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88500000001

第1章 游记

纽约

一 纽约的冬和春

纽约的冬天十分漫长,到三、四月,依然寒冷,偶一两日转暖的间隙里,樱花却适时绽出花朵。这樱花不是成片和成行,而是街头一株,街脚一株,径自开放。气温瞬息下降,照理要颓败了,可是它不,花季既已开始,就不可中途废弃,必要坚持到底。在萧瑟的冬景里,就这么透露出春期的信息。因要经受严寒的考验——纽约的冷可不是闹着玩的,冻得你哭,所以,那樱花就很茁壮,事实上,离樱花的本意相当远了。亚洲的樱花,常有“婆娑”之状,类似纱和绢的材质。有一年初春,韩国仁川的夜里,走在山路,漫坡的樱花,仿佛遍地起雾,一眨眼工夫,开始落英,飘飘摇摇,带一点星光,扑朔迷离,真好比人在绮梦。纽约的樱花则是确凿的现实,颜色也要肯定得多,意志是坚定的。在日本,樱花也象征着意志,通常用来喻作武士精神,但是指败势——全盛时一谢而尽,义无反顾。在纽约,樱花是败在枝头的,焦枯的一骨朵一骨朵,有股子蛮劲,所以,意志是在花开,有点原始人的性格。寄居的公寓楼下,有一个“日本花园”,在城市花园评比中得过名次。为什么叫“日本花园”,可能是园中草木来自日本。我不识植物,也就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一方园地经过修剪,呈现出人工的刻意。而纽约的裸土,多是野蛮生长,肥沃的地力从水泥钢铁的接缝里窜出来,养息着杂树杂花。

据称,这一年是少雪的冬天,但也有过几次雪飘,其中最大的一场,亦相当可观。事先通知停止路面车辆交通,于是,一眼望去,就成白色旷野,一座座雪堡即是楼房。日间没有出门,暖气烧得起燥,只见一排排白色鸟雀,从窗前垂直坠落,是被降雪压下去,还是辨不出方向,将地上当天空,来个倒栽葱。风扫着雪粒,呼啦啦往这边来,又呼啦啦往那边去。看不见人。楼下的空地,原本是幼儿园的游乐场,每日里,以罩衫颜色为组别的小孩子,七八人一队,八九人一队,由各自老师带领玩耍,我们称之“红衫军”“绿衫军”“蓝衫军”。其时,各路军销声匿迹,滑梯、秋千、跷跷板、小车、木马,都埋在雪里,看起来很是寂寥,就像回到宇宙洪荒。

晚上,赴朋友生日宴。铲雪车推出的干道,即刻被新雪覆盖,再推开,再覆盖,到底留下一条浅路,供出门人行走。出乎意料的是,脚下极其松软,这大约就是“干雪”了。所以就不打滑,只是走不快,缓缓陷进去,缓缓拔出来,时间和力气都耗去一些。气温应该是低的,可是并不觉得,风吹来,雪粒似板子刮在脸上,不是凉,而是疼痛。想起古人的咏雪诗,“燕山雪花大如席”,一直讨论是指整体,还是单独,现在以为应在前者,就是雪阵,扑地而来。推进餐馆的门,即刻人声灌耳。前台是等座的人,趋进是寄存衣服的队伍,餐桌挤得不能再挤,服务生忙得不能再忙。街上的人都汇集在这里了,身上的寒气和雪片,在暖热中化水,烛光变得湿漉漉的,呼吸也是湿漉漉的。爱斯基摩人的冬天大概就是这样,在帐篷火堆旁,剖开马哈鱼,剥下一张完整的皮,然后,鱼肉割成一绺一绺,烤在火上,刺刺地响,故事篓子就打开了。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在说话和大笑,极尽全部注意力和听力,方得只言片语入耳。要是有故事,也都成零碎了。客人还在拥入,订餐的电话一个劲地响,于是,一个劲地加座,门厅里,遮风的皮帘子底下,都安了餐桌。

一顿饭的时间,雪又下猛了,铲雪车轧过的痕迹一点看不出来,凭依稀的印象,以及建筑物的参照,在齐膝的雪里,犁地般地蹚路。为保持平衡伸开手臂,扶到的是雪墙。真也不觉得冷,就是睁不开眼,雪粒子封住了眼,立定等它过去,人就种在了雪里。有一段路是在酒店的廊檐下走,灯光里立着门卫,往路上撒盐,雪就退下了,走过去,又是雪路。这一条路是从华盛顿广场穿行,走一截,回头看,白色平原上耸立白色的小凯旋门,像生日蛋糕上的奶油,有歌声和叫声,仿佛在很远的地方,降雪改变了声线,视线也有所改变。曼哈顿的海拔似乎抬高了,与天空接得很近,人呢,变得很小,爬在雪沟里,盲目地挪步子。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太阳高照,尖利的阳光穿透大气层,却穿不透积雪,还是要靠人力。百老汇大街上,商铺门前,店员们都在奋力铲雪,堆到路边。汽车轮胎,大踏步的靴子底,将余下的残雪碾碎,纽约人的脚步特别有力,人行道的钢板哐哐作响,污水横流下露出金属的表面。纽约一定是生产钢铁的年代里建成的,墙的立面是钢铁,露天的防火梯是钢铁,桥梁的钢架,铸铁的门窗,城市的钢铁的回音壁,反射出铿锵之音。气温还是在零度以下,雪就变成一种固体,倒也不是冰,依然保持松软的质地,需要多个升温的日子,才能化成液体,挥发干净。

真正的寒冷在二十天以后来临,官方气象部门报告零下十六度,学校给员工信箱发出预警,称之“危及生命”之寒潮。恰是周末,红绿衫军们未到校,楼下的乐园空寂着。路上行人极少,凡在外必须疾走,略一停顿便血流凝固。无风尚可坚持,一旦有风,顿时站立不稳,周身麻木,意识都开始模糊,对环境失去判断。而曼哈顿岛地势平坦,楼宇纵横排列,于是四面来风,人称“穿堂风”。幸而店铺照常营业,受不了时,便一头扎进门内。没有顾客,店员显然知道来意,善解地静立一旁。就这样,一忽儿进,一忽儿出,将路程走完。不知觉中,满脸是泪,还有皮帽上蒸化的水珠子。太阳出奇地明亮,很可能是因为空气透彻,不像亚洲,长年处在氤氲中。曾在什么地方看到日本美术史学者千叶成夫说过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空气的湿度决定绘画的性质。我想,不仅绘画,还有音乐、文学、思想,大约也受此规范呢!我们生活在湿度较高的环境里,中医有一个基础性概念,就是“湿”。而纽约,湿度很低,日光取直而下。

之后,进到三月,街角的樱花已有几株吐蕊,月末的时候,又有一次严寒。虽不至于通告预警“危及生命”,但因具体所在位置,感受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一日,纽约的张北海携我们往修道院博物馆。张北海是老纽约,1983年尾,我随母亲和吴祖光先生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出发,旅行全美,来到纽约,就住在他位于百老汇街东头的家里。那时,他还在联合国工作,专门请假带领我们游览。退休之后,他独自一人遍走纽约,做田野调查。因文艺人的眼光——不是吗?他本名就叫“张文艺”——他看到的纽约与旅游指南不同,也和正史记载不同,而是别开生面,独创路数。这一回来,我们的公寓竟与他家相邻,十分钟的步行路程。事实上,居住纽约,也是多年来他一直怂恿的,来到不久,便向他报到了。他引去苏荷区一家老店,当年劳工们在此餐饮打尖,如今保持工业时代旧貌,座上客已换作时尚消费一族。先喝上一杯,然后制订计划,一半自助,另一半由他亲领,即可粗疏覆盖曼哈顿。这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张北海率我们出行,就是其中一项。

去时尚不觉得,地铁往上城方向,经过哈林区,到一百九十街下。午时的寒意比较含蓄,走在哈得孙河边的坡路,草木都已泛青,临高远看河面,金水流淌,就有暖色。参观完毕,出来博物馆大门,情形就不太对了,少顷,周身冰凉,站立不定。从哈得孙河上过来的风,在坡地回旋,多少消耗些能量,一时还可坚持,温度却已降到零度以下。好不容易等到巴士,上得车去。车厢里的温暖简直让人动容,眼睛湿湿的,可是,寻访的项目没完呢!下一节是看李鸿章栽的树。在一百二十街下车,天色大变,日头收起了,风一股一股袭来,前后夹击,越往河边——李鸿章的树就在那里——风越凛冽,气温降得更低。张北海走在风里,衣着单薄,却毫无瑟缩之意,周遭环境对他没有任何影响,而我们一个个东倒西歪,脚步踉跄,泪眼迷离中,只看得见他的背影。就像德国作家派屈克·徐四金的小说《夏先生的故事》,他就是那个夏先生,往前走,往前走,“不论是下雪、降冰雹、刮暴风、大雨倾盆、阳光炽热如火、狂风来袭”一直一直往前走,最终走进湖水。哈得孙河复又亮起,闪闪发光,是一种兵器的光芒,风就从那里来。到了李鸿章的树跟前,所有的草木都在大幅度摇摆,很奇怪,听不见风声,而万物移动。更加离奇的是,李鸿章的树,被铁栅栏围起的一小圈地上,不是一棵,而是两棵。关于李鸿章栽树的由来,旅游手册和中美关系史上都有记载,在我们最切身的经验就是,大风天,以及大风施向人间的魔法:一棵树变成两棵树;还有,张北海变成夏先生。

当日项目最后一个内容,到导演李安经常光顾的中国餐馆“五粮液”吃晚饭。大风继续作祟,推门进去,不是“五粮液”,而是“山王”,应该算作第三个魔法。

那几个惊世骇俗的寒冷日子,异峰突起在漫长的冬天里,否则,日子就会显得平淡;现在,有了高潮和跌宕。正当你以为冬季永远结束不了的时候,春天突然来临。就仿佛在一瞬间,路上满满的人,餐桌餐椅从门里蔓延到门外,铺满街面。这些桌椅,叠架在墙脚,铁链子拴着,铁锁扣着,结着霜,盖着雪,几乎要长在一起,现在,被晒得滚烫,坐满了人。坐不到的,就站着,挤成一堆。人们都穿了单衣,在羊毛、羽绒、皮革里捂了一冬的身体——听起来就像原始人,此时来不及地裸出来,接触空气和太阳,顿时镀上一层釉。被寒冷压缩收紧,结成饼状的物质,这时候蓬松开纤维,拉出丝来,于是,视野就变得毛茸茸,亮晶晶。抑郁症一扫而空,人人意气风发,浩荡前进。各种花都在怒放,樱花却谢幕了。华盛顿广场上,做了一个小花坛,粗人动的细巧心思,笨笨的,让人好笑,又有点鼻酸。四下里都是人,长椅上,石墩子上,草地上,树下,各样的地摊都摆出来了,翻筋斗的,耍棍棒的,唱曲子,拉四重奏;还有诗歌摊子,席地而坐,守一台老式打字机,出售诗歌,亦可定制,就像移民方才涌上海岸时的代写书信。各种组织的募捐也来了,为患病儿童,为妇女,为无家可归的人。有一种募捐很别致,募的是故事——有意者可在一页纸上写下文字,然后用晾衣夹子夹在拉起的棉线上,纸片儿在风中起舞。到了夜间,交易大麻的贩子出动了,广场公园灯光昏暗的一角——对了,满街都是大麻焦叶般的气味,许多地区将它排除出毒品的名单,但依然保留违禁的遗韵。我最喜欢的景观是从纽约图书馆的窗户望出去,那一片新绿,垂柳底下的春衫,被照得透亮。这个钢铁城市,忽然轻盈起来,薄如蝉翼,都能飞上天去。

二 托尼

纽约大学安排的公寓,房主是语言学系的教授,正休学术假,去往非洲部落丛林考察,正有六个月的空档,就托学校寻租客,恰逢我们需要,于是,两相适宜。入住十天光景,一日下午,忽有两名校警上门问询,总起来是三项:一是入住时间,二是由谁安排,三是同住几人。问答完毕即离去。原以为例行检查,并未放在心上。闲话中向朋友提及,个个神情大异,都说此事不妙,必有原因。推来算去,联想入关审核,缺少一份工作签证的Ⅰ-129表格,被留验身份,俗话叫作“关小黑屋子”,但很快检索档案,“释放”出来,会不会是这件插曲的后遗?又回忆访客中有无从事尖端行业,受中情部门注意?近来不是有两名中国高科技人员被拘审,引起轩然大波了?虽觉不像,但凡事都有万一,谁能确定呢?最直接最朴素的反应——朋友中的一位说,你们得罪什么人了!初来乍到,与邻里并无交集,友和敌都无从谈起。不过,到底存了一个心,留意起周遭人事。第一个进入视野的,是白人门卫布朗先生。头回见面,他便自报家门:我的名字叫布朗!礼尚往来,我们也应该以名字回答,可是没有,我们只说一声:早安,布朗!严格检讨,确实失礼了,却也不至于动用警力。我们注意到就在警察造访的次日,再出门去,布朗没有如往常一样迎接我们的目光,而是背过身去拉门,含糊地嘟囔一声,表示招呼。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迹象,事情就搁置下来。

又过去十天光景,晚上回来,门卫中一位南美裔先生——我们给他评价最高,诚恳友好,而且性格温和,他告诉说,我们有邮包寄到,存在收发室,收发室就在信箱背后的门里,需向一个名叫托尼的人领取。第二日早上,便下楼去了。信箱所在大堂一翼,侧厅的两面墙,第三面墙上有一扇门,依上下班时间开闭。常以为是物业办公室,从未向里探测。此时,开半扇门,可见一具柜台,柜台里坐着一个人,就是托尼。趋前向托尼问好,自报是新到的房客,几楼几室,姓谁名谁,来领取邮件。托尼不发一言,看着我。我重复一遍,回答依然是托尼的冰冷的眼光。局面莫名地僵持着,停一会儿,托尼发声了。他说:我早看见你了,和你的丈夫,从这里走过来走过去,就是不到我这里来!他激动起来,使我意识到我们又一次失礼了,急切道:我知道,我知道错了,应该早日向你问好,我来晚了,对不起!我的道歉似乎加强了他的委屈,火更大了,又一遍说:你,和你的丈夫,从我门前走过来走过去,就是不到我这里来!我则再一遍认错。他从柜台里走出来,在房间里转圈,我跟在他身后。记忆一下子回来了,有一日早上,我在信箱前取信,余光里有一个黑人,小个子,腿上绑着盔甲般的护膝,叉开脚立在身后,就像电影《星球大战》里的帝国士兵,那就是托尼啊!我极想在他微驼的脊背抚摸一下,可又不敢,只能一声一声地道歉。忽然他中断了谴责,回过身问:你怎么想起到我这里来的?我说是门卫让我来的。这时我又有了新发现,南美人其实是个使节,在我们和托尼之间斡旋,传递信息,使睦邻友好,上下级团结。稍事平静,托尼回身进柜台,取出一种红色卡片,告诉我,假如有邮包送到,他会在信箱里放一张卡片,凭卡片到这里领取。复又走出来,领到货架,取下我的邮包,他一直押着呢,就等我向他报到。他挟着邮包,并不给我,而是从柜台下取出登记簿,办理签收。我用中文写下名字,告诉他中国字是什么样子的,托尼露出至今为止第一个笑容,旋即收住,他余怒未消,说:让你丈夫来一下!

托尼的命令,除了服从还能怎样?赶紧地上楼进屋,将刚从床上爬起的人带下去,来到托尼跟前。始料未及的一幕发生了,托尼对着他,满脸堆笑,躬下腰,伸出手,这可是我没有享受过的待遇。两个男人就这样,微笑,鞠躬,握住的手久久不放,终于松开,托尼回进柜台,又摸出那张粉红卡片,转向我——他的笑容又收起了。他说:用你们国家的语言告诉你的丈夫——他将方才的话,即领取邮包的规则又说一遍,眼睛紧盯着我的嘴,防止有渎职的情况发生。这个过程被延长了,显然他很享受这一场外交活动。后来,任何事情,对我说一遍,还要我用“你们国家的语言”对先生说一遍。托尼无疑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什么事都得让“当家的”知道才算数。现在,我们推理出警察上门的原因了。一定是托尼整我们,布朗也脱不了干系,是那个出主意的人,而南美人,化干戈为玉帛。

为补偿过失,安抚托尼受伤的心,我们表现出格外的热情,老远地看见,就挥手招呼问候,托尼分明也领会了我们的示好之心,他越来越不吝惜笑容,常常把脸笑成一朵花。大冷的天气,看他穿了毛衣往外走,就说:托尼啊!天冷得很,你要受冻的。他骄傲地挺挺胸脯:我的身体很强壮!有时他看我空着手从信箱前离开,就很哲理地说一句: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托尼长年戴一顶绒线帽,盖住双耳,显得脸很圆,严肃的时候,眼睛也是圆的,笑起来呢,就弯下来。托尼不是那种典型的——比如辛普森、奥巴马的黑人形象,身量也比较矮小。非洲有许多部族,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又或许在以往的代际婚配中渐渐改变了种族特征。有一回遇到他下班,高高兴兴走在院子里,我说:托尼啊!回家吗?他说:是呀,回家!我没好意思问他家住哪里,倘若住哈林区,交通也是方便的,一号线直接就到了。在那里,托尼和他的族人们一同喝酒、聊天,消磨夜晚和假日,一定很开心。我不能准确判断托尼的年龄,上了岁数是肯定的。美国退休制度只有年龄下限,没有年龄上限,想做多久就多久。在公寓里管理邮件收发,是轻松的活计,而且,我发现,托尼上下班的时间也没准,觉得他多少有些“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所以,托尼的日子过得很不错。

纽约有许多黑美人,K-mart(凯玛特)超市里的女营业员,多是年轻黑女孩,个个俏丽妩媚。她们肤色深浅不同,全无二致地发亮,身材苗条而有力,看着让人羡慕。第五大道上的丽人行比较中产阶级化,穿着职业装,态度轩昂。曾经看见一位女性,穿一袭深蓝裙衫,颈上系一条青绿围巾,裙子和围巾都是薄透的材质,在风中鼓荡,尤显得颀长健硕。她让我想起梅里美小说《伊尔的美神》里的青铜女神,当然是要将女神的邪恶换成慈悲。都会的时尚风气似乎并没有归化她们的个性,反而加进开发,更加突出了。有一回在地铁里,跟前站着一个黑女孩,个头很高,穿一件褐色棉风衣,领和袖镶一周皮毛,挎一个大皮包,盖口也是同色的皮毛,长绒毛里有一对晶亮的眼睛,原来,是一条狗。我不懂宠物,看不出属什么犬种,也看不出年龄,只觉得身子的柔软和毛色的光亮,挂在皮包上,就像一匹缎子。朋友盛情款待看戏,我选择音乐剧《紫色》,因读过小说,也看过由斯皮尔伯格编导的电影。1983年,作协接待美国女作家代表团,作者艾丽斯·沃克就在其中,我呢,参加了在上海的陪同工作。走进百老汇四十五街亚克伯剧院,星期天的日场,全满,除我们两张亚洲人的脸,一色的黑皮肤。舞台十分简洁,一壁板墙上,挂着椅子,时而摘下用作布景道具,时而重新挂上,腾出空间,接近中国戏曲写意原则。开场时,两个女孩面对面跪在地上,互相击掌——是《紫色》标志性的动作,这一元素只出现一回,及时收起,并不滥用,表面性的符号取消了,叙事保持着朴素的外形。随了少女击掌,歌声起来,大约来自遥远非洲部落的民谣,单纯悦耳,一阵寒噤似的悸动,真仿佛天籁之声,又直抒胸臆。

住校期间,去往北卡的杜克大学一趟。纽约还在春寒中,杜克已满目绿荫。明晃晃的日光里,五彩的太阳伞,黑皮肤的体态丰满的女人跑前跑后,笑脸盈盈,就以为是《飘》里斯佳丽奶妈的后裔,事实上,《飘》的故事发生在更南部的亚特兰大,可我就觉得是在这里。我们住的酒店名叫MILLENNIUM,千禧年的意思,和小说里的“媚兰”MELANIE谐音,处处都是《飘》的影子。酒店早餐厅的小女服务生倒有一副斯佳丽的脾性,第一天很热情,第二天极冷淡,大约和男朋友斗气,想着少惹她,速速走开,却听身后大声问道:你们是夫妇吗?转身看,笑靥如花。这就是新人类!蓄奴的时代早已成过往,退到历史深邃处。

托尼日复一日上班下班,周六周日休息,周一即到,又一轮上班下班。除去迟到早退,从没有过缺勤。我们公寓的房主卡林斯——因为找他的电话不断,邮件也不断,这名字就成了熟人一般,卡林斯给系里办公室邮件,让我们将他信箱里所有的来函全交给托尼保管。托尼真是老管家,迢迢路远的房客一切都托付给他。卡林斯也是老住户了,走之前报修空调外机,工人们进来操作,那工头站在厅里,左打量,右打量,满脸疑云。我们按自己的需要对房间略作调整,没有逃过他的眼睛。他自语说:变样了嘛!随即问:地毯呢?我们回答卷起来收进空房间,又追问:卡林斯知道吗?这就不好说了,只能含糊其词:大概吧!工头的脸上多少露出悻悻然,心里犯着嘀咕,走了。按卡林斯吩咐,将信箱里掏出来的日积月累一大摞的邮件,悉数捧到托尼的柜台上。托尼说,有一些是广告,邮递员每户派发,是垃圾!我说,卡林斯说全部给你的!托尼再三再四说明其中有许多垃圾,应该剔出来扔掉!我还是以卡林斯的话为准,一股脑儿塞进他怀里。下一日,遇见我先生,被托尼叫住,有话要说,意思还是那些,信箱里的垃圾邮件,扔掉——他做了一个发牌的动作,很形象,好像真看得见一封邮件从他指头上飞出去!就这样,和我说不行,必须和“当家的”说。下一次,我去送卡林斯的邮件,积起的一摞,放在柜台上。我和他,一里一外,依柜台而站。托尼翻看着台面上的信函,捡起一封:垃圾!放在一边,再捡起一封:卡林斯!放在另一边。下午三时许,大人们在上班,孩子们在上学,红绿衫军们在外玩耍。我们两人都很耐心,我还很谦虚。这是我和托尼之间,静谧的一刻,甚至有一些温馨。

住校期限将至,打道回府之前,还有一桩事要与托尼交涉,就是请他将我的信件——假如有我的信件,转交给东亚系。面对我的托付,托尼的回答是:邮费呢?他说,我并不是邮递员,我需要邮资!他微笑地看着我,和气里隐藏着精明。我说,可不可以请邮递员转寄,东亚系不就在马路对面,最多五百米距离。可是,还是邮费,邮递员需要邮费!托尼摆出一副长谈的架势,我的头脑和语言都不够对付得了,只能退一步,留下朋友的电话,请他尽通知的义务,让朋友来取。这个方案得到他的首肯,然后就与他告别。他问我什么时候离开,我说后天,那么,托尼说,明天来说“再见”!简直就是太上皇,留和去都需在第一时间和最后一刻向他面觐,须臾不可怠慢,真是一个骄傲的托尼。

三 唐人街

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离不开唐人街。纽约的唐人街位于曼哈顿下城,临近世贸中心,“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双子塔就在眼前塌陷下去,燃烧的灰烬弥漫上空,数日不散去。现在,新世贸大厦矗立起来,纪念碑式的,有着锋利的边线,新型钢化建材,在黑暗中荧荧发光,为夜行人指点方向。纽约大学以及大学为我们安排的住所,距唐人街两站地铁,曼哈顿的地铁站很密集,所以走过去一二十分钟,就已经嗅得到那里的气味,一种生鲜腌腊的混合组成。隔壁的小意大利城也有他们的生鲜腌腊,另一路的,井水不犯河水。两区都是黑帮电影的采景地,美国最著名的有《教父》,中国粤语片就多了去,凡打星多在其中露过身手。随气味接踵而至的,是人声。凡中国人聚集的地方都气象蒸腾,开了锅似的。身在其中,会以为吵,离开了才觉得寂寞。声音最响的地方大概算得上香港,而这里,仿佛是香港的一角,旺角或者荃湾。超市里永远人头攒动,收银台排着长龙,架上的货一眨眼就空了,补货的推车吱吱嘎嘎跟进,喊着:“借过,借过。”许多人从外地来,带着繁重的采买任务,一口大旅行箱,装满了回去;或是将东西分箱快递到驻地。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临街的小店。比如,鱼铺子,屋檐底下搭起的货摊,龙利鱼、黄鲳鱼、鲈鱼、鱿鱼、板鱼、鳕鱼——鳕鱼在国内是贵重的鱼类,这里却成山成堆,雪白的鱼肉冻成一方一方,买回家化冻,放上姜葱隔水蒸。姜葱是在另一个铺子上买,姜要过秤,葱则系成一小束一小束,很高贵的样子。蒸锅是不可少的炊具,我们的这一口买于“珠江”,百老汇街上著名的中国店。老板娘早些年来自上海,说一口带苏州口音的沪语,从信用卡签名认出我,顿时“老乡见老乡”,传授纽约生活经验,还给了姓名电话,可惜她的店临近收尾。百老汇大街的店租见风长,于是频繁易主,没过几日,“珠江”也不见了。同样的际遇,后来在梅西百货化妆品部也发生过一回。如今,每个名牌都设有中国代表,这一个,正是我的读者,她耐心替我调配种类,最大限度地享受折扣,又送一堆试用样品。再回去唐人街——鱼铺上方悬一杆秤,鱼扔进秤下的铁盘,报价就出来了,鱼也飞回来了。这边掏钱,下一条甚至下两条鱼已在过秤、报价、掏钱。一手交上钱,另一手接住找头,沾了鱼腥的潮湿的纸钞和镍币,不晓得经过多少笔买卖进出,算得上流通率最高的美元现金。鱼摊的紧邻,是包子铺,松软雪白的大包子,六个一盒摞在架上,整面墙的架子占去一半地盘,买主在另一半侧身交错。货是从后壁深处出来,显然是前店后厂的格式。最壮观的是港式茶楼,一道电动滚梯上去,耳边就是轰隆一声,球场大小的厅堂里,圆桌面挤挤挨挨,无人领座,全凭眼尖手快,还有运气,占得先机,只要有空位,勿管认不认识,挤在一桌,有点像会议餐,凑得人齐就上菜。小车在桌椅缝里蛇行,你叫停,它就停,手到哪里,铁夹子就到哪里,啪一下,竹笼、碗、碟,桌面上跳着脚滑行过来。饮茶本应是悠闲的,在这里却有一股紧张与惶遽,这也是和香港像的。所有的动作都是快板,又是曲牌的体系,长短镶嵌,不知不觉中,进食的速度在加快,而且,情绪也激动起来。

唐人街的景象难免灰暗,是环境,也有人的缘故,也许两者相向互映。街道、房屋、铺面、店招,都是旧式,要推,都能推到前、前个世纪,那就不怪它的旧和陈年老垢了。人呢,似乎都上了岁数,多少代以上的唐山客,受迁徙和生计压迫,留下焦苦的痕迹。生相仿佛会濡染似的,即便少年人,在这里也显出沧桑。沪上过了时的老字号站到了街角,老正兴,菜名是上海的,菜式也对头,店员说着纯正的上海话,背着手站在你跟前,就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电影里走出来。口味却不大像了,水土改变物种,小笼包子大上一圈,肉馅亦太过结实了。

一些消亡的手艺在这里复活了,比如剃头。唐人街的深处有许多剃头店,一家挨一家的,“当家的”专认一门。老师傅,更可能是老板,广东人,有年岁了。好比武侠的派别,有的使剑,有的使刀,老师傅使的是推子,一共两把,大的盈握,小的只在两指之间,上下交替操作,将一颗脑袋修得溜圆。看得出是童子功夫,多年的萝卜干饭,最终“一招鲜,吃遍天”。纽约的冬天,干冷干冷,脚后跟严重皲裂,开出口子。旧痂未平,又添新迹,于是,沟壑纵横,润肤油越来越失效应,唯一的办法是削去疤痕。还是出发唐人街,寻找修脚店。找寻一周无果,倒推进许多按摩院,开在半地下室,窄小的门厅里坐着小妹,空气淤塞,似香似秽,所操营生就有些暧昧。考虑行业的性质,修脚与剃头也许同属一项,就去向推子师傅打听,果然,迷津指点。转一个弯,多条小街交会处,角上的一户,挂牌“修甲”,就是了。门内一片新气象,店员身着白大褂,就像诊所里的医生。近门处,高案高凳,修理手指甲;进深,一列皮椅,椅下有水盆,就是足疗的场所。这一回,全套电气化。浸足的水盆有电热装置;座下的皮椅电力驱动,起伏推挤,忽捶打,忽颠簸;去痂是一枚电动砂轮,哧哧地打磨。前后照应的女人,自称来自福建,再三声明店务的正规,壁上的悬挂,无不关乎营业许可、卫生嘉奖、保健批准,就是见证。修磨完毕,涂抹脚霜,又格外倒出半个纸杯赠送,说有特效。脚霜有没有特效不好说,但削去结痂,着实免除开裂之苦楚。天已入春,棉鞋换单鞋,新买的一双“中国制造”凉鞋,款式别致,草编的鞋底敷一层塑料薄膜,轻便利行,可惜极不耐穿,只半月时间,塑底磨尽,露出草茎,就要修理。洋人的修鞋店,倒不鲜见,凭窗看里面的工具,铜钉铁锤,尖凿利锯,更像是对付牲口的鞍具。想了想,唯有一条路,就是唐人街。

鞋匠的踪迹就不那么确定了,有是有,唐人街什么没有啊!具体在哪里,就犹疑起来,似乎这里,又似乎那里。或者曾经在这里,曾经又在那里。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行业,穿街走巷的。第一个鞋匠坐在熙攘的十字路口,那真正是一个老鞋匠,眼神已经不济,听力也不行。找到他时,正摸索着往一只鞋后跟里敲钉子,钉子在锤子底下打滑,工具也十分老旧。好不容易与他搭上话,他瞄一眼我的鞋,眼光涣散,很难相信他看见的正是我这一双。索价则是肯定的,十六元。还过去一个价,没有回答,复又埋头对付那枚钉子,回到混沌不觉的状态。一是嫌贵,二是沟通困难,就放弃了。看起来,鞋匠是稀缺的一行。四顾茫然,走许多路,问许多人,最终,在孔子大厦附近,铁路桥的桥洞里,看见一个鞋匠摊。

这一个,面目全然不同。一是年龄,既非老鞋匠,也非小鞋匠,而是青壮年,三四十的光景;二是生相,白净脸,修眉漆目,中国有一位男星张嘉译,可谓形神皆近;三是态度,两个字,冷峻。这般人品,与鞋匠的行业不符,也与周遭环境不符。垂目看一眼鞋,这一眼和那一眼不能同日而语,直抵要害,随即吐出一口价,二十五,恰好是这双鞋买价的一半。火车从头顶隆隆驶过,这一声就有振聋发聩之效果。有过前次与老鞋匠的交道,晓得还价是无效的,于是只在私下讨论。然后,小心驱前问询,将如何处理。鞋匠扔出一张皮革,材料的意思,再问怎样操作,“胶水”,男人吐出两个字。果见脚下排列一溜瓶罐,所说胶水当是其中一种。顺便打量,这一个的工具要比前一个先进,有一部机器,桥洞壁上挂了各种锤凿锥剪,深处则是一卷卷的皮革。再看男人手上活计,缝纫切割,手势精准利落,他的外形也征服了我们,使修鞋这门手艺活儿上升到艺术者的境界,终于下决心交付修理。其时,男人脸上稍有和悦之色,对鞋做出评价——贴一层底还可穿个几年没有问题,许多美国人也在他这里修鞋。按约定的一个小时以后,过去取鞋,看见男人站在桥洞口,双手扶胯,抬头望着铁路桥,桥上正经过火车,眼光是忧郁的,他在想什么呢?火车轰鸣中银货两讫,他又钻回桥洞。

孔子大厦是唐人街的中心,街道从这里向四边辐射,中国南方城市特有的骑楼底下,什么样的生意都有,进门一侧柜台卖电话卡,同时出售电话线路。一条线不知道挂多少张卡,因此,串线的事情经常发生,串得巧了,就会有意外的邂逅。另一侧是金银铺子;进去一步是汇款的窗口,中国建行、中国工行、邮政银行都是汇兑的户头;紧接是韩国化妆品,做的是批发;然后,国际婚姻介绍所。电梯边的墙上嵌一排名号,以中医牙医居多;其次是律师事务所,办理税收和移民事务。曼哈顿的唐人街,日益膨胀,蚕食紧邻的小意大利城,小意大利城只剩下一溜边。大雪过后的一天,从那里经过,看见那里的铲雪车将残雪卸在路口,正当唐人街心,应了一句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会不会也有一点小小的报复心呢?然而,小意大利城的萎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纳入纽约主流社会。中国人不也是吗?早已经游离出唐人街的传统主业——餐馆和洗衣店,尤其中国大陆的年轻一代,疾速完成命运的嬗变,跃入中产阶级。与此同时,更多的移民拥入新大陆,曼哈顿的唐人街显然不够容纳,不只是地块有限,还有观念的差异。旧式的侨置难免露出败迹,人和事都老迈了。中国年的除夕,去唐人街采买,向晚的时节,露天的案子上堆了花束,一种绒球状、耐寒的花骨朵,红或者绿,都是暗淡的。人们挤在案前,冻得抽不开手,仓促地挑选,新春的喜气里,多少流露出凋零之感。

新型的中国城在皇后区法拉盛壮大起来,据说原先以犹太居民为主,如今换了人间。直达法拉盛的七号地铁钻出隧道,在高架铁路行驶。地面广大而平坦,呈出球体的弧度,于是,地平线微微下沉。也因此,地上物就显得零碎,小小的房屋和街道,还有人和车。局部是拥簇的,从全局观,几可忽略不计。新大陆依然保有原始性,放眼都是未开发。新车厢里光线充沛,明晃晃的,十之八九的华裔的脸,包裹行李也占去空间,满当当的。法拉盛是终点站,这一次车到,下一次就出发,可以想见人流和物流的汹涌。一出站口,市声扑面而来,比唐人街规模更壮阔,因为地场大。同时呢,南音换北音,耳边掠过的,多是普通话,二人转式的东北话尤为突出,还有上海话——闽广潮汕的眼睛里,上海人不也是“北佬”吗?

法拉盛的样式,也摆脱传统中国城——晚清民国之交南洋商贸地区旧制,而是接近中国内陆,经济腾飞中的二、三线城市,通衢大道、购物中心、超级市场、星级酒店、面包房、三温暖、小商品,高级物业和临时建筑相互交错。人车熙攘,店招林立,小广告满天飞——内容因地制宜,帮助移民的事务所为第一大项,其次是规劝信仰的宗教团体,再有办理退党的中介机构……走在街上,眼睛耳朵都不够用,嘴也不够用,热腾腾的中国点心在向你招手:现炸的油条、油饼、麻球、粢饭糕;新出锅的生煎包子、锅贴、萝卜糕;刚揭笼的各色包子、糕团、蒸饺;沸滚的咸甜豆浆,茶叶蛋,玉米棒子,关东煮。洋人的饭吃多了,都嘴淡,经不起诱惑,湿唧唧的纸币和烫手的食品袋在人头上传递着,这大概就是所有唐人街的通弊,消耗塑料袋最巨,现钞流通量最高。

引我们进入法拉盛的人,名叫高中,上海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纽约,开一爿书店,店名“中国风”。是书店的缘故,也是性喜交友,热情好客,高中广结各路知识人。各路知识人的交际圈,远兜近绕,最后又总能归到他门下。从他门下,再联到一家,则是书店对面的上海餐馆“聚风园”。一餐饭,可从中午吃到晚间,决不驱赶,倘自带食材,便让出厨房,任其自行炊事。从聚风园过去,即法拉盛公共图书馆,全纽约中文藏书最大量、出借率最频密的图书馆。主持日常事务的馆长,也是上海人。办理借书证——手续极简,只需护照以及一封来信,最好是银行的函件,上有地址,不论长住还是短留,总之居有定所,当场便可领取。帮助找书,并演示自动借书机器的,是一位退休馆员谢老师。谢老师,花白头发剪成短式,穿一件夹克式棉衣,足登运动跑鞋,步子很健,走路轻捷。父亲在国民政府高层任职,1949年,她和双胞胎姐妹一同来到美国,读书工作。她喜欢法拉盛图书馆,退休之后继续志愿服务,同时参加馆内举办的学习课程,这天正是韩语开班。忽想到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李彤若不死,也许就是今天的谢老师。

从此,我们进入高中的人际社会,时常受邀参加聚会。聚会的起因和主题各不相同,有一次是读书会——后来知道,中国人在纽约有许多读书会,别的地方大约也是,自发组织,形式不一,内容却总是围绕读书。他们这个读书会,每月一会一题,一人主述,然后各自推列书单,简要概况,产生下一月的主述和议题。这一回高中通知的主述人是纽约州立大学的历史教授,专论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我因大雪封路没有去,事后听说,那一日的经历,虽是艰难却颇得意趣,大家合力铲雪,开出入径,然后报告和讨论。讲演十分精彩,信息量极大,美军海外基地究竟有多少?简单一句话,任何地方发生情况,瞬间就有美军战机起飞升空。后悔也来不及了。再有一次旷席因课时冲突,也是遗憾的。高中电话说,友人携“苏眉”一尾,当“苏眉”是来客,经解释方才知道是一种鱼,甚是名贵难得,更难得的是,专请一位淮扬大厨烹制,地点就在聚风园。幸而,以后的日子里,重得机会认识老师和大厨二位高人。

法拉盛近似草莽江湖,是江湖就会出异禀,以年资辈分论,应推王鼎钧为第一。从法拉盛图书馆借出四本一套王鼎钧自传,读到另一部家国历史。乱世漂泊,朝野进退,文武兼备,生死线几度徘徊,最终定居彼方,操一杆笔养生养性,弹指灰飞之间,已近百年。华界文苑,以“鼎公”尊称,他亦不负众望,大小事务,凡有请必有应。上回莫言来,即去府上拜见,都是山东籍人,有乡谊。在我,单凭一脉文缘,不知能否见上一见。高中出面,两头传话,进而组织一场饭局,设在老地方聚风园。座中有鼎公欣赏与扶持的张宗子,淮扬大厨李师傅,就是在这一宴上头遭晤面。二位自识晚辈,与我们也还生分,多是缄默着,难免沉寂。而鼎公气象恢宏,笼罩了局面。他引导话题,开拓讨论,亦庄亦谐,就无一时冷场。年届九十,身量依然超出汉族人平均高度,可以想见壮年时的鹤立鸡群。腰板笔直,腿脚还很敏捷,透露出军旅生活的痕迹。要不是有这底子,怕蹚不过关隘,劫后余生。唯有耳背这一点,看出了年纪,说话由夫人王阿姨传送,因是熟谙的震动赫兹。到后半段,我们双方多少掌握发音频率节奏,就可直接对谈,可惜,餐聚将毕,时近午休。临别,鼎公托我带回给国内出版业的一个意见,就是书脊过厚,纸张过硬,装订又紧,于是打开书本,就像“案板上的鲤鱼”,两头顽强翘起,必双手按压,才可阅读。虽是耳背,却不像通常的聋人说话,极尽声高,而是中等音量,语气平和,就显得从容了。日后,《侨报》约我办讲座,鼎公竟也到场助阵。经过麦克风的语音,一个字不能入耳,但从头至尾端坐。看凝目静神的面部,猜想他思绪走去哪里了……深邃的往昔岁月,或是沧海一般的人世,那是一个另度空间,谁也进入不了。

法拉盛的每一聚,都有一番奇人奇事,先前并无预设,随了话题,逐渐推出,是随风而去,又水到渠成。有一回是上海文先生,其父为国民政府军中将领,1949年,入大陆战犯营,妻小一路栉风沐雨,全凭家仆护佑,走到今天。另一回是陈先生,来自北京,《今天》出版人之一,谈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古尔德的学说,进化中的不期而遇。再一回则众生齐发,与淮扬大厨李师傅的交谈就在哗然中艰难进行。李师傅在法拉盛武林中排末。1977年生,上海人,师承沪上著名淮扬菜系大法。我以为小李他不止在厨艺上受教益,更是得自然之要义。怎么说,就这么说吧!从食材到植种,从植种到天候,从天候到人事,从人事到世情,从世情到天伦,九九归一,合为天人观念。我问他中国无数菜系,哪一系为最上。他的回答使我茅塞顿开,他说:无论哪一系,做到最好,便无有差别!多年以前,还是个鲁勇的年轻人,曾提出小说“四个不要”原则,至今遭人质询,尤其“不要风格化”一项,只能说其然,而说不出所以然,现在,则有了旁证。小李还很年轻,又读过书,行过路,前途无可限量。我与他落座圆桌两端,相隔最远,说话如同叫喊。那一晚,群情激动,二三人成一党,话题交错,一时相撞,一时迸裂,于是遍地开花。从气势讲,张宗子为压倒之势,他有一条宽高的嗓门,音色嘹亮,穿透力极强。平日喜爱西洋歌剧,多少习得发声方法,一旦开口,便覆盖全局。他讲述在《侨报》做夜班编辑,凌晨时分,一个人走在曼哈顿岛,楼宇为他让路,天地海拥入怀抱,仿佛世界的主人。

有一日,舞蹈家江青带一众艺术者去唐人街吃饭,同行有一位英国先生,一位犹太先生,犹太先生的妻子则是俄罗斯后裔,新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位女士有着巨量的身型,体格壮硕,形态极为庄严崇高,所任艺术导演作品中有著名的《最后一站》,描写托尔斯泰晚年生活。我想,唯有这样的量级,方才能够与托尔斯泰匹配。天下着小雨,周末的餐馆家家客满,我们走了一家,再走一家,逼仄的街道,摩肩接踵。我们这一行,上车下车,进去出来,俄罗斯女士泰山金刚般的身姿,在队伍中间稳稳移动,是唐人街又一帧景观。

四 公共图书馆

纽约公共图书馆中文藏书最多的是法拉盛,一次性借书数量五十本,期限三周,如需延续,电话或者网上重启借阅周期;否则,按每日每本七十五美分缴纳罚金。倘若需要的书正在借阅中,可以登记预约,一旦还回,立即通知。在书店看到有一位新起的尼泊尔女作家的小说,放在迎门的案上,说明正在热卖中。翻阅前言介绍,所写多是告别本土,迁居异乡的故事,属“离散”题材,最近一本书名即《离开的与留下的》。“离散”既是知识界的议题,同时也为出版人视作商机。图书馆架上搜寻未果,便到柜台查询,被告知馆内共有三本,全部外借,预约者已排起长队,我排在第二十一个。可见这位作家受欢迎程度,亦可见法拉盛也聚集有尼泊尔移民社群。身在客地,总是格外向往故乡的人和事。

多少有一点遗憾,没有发现哪一位中国作家明显受到关注。法拉盛图书馆找到一本哈金的新作,短篇小说集GOOD FALL,是他头一回自译中文,故事都以法拉盛为背景,其中有一个上世纪80年代滞留不归的中国教授,尤其生动。哈金的叙事诚恳老实,难免拘泥,这一篇却很释放,辐射出多重意味。但哈金的热潮似乎过去了,暂时没有新人替代,只在宾州火车站,看到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的英译本,列在最新出版的案上。每每走进书店,本能地就要寻找中国书籍,结果都不怎么样。在西岸斯坦福大学所在小城PALO ALTO(帕罗奥图),街上有一爿书店,名叫“铃铛”,至今已经七十五年历史。老板很亲切,问有没有关于中国的书,被引到一具古典风格玻璃门书橱跟前,显然,橱里所纳都是珍藏,带有经院气息的典籍,布面和皮面,烫金镶银,书脊或做成竹节,包铜的四角。其中果然有三本中国的书,一本蒲松龄《聊斋》;一本宋诗;第三本倒是现代文论,研究的人物却很陌生,凭译音回来查《辞海》,原来是“申不害”,又名申子,占有词条两项。释为“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之一”,思想与商鞅相近,主张吏治、君权。一为郑国人,相韩昭侯;一是卫国人,事秦孝公,各奉其主,不能合力治天下,所以又都不出谋士的身家性命。是因为商鞅有“变法”之举,名见经传,日后成为显学,而申不害仅以笔墨存世,又有流失,于是没入寂寂。这个外国人是谁呢?由什么人领上这偏锋小道,却写下皇皇巨著,又有什么人读呢?把书还给老板,看他小心放回,锁上橱门。我想他压根儿不会知道申不害是什么人,甚至不一定去过中国,这本书对他可谓天书,但这邂逅里总有一点机缘的关系,也许,也许终有一天,会有什么发生。

从书店架上看,中国文史哲类的译本,连同关于中国的书籍,一并踪迹难觅。上一回来纽约在2007年,尚可见到古今历史、社会运动、个人命运的书写,记得有一本关于收养中国婴儿的小说,放在新书推荐的显眼位置。收养中国婴儿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阵风,且又合乎“身份认同”这一哲学命题。这一回,中国的话题在另一路,就是财富。纽约大学书店的新书推荐里,有一本《中国财富女孩》,出自新加坡作家笔下,同样的故事,他已经写过几本,显然是有特别的兴趣。从法拉盛图书馆借出一本,稍事浏览,情节约莫来自网络流传,一句话——“土豪金”。这一位,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作者的虚构和非虚构,并无二致,都用英语写作。和我们相反,美国读者更倾向本国语的阅读,而对译文不热情。这一年得普利策奖的书名《同情者》,作者是越南裔,姓“阮”。“阮”姓在英语中有特别的发音,而他特立独行,坚持以越南语注音姓名,我以为是一个抵抗,抵抗语言的霸权主义,可他不也是用英语写作吗?三月里,专去爱荷华看望聂华苓,小城书店张贴着印度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大幅宣传海报,推广她的新作。裘帕·拉希莉的小说,中国大陆几乎有一本翻一本出一本:《疾病解说者》《同名人》《不适之地》,多描写移民生活异域的困顿。她出生英国,定居美国,英语是她的母语。印度上层社会以英文为书写语言,这是印度作家远比中国作家更易进入美国文学视野的原因之一。

法拉盛图书馆毕竟路远,借和还都不方便,据说法拉盛与曼哈顿唐人街同属一个图书馆系统,互通有无,于是试着去一回。图书馆在一排骑楼底下,左右有《世界日报》和中文书店,但这个设于华埠心脏位置的利民机构却无中国职员,就谈不上乡情,态度很是决然,不可以!借书证也不可兼用,需重新办理。上下环顾,见占地狭小,藏书也有限,以报章杂志、儿童图书为主,就放弃了,另谋他途。

还是得高中协助,推荐曼哈顿公共图书馆,中文藏书居纽约第二,又有一位来自台湾的馆员张先生,与他相熟。就这样,去到四十二街的曼哈顿图书馆。填写申请表格时候,张先生发现我与他是同年同月生人,倘追溯生平来历,则可牵连出一长段近代历史:国共内战,一去一留,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拉开冷战帷幕……至此,两地三通,对话频仍,往来稠密。但如张先生这样,早年来美,对“铁幕”后的社会主义中国怀有颇多好奇,每每借书还书,都请求稍留一时,等他下班,一起用个茶点。附近面包房买了茶和蛋糕,就走到图书馆楼下绿地。前面说过,从楼上窗户看去,最美春景。柳丝飘拂中,寻找一张空桌,坐下来,沐在阳光里。就有些像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张先生接待过许多大陆图书馆业的代表团,一一报出姓名职务,有我们认识的,便问一番近况,托带个好,随即又生羞怯,恐怕对方并不记得了。他对上海这地方抱特别的好奇,在他成长的年代,隔时空距离,上海还在“东方魔都”的传闻中。他问这问那,像个孩子似的,有一个问题是,沪语“赤佬”指什么?又有一个问题,“白相人”是什么人?这两个名词显然来自旧上海滩的社会小说、黑帮电影,作为一个上海人,视作常识,但解释起来相当费口舌。并且,后来向多方证实,都说我大错,误导了台湾同胞。

张先生有一颗文艺青年的心,有一回,他犹疑地从裤袋掏出一页纸,是他写作的文章,与我分享。文章写某一日带孩子去面包房买早餐,一路的感想,大约的意思是,青春逝去,对爱欲的热情平息,波停流止,但日常生活则回报另一种人生的旷意,接近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约“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曼哈顿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只在法拉盛十之一二,书架与书籍的整齐也看得出流转较为有限。进书的挑选则有些杂,港台版的新武侠占去一架,是出借率最高的。第二大类可能就是政治要人的传记,敏感事件记录。余下的有现代小说和翻译文学,翻译文学以日本为多,多来自台湾图书进出口公司,很明显,日治五十年,影响犹在。张先生特别介绍给我一位作家姜贵,夏志清教授所著《中国文学史》中,有两张陌生面孔:一是张爱玲,为其单立一章,长达三十八页;另就是姜贵,附录之三即“姜贵的两部小说”。姜贵生于1908年,早于张爱玲的1921年,为十三岁之长,但比较“出名要早”的后者,却是晚生代了。代表作《旋风》出世,正在张爱玲行将收梢的《秧歌》和《赤地之恋》,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上半叶,首尾衔接。两个陌生人所写题材与格调都大相径庭:张爱玲的故事多发生沪港都会,姜贵则深入腹地村镇。前者笔下的伦理关系男女言情,虽有鸳鸯蝴蝶遗韵,但在我看,更是接近简·奥斯丁一系的英国叙事传统;后者承脉中国章回小说,进而接入民国社会派。张爱玲已然彰明天下,世人皆知,成一代风潮;姜贵却还屏蔽于文学史影地里。《旋风》写的是上世纪初,国内革命时期,中原地区,士绅社会在党派划分中裂变,重新调整阶级,演绎出又一轮悲欢离合,其实可算作《白鹿原》同一题材,但立场有异,不合新文学潮流,便排除在视野之外了。

曼哈顿公共图书馆街对过就是纽约图书馆,皇宫神庙式的建筑,立在当年水库的基座,体现出人类文字初始诞生时代,对知识的仰望。一百多年前,纽约三大家族,一个出资,两个捐赠收藏,对全体市民开放,以资料查检为专项。我最感兴趣的是馆内有驻市作家计划,向世界公认的一流作家提供,莫言要来申请,一定会予批准。张先生带我们在大堂咖啡座聊天,一名黑人保安远远看见,扑将过来,热烈握手拥抱。保安曾在曼哈顿图书馆服务,一度与张先生同事,某个平安夜里,二人值勤,合力捕捉一名小贼。那宵小更可能是无家可归者,取暖喝水,顺点外快,并无挣脱反抗之意,没有发生好莱坞电影追杀一幕,轻松得手。但时间特别,想一想,人人阖家团圆,庆祝圣诞,唯他俩形影相吊,楼上楼下逡巡,就有袍泽之谊。图书馆的咖啡真不怎么样,但因是知识的殿堂,其他琐细都可忽略不计。

曼哈顿图书馆的借书证,同时还通行于杰弗逊图书馆。杰弗逊图书馆是在去往切尔西的途中发现的。切尔西市场在废弃的火车站建成,日用服饰、生熟食品,终日人头攒动。我们常去购买海鲜蔬果,沿途景观不错,距离又在步行可达。杰弗逊图书馆——红砖外墙,形制仿佛城堡,走进去,石阶环内壁盘旋,地下室凉森森的,四围合拢,有一股幽闭的气氛。上到二三层,天光照耀,豁然开朗。看开窗的阔大,框架的开合结构,很明显,材料、工艺以及用途都是现代的。猜想由修道院改造,后来知道,原先是一座女子监狱。想来也对,两者均有禁欲的用意。看这些旧迹,纽约的市区在扩大,地上物堆累叠加,时不时地,露出草创的斧斫。

杰弗逊图书馆藏书有限,中文书只有垂直的贴边一溜,总起来不超出五十本,但是,至少我们遇见过一名说中文的中国馆员。如曼哈顿图书馆,除张先生外,儿童部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馆员,亚洲部的一名年轻中国女孩,已经不会说中文。我倒喜欢去杰弗逊图书馆,喜欢它的清静。书架围绕一周,中间沙发茶几,侧厅又有几架书几张桌,面向街道,光线更充沛明亮。从窗里望出去,看行人在路上徐徐地走,像是世界上任何一角街景,有着同情同理的生活。

很快,曼哈顿图书馆的中文文学书快被我借完了,回家的日子也将到了。有一回,借书中有一本日本当代女作家樱木紫乃的小说《玻璃芦苇》,在那里,我得知不少日本新生代作家,还有一位凑佳苗。不是吗?在国内,我大约不会读她们的,对于我,她们太年轻了。《玻璃芦苇》的情节,我很快想不起来了,却特别记得书中夹着借书单和一张参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门票,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它们那么感兴趣。从借书单和门票看,借书和看教堂的日子相差一天,先借了书,次日又去参观教堂。两地相距几条街,抬腿即可到达,为何要分两次,而不是一次进行?而且,看起来是独自一人。这个中国女子,我想那一定是女性,樱木紫乃的读者往往是年轻女性,这个女子,居住曼哈顿,借书证必须出示纽约住址才可办理,所以不会是游客。她在中城活动,借书、看教堂、漫步行走,给我的印象,有一种寂寞,又有一种悠闲。熙攘的人群中,有一张中国人的脸,就是她的。

后来,受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之邀,去那里办讲座。操持讲座事务的是一位上海先生,不期然地,组织一场“上海同乡会”,将沪籍的馆员和朋友聚于一堂,晚上的听众,也以他们为主。布鲁克林图书馆所居位置非常显要,立于高地,正对当年格兰特军队开进布鲁克林的方向,仿佛一座凯旋门。美国图书馆,我以为是依着欧洲对古老的亚述王朝、埃及、罗马图书馆的遥望,人从上帝手里获得的神权象征,所以是如圣殿一般。波士顿图书馆也是,大教堂一般的拱顶、廊柱、壁画、雕饰。在布鲁克林图书馆,崇高辉煌集中表现在大门。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向晚,太阳走到西边,直射东面,与门上的金徽交相辉映,照得睁不开眼,真好像上谕下达的一刻。神圣威慑在门内顿时化为世俗,民主共和。风格与装潢以实用为主,就十分简洁,属现代主义的点、线、面结构。图书馆的业务,延展到整个社区服务,咨询、注册、申请援助、发放签证表格,接近中国的派出所。大小客室免费使用,只需事前预约,我们“上海同乡会”的聚所,就是早几日登记,分得一间,用时两个钟点。

我在纽约大学的职员证,可使用纽约任何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纽约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幢现代建筑,中庭挑空,直通玻璃穹顶。现代建筑材料密度大、硬度高,于是四处反光。底层侧厅供轮展用,去的那日展题为纽约大学出版社历史。东亚部在十层,主要为日、韩、中文献典籍,日本居多。哥伦比亚大学藏书甚巨,远超过纽大。专有东亚一馆,馆长是中国大陆学者,复旦大学毕业生,通乡人之款曲,亮出两件镇馆之宝:一是清代玉板书,板上刻汉满文字,描金,共完整十二片;二是一面义和团旗,家常棉布,作坊的染工,缝纳亦庄户人针黹,可见得民间起兵本性。大学图书馆是庙堂级别,我要读的小说究竟是俗物。记得上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住校,几乎将架上推理小说读尽,后来和馆长吃饭聊天,馆长笑问:你知道读推理小说的多是什么人?我说不知道,他说:理工科学生。可不是,本格派推理差不多涉及结构工程;药物杀人案属化学;犯罪痕迹则牵扯材料力学、生物基因;等等——如此爱好似乎有违人文学科里的思想精神。可是,凶杀案里也有人情世故,最普遍的最激烈,我要的就是这个。在纽约半年,我从未去大学图书馆借阅,而是享用市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在那里,藏着小说写作者的秘籍,一颗平常心。

五 当年英少今何在

2001年10月,“9·11”事件之后一个月,我们来到美国。这一日,张北海带我们游荡纽约。先在中央公园,然后林肯中心,晚饭后是格林威治东村爵士酒吧。入夜时分,演奏方才开始,到高潮已近次日凌晨。推门出来,站在街边,张北海又加一个节目,看脱衣舞。此刻,惯于早睡的我们,睡眼惺忪,站立不稳,他再三诱惑,笑道:这是本世纪最后一个邀请看脱衣舞的人了!到底还是谢绝,转身往相反方向的住处回去,头脑混沌中那一帧图画却清晰在眼前——天空宽广,夜色明亮,东村街道却是昏暗的;其时,东村是危险地带,充斥反社会力量。他,瘦高瘦高的,指间夹一支烟,侧着身,乜斜笑眼:本世纪最后一个邀请看脱衣舞的人!说话的当口,新世纪刚拉开帷幕,后面是百年光阴。

认识张北海,还在更早,上世纪80年代,跟随母亲茹志鹃和吴祖光先生,受聂华苓邀请,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三个月住校期满,出发东西岸,第一站华盛顿,第二站即纽约。纽约的行旅分两部:前部住城外陈幼石家;后半部移进市区,由张北海负责。我们一行三人在朋友们的接力中传递,一手交一手。这样的交接链不只依旅行路线而设置,更决定于一种潜在因素。朋友们多来自台湾,他们先期出发和到达,已完成学业,安家立业。大陆的留学生尚在奋斗的初始,前途未定,去向不明。也是很后来才得知,这些台湾的大朋友属同一群体,那就是,70年代海外保卫钓鱼岛运动。聂华苓为我们安排的攻略,实质上沿袭老师她亲历的自由中国事件以降,台湾民主进程的历史。这一回住校纽约,专门飞爱荷华看望老师,我们一起去为保罗·安格尔扫墓。墓园的名字叫“橡树”,墓冢布在漫坡的橡树之间。三月的早春,气温依然很低,这一天又格外的风大,冲洗墓碑的水柱被刮得左右摇曳。泪流如注,不知是风吹还是伤心。老师告诉我,那年我随母亲到爱荷华,保罗·安格尔说,她那么年轻,应该让她多看看世界。我还得知,我们的游美路线还有一个人参加意见,这个人就是陈映真。这一年的岁暮,陈映真在北京逝世,恰赶上为他送行,仿佛在与一个时代告别。

张北海的家在百老汇大街,与我们所住格林威治村只十来分钟步行路程。现在,东村一扫颓废阴霾,归功于“9·11”之后的城市治安整顿,而我以为,多少也有社会趋向中产化的结果。格林威治外部还保留着工业时代的粗犷,成为今日时尚一种。就如张北海带我们去的意大利酒吧,一百年前厂区工人喝酒打尖的小饭馆,垢迹斑斑的地砖,厕所壁上污言秽语,锡皮天花板腻着油烟。平常日子的下午,却也满满当当,门外还有等座的年轻男女,衣着夸张,行为孟浪,有一种明显刻意的嬉皮精神,其实已经不像了。

初见张北海,就觉得仿佛从插图上走下来的人物,英国小说蚀版画的插图:比如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里,患梦游症的富兰克林先生;比如说柯南道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等等。瘦削,颀长,穿一件长风衣,手持一柄雨伞,是不是还有一顶礼帽?可能真有,也可能想象中应该有。那时候,他在联合国工作,如他们这样,在保钓运动中被台湾当局吊销护照,正逢中国进入联合国,急募翻译和文员,在周恩来总理的动员下,纷纷响应。去联合国大楼参观,就是由他带领。退休以后,张北海的装束由长衣改短打,夹克和牛仔裤,颈上系一围巾,跳脱上班族身份,摇身自由顽童。从此,他就没有改变过形象。“9·11”发生那一年,站在东村街边,说“本世纪最后一个邀请看脱衣舞的人”,就是这一个。肩上挎一个布包,徒步纽约街巷,作历史探底,是同一个他!这城市确实激发史心,不是幽古,而是抚今,也不是正史,是稗史野史。连我这个懒惰观光的人,在纽约游荡,也会生出编写指南的遐想。我设计的编撰方法是,将街头的绿牌子的文字,译写成册。绿牌子无处不在,记录着就地的掌故——比如一号地铁线终点,克利斯朵夫小花园铁丝网上的绿牌子上写,这里原是荷兰人的烟草地;又比如“金天鹅”咖啡馆,曾经,作家奥尼尔在这里酩酊大醉;还比如,中央公园西大街上,写的是发生一件车祸,推进了交通立法。张北海的计划当然不止于旅游手册,而是要为纽约画像。他一边探秘,一边书写,已经出版一大摞。在此同时,他写作小说,长篇小说《侠隐》,电影人姜文购买下版权,正进入制作规划,所以又涉足了电影。写作的收益,经由太太批准,不必缴纳“国库”,自行支配,那天我们的餐饮费用,就是从中开销。我以为,张北海就是那种自小有文艺梦的人,又先天独厚。据说,他就读美国学校,家中专聘老师补习中文,补习老师是谁?叶嘉莹!如何了得!文青多半是激进政治左翼革命的主力,因对世界抱幻想,又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现在,冷战结束,党争尘埃落定,各方面力量暂时平衡,人生终也纳入社会轨迹。在纽约,时常从张北海家门前经过,三十年前,资本主义的惊艳已入烟尘市廛,寻常人家。

总起来说,张北海受的是西洋教育,读美式学校,大半人生在美国度过,高脚凳上一坐,一杯威士忌在手,打开的却是中国话匣子。民国旧事在他描述中,是马克·吐温式的,也是小说《侠隐》的风格。要说,称得上跨时代的人,经历国难家难,易朝易主,谈笑间则一泯恩仇,相忘于江湖。有一回,谈及军阀割据,问哪一路比较三民主义,靠近革命,他思忖一时,回答冯玉祥。因冯将军信奉基督教,就有“基督部队”之称,受洗一日,全体集合,立成方阵,水龙头接上橡皮管,开足了,遍地扫去,简直像“五四运动”,中外记者大骇。不知该当信史,还是小说,更像莎士比亚的宫廷戏剧,谐谑的桥段。

张北海领我们看纽约,有时候亲自注解,还有时委托他人代述。能得他承认,必非等闲。参观修道院博物馆,就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吴宜信女士。两家有世谊,应一句北方俗谚:萝卜不大,长在背(辈)上,论辈分,张北海在上。我以为,一方面出于伦理,我们是张北海带来的嘛;另一方面,也是对所学专业的热诚——吴博士在欧美读艺术史,专攻古典主义时期建筑,在博物馆教育部工作,博物馆每一石每一木,在她都是活物,是过往也是未来。讲和听的都入了迷,忘记时间。此刻,张北海独坐廊下石栏,周遭一切大约早已经烂熟于心,又入忘川,看起来,心不在焉,眼光和思绪跑到幽远幽深处。是这石砌建筑来自的地方和时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那是文艺人的梦境;或者,赤道非洲,他在联合国工作的业务所在地,开车行走丛林部落、集市上,电影院里,放着李小龙的电影,这个邂逅仿佛历经几世几劫的三生石;大约,还是五台山,他的祖籍,老家房子曾经居住共产党将领,因而保存和修葺,开设红色经典纪念场馆,这又属哪一类的际遇和缘分?

展品中有一本羊皮袖珍《圣经》,皮质细腻,色泽嫩白,大小仅在掌心。眼前忽就出现,少女堆纱叠绉的袖笼,纤纤小手握着小书,在阔大的厅堂里游走,这里坐坐,那里坐坐,寂寞的春闺,西洋的杜丽娘。看博物馆时,常会生出异想,不相干的事物不期然间迎撞在一处。

张北海还曾带去一处住宅博物馆,1862—1920年代,移民的住所。因房屋老旧,楼梯又窄,只能供一人上和下,所以就要控制人数,分时段进入。我们这一组总共十四人,只张北海一人为纽约居民,其余全是游客,其中俄国犹太人占多数,另有来自以色列和东欧。所参观房屋正是俄国犹太人的居所,房屋格式与上海新里弄堂相近,但更加局促狭小,人口又多,也和改革开放之前的上海相近。导游,一位黑女子,曾参加海湾战争,向我们出示当年户籍登记,一间前客堂居住一对夫妇和七个子女。讲述不外是生计的艰难,劳动力的廉价,前途无望,撑死也积累不起财富,然而,也都熬过来,一代一代繁衍,融入社会。我们在俄国犹太人社区看见过他们的集会,摊头上的小物件,绣品、首饰、套娃,有一些是旧货,看得出年头了,不知是不是大战时候带出来的。临时搭起的台子上,年轻人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音乐放得震天响,明显地摇滚化了。参观时长一个钟点,前门集结,后门解散,晒台上可见紧邻的店铺招牌——“粥天下”,三个中国字,正好晚饭。餐叙间,张北海一时动容,因谈到老友郭松棻。

郭松棻李渝伉俪,当年保钓运动二位健将,同为文友,写作小说,先后已成故人。老郭与张北海一并进入联合国,李渝则在纽约大学谋得教职。虽闻名久矣,但仅在数年前的马来西亚相识,李渝陪同聂华苓领取《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其时,郭松棻去世多年,再无面缘。这次来纽约大学,来往东亚系,常在旧人的办公室前经过,就会想起来,恍惚得很,不知怎么一来,仙俗两隔。张北海谈起老郭,一味地说“好”,再无多话。他和他,不只是运动的同胞,以文会友,更是半生里你知和我知。老郭缠绵病榻之际,手无翻书之力,却勉力阅读《侠隐》,并写下孤立字句,让人情何以堪!

与张北海雅皮生活相异,刘大任是归去山林。前者隐于市,后者隐于野,无论如何隐,终究保持一点世俗心,就是写作小说。张北海的“本传”里,我们大约可挤入“交游”一档,“刘大任”三个字,却只在声闻,这一回见面,亦可称闻风而动。王渝夫妇二人,保钓出身——是携手革命,还是革命促成?保钓人士往往夫妇同志,从一而终。王渝,主编《侨报》,倘前二人谓“中隐”和“小隐”,此可算得“大隐隐于朝”的“大隐”。如今事业移交下一代新侨,退下岗位,凡海峡两地文友来到,必尽地主之谊,茶饭聚谈。方才送走诗人宋琳,我们又接踵到来。就是她,告诉说,刘大任近作《当下四重奏》很值得一读。先到图书馆借阅,只到手两本旧作,新一本已借出,正在预约的流转中,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向刘大任直接索讨。动念寻找刘大任,王渝却离开纽约,在外旅行,有时在天上,有时在海上,踪迹难觅,就得另辟蹊径,迂回进行。

还是从高中入手,书店是读书人的社交中心,又加上老板的热肚热肠。高中本人与刘大任并无交集,但他的人脉广呀,牵枝攀藤,总能连得上。果然,他有一名交好,称得上纽约百事通,谁?高友工!1983年11月,我们爱荷华一行从华盛顿下到纽约,住陈幼石家,当晚主人便举办餐宴,接风洗尘。当年的我,少不更事,又孤陋寡闻,不知道轻重,后来,渐渐明白宾主的分量,可谓前后朝的衔接与过渡,而自己,在浑然中与历史擦肩而过。庆幸的是,人和事一概记录详细,有案可查。那一晚上,就有他,高友工。至今还记得他的样貌,是一个好看的男人,面色清朗,提一具黑色小皮箱,随时打开翻阅资料,如同彼时的手提电脑。他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每周末必来纽约,两头通勤,他热爱纽约。众人纷纷议论,如何了解纽约的本相,有说看百货公司购物大潮;有说同性恋酒吧,格林威治村有一家最著名,名叫“九个零”;高友工的意见是看戏!现在,退休的他定居纽约,住布鲁克林,但沉疴在身,不便于行。他竟然还记得我,三十多年前那个鲁莽、轻率、无知的年轻人。如今,我远超过他那时的年龄,知道他,也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我极想探望他,但由高中传去的意愿始终没得到回应,显然,他闭门谢客。等我们回到上海,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消息,在他末年,能够通上消息,这一点缘分应该知足了。

虽然没有见面,凡有问题,总给予解决与应答,这一回也是。高先生并不直接与刘大任有联络,但指出问津之路,那就是江青。此江青非彼江青,之前多年便大名盈耳。还是那一年,1983年,初到纽约,陈幼石座上宾,有一位叫郑培凯的,也是保钓分子,他负责带我们逛街,他的临时住所也纳入观光项目。他借住在格林威治村的艺术家公寓兼工作室,一大个空间,完全没有区隔,透露出早先的工业用途。这是一个舞蹈家朋友的房子,本人去中国旅行,归期在即,所以,就面临搬家。看起来,郑培凯过着一种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我想,那个房主,中国舞蹈家,应该就是江青。现在,江青的住宅是在下东城的华尔街。关于她,我还知道,曾担任香港城市舞蹈团总监,后任则是我们上海的舒巧。

江青果然知道刘大任行踪,立即联络餐聚,地点定在下城哈得孙河边,中国餐馆“倾国”,主打上海菜。另有一家“倾城”,开在中城,招牌四川菜。老板同为一对中国夫妇,退出华尔街,经营餐饮,走进“倾城”,便看出创业者思路,一改唐人街旧貌,中国餐馆到达彼方,仿佛落了草,就生出绿林风气,有些野蛮。而“倾国”,却是现代模式,建筑、装潢、空间划分、灯光布局、桌椅餐具,概为抽象派,立体几何形制,间有沪上符号点缀:月份牌、旗袍、苏绣、留声机,客人则年轻华丽一族。菜肴走日本路线,量少精致,仿若美术,多少有违上海食风的粗放,就显得局促了。早早在门前迎接,先进来一位女客,我口口声声称之“江青”,她不应不辞,一径往里面走,到席前方才说:我很高兴你把我认作江青,江青是——她迟疑地接下去说——是那样的,见了自然知道。她放弃描绘,坐下了。原来是刘大任太太洁英,贞静中的豪直。我知道二位都是狂飙中的骁勇,激情平息,遗韵犹在。刘大任停车完毕,第二登场,出发新泽西,开车一小时多,却不见有疲态。看他灰白发,硬朗身,真有“种豆南山下”的稼穑气质。他坐定就取出书若干本,其中有《当下四重奏》。江青最末一个到,果然独一份。先前我们交涉餐桌,希望换一个隐蔽的位置,便于谈话,碰壁而归。但店家却买她的账,开口即成,立时移到背静一隅。餐毕,先送刘大任李洁英到泊车地方上路,再陪江青回家。只见她移步如飞,衣袂飘兮,灯光照在卵石路上,再从铁铸桥梁底下穿行,说过了,这城市是钢铁铸成,踉跄尾随其背影,真像观摩一场现代舞蹈。之后,我们与江青又打交道一回,换了舞台,是拥簇嘈杂的唐人街,天下小雨。随即,她便去了瑞典,斯德哥尔摩边上的小岛,从纽约消失,惊鸿一瞥。

我们如约去新泽西刘大任、李洁英的家。一早从宾州火车站出发,终于经历了通勤族的尖峰时刻。无数条步道和滚梯载着人流,合纵连横,湍急而下。看《天才捕手》电影,珀金斯和沃尔夫也是在宾州火车站出发,也是十二号站台,但去的是康涅狄格州新迦南镇,我们则是新泽西普林斯顿一站。珀金斯他们是在蒸汽机时代,车头喷着鼻息,聚散之间,引擎发动,车轮与铁轨咬得嘎吱响。虽然动力装置进步,但那一种紧张的气氛依旧。火车从灰暗的车站穹顶开出,穿过隧道,视野刹那间明媚起来。车厢里人不多,但停靠频繁,相隔十来分钟就是一站,相当于我们的慢车。由于不停地询问到没到我们要去的地方,车长索性坐到后排,随时提醒。美国的铁路不怎么样,老而旧,但车长一律不错。去波士顿时,全车满座,只得栖身车厢衔接处,就有女车长建议去餐车,二元一杯咖啡,即可入座。餐车安度数站,有男车长过来,说有人下车,已锁定空位,让留下行李由先生负责,我一人先跟他去。穿越两节车厢,护送到位就座,他又折回头去带人。稍过一时,果见另一半拖曳大小包吭哧吭哧过来了。为什么要分两批行动?大约是为疏通起见,不致壅塞过道,也体现出对女性的体恤。

从人潮涌动、市声喧哗的纽约,来到新泽西的平原,好比换了人间。阳光普照大地,一望无际。露天下的小站,背后绿草茵茵,花枝扶疏,野蜂飞舞。列车悄然停下,又悄然启动,载走一些人,留下一些人。到了普林斯顿一站,车长大叫一声,停稳后,拉开车门,跨出去,转眼间,火车渐行渐远,消失在视线之外。四下里静极了——蜂的嗡嘤变得响亮,几乎看得见翅翼搅动,一波一波的波纹。碧青的苍穹,无穷大的弧度。越过站台的木栅栏,刘大任在向我们招手。他穿体恤和短裤,戴一顶棒球帽,显得年轻,仿佛当年的英俊少年。这一日,刘大任、李洁英带上我们,往来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之间。车跑在公路上,向着地平线,似乎有一种镜像的效果,一个自己看见另一个自己,小小的,甲壳虫一般,在巨大的球面移动。刘大任的园子,球面上的一个点,小到不能再小,可是身在其中,却觉得广大,而且,还在继续开发。他就像一个拓荒者,挥着头,一下一下,刨开处女地,播上草种,栽下杂树,杂树开出花来,花果成畦,灌木包围。儿女们的家分布左右,呼之即来,驱之即去,是个联邦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在《当下四重奏》里,叫作“简家寨”。

祁莲在爱荷华执教农科,她还记得当年在纽约,陪我买靴子的情景。她说:我们几个左翼青年,目睹一位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女孩子,被资本主义世界迅速物化!那一晚,从聂华苓家出来,她开车送我们回酒店,十字路口等信号灯,指给我看街角上的窗户,那是她的实验室。许多许多物种,相干和不相干,已知和未知,在瓶瓶罐罐里培养、分裂、合成、转化,演变出一个新世界。1983年,旅行美国,从这只手接力到那只手,这些大朋友的手,至今还在温暖我,推助我,教育我。那一次居住美国,总计一百二十天,一天不落,天天记录,事事记录,实在琐碎,甚至无聊,如今却可当作一份备忘。从日记看,从中部到东岸,再从东岸到西岸,一路接应的有:叶芸芸,余珍珠,王正方,孙小铃,时钟雯,郑愁予,梅芳,郑清茂,张光直,杜维明,陈若曦,老沈,小李,曾先生,小蔡,小杨……其中偶有再次邂逅,大多天各一方,音信杳然,我想念他们所有人!

2017年5月13日上海

同类推荐
  • 鲁迅大全集(超值金版)

    鲁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录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论著、书信、演讲、序跋等作品中的精品,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尽全力展现其作品的全貌,以给读者呈现一部真实、丰富、完整的鲁迅作品。同时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编排,读来脉络清晰,方便查阅。
  • 姥姥的遗产

    姥姥的遗产

    这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姥姥以过人的勇气、辛劳和智慧,及底层女性独有的韧劲和耐力,还有不屈和尊严,把我们养育成人,又一次攀上了生命的山巅。姥姥大海一样爱的品格以及用爱养育后人的精神,就是她留下的无价“遗产”。
  • 淌过诗人的河流

    淌过诗人的河流

    本书精选了作者多年来创作并发表的《一个人是一棵树》《树上的童年》《城里的半坡野菊花》《西湖:神话里的绝代风华》等散文作品六十余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以及他的真情流露与激情飞扬,他的梦幻穿越与知性沉思。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碑,一段残垣,一个崖壁上的影子,一只蝴蝶,一支夜歌,都能寄托他的灵魂与人格,承载他的思考与发现,彰显他的才情与智慧。
  • 巴尔扎克妙语录

    巴尔扎克妙语录

    本书分品德·情操、爱情·友谊、风雅·生活、婚姻·生理、文学·艺术、政治·宗教等专题,收录了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大量妙语,另外还附有巴尔扎克年谱。
  • 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品悟成长心灵书系》之《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第1季珍藏版)》,书中包括了:《笨小孩的成长》、《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少年哀歌》、《我为什么而活着》、《真实的高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要笑遍世界》、《人人想当别人》、《机会在敲门》、《哨子》、《爱怕什么》、《不死鸟》、《读书示小妹生日书》、《对陌生人的责任》、《回家》等作品。
热门推荐
  • 这个游戏有点野

    这个游戏有点野

    野外生存俱乐部万生道排名第一的鲁翼无意中下载了一个名叫《动物世界》的游戏,从而卷入了一场场紧张刺激的动物博弈。从庭院公园的昆虫大战,到热带雨林的鳄蟒之争,有沼泽地旁芦苇丛中的河马逼退犀牛,有冰川底下深海之中的虎鲸追杀大白鲨。当人的情感进入兽的世界,当动物的能力加上人的智慧,故事的发展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 美男心计

    美男心计

    乱世三国,从现代穿越来的风铃儿自下山后便被关在天方山上,六年之后,她终于偷偷下山了!当丫鬟混太傅府,遇浊世佳公子公子风;逛个街也能被美男砸?草根美男逮着她说,我只想跟你双修……
  • 风言之疯语

    风言之疯语

    主角严次有天突然收到一份来自,已过世近六年的人留给他的东西。“呵呵!好久不见,别误会,当你看到这个东西时,我肯定是早死了,这个录像是我提前一年录制的……”“听完了我说的吗?你若是想活下去,就去找到她,你们性命攸关,根据给你的资料去吧!”“她活,护人!她死,保魂!”“记住你的时间不多了,当你发现头发开始白的那一刻,命运就已经开始倒计时了,祝你好运!”
  • 咀嚼玫瑰

    咀嚼玫瑰

    孤儿寡母遭遇陈年老妖。这样的家庭经不起波澜。
  • 穿越之琉璃佳人泪

    穿越之琉璃佳人泪

    上一世他被人所背叛这一世她能否逆转结局且看他她是否能够叱咤属于自己的一片风云
  • 修真旧事

    修真旧事

    修真世界分为天地两界,由天庭掌管整个修真世界。从小失去父母的易行,被正元门掌门大弟子收养,从此步入了修真世界。且看易行如何在浪漫而又残酷的修真之旅中,经历各种冒险,体会友情、爱情与阴谋,一步步走向强者之路。
  • 苍穹变化

    苍穹变化

    什么都不知道的韩乐,在一次危机关头,触发了体内的开关,从此,一路升级
  • 安于一世然

    安于一世然

    她,是京都四大世家之一的安家大小姐,安乐染。从出生起便享尽荣宠,得人宠爱。更是生得好看,从小精致的像个洋娃娃,尤其眼角下的血色泪痣,笑起来好像天下美人尽失了颜色,却在十岁那年遭遇了一场变故,魂魄不全,痴傻呆滞,智商永远停在了十岁。他,京都四大世家之首的公子爷夜煜宸,矜贵幽冷,君临天下般的气势,让人不敢靠近。长得更是近乎妖孽,是世家小姐挤破头都想嫁的男人,他都懒得去看一眼,可偏偏对在十岁救他一命的小女孩儿念念不忘,一直找寻,偏执成疾,却不曾想她一直都在。ps:痴傻呆滞的安乐然:“夜哥哥,我想吃糖糖。”夜煜宸:“你乖乖的,就会有糖吃。”明明是哄人的话,却不带一丝感情,反而让人不寒而栗。恢复正常的安乐然:“那啥,没啥事儿的话,我先走了。”夜煜宸:“怎么不叫夜哥哥了,以前你都是这么叫都的,小染儿,你是不是得给我解释一下第一杀手组织的第二把手为什么会叫你老大,嗯?”
  • 快穿之渣了那个boss就跑

    快穿之渣了那个boss就跑

    【1V1甜宠爽】为破封印,涟兮穿越轮回位面兢兢业业的完成原主心愿。不小心撩了一个又一个boss,有一天,她发现这些boss都是同一人……冷峻矜贵总裁:“我只被你勾引,好不好?”忠犬剑客护卫:“想伤她,先问过我手中的剑。”狂霸酷炫拽校草:“老子护着的人,看谁敢欺负。”温润腹黑丞相:“姑娘的心,只能是我的。”涟兮:红尘滚滚,一眼就看中你,然后,渣了你就跑。某boss:兜兜转转,终有一天,你只能在我手掌心蹦跶。#温馨治愈小甜饼,她在闹,他在笑##万物皆为尘,唯你是我心尖宝#
  • 我不一般的一般人生

    我不一般的一般人生

    上辈子过的浑浑噩噩,八十多岁的人了,不顾家里的反对,坚决要与结了婚五十多年的老公离婚。毅然决然的用尽积蓄搬进了养老院,然后在某一个白天被人发现已离世。如果问别人,怎么评价她的人生,大概就是两个字,还行或者一般。重生一世,她决定要励志考上好的学校,人生目标是,一栋别墅,一亿存款,一条狗,然后颐养天年。结果她遇到了一个流里流气的校霸,本着“团结友爱”的精神,老师鼓励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然后她和他就被绑在了一起。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上辈子遇到了都要绕着走的那种人,竟然改变了她的人生目标!“那,看来我得把人生目标改一下了”“改成什么?”“一栋别墅,一亿存款,一个你”好好学习沉稳冷静重生女vs流里流气自恋校霸男每天固定更新时间: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