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既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我国当今致力于建设的“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根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渊源于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升华和凝聚。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并把和谐提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不仅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诸多社会矛盾,而且是由于和谐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社会存在最高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就是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精神和物质产品高度丰富,人得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带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这种过渡性必然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旧有的矛盾不会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即刻消失,社会主义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先进与保守的对立冲突必然空前激烈。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它打破的是原有的低层次的和谐,而为高层次的和谐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协调各方,实现均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和谐发展因而成为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式,这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因。在和谐文化建设的总目标下,十七大提出了多项具体任务,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养、培育文明风尚,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等,这些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措施,其中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尤其有新意,需要认真对待。今天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要否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和谐文化的前提是承认差异与多样,没有差异、多样,“和”就无从谈起,但和谐文化强调的重点又是“和”,即差异、多样中的共性,即以协调整合的方式达到包容差异和多样的目的。倡导和谐文化,就要把和谐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树立以非对抗的、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的行为准则,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的社会风气,培育大度、宽容、开放、坦诚的社会心理。
中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只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我国文化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人文理想和精神品位。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精神家园的角度论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极具新意,把我们党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由此,十七大报告将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专门一节来写,并且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就不难理解。“全面认识”,就要辩证地看到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毫无疑问,作为过去时代形成的东西,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不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与时代脱节。但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具有延续性,具有人性光辉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而且即使是某些过去时代形成的思想观念今天不能直接用之于当代社会也还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因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有益资源。对中华文化传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如果那样,一个民族就会失去精神的根基,精神漂泊不定的民族难有定力和明确的方向感。传统中的糟粕今天依然需要批判,但在进入和平发展的年代以后,应当更多地看到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正确对待中华文化传统的态度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十七大也提出了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则,即“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人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当继承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这样提出问题不难理解,但这样提问也包含一个思维误区,即文化的优劣可以像豆腐一样切割得了了分明。其实,文化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它的多义性、丰富性、开放性、可阐释性。抽象地、静态地评价文化现象没有意义,评价应当放到具体的环境中,而且重要的还在评价能力,因此,与其针对客体的性质提出问题,莫如提高自己的吸纳力和阐释力。吸纳能力和阐释能力越强,就越能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有用的东西。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角度来说,中国尊圣、求和、重义、尚礼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应当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象征和文化仪式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尊重。中国人特有的直觉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应当得到应有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自强不息、正道直行、民为邦本、求真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等处世态度和人格理想应当躬身践行。今天我们党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决不是故步自封。越是看重传统,强调继承传统,就越要有现代眼光和世界意识。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冲击加剧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了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以向后退为特征,西方文化以进取为特征,中国文化以调和持中为特征。林语堂认为中国的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中国重实践,西方重推理;中国重直感,西方重分析;西洋人求知,求客观真理,中国人求道,求可行之道。如此等等。这样的分析固然不免武断,但从中也能看出西方文化的某些长处。西方文化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率先实现了现代转型,而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缺少的。弘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平等精神、进取精神、个性精神以及普及现代科技人文知识也是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①文化是创新的精神动力,文化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增强内在活力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一部分,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高屋建瓴地指明了增强文化活力的必然途径。首先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次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和以往的时代相比,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还是在传播手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文化的出现、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兴起、电子媒体导致的文化即时全球传播、文化产品制作生产的产业化以及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以往时代所不曾有的,因而不能继续沿用以往文化发展观念与方式。立足“时代的高起点”,就要提高文化意识,更新发展观念,广泛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文化发展的一切有益经验,探索适应我国文化发展的新的体制和机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意味着文化的活力并不是以文化产品的数量多少和经济效益如何作为唯一标准的。文化富于活力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表现在文化产品内涵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市场条件下不能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但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实际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不截然对立,许多优秀文化产品都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因此要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作为衡量文化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都是精神生产部门,都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格修养和艺术品位的任务,都要为塑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作出贡献,这是它们的共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但两者也有明显不同,在服务重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方面,它们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以对待文化事业的方式对待文化产业,也不能以对待文化产业的方式对待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要严格按照公益性的原则来管理,政府应当充分满足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则要严格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运作,要将更多适合产业方式发展的文化单位和部门推向市场,经受市场的考验,在市场中做大,真正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当前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更不充分,而且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式的表述详细而具体,包括“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①深化了十六大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更加”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显了我们党的高度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才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提高人的知识素养,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文化发展落后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自强自立的,因为文化落后就缺少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缺少推动发展的智力资源,缺少维系社会稳定秩序的文明规范。今天我们党之所以不是一般意义的强调文化的发展、繁荣,而是特别强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是因为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虽然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但近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了,现代思想文化的生长因此相对缓慢,像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等体现现代文化特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至今在人们头脑中还相当淡漠。其次,是因为国际的文化竞争空前激烈。凭借强大的传播机器和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西方发达国家正加紧向发展中国家强力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推销自己的文化意识,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第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高速增长,而我国目前所能提供的有效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大”说明了发展、繁荣的迫切性,“大”也意味着要把文化的发展提高到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地位,提高到有效应对国际文化竞争和挑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