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由虞凛和唐玉镇守,这两个都是半大孩子,虞凇也就没指望他们打退乱军。只要求守好城池,时不时放些人马去城外作战即可。
而他自己带着江南军主力,去棠陵城外攻城;又由唐能带了汝阳亲兵,轻骑配弓,占据高地向棠陵城墙放箭。
意外之喜是棠陵城内的兵马不多,即便本来就匮乏的江南军双线作战,守临川的同时攻棠陵,兵力也还够用。而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义军的数量比想象的还要多,不少没能入江南的流民聚集江岸,也入了义军。虽说江南军训练有素、地形有利,临川城郊一带的作战也只是僵持,不能肃清乱军。
虞凇在棠陵前线,分身乏术,在临川城内待命的虞凛,终于收到了总兵的军令——出城作战。
五哥没指望虞凛能赢,只希望他能和城门外聚集的义军拖延时间,等到主力回城。没想到,分拨给了虞凛六千人,就让他把残余的义军给赶到了白桥乡,还包了饺子。
城外的义军并不是同一路的,有中原的、有冀东的。所以虞凛趁着他们自个儿打起来的功夫,先跟冀东义军一起,打中原义军;等中原的义军被打退了,再反过头收拾冀东义军。
临川城外的白桥乡三面环山,虞凛就把残兵都赶到了这里。
只是乡民还没来得及撤离,都只躲到了周围的丘陵当中,而义军残兵也在江南军的紧逼下,逃上了山。
追到山上,肃清残兵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世子虞冶一行。
临川在战火中封了城,他们从汝阳下江南至此,在城外消息都递不了,人更是进不去,所以只好在城郊白桥乡暂避。
义军前来,他们便和乡民一起躲到了山上。
公主就生在这场战乱之中,当时上山的义军几乎就要发现世子妃了,是世子借着晨间山雾遮蔽,同几个义军殊死一搏,才保住了妻女。
恰巧这一辈的女孩儿从的又是一个“岚”字,虞冶便给女儿取名“沐岚”。
世子一行被送进临川城的时候,虞凛匆匆看了一眼刚出生不久的小侄女,但很快孩子就被抱进了屋。
当日虞凇也从棠陵回来了,带着战场上拼杀的弟兄们小小地庆祝了一场。
晚上,虞凇将大哥和六弟叫到了一起。
“小阳山绝对分兵了。”虞凇正色道。
小阳山是二哥四哥被围困的地方,秦王调令的大军应该就在那处。
“棠陵城大约有兵马三万,之前汝阳城破,大哥说攻打汝阳的有五万,那么宁王府所在的肃州应该也有五万左右。如果这些兵马原先都在秦王调去中州的那十五万大军当中,那么现在围在小阳山的应该还有两万人。”
“五弟,汝阳和肃州,都是一两个月前遭遇乱军的。从小阳山一带分兵,短时间内到不了那么远。”虞冶觉得攻打汝阳和肃州的四万兵马,实在来得奇怪。
“我也想过这一点,只是现下我们无力顾及这些,先想着怎么拿下小阳山,夺回珩陵和中州,把二哥和四哥救出来。他们被困在山里,已经三个月了。”虞凇低声说,“即使这四万人还在小阳山,对付总共七万的兵马,再收拾收拾江南的军队,从棠陵出兵也未为不可。”
“那谁带兵呢?”虞凛问,“只能我们自己家的人来吧?”
“我去。”虞冶说。
“不。”虞凇摇头,“大哥你身上还有伤,而且你在江南,就比我更有资格做这江南总兵。我去小阳山之前会先告知你们,到时候你带着小六一起去棠陵,我手底下的人都认得他。”
次日虞凇便带上了唐能唐玉,去棠陵整顿兵马,而家中其余人则暂留临川。
虞凛当时想得还挺乐观,等江南局势再稳定一些,就可以出兵夺回珩陵,直逼中州,而后北上与父亲会和,年末说不定就能回汝阳了。
留在临川的日子,虞凛在练兵之余,还会带着八弟和大侄子两个小的射箭。
八弟虞决是一拉弓就嚷嚷手疼,兄弟里头他最小,母亲平日里待他比对阿晏还宽和,他的生母曹姨娘也是个娇惯孩子的。
老八次次都是没拉几下弓就往屋子里钻,要阿娘给他打扇子。
这才六月,到七八月这小子是不是要泡水里过?虞凛无奈,只能专心教大侄子一个。
虞清晏倒是认真,大太阳晒得满头汗豆子,也使劲儿拉着弓弦。
虞凛在他身后,微微躬身,抓住了他扣着弦的小手,往上抬到耳边:“你要听弦、翎花靠嘴,肩膀后腰不能僵着……对了。放箭!”
正中红心。
“你看,这回就很好。”虞凛满意地看着不远处的箭靶。
“那这一箭算是六叔的,还算是我的?”虞清晏歪着头问他。
“算是我俩一起。”
临川街头的小摊子也慢慢摆出来了,虞凛带着虞清晏去吃藕粉圆子,这回虞决倒是跟出来了。
小孩子都爱吃甜食,虞决还说要给阿娘带一份回去。
虞凛想,带回去曹姨娘也就尝一点儿,最后还不是进了你的肚子。
虞清晏吃完,也说要带些给爹娘尝尝。
虞凛一听,干脆说:“得啦得啦,老板这一锅我都买了,跟我走吧。”
回去给母亲、江侧妃和三哥、曹姨娘那儿都送了圆子。最后去大哥大嫂那边,刚好把虞清晏也给送回去。
虞清晏回去先把两碗圆子端给了父母,然后拉着虞凛去看他妹妹。
虞凛盯着摇篮里头的小娃娃看了一会,对着大侄子一笑:“阿晏啊~你小时候我也见过,长得皱巴巴的,没你妹妹好看~”
后来阿晏好几天没跟他讲话,听世子妃说,这孩子当天晚上盯着镜子揉了半宿的脸。
一句话赌气好几日的孩子已经是当今天子,而襁褓里那个好看的小娃娃,也快要及笄了。
御射场里,虞清晏正把着妹妹的手持弓:“听弦,右手抬高,你这是要射地上的虫子吗?”
真眼熟。
当年虞凛教大侄子也是这个架势。
一箭射出,擦着虎头靶的边儿飞了过去。
“你这手肘要是再平些……”皇帝意欲说教。
“知道了。”长公主有点不耐烦,“哥哥让我自己再练练吧。”
嗯,不错,比当初的晋王世孙有脾气。
皇帝无奈摇头,转眼瞧见了虞凛,走了过来。
“怜贵人可要试试?”他笑问。
“臣妾还是先拉弦吧。”虞凛拒绝,所谓试试不就是让他抱着,手把手地教吗?
“也好。”皇帝吩咐,“德申,去给贵人挑一副好用的弓箭来。”
虞凛跟着皇帝往场内走,沐岚见他过来,轻轻一颔首,叫了声:“怜姐姐好。”就又回过头去射箭了。
姿势还是不对,和她哥小时候差不多。
德申拿来了弓箭,虞凛拉弓举着不动,而沐岚公主在另一边放箭,无一命中。
皇帝在二人中间,搭箭上弓,正中虎头,颇为得意。
虞凛腹诽,有本事宣唐能进宫陪你射箭啊。
这种令皇帝满意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重銮宫那边来人禀告:“皇上,兵部季侍郎和大理寺宋寺卿求见,正在御书房候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