高兴地看到大学后勤的硬件条件发生了变化,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校园的周边环境有了改善,后勤保障的装备和手段加强了,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多元化集资手段,使大学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面积迅速扩大,近几年的全国大学校园建设面积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学生的住宿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勤的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高校后勤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过程中,从以节约型为主的发展转向以开源为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转换,使高等院校的后勤逐步打破了旧有的、完全的对上“等、要、靠”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性的特点,在整体性学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以开放式思路寻求合作。使学校后勤打破了封闭围墙的藩篱,努力遵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社会化的服务中求得后勤发展的资金,在寻求合作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求得后勤最大的发展道路。到2004年底为止,全国普通大学校舍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在国家投资不足的条件下,大学后勤社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4)从软件条件上说,通过大学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后勤的管理软件条件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大学后勤管理模式已基本上被打破,大学的后勤服务系统与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基本完成。以组建新型后勤服务实体为内涵的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后勤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新型后勤实体在用人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步形成了后勤职工间的竞争机制,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后勤改革的目标,即通过市场体制的改革,在不增加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的条件下,使后勤的服务对象满意、使后勤职工收入逐步有所增加。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目标正在程度不同地得到实施。以大学后勤社会化为导向的改革,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学的贯彻与执行。近几年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程度不同地使我们感到学校后勤队伍中广大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普遍提高。他们紧紧依靠市场,不等不靠政府,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展新的服务项目。经过后勤改革,大学后勤的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消除了“瓶颈”,彻底打破了大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可见,大学后勤社会化,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影响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后勤改革的主要因素
改革以来,全国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和学校大学后勤改革如火如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些地方则大有偃旗息鼓之势。总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1)政策法规
大学后勤社会化涉及产权、人事、劳动、工商、税务、物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大学后勤市场的特殊性还没有被法律法规认可,政策也不到位,后勤实体难以选择更多的社会化的制度来为学校与师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产品。
(2)管理体制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越大,大学社会化改革的动力也就越大,就能通过不断调整多元化的后勤管理模式来推动改革。反之,学校任何一项改革动作都要取得政府的许可才能实施,那么改革的动力与持续力就小一些。同样,政府对大学的支持力度越大,则大学推动改革的力度也就越大。
(3)大学领导的重视程度
大学决策者对后勤改革的重视程度,不仅与其对后勤改革的认识水平有关,而且还与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如果决策者认识不到位,则改革就难以持续进行。反之,决策者对改革的重视程度较高,改革的办法就越多。
(4)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相对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商品市场与经济市场相对完善,市场竞争也比较充分。因此,一个地方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其所在地大学的改革成本也就相对较低。比如上海等沿海地区相对于内地来说,大学的活力也就更大一些。西安地区的大学就比陕南、陕北的大学相对容易改革。
(5)甲乙方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大学后勤的甲方既是后勤改革方案的执行者,又是改革方案的提供者。由于甲方是代表学校并维护学校利益的,如果甲方人员的大局意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作为后勤实体的乙方就会成为强势一方,这时甲方便难以主导改革。乙方人员特别是管理层人员的能力,是决定后勤实体运作方向的关键因素,能力愈强,实体的地位、作用就愈高;努力愈弱,实体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主要应对措施
(1)开放校内后勤市场
要实现袁部长提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要逐步开放校内的后勤市场,逐步开放校内的后勤市场是我们下一步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开放校内后勤市场的原因:
第一,开放校内市场符合两大规律,就是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符合两大方向,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符合两大精神,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大学后勤体制改革的精神。因此,是历史的必然、改革的必然,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势所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