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恋爱的发展阶段。
(1)同构型阶段。一开始,男女双方会在人际互动的标准上加以衡量、比较,因而都会透过性别刻板印象来强化自己的互动优势,以获得对方的青睐。比如男性会强化自己体魄强健的形象,女性会显示出温柔细心的一面。
(2)和谐阶段。在这个阶段,男女双方已有一定的共识与默契,口语中经常用到“我们”等可显示特别默契的词语,如“我们之前去的那个地方”。自我揭露的程度更深,逐渐发展为更亲密且特殊的关系。
(3)承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占有欲是最强的,常希望自己是对方的唯一,也易因过度的拘束与压力,而使双方的感情发生冲突或中断。此时常问的问题是:“我是你的唯一吗?”如果获得的答案是肯定的,则有助于双方的关系更加稳固。
(4)实际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会因承诺而展现出忠诚,浪漫渐退,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与真实的面貌。此时良好的印象固然重要,但价值观、态度、性格的一致,角色的适应及相互的满足,对于关系的持续发展相当重要。
此时两人以分工的方式处理共同的事物,如“你锁车,我收拾东西”。关系深度化之后,依赖性与排他性会增加,性的互动亦会增加探索的深度。
(三)恋爱的意义
1.恋爱是学习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恋爱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起的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能否稳固发展、走向成熟,其实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学习建立发展亲密关系,是在学习如何去爱另一个人,如何和一个人长期相处;是在学习保持恰当的关系距离,不会因为怕失去爱而过度地依赖或过于地疏远;是在学习如何在关系中满足自身及相互的心理需要,享受安全感、亲密感;是在人际关系实践中学会包容、体贴、关心、尊重,接纳失望、痛苦、不满等。
2.恋爱是逐步培养发展爱情的过程。恋爱会使人有许多的情感体验,被爱是一种幸福,爱别人也是一种幸福。爱情的巩固与发展需要不断的培养。爱情中有激情的成分,激情不能总保持在一个高度的状态,所以,爱情有一个渐渐平淡的过程。很多人会以为这是爱变味了,其实是爱情的成分在爱中变化,少了激情,多了亲密和承诺。爱情需要更新充实。首先是看每个人生命中有没有发展更新的东西。也许一对恋人,今天他去听了一个讲座,她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两人都不同程度获得许多新的思想和感受,都愿意与对方分享。在两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新鲜的东西带给对方,这自然为爱情增添新的活力。其次,爱情的培养发展是建立在对对方不断了解、接纳、发现和欣赏的基础上的。
3.恋爱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通过恋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恋人对自己而言是重要他人,其对自己的看法无疑是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恋人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自己的许多东西。另外对于个人来讲,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个性特点,发现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以往经历对自我的影响。文学家莫里哀曾说:“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爱可以改变人的趣味,升华人的人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新生。
4.恋爱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完成对人生的认识、走向生活实践的心理过程;同时大学阶段又处在青春中后期,其自然属性又使其对异性有强烈的渴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与异性的交往尤其是与恋人的交往,能唤起爱的觉悟,使其得到情感的满足。通过恋爱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优化心理。大量事实证明,健康完美的恋爱事实上是一个优化心理结构的过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恋爱能促进心理成熟。
5.恋爱能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事业。马克思对爱情有一个风趣的比喻:一个人干不成事,要想美好地度过人生,就要有两个人的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一个大学生如果能确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恋爱与事业的关系,那么美好纯真的爱情就会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愉悦、生活上的充实,非但不会影响学业,相反,爱情的力量能成为促进学业的强心剂和原动力。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一)恋爱行为公开化和普遍化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恋爱向低年级化发展,人数呈上升趋势。过去,大学生谈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不怕别人知道,而且有故意让人知道的心态。时下,只要步入大学校园,便能目睹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在公开场合卿卿我我,旁若无人。
(二)择偶标准和恋爱目的多样化
大学里恋爱与其他青年的恋爱相比,更注重精神生活,注重人的品行才华,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理想、兴趣。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追求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会考虑情感之外的曾被他们视为“世俗”的东西,即经济实力、家庭背景等。
(三)自主性强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文化层次较高,思想开放,接受新观念快,独立意识强。男女大学生的平等权利与平等价值观特别突出,反映在恋爱问题上,人格突出、个性特点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择偶中大都自己做主。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显示出较强的自主性。
(四)注重恋爱过程
大学生的爱情是在特殊文化环境中萌生的,而作为爱情之果的婚姻家庭需要在学业完成之后才能实现,所以他们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人生、社会、学习等。他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很少涉及家庭、经济等现实问题。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并不在意。
(五)自我控制与耐挫折力较弱
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往往不能理性地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
(六)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刚进校就谈恋爱。由于社会阅历不深,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上,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加之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
(七)多元性恋爱
所谓恋爱多元性,是指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双方或一方同时与恋爱对象以外的异性进行交往,即潜在地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恋爱对象加以考虑,只是暂时未公开化。如有的大学生自认为相貌靓丽,有气质魅力,才华出众,能赢得异性同学的吸引和爱慕,以“自由选择对象”为名,频繁地更换恋爱对象,演出一场场不断更换主角的“肥皂剧”。还有的大学生以追求自己的人多而感到自豪,以恋爱为游戏,戏弄他人的情感,不但在同学之间造成情感纷争,也极易发生冲突,酿成悲剧。
相关链接
男女大学生不同的恋爱标准根据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男女大学生有着不同的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男生选择的顺序为:1.待人和蔼可亲,举止优雅;2.关心体贴自己;3.爱好、志向一致;4.有漂亮的容貌;5.有钱;6.事业有成;7.有权有势。
女生选择的顺序为:1.事业有成;2.爱好、志向一致;3.关心体贴自己;4.待人和蔼可亲,举止优雅;5.有权有势。
显然,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较为注重对方的修养、人格、品德等内在素质,希望双方能有思想、心灵层次的沟通,而不是单纯把金钱、地位、漂亮的容貌放在首位。
三、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原因
(一)从众心理
很多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渐渐有了异性朋友,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总是成双成对,同进同出,情意绵绵地在一起。看到人家平常互相照顾,寂寞时有人陪伴,就感觉自己没有异性朋友好像缺少一些什么,认为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
(二)渴望认同心理
很多大学生把有异性朋友作为是证实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自己有人爱,说明自己有魅力,值得人爱。不是有一首歌里唱“女孩没人追,多可悲”,男生也是如此啊,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另类”。
(三)好奇心理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成熟,对于异性的好奇心理是每个青年男女都有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异性充满神秘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心理上也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渴望恋爱。
(四)依赖心理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被他人呵护与关爱,成为“情感寄托型”恋爱的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制能力,易受挫,这在很多女生当中普遍存在。认为有了男朋友就可以无限制地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任何事情,实际上,这所有的表现背后是女孩子的依赖心理在作怪,从上大学之前对父母的依赖转变为现在对男朋友的依赖。
(五)排解寂寞心理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感到大学学习没有压力,空闲时间多,尤其是到了周末或是特殊节日,看到同学们各忙各的,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实在空虚、无聊,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难免心生寂寞,谈恋爱就成为一种排解寂寞的方法。
(六)倾诉心理
大学生活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因为年龄相仿本应该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由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或同一宿舍的缘故,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冲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自然不可避免,所以当他们有了烦恼、苦闷,更倾向于找个异性朋友“一吐为快”。
(七)虚荣心理
很多女生存在这种心理,为了能和其他人一样穿上名牌时装,用上高档化妆品,于是想尽快为自己找一个“长期饭票”和“自动提款机”,便迫不及待地恋爱。其中也不乏男生,为了在哥们儿面前不至于低人一等,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穷酸相”,愣是打肿脸充胖子,在女朋友面前摆阔绰、装大方,其实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
(八)占有心理
这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的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所以在大学期间将发展女友定为毕业前的目标之一。
(九)游戏心理
这种恋爱动机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带着游戏心理的大学生见一个爱一个,玩儿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恋爱状态。
四、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特点
1.高尚性和互爱性。爱情是高尚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一种美的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同时爱情也是以互爱为基础的,是双方的相互倾慕。
2.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稳定的、专一的、排他的感情。大学生中出现的三角恋或多角恋以及频繁更换恋爱对象的现象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感情的不负责任和伤害。
3.爱情具有持久性。爱情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也不是精神快餐,而是一种天长地久的情感,能够经得起时空和艰难困苦的考验。那种朝三暮四、变化莫测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二)健康爱情观的标准
1.注重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恋爱双方品质、情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二是指能宽容对方与自己的差异性。心理相容第一层含义是恋爱成功的心理背景。恋爱阶段注重对方的人品、情操,注重双方的共同价值追求,不仅是维系恋爱关系的保证,也是恋爱道德的显著标志。另外,恋爱双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同一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只要双方能够接纳并将彼此差异看做取长补短的因素,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才能给爱情带来活力。
2.有责任感,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中的道德义务。男女双方一旦有了恋爱关系,就有责任共同承担这一关系所包含的各种义务。爱是一种给予,它蕴藏着对对方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它要求恋爱双方的所作所为都必须向对方负责,这也是恋爱最突出的表现。
3.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爱情是人生价值的重要部分,但不是人生价值的全部体现。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夯实专业基础的时期,学习是学生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培养多种能力、求得学业人格的全面发展既是将来立足社会、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将来爱情婚姻美满幸福的必要保证。
相关链接
八种不同类型的爱
根据人类之爱的三个向度,激情、亲密、承诺的组合,可以得到八种不同类型的爱。
点头之爱:这是基本的社交礼仪,如点头寒暄,不算真正的爱。这是纯社交层面的,没有亲密,没有承诺,也没有激情。
喜欢之爱:同性或异性朋友相处,只要有心理的亲密就能产生喜欢,也就是彼此相知相惜,欣赏与契合。友情这种关系亲密感很高,激情和承诺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