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97900000006

第6章 日内瓦(2)

这位苏联领导人关心苏联更甚于关心自己。赫鲁晓夫想让莫斯科和西方一样被一视同仁。然而,他也很清楚,和美国比起来,苏联的国力还很差。尽管苏联在1949年成功爆炸原子弹,仅仅4年后,又成功爆炸氢弹。莫斯科宣称,它和美国一样成为一个核大国。当然,这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到1955年5月,苏联还无法用核武器来袭击任何一个美国城市。1951年3月,斯大林在莫斯科成立了一个由弗拉基米尔·米哈依洛维奇·米亚西谢夫负责的设计局,以生产一种能够飞到美国大陆的轰炸机。为满足这一目的,加过油的飞机必须要达到6875~7500英里航程。一个月前,美国空军已经授权厂家生产美国的第一代洲际轰炸机——B-52空中堡垒。第一代B-52轰炸机在加油后可飞行7343英里,装载1万磅的弹药,每小时巡航速度是523英里。苏联研制新轰炸机,意在与美国的这种轰炸机保持同一发展水平。

米亚-4(M-4)轰炸机——北约称为“野牛”轰炸机,1954年开始进入系列机型的生产,但却让人颇为失望。它缺乏打击美国的航程,因为米亚轰炸机不能进行空中加油。米亚-4的最大作战半径是5000英里,作战半径小,即使从离美国最近的苏联领土起飞,也无法飞越美国本土。尽管中央主席团对它寄予很大希望,但在西半球受M-4威胁最大的唯一动物就是格陵兰的北极熊。

1955年苏联海军也缺乏对华盛顿实施核打击的投送能力。斯大林大力发展潜艇,但是,能够发射导弹的潜艇还要数年后才能生产出来。苏联也没有航空母舰。

因为无法把核武器投送到美国,苏联能对美国造成伤害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击其盟国。米亚-4失败的同一年,图波列夫设计局生产出了苏联第一架轰炸机,它能对安卡拉、伦敦和巴黎实施轰炸。图-16——北约称之为獾式轰炸机,使苏联可对欧洲实施核打击,虽然这种飞机很难摆脱北约的防空设施。

由此可见,苏联在欧洲的军力主要是常规部队。西方估计,1955年,苏联陆军有175个师,或者450万军队,尽管不是所有部队都是满员,而且还有一些部署在中亚和远东。相形之下,美国有20个师用来保卫欧洲。在东、西德国,这种竞赛是一边倒。有40万西方盟军部署在西德,而有30万苏军和8万东德部队部署在东德。然而一旦发生战争,苏联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驻扎在匈牙利的两个师,还有驻扎在波兰和苏联西部的21个满员师调过来,这些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传统军备优势对赫鲁晓夫并没有多大的诱惑力,他无意于和西方打一场战争。这种优势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似乎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艾森豪威尔政府所声称的大规模反击策略证明,美国有足够的战略优势来阻止苏联发动军事行动。西方最自信的就是苏联可能被吓退,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似乎也这么认为。赫鲁晓夫要破坏西方的这种自信。他明白,谈判中美国人会打“实力”这张牌,这可能会损害苏联的利益。

为了筹备日内瓦会议,赫鲁晓夫想改变冷战的心理氛围。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报纸上,他看到,华盛顿并不了解新式的米亚-4远程轰炸机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容易被苏联夸大。1955年5月中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场辩论会上,美国空军军官相信,在苏联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空中表演中,他们看到了这种飞机,人们就此展开辩论。因为天气原因,正式飞行表演被取消,但在飞行表演排练时,美国人过高估计了苏联米亚-4远程轰炸机的数量。因为美国人推测,这种飞机满足了表演的各种规范要求,这样莫斯科才会安排飞行表演。结论是,苏联人已经拥有可飞抵美国城市的可靠的核打击力量。

美国公开了对苏联轰炸机最新技术的讨论。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克里姆林宫把它视为一种有益的讨论。杜鲁门时代曾想竞选总统的美国前空军部长、密苏里州参议员斯图尔特·赛明顿和一些国会议员,强烈反对美苏之间在战略轰炸机上存在的差距。“显然,”赛明顿说,“美国以及其他自由国家,或许会丧失制空权。”尽管艾森豪威尔政府确信美国空军的优势领先于苏联,但一些记者和国会议员开始对米亚-4能力被夸大的假设质问政府。来自两党的政治评论员咬文嚼字,乐此不疲:政府的意思是说美国在总体防空能力上,还是在大家最关心的能抵达美国东西海岸的远程轰炸机上领先苏联?

5月19日,当这些争论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头版时,布尔加宁和朱可夫被授权在7月13日的苏联航空节上举办一场大型飞行表演。这个国家仅有的三四架米亚-4轰炸机将在图希努(Tushino)机场绕大圈飞行,以给观众留下印象苏联至少有28架米亚-4轰炸机。如果这个招数奏效,那么,在日内瓦会议上,西方国家领导人可能会对莫斯科一视同仁,停止那些攻击苏联弱点的做法。

与此同时,出于礼貌,波伦大使邀请赫鲁晓夫参加7月4日美国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赫鲁晓夫也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从1934年美苏两国建交以来,没有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曾经进入过司帕索宫——美国大使馆所在的一所漂亮的新欧洲风格建筑,它是1914年建成的。在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的带领下,9位主席团委员有7位出席,这让人印象深刻,它表明苏联想改变两国关系的愿望。赫鲁晓夫也想给艾森豪威尔政府特别是杜勒斯,发出一个信号,他很在意华盛顿的说法——克里姆林宫可以被任意摆布。他告诉参加招待会的人们,他读过一些西方的新闻观察,即新领导层的外交政策正在被理解为懦弱。“当然,我们提出这些建议不是为了取悦什么人,”赫鲁晓夫说道,“之所以作出这些决策,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决策,而这也正是激发我们这么做的原因。”赫鲁晓夫要让听众相信,苏联的强大只是它所需要的强大,而且,苏联只想要和平。

赫鲁晓夫言行一致。几天后,对近期发生的一次军事意外,克里姆林宫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方案。6月23日,两架苏联米格战斗机向一架美国海军巡逻机开火,其时后者正在白令海峡国际水域上空飞行。这已不是第一次,冷战时期,苏联空军曾击落过一架美国飞机。无先例的是,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出席美国大使馆招待会后,苏联人提出,对这次意外赔偿一半损失。当时美国飞行员驾驶受损飞机勉强降落在圣·劳伦斯岛上,7个机组成员受伤。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向杜勒斯国务卿作出了这个提议。

日内瓦会议前夕,在幕后,赫鲁晓夫也要为苏联政府内定一个合适的调子。莫洛托夫结束联合国会议回国后,已经无法参加7月4日美国大使馆的招待会了。他回国后,赫鲁晓夫就德国问题进行了一场讨论,他要让外交部长明白,为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莫斯科说话不得不更加温和。莫洛托夫曾就德国问题提交过一个声明草案,要求会议通过。草案只是重复了斯大林主义者陈旧的主张,即苏联只接受一个统一的、中立的德国。“这个声明不好。”赫鲁晓夫抱怨道,“语言像是在吵架,像一根大棒。”布尔加宁附和道:“文件干巴巴的……莫洛托夫同志,你不明白这个语气。”草案被否决,莫洛托夫不得不准备更好的文件。

莫洛托夫的草案是为了回应杜勒斯发表的一些煽动性言论。6月28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这位国务卿刺激了莫斯科。他说,对德国的统一,莫斯科已经失去兴趣,是否有意愿来讨论这个问题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已成为对苏联这个新国家的考验。

杜勒斯的话击中了苏联现行外交策略的要害。苏联一再许诺的全德大选、两德统一,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东德的人口已经少于1700万,而西德的人口已经超过5000万,且还在继续增长。赫鲁晓夫清楚这些,但还不知道如何改变苏联的立场。他坚定地承诺,要保护东德。然而,他也希望利用四国会议来促成中欧一定程度的裁军。

今后对德要采取何种措施,7月12日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发表的公开声明暴露了克里姆林宫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维。声明一开头,思路非常清楚,杜勒斯的观点被指责为刚愎自用,“这件事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出来,仿佛苏联已经失去了对德国统一的兴趣,苏联看到了两德统一对其安全的威胁。”对此,克里姆林宫的答复非常简单:“每个人都知道,苏联一直把两德的统一置于首要地位。”但从这儿开始,内容开始变得晦涩难懂。如果一个统一的、自由的和民主的德国在短期内不能实现统一,那么,莫斯科就相信,统一或许要在“一步一步”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并且还要和“一个全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确立相一致”。克里姆林宫没有说明如何使分步走的方法符合德国人民的自我意愿。声明也没有说明苏联的愿望,即在日内瓦会议上,克里姆林宫要以什么方式劝说其他大国来接受欧洲裁军和建立一个26国参加的欧洲集体安全协议,并把它作为实现缓和最好的一个步骤。

赫鲁晓夫对和杜勒斯达成协议并不抱多大希望,但是或许能和美国代表团的负责人达成共识,对此他颇为乐观。赫鲁晓夫只在1945年6月见过一次艾森豪威尔。其时,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国的最高指挥官访问莫斯科。但是,赫鲁晓夫有理由相信,如果日内瓦会议能在缓和问题上有所进展,那都是因为艾森豪威尔。他也明白,1945年占领柏林期间,朱可夫元帅曾和艾森豪威尔密切合作过。战争结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的私交一直很好,相互都从中受益。朱可夫喜欢艾森豪威尔,当得知美国代表团还包括国防部长时,赫鲁晓夫保证,朱可夫不仅要参加苏联代表团,而且还要给他个人机会会见美国总统。

7月17日,星期天,一到瑞士,就引发了赫鲁晓夫的不安全感。专机滑向停机坪时,他注意到,其他国家领导人,特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已经乘坐一架比他的大得多的专机飞抵日内瓦。1955年,“空军一号”还是一架只有113英尺长的洛克希德超级星座专机,可乘坐60人,飞行4000英里。它被命名为“科伦拜恩三号”,这是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家乡——科罗拉多州州花的名称。相形之下,赫鲁晓夫的专机伊尔-14,只有73英尺长,只能载客30人。就像后来他对儿子抱怨的那样,“就像一只昆虫”。(赫鲁晓夫回国后,要求苏联的民航飞机设计师为他提供一架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的专机。4年后,当他们最终制造了一架177英尺长、可载客220人的专机后,赫鲁晓夫非常自豪,不但马上乘坐这个庞然大物到处飞行,而且还把飞机模型醒目地放置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桌上。——作者注)

7月18日,会议在日内瓦别致的国家宫召开。会上,赫鲁晓夫发现了让自己变得高大起来的办法。作为苏联总理,布尔加宁是莫斯科代表团团长,尽管如此,赫鲁晓夫表现得像是布尔加宁的上级,毫无疑问,他想被当做团长对待。艾森豪威尔建议,在正式工作会议和晚餐间歇,各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的鸡尾酒会。很快,赫鲁晓夫给人留下了讨人喜欢的印象。显然,美国人相信,开始认识他们的苏联对手,非常值得,同时也会把他们看成平等的对手。赫鲁晓夫也注意到,艾森豪威尔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和他的老相识、国防部长朱可夫重叙友情。

但是,当会议召开后,也不是他看到的所有事情都有助于改善赫鲁晓夫对美国总统的印象。大会主席由四个国家代表团轮流担任。当轮到艾森豪威尔主持会议,宣布会议议程时,杜勒斯坐在其左后方。在全体会议代表前,杜勒斯给艾森豪威尔一张手写的便条。赫鲁晓夫断定,美国总统只是对着麦克风说话,连看也没有仔细看。“对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会让自己在其他国家代表团面前这样丢尽脸面。”赫鲁晓夫日后回忆道,“显然,艾森豪威尔就是让杜勒斯替他思考。”

赫鲁晓夫对两国军人间的会谈仍然抱有希望。1960年代初,他总是利用秘密途径向肯尼迪总统传达他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此时,他有意要利用朱可夫,把朱可夫视为艾森豪威尔信任的人。“我们认为他们的相识”,赫鲁晓夫解释道,“……将会有利于消除我们两国间的紧张关系。”7月20日,美国总统会见苏联国防部长,这是冷战最初十年里两个超级大国代表间最坦诚的一次交流。

朱可夫并没有吞吞吐吐。他告诉艾森豪威尔,他担心西欧的“黑色势力”正准备破坏苏美关系。朱可夫还指责这些黑色势力所刻画的苏联的虚假形象,即苏联有意要发动一场对美国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朱可夫也向艾森豪威尔保证,苏联人民“极其厌倦战争”,“苏联政府或党的中央委员会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意图”。朱可夫说,赫鲁晓夫政治目标的实质是要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战争对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害的。

艾森豪威尔没有和朱可夫辩论。他同意朱可夫对苏联政策内容的描述。“在柏林和朱可夫元帅共事的所有经历都让他完全相信”朱可夫的话。

同类推荐
  • 大女人

    大女人

    《大女人》这本书,讲述了十余位民国的传奇女人,以及她们被称为传奇的那些往事。或许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故事已经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像是沧海遗珠一般,我们又将她其找了回来,她们的传奇,是需要被人铭记的。只有记住了,才能够领略到她们的别样风情,才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别样气息。这些传奇女人身上散发的魅力,只有懂得的人,才能真正领悟。懂得她们为什么能够勇敢地向世俗挑战,懂得她们为什么能够坚守信仰,懂得她们如何忍受住寂寞。信仰,已经是我们这个年代缺失了的神奇,或许,这也正是我们无法成为传奇的原因。
  • 混搭

    混搭

    20世纪90年代初,李静还是个普通的专科毕业生。而戴军则是个初中就逃出校园的社会小青年,做过民工,当过驯兽师,后来在深圳夜总会做夜场歌手。就是这样两个混社会混得跌跌撞撞的年轻人,因为对梦想着迷般的坚持,一步一步向未来、向彼此靠近。李静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进入央视又离开央视,成为中国首批电视制片人,并一手缔造了《超级访问》。戴军也因为这个节目和李静站在了一起。他们不是夫妻,却在12年的时光里培养了比夫妻更深的默契。他们相得益彰地混搭在一起,成为彼此最真实的励志书。
  •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传奇故事,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的不凡经历。安德鲁·卡内基,13岁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是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多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他从小爱好学习,争强好胜,力求自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乐观地笑对困难,因为“乐观的性格比财富更值钱”。他以给家人和朋友讲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写出了这部自传,书中主要介绍了父母和童年、邓弗姆林和美国、匹兹堡和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司、主管、内战时期、造桥、铁厂等内容。因此本书读起来朴实自然,真实可信。我们仿佛在听他娓娓道来,听他讲述富于传奇的精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难得的阅读快感。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戴笠大传

    戴笠大传

    在乱世中,他如一把小巧隐蔽却暗藏剧毒的匕首出鞘,寒光一闪,遇害者尚不知道是谁伤了自己,却已魂归九天。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听到他的名字不闻之色变,听之动魄。人们在背后送了他许多的绰号:“老板”、“东方的希姆莱”、“暗杀王”、“间谍王”、“蒋介石的佩剑”……而这林林总总的绰号,不足以刻画出他真实面貌的十分之一。他到底是谁?他到底有怎样跌宕起伏,传奇神秘的一生?他有着刀光剑影的一生。他不是行刑的刽子手,但是死在他手下的人数却数不胜数。
热门推荐
  • 重生回五岁:总裁等着接招

    重生回五岁:总裁等着接招

    曾经她自私势利,错把后母当亲人,最后却眼睁睁地看着未婚夫和妹妹步入婚姻的殿堂。再次重生回到十年前,涅槃重生,她要亲手逆转自己的人生!救护自己的亲弟弟,争做高考状元,闯出自己的事业,爸爸想要认回她?后母想再利用她?门都没有!
  • 江邻幾杂志

    江邻幾杂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流光倾城不负遇见

    流光倾城不负遇见

    “又欺负我家小暖,走,干她”有仇必报敢爱敢恨的她,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X城最冷酷的他,他用了五年时间成为了X城的传奇人物,却因为仇恨,一次次的伤害她,最终,废墟将她淹没。三年后街道上的一幕“樨儿,你回来好吗?‘’一个拿着棒棒糖的女孩回答”大叔,你谁啊?“
  • 妖精谱

    妖精谱

    大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忧愁不已——这其一是高句丽与薛延陀屡屡犯境;其二是中间出现股股妖精作祟。幸而,有十七年前的襁褓婴儿身具妖精之气,如今助李世民南下除妖,保大唐太平。
  • 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中国的社会经济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过去十年的时间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迅速崛起却也危机四伏。中国实现了什么样的梦想,又陷入了哪些困境,当再次走在新的十字路口,改革共识弱化或破裂的声音不断出现,我们又会选择什么样的前进道路,这些问题,都在本书中有着犀利的点评与剖析。当前,中国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改革走向更深层次,也会遭遇更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本来已经滞后的政治改革,既要避开多重障碍的清算,又需要高超的智慧;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等等。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达成深入改革的共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毋庸质疑。本书以共识为主题,契合了当前的社会需求与政治需求。
  • 傲战云霄巅

    傲战云霄巅

    魔龙出世,一夜间万物反转,暴虐皇帝,冷血尸兵逐渐蚕食澜川大陆,皇子傲夕澈在乱世中涅槃,拯救澜川,屠杀魔龙,以无敌的姿态屹立与云霄之巅!!!
  • 零晨馆之梦篇

    零晨馆之梦篇

    这是我好久就想写的了,因为压力大连续做噩梦,就诞生了这个故事。我经历过走在人群中只有一部MP3陪伴的时光,那时本该开朗自信的我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有些事情我不愿意解释,把一切交给时间,日久见人心,可我忘记了,最容易被蒙蔽的恰恰是少年最单纯的心,到后来发现时间抹不平一切,只有淡忘和分别才是真。希望在救赎的过程中,也是战胜孤独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开始度过层层关卡,不是不忘初心,我们更需要的只是砥砺前行。因为初心只是一颗不成熟的萌芽,结局总是没有太完美的,可生活还是再继续,不是吗?故事就在懦弱中萌发......
  • 蝴蝶媒

    蝴蝶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跟着老婆穿万界

    跟着老婆穿万界

    阎小山很会变,想变什么变什么,只要是他能看见的东西,他老婆轩轻语有一个系统,可以穿越诸天万界,玄幻世界,高武世界,奇幻世界,仙侠世界,军事世界……日常向,悬疑向,升级向,一卷一个内容。ps.我打算把这几大分类都写个遍,本文轻松搞笑,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每天至少三更,经常加更。
  • 乘胜追他

    乘胜追他

    青春或多或少总会有些遗憾,没你我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