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恶补”又开始了:社交礼仪、演讲口才、顾客心理、营销策略的书,堆满了冯贵树的床头;而荒疏多年的文艺知识,也被他重新捡起。冯贵树见客户不再紧张,他说那是知识给予他的自信。“恶补”收到奇效,在随后的5个月时间里,冯贵树签下了高达360万元的单,名列公司第一位。
因为在每个岗位都能焕发异彩,冯贵树逐渐受到重用,进入事业的平稳发展期,他先后在公司里担任工程监理、工程部经理、客服中心总监等重要职务。他又开始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管理类书籍;同时着手为自己任总监的公司员工编写培训教材。
2003年,冯贵树作为外来高级技术人才,其户口迁入深圳,但他目前仍然还只是高中学历,他笑称自己是写字楼办公室里学历最低的人。不过他的下属却都很服他,他们说,冯总相当专业,知识面也很广……
下不善学习的人即将滞销
甘做未来的文盲吗?
人一生受教育的过程必须持续贯彻一生。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型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迅猛,人们必须树立善于学习的好观念,养成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下发过一个文件:21世纪的人应学会做四件事:1、学会做人;2、学会做事;3、学会共处;4、学会学习。我们必须要增强我们的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执行能力。
现在大家已经基本上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勤于学习、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及时“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已成了现代人的共识。问题是,有些人虽然也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掌握学习的技术。国家人事部吴德贵研究员认为,这种人入世后肯定要“吃亏”。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学习能力的“较量”,要做“学而知之”的人,学而不知或不知如何学的人是早晚会被淘汰的。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称之为“文盲”;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也说过类似的话。
本书第一章,我们讲的是要勤于学习、坚持学习,更新知识,有好的学习风气和习惯;本章强调的则是善于学习,会学习,有好的学习方式、方法。
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善于学习,人的思想将陷入“庸俗化”。一个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他实际工作、生活中所需知识的20%左右,其余的80%都需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学习将是社会化、终身化的活动。学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和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提高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得很有道理。
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关键的转折,我们生活在一场会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世界正飞速进入交互时代,这一时代改变着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的每个方面。我们能够想象的任何事情现在几乎都是可以实现的。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学习的奥秘,首先就是为每一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从我们的错误中获得学习;对待错误和冒险的积极态度是成长的一个积极的组成部分:把错误看成通向卓越的阶梯。”
每一个改进学校体制的计划,都应该从“应该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远见开始,即使那需要经常更新。当年,爱因斯坦、丘吉尔以及爱迪生有着与他们学校的学习类型不相称的学习类型。今天,对于成千上万的其他人来说,同样的不相称继续着,这可能是学校之所以失败的最大因素之一。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而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在个人生活、学习和商业中,追求卓越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目前的正规学校教育所关注的“成功”率与卓越相距甚远。我们的许多学校好像把每个人当作完全相同的人来对待。学校和社会期望什么,它们计划达到什么——一般来说他们就会达到什么。计划失败,那么你就一定会失败。我们都对我们认为自己能做的做得最好;如果我们期望失败,那我们就会失败。
乱学的人比不学的人还糟,学错比不学还坏。为什么说不会学习呢?因为我们过去学了很多东西也没有改变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今天还适用吗?今天学好数理化,真的很难走出北京城。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只有一种知识有力量,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那就是最新的知识。
一个人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与信息在不断更新,只有学习才能赋予持续的动力。如果不善于学习,不仅仅缺少的知识得不到补充,而且曾经掌握的知识也将落伍,长此下去必然会被社会、被周围的人所淘汰。
面对未来,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未来,无论级别高低、年龄大小,就看你的学习力如何。现在的社会,学习力成了人们唯一的竞争力。职场新人是站在时代潮头的人群,最应做最善于学习的人,最应做最精于实践、最长于运用的人。而学习和实践的标杆与目标,就是“出手即精品”。不学习新知识,不掌握新技能,就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学习方法事实上决定了你的成绩,方法就是你征服未知的工具。伐木工人用斧头一上午只能砍一棵大树,但用电锯10分钟就完事了。如果你没有好的方法,即使你每天刻苦学习,你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因此,你会经常看到那些整天抱着书本,戴着厚厚眼镜的人,一上考场常常被打得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对。方法好,事半功倍;方法不好,事倍功半。
“30年前,我们不善于学习,这意味着无知;3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一味地向西方学习,这意味着我们的无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飞这么强调构建中国式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在许多的独生子女都是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中独自一人为上,什么都是我的,所以容易养成任性、自我等等的弊病。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的依然会将一些娇气的习惯带入,在工作中唯我独尊、自我第一,不善于学习别人,将他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的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归纳的能力。
不会学习,明天窒息
战争年代,不会学习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知识年代,不会学习的企业是缺少竞争力的企业;不会学习的个体,更是没有前途的。
学习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痛苦?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人,当然觉得学习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了。而不善于学习,学得非常吃力,没有学习成功感的人,当然觉得学习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了。所以有的人因为懂会学习、善于学习而越来越喜欢学习;也有人因为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而厌倦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学会学习和没有学会学习,真有天壤之别。
当今企业员工的学习观就是:1,处处留心皆学问。2,不善于学习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人生;不善于学习的团体,注定是失败的团体。
三类应聘者不受企业欢迎。据某媒体分析,1,“强调报酬”易引起反感;2,“注水简历”得不偿失;3,“自以为是”难获青睐。很多大学生自以为是、眼高手低、不善学习,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现代企业崇尚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倘若孤傲脱群,时时处处老想着突出自己,肯定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根据往年的招聘情况来看,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情况。
在“首届学习型浙江——国际培训论坛”上,“如果说19世纪的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话,那么20世纪的文盲是不懂电脑,而21世纪的文盲则是不会学习。”“经验是种负债,而学习才是资产,不会学习就无法生存”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和共识。
尽管此次论坛是专门给企业家、老总们准备的,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却同样适合普通百姓的生活。“漂不漂亮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漂亮。”“真正的东西是内心的,有形的东西是不长久的。”“人生追求什么?”“怎样更好地进行沟通?”专家们提出的这些观点和问题,不仅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注的命题,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该去理解和把握的东西。
不会学习的人,永远无法融入时代。朋友小吕给笔者举了个生活中的例子。他有一位姨母,儿子非常孝顺,平时日子过得还是挺惬意。但有一次他去她家探望她时,数九寒天的,居然发现70多岁的她,佝偻着身子在卫生间里用大盆吃力地搓衣服!家里有洗衣机为什么不用?她解释说是不会用,“按键太多了,看不懂,儿子媳妇都教过了,但学不会,也不想学,这键那键的,哪记得清哦!”因为亲家母病危,儿子陪媳妇请假回老家了,孙子寄宿,可怜的姨母只好手洗衣服。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从主观上对学习生畏,从不敢学到不想学、没学到、没有学,所以做不到。学习并不见得都是很难的事,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就算难点又怎么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从观念上抗拒学习,那才是彻底堵住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最近,好像一夜之间凭空冒出来许多劳动力,到处都在喊人多。从富得流油的山姆大叔,到尚处脱贫中的第三世界兄弟,无不“裁”声一片。据说中国近年来的裁员绝对总量高居世界榜首。可这个第一还是不要的好。由客气请人走路的跨国公司套路,到20分钟内立马开员的联想模式,裁员是永恒的,方式是变化的。在以裁员求生存的中国企业眼中,为裁员而裁员,没有业务额的部门也搞末位淘汰制,原本的精兵强将转眼就成了冗员。
有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向笔者抱怨说,他的老板热衷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搞淘汰制,每年必定有裁员名额下达给他们。刚开始一两年还好做,总有做不好的要裁。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员工表现良好,几乎没有什么必裁之人,但老板还是坚持按名额裁。结果呢,人裁了,年终奖也省了;可一开年,就马上觉得人手不够了。便又要去招新,打广告、订展位、出试题、笔试面试、遇上难得的好人才还要攻心许诺,搞得人仰马翻的,方才招到几名合适的人,却又要进行企业培训才能上岗,还有试用期什么的,闹腾了三四个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好了,现在总算人员稳定了吧,才刚过得几个月,又到年底,又裁人,搞得对薪酬管理体系总没有空来好好地研究一下,导致一些工资老不见涨的骨干人员不满,主动辞职。何必要拘于淘汰制呢?有不能胜任的,辞了就是。个个都好,也要裁,又要招,不进行成本核算吗?
中国企业乐于学习,却不善于学习,“形似神不似”的学习结果让人失望。看到了人家的裁员行为,却忽视了人家“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策略;借鉴了人家裁员的决心与胆量,却忽略了人家的智慧与艺术。随着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裁员也会和产品降价一样平常;但企业还是要知道,裁员带来的不只是人力资本的降低,还有人力资源的流失、对留任员工的心理影响和对企业形象的伤害。一些企业的倒下与领导人的盲目学习有很大关系,照搬照套,拿来主义,为学习而学习,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