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信息化引发的管理革命
4.1.1观念和模式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企业信息化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往往首先感到技术力量不足。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要害和最困难的问题。
困难在于企业信息化工程将涉及全体管理人员和一部分操作人员,涉及企业管理的思路和管理模式。转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才是最困难的问题。当我们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必然会有所变化。
4.1.1.1不同时代的管理理念
制造企业都在追求相似的经营目标:寻找商机,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以期增加企业利润。企业的经营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始终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初期,生产力很低,虽然购买力也不高,但是市场基本特征为卖方市场。企业考虑的问题首先是生产,市场上各类产品都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出来,不愁卖不出去。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同类产品的竞争,才开始考虑成本。整个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主要的经营理念是大规模、低成本。当企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能力极大提高,顾客的需求走向多元化,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为3C。工业经济时代使用的商业规则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引发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全方位结合。结合的重要内容是以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业务流程重组(BPR)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革命。
随着全球经济向一体化发展,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将面临着日益严酷的竞争压力。企业如果不改变自己,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为了理解新的管理理念,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工业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不同理论和不同方法。
(1)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起始于18世纪末。泰勒(Taylor)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工业经济时代系统的管理理论诞生。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提高操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在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之后的近1个世纪中,管理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学派有法约尔(Fayol)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雨果(Hugo)和福来特(Follett)的行为科学理论、西蒙(Simon)为代表的管理科学理论。这些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是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的背景和灵感,对企业管理所做出的解释,每种观点都为我们认识企业管理的本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们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烙印,主要表现为:
a.实现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18世纪末的最佳生产模式就是亚当·斯密早年在《国富论》中描述的大头针生产厂,经过分工的工人各自负责大头针的一个工序,每天可以生产48000枚大头针,如果每个工人都独自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同样多的工人每天只能生产200多枚大头针,两者效率相差几百倍,这就是劳动分工的原理。福特一世将劳动分工的概念应用到汽车生产上,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开辟了大规模生产的新纪元。后来,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在福特的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理论再次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把劳动分工理论应用到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上,使管理分工和劳动分工平行发展,相互支持。具备劳动和管理双重分工的生产系统就被称为“大规模生产系统”。它是工业经济时代典型的生产模式,适用于制造大规模、相对简单和标准化的产品,其关键是使生产的每一步骤规范化和简单化。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是分解再分解,分解的优点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缺点是由于环节的增加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
b.合理控制库存以降低生产成本
大规模生产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大量库存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合理控制库存成为降低成本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为此,人们不断研究新的库存控制方法,从订货法到物料需求计划(MRP),再到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控制库存涉及对于大量生产数据的处理,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的问题,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下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才打开了企业管理的新纪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80年代的MRPⅡ已经不仅是控制库存的有效工具,而且成为一种企业管理新模式的代表。MRPⅡ应用集成的观念处理被分解的生产系统,应用整体优化取代局部优化,它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垫了一块砖石。
c.通过个别生产环节的改造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依据劳动分工的原则组织大规模生产,为了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局部优化,例如单机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物料需求计划、各种计算机辅助工程、全面质量控制(TQC)等。这些方法如果应用得当也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是在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优化方面,往往不令人满意。
(2)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革命
工业经济时代后期,管理科学的研究对于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西蒙(Simon)在他的名着《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中,讨论了决策、信息和管理的关系。他说:“在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由于对于能源本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使人们学会了利用能源进行物质转换的方法,也就是产品制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才懂得组织是能够读写信息、存储信息和处理信息,并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系统。”西蒙的思想经哈林顿的整理,发展成为指导企业信息化的CIM哲理。这是目前可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指导企业组织和管理的一种基本原理。CIM哲理是贯穿本书的基本线索,它与如下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a.竞争的优势来自创新而不是效率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大规模、低成本”是企业经营者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当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后,产品供大于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恶性竞争,企业不得不以过低的价格销售产品来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表现出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特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认识到只有技术上具备独占性的产品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因此,企业竞争的优势来自对创新的追求。但是,任何新产品被社会接受后,也会出现大规模生产,很快就出现饱和,利润随之迅速下降。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发展。
b.技术创新具有新的特点
创新本身并不是新概念,工业革命就是从蒸汽机的创新开始的,随后的一系列工业产品也都是创新的结果。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产品相对稳定,因此,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可以将产品分解再分解,使生产的每一步骤简单化和规范化,通过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利的手段也是创新,是生产性能更好的产品或者引导用户需求的产品。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工业时代的创新完全不同。在工业经济时代,创新往往是个体行为,缺乏计划,目标也不明确,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常规活动。因此,创新必然是持续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的速度会不断加快。
c.适应顾客瞬息万变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强大生产能力,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生产的产品不愁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产品的极大丰富使顾客的选择范围大大拓宽,也使他们对产品的期望值不断提高。顾客不再满足于合理的价格和优良的质量,而且还要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企业往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来改造自己的产品,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同时,市场竞争加剧,不断推出的替代产品使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垄断市场。顾客不会长期使用某一个产品,而是看到好的就抛弃旧的,这就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如果不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不能在短时间内开发、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就很可能被淘汰出局。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特点是快鱼吃慢鱼。
d.增强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全球性的市场。企业要进入国际化的发展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企业的发展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任何企业都要承受来自国际化企业发展的压力。同时,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进行专业化和灵活多变的生产或者服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不断创新的经营方式向传统的规模经营方式挑战。如果动态联盟成为企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市场竞争的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3)不同时代企业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
以上比较了不同时代生产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差别。下面再从竞争空间、管理方式、获利手段等方面进一步比较工业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差别。
a.竞争空间
由于各国的市场开放政策、企业的生产能力、交通的便利程度、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空间受到地域的限制,企业基本上按照地域确定自己的竞争对手。在知识经济时代,限制企业发展的壁垒一个个都被打破了,企业不管大小都处在国际化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空间中。竞争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企业都要承受来自国际化发展的竞争压力。
b.管理方式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产品相对稳定,企业按照自己的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生产产品。这种方式适应于制造大量相对简单而又标准化的产品,其关键是使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规范化和简单化。于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便大幅度下降。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是分解再分解,因此,成功来自如何把整体分解为部件,再把部件分解为零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主旋律。企业管理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创新成为企业有计划的常规活动。此时,人们开始注意在分解基础上的集成,注重系统整体对于创新的支持能力。企业管理的范围也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对于社会环境的把握和社会资源的利用。
c.获利手段
利润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通过提高效率来获取利润。
早期通过廉价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来提高利润率,随着时代的进步,转变为通过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率。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关注科学技术对产品的影响,通过特殊工艺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来获取较高的利润。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主要通过生产顾客满意的产品和创新来获取利润。人们认识到任何具有社会需求的产品,当企业对它具有技术独占性的时候,企业获得的利润最高。
一旦技术独占性被打破,出现了竞争,利润便迅速下降。当生产能力继续提高,产品供大于求,一部分企业便无利可图。因此,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4.1.1.2信息化对企业各级人员的要求
(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为了开展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放眼未来考虑企业发展,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并且弄清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本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表现在什么地方,本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技术框架是什么,如何建立新的运行模式,如何动员企业职工支持和适应信息化工程,如何对实施信息化工程提供政策保证和资金等。
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在社会浪潮的推动下,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愿意投资信息化工程,但是自己思考和参与不够,结果收效甚微,不能使信息化工程达到预定的目标。有的企业负责人由于对信息化的内容不了解,期望值过高,目标不明确,容易在信息化过程中发生动摇,甚至使信息化工程中途夭折。
(2)各部门的管理人员
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本部门的业务,能够用信息的观念组织本部门的业务流程。例如,计划人员要掌握利用MRP安排生产计划的方法,把按产品批量组织生产转化为按零部件组织生产;设计人员要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规范产品数据;车间主任要习惯于根据MRP的分解计划安排生产,并能弥补计划可能出现的漏洞;仓库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软件的规定操作,如果出现计划外的操作一定要办理相关手续;采购人员要把根据订货点法采购转变为根据MRP计算结果组织采购。在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管理人员原有的习惯和操作方法都会发生改变,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