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怒表示我们正处于一种急待发泄的状态下。凡是稍有精力的人,对于这种状态必有一种精力膨胀的反应。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绪的话,可难备一张图表,写下你每天体验并且控制情绪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绪发作的频繁性和它的力量。一旦你发现刺激情绪的因素时,便可采取行动除掉这些因素,或把它们找出来充分利用。
将你追求成功的欲望,转变成一股强烈的执着意念,并且照手实现你的明确目标,这是使你学得情绪控制能力的两个基本要件,这两个基本要件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其中一个要件获得进展时,另一要件也会有所进展。
习惯控制
思想是一个人惟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因为你的思想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所以,你必须借着有利的心理习惯,来控制这些影响因素,这种过程叫做“习惯控制”。
控制习惯的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它将你的思考力量转变成行动,但如果你没有这种习惯,或所学到的是不良习惯的话,则它可能会给你带来悲惨和失败,你的成功须视你控制习惯的能力和品质而定。
把你的思想当成一张底片,底片会记录任何反映在它上面的事物,底片不会挑选应记录的对象,也无法控制焦距和曝光时间,而你——作为一位摄影师,有机会挑选所要记录的对象,决定影像焦距、光圈和快门,最后照片的品质,就取决于你控制这些因素的技巧。
对于你心里那一张底片而言,构图的主题就是你的明确目标,你按照你自己的抉择挑选画面,以你强烈的欲望阐明挑选好的画面,并自行决定要让你的思想做多久的曝光。
很少有摄影师对于重要的镜头只拍一次照的。他们多半都照好几次,每一次都略微调整一下必须掌握的各项因素,以期照出最完美的画面。同样的,你不应只让你的思想曝光一次,而应该每天都让你的思想对准你心里那张明确目标的画面进行曝光。
久而久之,对明确目标的一再“曝光”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经过控制的习惯;因为你是有意识地决定你行为的性质。
强烈欲望(发自你的情绪)的一再呈现,也会将明确目标的画面印在你的潜意识上,而你的潜意识将会不知不觉地经由想象力,激发出你想达到目标的构想和计划。
但是这些构想不是那么简单就会出现的,你的潜意识不会自动地把一辆车放在你的车道上,也不会为你办理存款手续。正确的思考要求以百折不挠的行动,应用这些构想和其他成功原理。我之所以强调,你必须每天都保持个人进取心,是因为你必须培养出处于控制之下的行动习惯。
刚开始时,行动可能需要你的心理控制,但是每当你行动一次,你的习惯控制能力就会有所增进,进而使得控制的程序更为根深蒂固。你的热忱和你所应用的信心同样也会鞭策你,如果你能使行动变成一种处于控制中的习惯时,这两种特质都会有所增进。
工作变得不再辛苦,它就像你肚子饿时吃东西一样;你会发现周围开始出现能给你带来希望和勇气的新鲜事物,而其他人也会开始不必你开口要求,就乐意主动和你合作;你会因为付出行动,而得到一些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意外机会,你的想象力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敏捷,而且在长时间工作后,只会感到些许疲劳,你将会以希望和信心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因为处于控制的行动习惯,已使你警觉到希望和信心的可能性,随着这些改变,你将也会改善生活的其他方面。
正确的思考深受其他好几项成功原则的影响:明确目标、自律、迅速做决定以及积极心态,它对于下一项原则——注意力控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一项成功原则,将会使你更专心为实现明确目标而努力。
控制自己的忧虑
长期的忧虑会对一个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旦陷入忧虑,就会很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忧虑者不断重复同样的思绪,引起大脑逐渐僵化,他对未来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而降低。
糟糕,电视机的声音怎么听起来怪怪的,大概需要送去检查一下了,这个真是一笔意外支出啊……恐怕要动用孩子的注册费了……唉,上星期的那张成绩单可真是糟糕……万一孩子的成绩继续往下滑,到时考不上大学可怎么办呢?
那些将忧虑看作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的人差不多都是如此,他们总是由一件事出发开始联想,仿佛整个世界末日都快要来临了。心理学家莉莎·洛玛将人们对忧虑的认识从神经过敏的范围提升到了科学的层次。她指出,从某个角度来讲,忧虑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忧虑可促使人思考,而深思熟虑也的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忧虑意味着人们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当人的大脑接收到恐惧的刺激时,便会感到忧虑,同时迫使大脑暂时抛开其它事情,绞尽脑汁地思考眼前的难题。可以说,忧虑能让人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大脑中进行预演,从而找出趋利避害的方法。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忧虑并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真正造成问题的是长期而重复的忧虑。这种长期而反复的忧虑的症状就是:没有理由地感到忧心如焚,无法遏制,也无法转移,或是为某种单一的原因陷溺于一种不可理喻忧虑之中。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控制的话,则有可能造成恐惧症、偏执狂、强迫症、惊惶失措等病态人格症状,对生活造成严重的障碍。
一位因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接受治疗的女性,这样描述她的日常行为:我每天要洗四次澡,每次所花时间都在四十五分种以上;另外,我每天大约要洗手二十余次,每次五分种;我每次坐下以前都必须用酒精给椅子消毒;我决不碰任何小动物或小孩子,我认为他们是不干净的;我每天都处在一种恐惧之中,担心自己会因感染细菌而死亡。另一位因一般性焦虑症而接受治疗的女性,当医生要求她对那些令她忧心的事情作一个简单描述时,她说:“我不知道,我想,以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反映真相的,而我们一定要找出真相,否则我的病是不会好的……而如果我的病不好起来的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快乐了。”瞧,医生只不过要求她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可她却已经开始陷入人生问题的思索了: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快乐不起来了!
从这两个病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忧虑者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思绪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并且常常穿插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灾难或悲剧。
心理学家包克维认为,焦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认知的,即忧虑的思绪;另一种是肉体的,即焦虑的生理症状,如冒汗、心跳加速、肌肉绷紧等。那些忧虑症患者总是让自己的思绪不断地萦绕着潜在的威胁,让自己陷入恐惧之中,而其思考的方式则完全是沿袭着旧有的模式。他们为各式各样的事感到忧虑,他们能注意到别人不曾看到的人生困境。
为什么忧虑症患者明知这种情绪对自己有害无益,却依然沉溺于其中呢?包克维认为,忧虑就像迷信一样,你愈是相信,就愈觉得可信。比如说,有些忧虑症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过份敏感,每次头痛,都怀疑自己得了脑瘤,每次开车时,都想象自己会出车祸。过份的敏感和忧虑不但会加大脑部的工作量,容易造成疲惫,还容易造成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引发身体的各种病症,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那些长期忧虑的人听得最多的一句忠告可能就是“别想那么多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嘛!”事实上,对那些长期沉溺于忧虑的人来说,这些话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忧虑与愤怒不同,它常常是不请自来的,而且一旦来了,就很难将它驱走。
尽管消除忧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还是不妨照着心理学家们提出的简单而有用的方法去试一试:
第一步,要自觉、及早地察觉到忧思的发生,最好是在瞬间的灾难意象引发恶性循环的那一刻就能察觉。注意焦虑的初期征兆,有助于你认识引发焦虑的思绪或意象,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理反应。这样你就能在忧虑入侵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
第二步,积极地去除忧思。光放松当然是不够的,因为一时的放松并不能抵御恶性循环的重演。当忧虑开始入侵的时候,你要成为它的敌人,严厉地向它挑战:请问,这种可怕的事件发生的几率有多大?除了任其发生,难道就没有其它的方法了吗?一再地重复这些想法到底又有什么作用?思绪的克制加上建设性的质疑,对一般性的焦虑可起到遏制作用。
只要你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的忧虑便会动摇。事实证明,即使是那些忧虑成疾的人,也能用这种方法慢慢地走出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