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微软老总比尔·盖茨曾不止一次地对软件开发人员说:“现在的软件平台、开发工具甚至操作系统的变化确实太大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变化快于计划,再过四五年,现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比尔·盖茨还告诫他的微软同仁,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
深圳华为集团在2000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行业百强首位。但就在这时,总裁任正非却对员工们大谈危机感和失败。2001年春天,任正非在华为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做《2001年十大管理工作要点》的讲话指出:繁荣的背后是萧条,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此文内容被加题《华为的冬天》,在各大企业管理者之间广泛传播,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如创维的黄宏生、联想的杨元庆及东软的刘积仁在读到此文后,纷纷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干企业的人的感受”。这是在变革时代,总裁与员工共同准备应变冬天的经典范例。
进入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真谛是什么?是产品、核心技术、人才?到底哪一个最重要、最根本?我们通常会听到一个相同的答案,现代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竞争。这话没错,人才是发展之本,确实十分重要。但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昨天的人才能否保证是今天的人才,今天的人才能否保证明天也是人才?即使有了人才,又如何将个人竞争力转化为集体竞争力?这也是对一个组织的挑战。
市场竞争和社会实践告诉人们,在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竞争链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学习力的竞争。未来,无论是公司的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无论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财务控制系统,无论是业务流程重组还是企业外包,公司已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
因而,进入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单纯的人才竞争转向团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在未来社会,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每个单位只有不断地建立学习型组织,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成功。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即L>C,其涵义就是: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学习(Learning)速度要大于变化(Change)速度。换一个角度说,现代企业竞争,首先表现为学习速度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学习与变革的速度赶不上外部变革的速度,这个企业将会消亡。
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销声匿迹。国外大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而我国企业平均寿命为5年。究其根本,在于企业的学习力不够,企业变革速度赶不上外部变革的速度。L>C公式具有普遍性,对个人、企业、区域和社会具有同等的指导意义。
笔者老婆有个闺蜜,原本是做会计的,非常的漂亮能干,工作以来一直受到老板的器重,前年的时候就听说她准备升任财务经理了,但过年前却突然听说她被调去做仓库保管员,自己受不了,接着就辞职了,现在待业在家。究其原因,并没有我们原来想像中的暗箱操作、得罪人、穿小鞋这些事,而是她自身的问题。她办事麻利、做事周全,为人也很自信开朗;但或是自信过了头的缘故,她不爱学习,前年省税务局下令所有企业全部使用规定的财务软件报税,而她却只知道电脑的简单运用。老板派她去学习,她舍不得年仅2岁的儿子,推辞了,这个工作就落到了一个新来的会计身上。再接着,财务电脑化一下就推行开了,她还是不怎么在意,只管埋头做账,认为电脑这玩意自有新人来做,却不知道新人慢慢的就借着逐步增多的电脑化业务,替代了她成为骨干。去年底,老板再次提出让她去学习,她以手上工作太忙再次推辞。老板火了,就对她说:“你要是肯学电脑的话,你那点帐,两天就可以做完的!”认为她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下,旋即就将她贬到了仓管员的岗上。现在她倒是觉悟了,自己乖乖的掏了钱去做培训,打算学完后再找工作。
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继续教育是“加油站”
2005年2月,由国家人事部指导、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653工程”正式启动。
这项工程将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五个行业领域对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国性继续教育活动。计划从2005年到2010年的6年内,重点培养40万名紧随科技发展前沿的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653工程”是我国人才工作整体布局下的一项重大继续教育培养工程,是加强专业人才能力建设、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重要专业技术领域需求为引导,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这是个开放体系,凡是前沿、优秀的项目都可以被纳入。除聘请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外,还有首批包括张瑞敏、鲁冠球、马蔚华、谢企华等26位著名企业家为“653工程客座教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后人们再学习、再提高的“加油站”。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正在形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尚,成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终身追求,成为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继续教育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开发能力的基础,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说,目前我国3/4的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如何尽快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应对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张柏林还说,要实施“653工程”,使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及时更新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共识,成为人们生活中和按时吃饭一样重要的内容时,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也就会更快了。
七十二行的同一崛起秘诀
1.企业家要重视管理知识更新。
200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家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1%;年龄在36岁以上的高达89%,而其中学历在大专以下的竟占81%;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历文凭还并非科班出身。不难看出,我国企业家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企业家要追求市场的开拓、产品的创新,首先要追求管理知识结构的更新。只有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管理知识主要是指人们所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企业追求降低成本、价值增值的短期目标中最核心的知识。这些相对传统的知识在今天的商务实践中虽然仍在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是这种知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它是在基本不考虑组织的适应性、员工的学习能力,以及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的条件下运行的。如果一旦把上述因素考虑进去,传统的静止的管理知识显然是不够用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管理知识体系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市场经济带来经营环境变化的挑战;二是知识经济带来新技术和信息化的挑战。如果企业家在这些方面知识贫乏,势必严重地阻碍企业的发展。事实上,企业管理者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欠缺正在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中国向来不缺商人,古有沈万山、胡雪岩,今有浙商、粤商,温州更是成为一个异常引人注目的商业天才发祥地。但中国向来缺乏大企业(石化、银行、电力这些国家垄断企业除外)和大品牌,放眼泱泱中华,只有海尔、海信等少量巨头,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国际品牌;其他的,生命之花或者有过灿烂时刻,但花期却短之又短,稍纵即逝。
在这些品牌当中,笔者对三株口服液至今仍念念不忘,因为它对我的肠胃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调理作用,老婆则对三株集团旗下的“生态美”化妆品念念不忘。但是,就是这样曾经得到了无数消费者无尽喜爱的产品,如今居然就销声匿迹了。
回想三株当年,是何等的风流啊!全国上下,尽饮三株啊!三株崛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而它采用了当时较为少见的强力的媒体宣传,从央视黄金时段广告到广大农村涂墙广告,无所不攻,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3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其老板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20世纪末,将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
三株之败,与领导者未能与时俱进地学习有关。忙于扩张,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产品单一,升级产品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面对突发事件毫无应对之力。就像一个武将,凭匹夫之勇攻城略地,稍有小成就豪情万丈而不思守成,眼光狭窄、自以为是,终致失败。
如果留意胡润排行榜,大家就会发现,近年来新上榜的富豪们,以年轻的高学历者居多。空中网的创始人周云帆和杨宁都是30岁,盛大的陈天桥、分众的江南春都是32岁,腾讯的张志东、德信无线的董德福都是33岁。其他,像网易的当家人丁磊、搜狐的当家人张朝阳、“爱国者”的老板冯军等,也都不过30来岁。他们都从事着科技含量极高的IT业,教育背景都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毕业,部分人还兼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别人能够上榜?无与伦与的年轻,无与伦比的最新知识,造就了这批年轻富豪。
为什么在浙江义乌这些地方,全民皆商,企业多如牛毛,知名的大企业却不多呢?就在于作坊式、家庭式经营思路没有拓宽,知识面有限。而“新光饰品”却在此婷婷玉立,成为中国最大的饰品企业,成为著名水晶供应商“施华洛世奇”最大的采购客户。原因就在于其老板周晓光善于学习,先抓质量抓款式,生存下来之后立即着手创立牌子,创牌成功后专注于营销,做大之后开始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位,引入品牌专卖模式,终于将最大利润抓到了自己手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什么是周晓光而不是别人,就在于周晓光乐于学习,她主动到国外去学习考察,主动培养自己的品牌设计师,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赋予了品牌核心竞争力。
那么,中国企业家究竟需要更新哪些管理知识呢?最主要的有组织管理知识更新、战略管理知识更新、经营管理知识更新等三个方面。中国企业家如何更新管理知识?一是追求变革,二是关注未来,三是追求弹性,四是关注学习和培训。总之,既需要继承传统的管理知识,也需要创新。企业家只有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官员与政工人员需要知识更新。
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2005年11月的一次论坛上,作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为53.34岁,比普通人低10岁”的发言,在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因为这是7年前一份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由原国家体委研究所研究员李力发表,当时便已有学者提出异议。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下,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组成专门的课题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中关村三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岁,并于2005年3月将调查结果上报国家人事部等有关部门。也就是说,殷大奎在正确、新近信息已公布8个月后向公众散布的,仍是错误、陈旧的信息。这种典型的以讹传讹,表示部分官员在知识更新方面存在不足,或主观上忽略获取新知识,或客观上获取新知识太落后。须知官员的公开发言在民众中影响非常大,也更需要慎重。
在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已经从全能型的政府,过渡到服务型的政府;它执行党的政策,竭力为国家和民众建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发展环境。如果官员素质不高,知识陈旧、理念落伍,将无法承担起这一责任,小之误事误人,大之误国误民。所以江泽民提出了“与时俱进”、胡锦涛也向党员提出了“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试想,一个落后的官员,不懂得物流,不懂得金融,不懂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树立起服务意识,就容易作风拖沓,尸位素餐,必定使政府走向高能耗、低效率——办一个手续盖几十个公章,盖一个公章要等上一个月的现象,但愿只是上个世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