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大学时代是人生中充满机遇、充满发展和希望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承受着社会急剧变革所带来的沉重的精神负担之外,还感受着进入大学以后所面临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成长期特定的心理困扰。在这多重的压力下,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一些相对脆弱的学生就难免陷入心理危机,生命状态也令人担忧,一些人丧失了生活意义感,对生命产生迷茫,生命价值观发生扭曲。让每一个生命都健康发展,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如何有效干预高职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减少心理危机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的各种伤害,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生命热情,使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
一、心理危机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这样的概念,对于“心理危机”很多人感到还很陌生。什么是心理危机呢?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使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当重大问题和剧烈变化使个体感到问题难以解决,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的状态。可见,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的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
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亲人丧失、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心理危机发生后,如果个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水平前的心理水平,则可导致精神崩溃,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不良后果。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未知未觉。
二、心理危机产生的身心反应
无论何种情形,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作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三、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引发的后果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冲击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第二,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此时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心理防御反应。第三,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第四,成长期。个体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从危机的后果来说,会有四种不同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能逐步恢复。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听信传言,出现超市抢购,哄抬物价,犯罪增加等。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
四、心理危机的类型
一般可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划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
(一)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对大学生来说,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毕业没有合适的工作、考试不及格、不能正常毕业、不喜欢所学专业、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没有当上班干部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被认为是正常的,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朝着成熟和完善迈步和阶梯。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能顺利度过,将会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走向成熟。
(二)境遇性危机
境遇性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区别境遇性危机和其他心理危机的关键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本人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如某个大学生的父母离婚、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2003年SARS流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境遇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各种外部环境造成的心理危机,如遇到突发的外部事件(新友突然亡故、父母失业、与同学或老师冲突等)而引起的心理危机,或是指受到突然的侵犯和恐怖事件(遭到强奸、被抢劫和暴力侵犯等)而引起的心理危机。
(三)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人生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如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等的出现而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是深造还是工作,是否决定与某个人发展恋人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冲突等都是引发大学生存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个体在大学前和在大学阶段后都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索存在问题。存在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无论是面对哪种危机,其造成的结果无非是成长、情结、死亡或心理疾病。唯有成长是顺利度过危机,且获得处理问题新方式的最佳结果。而留下“情结”代表了危机虽然度过,却在当事人心中留下“疤痕”,限制将来的社会适应;以“死亡”结束代表用自杀应对危机,没有明天可言;患上“心理疾病”代表未能度过危机;陷入神经症或者精神病,心理适应水平明显降低。因此,面对危机,看到它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机会,用积极的观念看待危机,就能帮助我们转“危”“为”机“。
第二节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对策
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存在各种危机的,比如遭到同学的恶言相向,满怀自信地竞争学生会的职务时遭遇失败……这些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件与重大的问题、变化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让自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当事人的严重病态,甚至在心理崩溃之中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危机又是机会,它可能使当事人学会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并且利用这一机会使自己获得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有助于及时预防、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易察性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相对有序和单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场所,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同时受到学校各种纪律的约束。如有异常现象,较容易被同学、老师发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易察性。
(二)易发性
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生理方面更多具备了成人的特征,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这种反差的存在,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近年来,高校自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都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易发性。
(三)突发性
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大学生因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经济压力的增大、情感的不稳定以及诸如疾病等突发事件,都容易引起心理危机。
(四)无助性
心理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先前的应对方式无法应对危机,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常常使大学生感到无助、绝望。
(五)危险性
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常人一般都是处于身心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他们的思维、意志、情感体验与生理参数指标都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和谐状态。当有不适当的应激发生时,人的原有平衡状态就会受到破坏,这时人就会处于危机状态,会出现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情况。大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危机表现形式当属此类。
(六)潜在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并非以直接爆发的方式体现,而是潜藏于个体内心,当遭遇特定应激事件时,客易引发心理危机。例如马加爵杀人事件,由于马加爵不良情绪长期没有得到宣泄,最终打牌这件小事成为导火索,导致了心理危机的爆发。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大学生的危机状态,会在情绪、认知、心理行为和生理上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这些反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种反应的加剧,必将导致个体功能水平的全面下降。
(一)情绪方面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当大学生的情绪突然发生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恶劣的情绪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二)认知方面
危机事件中的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极为敏感和多疑,形成疑病倾向,甚至丧失对人的基本信任;偏听、偏信,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关系含糊不清,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等,这些都是在应激状态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
(三)行为方面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黏着性;与社会联系断裂,拒绝帮助;言语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大学生是否出现心理危机了。
(四)躯体方面其主要特征是躯体方面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状。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危机的发生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第一,生活中出现了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或意外的事件;第二,躯体和意识出现不适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一般精神病诊断要求;第三,遭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的困境。这三种情况在个体身上同时出现,并伴有上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我们就认为该个体出现了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是其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之前最不稳定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动荡的人生目标、激烈的情感冲突、复杂的价值取向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明显和复杂。研究表明,心理危机的产生除了受重大生活事件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以下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对事件的理解
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和主观感受,决定着人们对事件采取的行动。对事物习惯性的理解影响到了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如果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个人能够尽可能客观、合乎逻辑地看待事件,则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