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总结《印象·刘三姐》等项目的成功经验,建设好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中可以得知,文化产业要获得成功,在立足于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挖掘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东西来。同时合理利用和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并且加强在国内的和国际上的合作。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就得从这些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结合实际,进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3)要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必须走整合资源的道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广西的文化产业资源将获得更好的发挥。比如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众所周知,世界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广西是文化资源富矿地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产业化优势明显。开发这些民族的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极大的促进,也是建立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契机。比如忻城土司衙门、恭城的孔庙、武庙,临桂县的陈宏谋故居,东兰县的陈公祠、列宁岩、韦拔群故居,桂林的王城,广西各民族生态博物馆等,都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都值得很好地去开发和建设。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或恢复一些原有的人文景观,比如建立宁明花山博物馆、南宁昆仑关博物馆,修复南宁市的孔庙,重建南宁市王阳明讲学旧址等。
4.继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1)我区文化产业结构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后劲。比如说处于产业结构外围层的旅游业占了整个广西文化产业的70%以上,处于产业结构核心层的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不及旅游业的1/5。具体来说,2006年广西共有文化产业单位数13882个,其中,核心层单位数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数的35.66%,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1.66%,主要集中在书报刊印刷和图书批发零售业;外围层单位数占41.47%,从业人员占25.58%,主要集中在网吧和旅行社等行业;相关层单位数占22.86%,从业人员占42.80%,主要集中在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和造纸行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文化产业2/3的行业属于外围层和相关层,真正属于核心层的仅占1/3。
(2)以项目为核心,继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在下一阶段,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广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第一,要以项目为核心,促进文化艺术与旅游相结合、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与高科技相结合。项目建设是市场、资金、人才、政策、管理和效益的高度集合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平台。没有项目的建设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抓文化产业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抓项目建设。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资规模大、投入产出比高,对其他项目的发展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走向。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需要时间,更需要大投资。但是通过重点项目的优先发展,积累力量,可以发挥其辐射作用。
第二,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要积极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加入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业、演艺娱乐业、信息服务业、出版业、传媒业、会展业、影视业、艺术培训业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要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文化艺术节”做成知名品牌,扶持开发“广西文化产业大厦”、“桂林刘三姐歌圩”、“南宁云水梦幻”、“南宁刘三姐国际文化园”、“中国-东盟艺术村”、“百越境界”、“桂林戏剧主题公园”、“广西民族文化博览园”、“广西奇观”等标志性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全区“一地一品”民族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项目等。
5.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
(1)我区文化产业的品牌现状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品牌就如同没有市场,只有发展品牌才是长久之计。经过20多年的奋斗,目前,我区已具有一批响当当的品牌,如“刘三姐”艺术品牌,“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节庆文化品牌,“漓江画派”美术品牌,“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文博品牌,桂林山水、德天瀑布、北海银滩等6大旅游品牌,“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品牌,“广西电影制片厂”品牌,“广西卫视”特色品牌,民族民间工艺“一地一品”特色品牌等。这些品牌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它们的品牌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花剑研究员的评估报告,《印象·刘三姐》仅仅两年半的时间,演出已接待观众110万人次,获得了79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不仅创造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印象·刘三姐》没有公演之前,阳朔县的旅游床位仅为479张,2005年增至12016张,当地的旅游收入也从2003年的2.41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6亿多元,当地的土地增值在5倍以上。
在为成绩欣慰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当前,我区的品牌利用率还是很低的,很多品牌的影响力与其产值不成正比。比如出版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界的品牌知名度很高,其年产值还不到广西新华发行集团的1/5。又如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自2003年起,在海内外近20个城市演出了160多场,票房收入约800万元,成为广西演艺原创获奖项目中演出场次最多的精品项目,但按照投入产出比来匡算,投资回报率还是负数,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商业运作。相比之下,处于产品低端的娱乐产业,2006年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2.95亿元(不包含网吧)。
(2)坚定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做大特色文化品牌
对我区来说,培养品牌,发展品牌,提高品牌的产值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第一,“刘三姐”艺术品牌。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型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围绕“刘三姐”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倾力推出一批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能做大做强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要以“刘三姐”品牌引领其他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建设,继续打造广西民族地方戏剧、音乐、舞蹈等舞台艺术品牌,保持舞台艺术精品继续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第二,“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品牌。要开展文博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举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会展,策划创办2~3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性知名文博展会,提升广西展览市场的品位;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展览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名牌展会在广西举办,将南宁、桂林等城市发展成为全国重要展览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展览城市。
第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节庆文化品牌。要继续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品牌,使之成为广西文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民族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同时,区域之间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争取做好桂林、柳州、梧州、北海、河池、百色、崇左等市及有关县的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建设。
第四,“漓江画派”美术品牌。要以精品战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把漓江画派作为广西美术界及美术产业的特色品牌,组织、整合广西乃至全国美术人才和力量,创作出大批具有漓江独特神韵的美术精品,形成漓江画派的鲜明风格,成为中国的艺术奇葩,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第五,“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文博品牌。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是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在继续完善南丹瑶族、三江侗族、靖西壮族3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试点基础上,下一步要完成贺州莲塘镇客家围屋、融水苗族、灵川灵团乡长岗岭村汉族、东兴京族三岛、龙胜龙脊壮族、那坡壮族、金秀瑶族等7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任务,与正在建设中发挥龙头地位作用的广西民族博物馆一起,构成广西独具特色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品牌。
第六,“桂林山水”等6大旅游特色品牌。要以广西民族文化、自然山水、滨海风光、边疆风情和革命传统文化等特色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德天瀑布、北海银滩、百色天坑、民族风情、红色之旅等6大旅游品牌。发展旅游品牌,一要改善服务质量,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经营;二要不断完善景点设施,挖掘新的景点,赋予新的文化含义,走创新之路;三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招募,走人才强企之路;四要重视合作与借鉴,加强区域间合作。
第七,“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品牌。要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为广西出版业的主打品牌,积极延伸产业链和拓展项目面,构建布点全国重点城市业务经营网络,力争核心竞争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朝着产业集团、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必要时强强联合,集中资源,规模发展。
第八,“广西电影制片厂”品牌。加大投入,采用多主体投资方式,加快电影制片业发展。结合广西旅游、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产业开发,建设数字化影视制作基地、南方影视拍摄基地。继续推行精品战略,同时加强市场化运作。
第九,“民族民间工艺”特色品牌。要在继续做好阳朔福利扇画、靖西旧州绣球、临桂五通三皮画等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特色品牌产业项目的同时,努力推进全区“一地一品”的文化产业特色工艺项目开发,使其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亮点。协调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需要,增加核心价值;实现市场资源的整体战略对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