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笔者生了病,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去看了好几家医院、好几名大夫(大多还是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呢),有的说是急性胃肠炎,有的说是胃酸过多,看了病回来,药倒是开了一大堆,票子也送过去不少,却总是反复得一两天又犯,一个多星期都不见好。后来碰到一个学医的朋友,顺道跟他说起这事,他笑笑说:“你这八成是胃肠型感冒,试一下我的药。”他就开了一些简单的藿香正气胶囊之类,居然很快便好了。后来我问他说,你倒奇了,不过是个主治医师,倒比人家大医院的主任医师强!他说,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我最近比较爱看书,一些医学期刊上有论文,正好提到这个胃肠型感冒是种新病症,治是容易的,只是懂得判断的人还不多。说起来我是闲啊,才看这些书,原来帮你看的那些个医生,真正的水平肯定比要我高,但估计是太忙了,最近少看了书的缘故吧。
若干年前,北京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事件“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朱令在铊中毒后,由于是全国首例,主任医生未能正确对症下药,当时互联网又尚未普及,朱令的同学贝志诚最终还是决定上网,向全世界发出求救信。几位世界医学专家都立即回信,判断她是铊中毒。然而主任医生起初仍未接受此推论,继续按原方案救治。虽然,医院最终还是按照铊中毒确诊,采用普鲁士兰进行疗治,抢回了朱令的性命,但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导致朱令100%伤残。这一事件,直到2006年仍被媒体进行追踪访问。朱令事件的不幸,为医学界敲响了警钟。但在此后的多年间,国内陆续又出现了几起铊中毒案例。由于朱令事件沉痛的教训在前,患者都及时得到了治疗,恢复了健康。
当代医学知识的折旧率,5年便达到80%。这骇人听闻的数据,不得不给老字辈们敲一个警钟:如果再要在医学界立足,造福大众,必须急起直追,老来学皮匠,反复实践回炉!医学院的教师们每年都规定,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去行医,一来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来也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知识更新、学问保鲜有二条途径:一是学,二是问。“学”最重要的是自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跟班、蹲点、多实践、多揣摩。如浏览病例,勤查房,参观实验室,注意“时兴药”及“新动向”;工作手册随身带,时时摘录;抽空汇编信息,做卡片或输入电脑。
“问”,可以不耻下问,拜能者为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缝插针。参加各类培训班、进修班,听讲座、学术报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要倾注一升水就得有一斗源泉。
更重要的是素质训练,文学、语言、基础医学、外语、电脑……这是基本功,这样在医患及师生交往中,会更臻完美。还有待病人似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救死扶伤,为病家开辟绿色通道,发扬南丁格尔精神。
面对竞争,知识更新是当务之急。提高医药企业家素质的任务,非常艰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医药科技历来处于科技发展前沿。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使得我们医药界的企业家们不仅要有不断增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还必须具有不断接纳、消化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唯其如此,我们的医药企业在决策时才不会落伍,在市场搏击冲杀中才有巧妙的“计谋”和最新的“武器”。
已跨入世贸门槛,如何缩短与世界知名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怎样才能减少因企业家个体素质的差异而造成的失误?我们的医药企业家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医药市场离全面放开尚有的一段时间,迅速“入学”,快速“充电”;既要学先进的管理、营销知识,也要学先进的科技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法规。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像强制推行GSP、GMP标准一样制定硬性的相关培训计划和标准,组织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编写实用性和前瞻性兼备的学习资料,分系统、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并力求长期化、制度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
7.军人履行使命需要知识更新。
军人素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战争形态不同,军队担负任务不同,作战对象不同,军人的素质也呈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比如,时下正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李幼斌扮演的团长李云龙,集军人的忠诚、豪壮、勇敢、谋略于一身,其素质反映了过去步兵时代,我军官兵既娴熟于手中的武器装备,更靠勇敢和智慧取胜于敌的基本特征。而到了21世纪,通过伊拉克战争这样的现代战争,我们知道,现代战争对于武器装备的倚重程度已进一步加重。其实,在陆海空天等“有形战场”上作战,我军指战员知识、能力结构的转化和提高,还比较容易达到。但在电磁空间、认知领域等“无形战场”上作战,仍属一个全新的课题,迫切需要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战法中,建立起新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
所以,我国军队加大了对军人知识的更新培养,一方面吸纳大学毕业生入伍,一方面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防生,在各个领域内进行人才培养。
对于解放军官兵而言,知识更新需要从本职工作学起;需要着眼发展,进行“前瞻式”学习;学贵有恒。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并最终归结为知识的角逐。所以,新时期的军人必须树立超前学习的理念,有预见性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努力抢占前沿知识和新技能的“制高点”。只有这样,现代军人才能从容应对挑战,高标准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和使命。
8.教师尤其要更新知识。
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现代社会的大学毕业生,5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10年之后基本过时。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不断进行自身的“继续教育”。过去那种“一本教案用半生”的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须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教师的知识、信息是陈旧的、错误的,要是再把它教给学生,便将造成恶性循环,通俗的说法就是误人子弟。要给人一杯,首先得自己有一桶啊!
笔者有一个学生,5年前毕业后,在一所工科类中专任教,教的是文秘专业,据她说,在她去之前,每一届都只能招15个左右的人,勉强能够开班——专业优势不突出啊!但这位新教师在学校时就是以慧黠闻名的,也因此受到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的宠爱。她任教之后,大刀阔斧地搞课改(中专的课程也确实灵活得多),公务文书只学最基本的报告,因为现在中专生根本进不了政府,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商务上,更开发出了“点菜”、“茶道”、“采购”、“广告”、“摄像”等新课程,并挑选资质优秀的学生格外打造树为典型,一下就打出了品牌,学生就业后升迁很快,这个专业的招生量也年年看涨,现在已经可以开2个大班了。
于是我夸奖她做得好。她笑笑说,好是好,但挺累的,同样一门课,每一届上的内容都不太一样。因为一来我本身也是个新老师,不成熟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改善和提高;二来如今知识更新的也很快,比如说教材上的“通信礼仪”中,还有“CALL机礼仪”,我就改成了“手机礼仪”。原来讲茶道时重点讲绿茶,因为冲泡方便,宜于待客;现在还要重点讲普洱茶——普洱热啊,用来待客,是有身份、懂养生的象征。我每天都上网,都想着怎么样让自己教的东西使用率高些再高些,唯其如此,我的学生才会喜欢我,才会在毕业后感慨不枉读了这三年中专。
听她这样说,我还真想建议,职业学校要成立专业调查科,每年检察教师的教案是否及时更新了。但我这学生又说,有些东西太新,根本来不及写教案。我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她抿唇一笑:我又不是MBA,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方法,但作为老师,如果把师德看于高于一切,便会主动这样去做的。
我只好这样总结,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的兴衰,取决于师资,师资的强弱,取决于其是否上进,是否能够主动及时适应社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有知识不万能,无知识万不能
一位年轻朋友前几天有些苦恼地对笔者说,她以前很喜欢读书,曾经在学校时还组织过同学读书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自己很“落伍”了。同事们与她一道上街,见她习惯性地往书店走,都笑她,说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了读图和读屏(电视与电脑)时代,报刊亭里也有那么多精美画册和时尚杂志,干吗还老是光知道花时间啃那些文字书本?同时,她自己也感觉时间不够,精力有限。想放弃读书的爱好,却又担心青春短暂,知识老化,问我该怎么办。
更新知识,还需不需要读书?
其实,现在不读书的理由很充分: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太快,时间也不够用;而书价高涨也是一个因素。那么读图、读屏呢?既可以使人放松,也可以获得最新的、鲜活的知识。这都是事实。不过,我还是在其中看到了一种危机。前些年,某友也曾有过一段不读书的日子。那时,家里刚刚买了一台大屏幕的电视机,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视机,从新闻时事、世界军事、生活百科、歌舞娱乐到选秀竞美,各种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更有永远也播不完的电视连续剧,坐到电视机前,一晚上很快就过去了。那种日子既悠闲也轻松,但也渐渐产生了一种空虚和恐慌的感觉,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形的陷阱。日子过去很多了,蓦然回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获得,脑子里空荡荡的,图像杂乱,知识零碎。到后来更发现,电视里人物互相混淆,很难完整地说出一个故事。家里人与他一起看电视,突然问到剧中人物姓名和台词,他常常答不上来。便惹来对方一阵嗔怪:怎么年纪轻轻就得了老年痴呆症似的!
某友这才猛然警觉,读图和读屏生活,很容易使人产生依赖,就像吸毒者对毒品产生依赖一样,它会使人在轻松舒适之中,不知不觉地沉入废弃独立思考的陷阱,到后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傻!
在视讯和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放弃读书,真会使人变得麻木痴呆吗?笔者为此曾向一位搞心理学研究的朋友请教过。朋友告诉我,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人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功能,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生产劳动、艺术创造、与大自然接触,帮助人脑形成形象思维能力;而科学实验和哲学思辨,则帮助人脑形成逻辑思维功能。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想象和推理。这方面的能力差了,就表现为痴呆,成为“傻瓜”,而读书则是防止大脑退化的最好方法。因为文艺作品的形象具有间接性,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读作品可以训练形象思维。而哲学和历史方面著作的阅读,则能够很好地锻炼逻辑思维。而现代生活中的图画和视屏,往往把现成答案直接、彻底摆出来,取消了受众联想和推理的过程,从而使人们形成对图画和视屏的依赖,不知不觉地陷入“傻瓜陷阱”之中。
由此可知,虽然笔者不遗余力地告诉大家,知识更新并非只有读书一条途径,无非也就是想告诉大家,要学会从多角度学习罢了,读书虽非唯一的途径,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是万万不可丢的。若谈更新知识,读书不万能,不读书万不能。
有人说,学历要折旧,知识要更新。一个5年不碰自己专业的人,不去更新所学知识,那就是一个专业文盲了,最多可以算个劳动力。朋友,你的学历已经不可以用当年的水准来衡量了。活到老学到老,你就是一个没有高学历证明的受人尊重的学者。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询问:“面对知识更新速度,我该怎么办?”非常烦恼。有网友回答他:“复习,预习,别无他法。”有人则建议:“生产领域(实践知识)最好到现场,因为有的东西不用学,看了就会。就像大学毕业后,觉得大学里学的没有多少能用,到了现场现学一样(不否认课本知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建议到现场,那里的知识不用你去‘学’,你是去发现。”
网友“清心居”对几天的业务培训获得的知识更新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为扩大知识面,打牢知识功底,以适应工作需要,就需要不断更新我们所学的知识。而且,知识不但需要在“量”上适时得到更新,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使知识能够有“质”的飞跃。这样才能使人们在自身素质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更新,更能有一个整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