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启首,先要对几个相关人物作点铺垫性的介绍,以免在后面叙述时显得突兀
话说明末清初年间,沛县城里有一家大户,姓刘,乃刘邦第六十三代孙,老员外名德先。但由于刘员外德高望重,所以所以很少有人呼其名字,只称刘员外,一说刘员外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倒是少有人知道了。
刘员外家大业大,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平常济危扶贫,一遇灾年总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因此,刘员外府上常年门客众多,食客众多。这些来此避灾避饥避难的人,成分复杂,但刘员外心善,不论出处,尽皆纳之。其中有一个来此避难的知名人士,乃城西阎寨人氏,名阎尔梅。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啊,当时在朝身居要职,与严复、顾炎武等知名人士齐名。之所以落难到刘员外府上,是因为他极力坚持反清复明,得罪官府,被朝廷通缉,只好一驴亡命三千里,逃命流浪,暂避风头。正是此人给刘员外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这是后话。
刘员外有个儿子,自幼英俊乖巧,聪明绝顶,所学文诗,过目成诵,且数学历法,一点即通,各类知识,触类旁通,七八岁即能帮助账房先生理财,被人称之为神童。刘公子名东根,秉承父亲遗传,豪侠仗义,喜朋爱友,深得众人爱戴。刘公子年轻,结交的自然都是年轻人,其中既有绿林豪杰,江湖义士,飞檐走壁,武功高强之人,也有鸡鸣狗盗之辈,恰如水泊梁山的鼓上蚤时迁。年轻人爱动,刘公子也一样,便常跟这些江湖之人学些拳脚武艺,演练打斗之术,玩的很嗨。
刘府有个管家,此人姓王,排行第二,生于穷苦人家,常年卖粥为生。因为他常年挑着担子,每天早上走街串巷卖粥,人们便称他叫王二担粥。此人虽是穷苦人出身,却豪爽仗义,生得一付热心肠,处事大度,为人亲善,不拘小节,助人为乐,凡街坊邻居家无论红白喜事,都喜欢请他做大老执。王二担粥最敬佩刘员外,不是巴结富豪,不是图人钱财,更不是想仗势欺人,而是佩服刘员外为人谦和,处事平等,不以富欺穷。这两人本不是一个阶层,却可以做到相互理解,互相欣赏。终于有某一天,刘府大管家一职出现空缺,刘员外便打算请王二担粥担任此职。王二担粥喜出望外,愿效犬马之劳,于是一拍即合,王二担粥进入刘府。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人择主而事,王二担粥投桃报李,殚精竭虑,吃苦耐劳,处事无不周详,把刘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刘员外甚是满意。
这一天,王二担粥带人巡查完外围宅院及部分田园后返回刘府,迎面碰上一个人。谁呀?这人谁都认识,乃一名云游四海的僧人,常住不远处城西关帝庙,真名实姓无人知晓,外号人称二济公。何为二济公?就是很有一些济公活佛的影子,不修边幅,不注意出家人形象,平常口无遮拦,痴语满嘴。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二济公给人算卦却是极准,他算卦却又不走寻常路,常常一脸不正经,多有语气调侃。算卦完了,常有人请他吃饭,他就不推脱,让他吃肉,他也不忌口。他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话他常挂嘴边。因为他为人随和,常在不经意间为人排忧解难,所以人们对他并不反感。正因为大家喜见他,联想到传说中的济公活佛,所以便称他是二济公。
当时,二济公跟王二担粥打个照面,相互微笑着招招手,算是打了招呼。不料二济公突然对着王二担粥喜皮笑脸,还拍了一下王管家屁股,顺口念道:本自身轻无半斤,进得华府变作金。坦荡之人坦荡福,能醉酒时醉莫深。王二担粥没听大懂,但听来也不象是坏话,便来了情绪,停下来对二济公说,活佛话说的总在理,我王二本是个粗人俗人,偶然机会被员外谬爱,我王二绝不敢自抬身价,当知恩图报,活佛既然通古晓今,辨仙识凡,能否为我们刘员外算上一卦?
二济公并不推脱,从口袋里掏出仨铜钱,摇晃后抛向空中,又落到手上,然后双目微闭,口占一卦:
是人亦非人,是神不是人。
德先便得仙,权当平常人。
王二担粥听不懂,所有人都觉得这和尚瞎说胡言乱卖弄,净整些听不懂的话。王管家不想冒犯他,怕他一不高兴说些难听的,对主家不利,于是对二济公接着说,那你再为刘公子占一卦吧。
二济公依旧把那三枚铜钱抛上抛下,然后口占一卦:
绝顶聪明自有因,留得东山一条根。
四百年过一场梦,奇缘更向南天寻。
然后疯疯癲癫地自念道,奇缘啊,万事难料啊;奇案啊,积善福报啊;情天啊,善人有根啊。口里念着,疯癫癫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