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班主任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向班主任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既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授予的教育任务,又要管理好班集体,就必须要锐意进取、勤奋学习、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探求新知识,积极投入实践,为培养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而努力。
锐意进取
一、锐意进取,勤奋学习
锐意进取、勤奋学习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根本要求。上海有位中学特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许多课文翻来覆去不知教过多少遍了,但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他说:“我至今还是不备课不敢进教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要熟练地掌握教材,胜过教材,就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对这门科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等都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具备比所教学科教材精深和广阔得多的知识。而要达到此目的,除了进行深刻的维持性学习外,还必须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这是我们勤奋学习的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这两种类型学习的提法源于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于197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报告中提出消除这种差距的方案在于:推进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
维持性学习强调的是要培养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它的价值基础是预先给定的,主要以公认的准则为基础,它重视模仿继承、重新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这不能说没有它的合理之处,并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少的。但这种学习已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当今人类问题的解决已不可能处在一个封闭的领域内,而必须是以必要的变化为中心。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它对公认的、典型的解决问题方法所抱的态度是:在采用它以前先加以判断,然后根据价值来决定是否采用。例如,人在骑车遇上十字路口时,维持性学习的思路是:遇到红的或绿的交通灯时该怎么办?但如果正巧遇上停电,所有灯都不亮时,受维持性学习的影响,人们就会犹豫不决起来。由此说明这种学习只能按给定好的原则解决问题,遇到边界情况就会无所适从。所以,在走向学习化社会中更应着重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创新性学习是通过重建整体而不是分裂现实来促进思维的,因此它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的,它反映了综合与分析的时代精神。
总之,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创新离不开继承,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对当代人来说,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学习。我们用“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来表达,是为了弘扬鲁迅先生倡导的“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这一探索与开拓的精神;同时也在于表明“学无止境”、勤奋学习的这一深刻涵义。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绝不限于教师,青少年学生更要走这条学习之路。学习是终身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限的,人们随处可学,凡是人际互动中的交谈、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都可说是一种学习。因此,自主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学习观。现在基础教育中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青少年能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基础教育如果能带领儿童青少年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他们个人来说,将终身受用;对社会来说,则可为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跟上千变万化的形势,为对付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我们就必须更有效地学习,必须改革学习和教育方面一切落后的方法和内容,改革不适于迅速提高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传统体制,使学习和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教学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及其在进一步学习中的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的组织教学,并赋予教材新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才能在授课时做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班主任不断钻研、锐意进取的精神还表现在不断悉心了解学生,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奥妙上,在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中,积极寻找学生学习和形成道德品质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教育他们。
总之,对于那些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勤奋学习的班主任来说,学校永远是一个人的生活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对所授的学科,所教的学生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本身,都加深了理解;在这里,他们的教育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教育教学的收获一天比一天多。在攀登教育教学的高峰中,他们看到的处处都是最好的风光。这种要探索出培养人才规律的强烈欲望使他们不知疲倦地学习、工作。
二、锐意进取、敢于改革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改革必然落脚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教育改革克服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克服教育工作方面左的或右的思想影响,变革僵化的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变革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变革死板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等等。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服务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就是要为实现这些任务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也就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事业这局部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为此教育就要主动去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新情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了解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研究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改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脱离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为教育而教育、关门办教育的思想。孤立办教育的思想使教育战线的眼界局限于自身业务工作的狭窄范围以内,工作容易陷入盲目而脱离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我们党确立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教育观念的重大改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因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而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昭示人们,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资源之所以未能获得较大开发和合理利用,引进来的先进的生产设备之所以还不能充分运用,绝大部分产品在国际上之所以还缺乏竞争力,关键问题就在于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落后,大批职工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无非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内在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经验积累型逐渐被知识型所替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不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
我国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关于这项改革的设计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以及全国的中小学都必须为之实现而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基本内容是: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转变和更新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中小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认真搞好中小学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牢基础。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要迎接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更加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的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领域和教育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创新,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问题也还会不断涌现。因此,每一个有事业心和进取心的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满足于一般地学习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发扬陶行知所倡导的“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发的边疆”的开拓创新精神,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攀登世界教育科学的高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样,教师的事业也是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事业中,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能对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而应根据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锐意进取的精神投身到教育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是长期和艰巨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的内容和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是一个循环封闭的圆圈,而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国家和社会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任务。人民教师完成自己的任务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特别是通过传授人类经历了漫长历史而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人民教师必须锐意进取、刻苦学习,储备比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切实掌握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有关传授这些知识、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断创新,才能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文化科学素质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特别是在今天,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兴趣和修养,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机会进一步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入钻研问题,形成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班主任如若不能锐意进取、勤奋学习,积累丰富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创新,就不能成为一个知识海洋的导航人,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班主任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教育规律。这不仅是由于在广袤的教育领域中尚有许多规律有待进一步揭示,而且还由于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战争的指导规律是如此,教育的指导规律也是如此。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身心时刻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班主任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变化的重复出现,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育对象。即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心理状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教育的外部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也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不断前进。
勇于创新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应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重在传道、授业、解惑,其前提是教师即是真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化身,他要做的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而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仅仅靠接受前人的东西已很难适应今天这个以创新为检验教育成效的社会。
那么,对新世纪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显然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学会创新,
即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
21世纪的班主任不再迷信权威和书本,他坚信,一切现存的文明都是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总结,他要做的是如何站在过去人的肩上向新的高度攀登。终其一生,他也许难以攀上新的高峰,但他可以努力去开辟蹊径,在综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
21世纪的班主任将不再迷信自己,不再把自己的职业角色神化。学高为师,不仅在于知识的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敢于批判自己,甚至否定自己。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