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席卷全国,各级党政机构停止活动,全国处于动乱之中,武斗频繁,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形势严重恶化。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九大的政治报告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进一步合法化。林彪集团随着权势的增大,加紧了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并准备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林彪仓皇北逃,途中机毁人亡,这场反革命政变被粉碎。1973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大不仅没有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反而认为党的九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之后,“江青反革命集团”积极活动,他们妄图准备利用召开四届全国人大的机会,进行组阁。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反对下,“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组阁阴谋被挫败。
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后,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采取有力措施,对各方面进行整顿,从而使经济、政治形势明显好转。但毛泽东却错误地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党和国家又一次陷入混乱。1976年4月,全国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对这一事件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判断和处理。9月,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步伐,企图夺取党的最高权力。10月,党中央政治局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持续十年多的“文化大革命”,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在相当程度上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
这一期间,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开辟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革命和建设工作,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常。此时,党和人民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拨乱反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了拨乱反正的进程,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邓小平
为了结束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认真纠正长期危害党的事业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党的正确路线,中共中央于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首先,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总方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构成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铺平了道路。邓小平曾这样评价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的伟大意义,他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界限的划分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现在发生的变化主要是从一九七八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1页;第2卷,第159页)江泽民进一步作了全面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的。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创造美好未来的伟大实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奋斗目标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纲领。邓小平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其他领域的改革也相继迈出重大的步伐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大会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找到了强国富民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考验。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政治风波;加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国际形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重大历史关头,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保证了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政治的高度稳定,同时,顶住国际压力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在这关键时期,通过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顺利实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三)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做重要讲话,讲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强调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为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系统阐述,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指出,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是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大会强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四大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系统地提出了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新起点。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在如期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终于雪洗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如期正式回归祖国,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这是旧中国的政府不能也不敢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同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逐渐朝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通过各种渠道重申不允许有“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呼吁台湾当局尽早结束与大陆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开始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得到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将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