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祸不单行,福无双降。人到中年,随着生理因素的自然老化,再加上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造成的“挨饿”伤害和20世纪60年代中叶爆发的“文革”造成的破坏,等等,致使身心受到损害,此代人多数是,身体素质低下。在我这个三口之人的家庭里,作为“半边天”的另一半女儿的母亲(我的妻),身体健康情况也是不令人乐观:在21世纪的第一年,她就因工作劳累,心力交瘁,患上高血压,致使脑血管发生了意外;接踵而来,于2006年底,又患上了风湿病;风湿病还未彻底痊愈,女同志多发病症——肾科疾病又缠身……如果说,前几次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我觉得她年龄还轻,自身免疫功能足以能承受病毒细菌的侵害,但后来的连续不断的生重病,的确让我吃惊不小,引起了我的关注,更为担心她能否如前几次一样与病患擦身而去……正在我忧心忡忡之时,已长大的女儿,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一面开导其母正确对待疾病,鼓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另一面安慰和照顾我,积极配合,为病人求医问药,寻求最佳看病时间和选择好医院治疗。让我难忘的一次,一天夜里,妻子突然发高烧,病体出现严重虚脱,一向沉着的我,竟也有些束手无策,直急得在地上转圈圈;一直对其母病情倍加关注的女儿,早已起身,但见她,寻药、打水等,为病人服药,打水为其母擦身擦汗,忙个不停,宛如一个医护人员那样精心照料其母亲;对六神无主的我,嘴里说道:“爸,别怕,服过药,我妈的病就会缓解;实在不行,天亮了,咱们赶紧去医院,一定能治好我妈的病……”女儿的话,给了我和妻子莫大的故舞,听着已长大的女儿,体贴入微的言语,望着她忙前忙后作医护的举动,我心里迸出一个念头:女儿长大了,能替父母亲分忧解愁了。
后来的事实说明,女儿的决定是对的,她的举措也是得当的,正是女儿的提醒,加上医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待患者如亲人”的崇高医德,使我妻子又一次战胜了疾病,身体康复回到家中,再一次与疾病说声:“不”……
让女儿的妈妈,每当提起来让她感动得直想掉泪的一件事情。
原委如下。
那是在妻子因患肾科疾病再一次又住进医院时候发生的事情……原本身体虚弱的她(孩子的妈妈),“屋漏偏是遭雨淋”,因患风湿病住医院治疗出院在家休养,时间未过一个月,又因“肾功能衰竭”,再次不得已又住进了医院。对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关爱生命,珍惜人生。我和亲眷们将她又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在这里我们感谢医院医护人员同志们的精心医治,他们想方设法,采取了最先进的医治技能,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但是对病患严重的病人,是需要患者的陪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当妻子的疾病治疗,需要进行肠道“透析”疗程时,尤其是第一次进行“透析”治疗最为关键。万事开头难嘛。对久病的患者,是一次考验,也是对亲眷们亲情的“试金石”,我这样说,是有我的道理的。那是早春3月的一个傍晚,护士同志按照操作议程,对患者(我妻子)进行了肠道“透析”,那天是女儿在医院陪护妈妈。按照医护人员的嘱咐,患者经过“透析”以后,需要40分钟以后,才能去洗手间进行排泄肠道里的“肌苷”和人体多余“蛋白”等有害物。第一次,无经验,女儿的妈妈,未来及走到卫生间,便将灌入肠道的药物,连同粪便废物等一起排出,不少污物洒落在内裤上。陪伴母亲的女儿,一面安慰妈妈别着急,一面找来干净的裤子替妈妈换上。并将有污物的裤子放在冷水里洗净……当我第二天一早赶到医院,去替换女儿陪护患者的时候,同病房的病友们直向我夸奖女儿“懂事”;对妈妈“关心体贴入微”……我的妻子,只是眼眶盈泪……妻子的神情中蕴藏着某种表情:是赞许?是感激?还是满足和自豪……
我看女儿时,她腼腆地低下了头,声音小小地说道:“什么呀,那是我应该做的嘛!”
我又一次迸出一句心灵深处的话:女儿真的长大了……
记忆中老年舞者们情感故事
我写本文,并为其定名—记忆中老年舞者们情感故事》,是有感于我在学习舞蹈时候,认识的那些中老年朋友和倾听他们所讲述的情感故事而编辑成文的。
我受了一位挚友的“保住了自己,才能去关爱亲人和朋友”的提示,下决心在妻子和父母亲身体康复以后,处理好家务和亲情的情况下,走出家门,去参加公益和联谊活动。在近几年里,家庭亲属中,身体健康情况不断出现变故,加上自己已进入老年行列,不能不说身体情况有些不支,精力上也出现了疲惫不堪的感觉。前几年和一些同窗好友们联系多而广,近些年来,一是忙于家庭内务事,二是考虑其他同学(朋友)都有各自自己的事情,不便常打扰。长此下去,倒成了“孤家寡人”一般,这些都成了我涉足舞厅学跳舞的动机之一,再就是人们一提去舞厅跳舞,就与“那里没‘好人’”,“谈虎色变”,我坚信只要自己守住自己,用平常心去面对,是不会“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越是人们不屑一顾的地方,越是激起我的好奇心,真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未曾想到,我的此行,倒成全了—记忆中老年舞者们情感故事》文章写作源泉。且听我讲述中老年舞者的故事。
一我是位初学跳舞者,也是位蹩脚舞蹈表演者。在邀请舞伴过程中,多次遭遇到被拒绝的尴尬。后来才知道被邀请的女士们,多半是愿意和舞技娴熟的潇洒男士搭档起舞,对于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是不屑一顾,我自愧不如,只能知趣地退出舞池,专门寻找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去仔细地观察跳舞者们的舞步,慢慢品味感受他们的舞步和跳舞姿势,辨析音乐旋律和舞步的节奏。说实在话,看得多了,也就能慢慢地悟出其中的部分玄机和奥妙。先不说年轻人们跳得欢快富于激情的“探戈”“伦巴”等舞曲和舞步;也不说中年舞蹈者们跳的欢快的两步曲(又名自由步),或者是中(慢)“四步曲”舞蹈及“三步曲”舞蹈,凡此种种,还有我至今还弄不懂的舞步和乐曲等等……在这些跳舞的人群里,不乏有一些专门为了健身和锻炼的老年朋友们,严格说,引起我格外注意、吸引了我眼球的是有不少头发花白,眼角布满鱼尾纹,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苍老痕迹的男女老年跳舞者们。
他们是每天早场舞会的主力和必定参加者,而且是最早来到舞厅的人群。每天的早场舞会,前来的老年舞者,他们成双成对,准时来到,又是按时结束离开舞厅的群体。在我的观察中,疑似是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妇结对为舞伴的,屈指算来,至少也有五六对数目之多。为了节省读者的时间,我以印象较深“甲对”与“乙对”(我自己“发明”的“甲对”和“乙对”来称谓两对老年夫妇舞伴,望见谅。作者特注)的故事说开来。
甲对。这是一对年龄约在70岁上下的舞者们。男者消瘦,秃顶,眼睛很大;他的女舞伴个子较矮,但面目姣好,想必这位老太太年轻时候一定是位“美人”……他们来舞厅的时间很准时,一般都是起舞时间开始的前一曲目播放即到来。他们先是将衣裤整理好,放入自己带来衣袋里,他们在低声耳语着,提示着什么;然后从容地各自做着跳舞前的准备工作,如踢腿,扭腰呀,等等;在舞曲正式开始播放的时候,他们像其他舞伴们一样,慢慢步入舞池里面。他们舞姿,若不看他们脸部,只看舞步的话,那轻歌曼舞的轻盈步伐,有谁能想象到他们会是70岁左右的一对老年夫妇呢。他们跳舞时候,“先生”总是低头看着仰头也看他的“夫人”,面带笑容,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
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他们总像是永远看不够似的……我后来和他们交谈中得知,其确却系为是一对相濡以沫近50年婚龄的老年夫妇,在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以后,远离他们,有的在异国他乡,也有的在国内异地工作或学习,这对老年夫妇就将自己主要的时间放在健身锻炼上,那位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照顾好了自己,就算是对孩子们的牵挂和孝心的最好回复啊。
乙对。这是一对“另类”型的老年夫妇跳舞者。他们自己结伴跳舞,但更多的是各自去找另外的舞伴跳舞。我有些奇怪,在舞场里,各类人物都在粉墨登场,谁知道你是何方人氏?舞会一散,各走东西。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这位老妇人笑吟吟地走到我面前:“你是学舞者吧?”“我,我是……”我茫然失措结巴起来。“来,我教你”,那语调不容置辩。我受宠若惊,忙站起来。我不忘用眼神向这位老妇人的老伴方向看去,但见刚才还坐在椅子上的老先生,早已与一位女士翩翩起舞起来。我这才放下心来,这其中的缘故,最为忌讳的是舞场上“夺他人所爱”。这位女老师(请允许这样称呼老妇人),手牵着我的手,向我讲授,并身体力行向我示范。她的教练方法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瞧她神态,不亚于一位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教授),在向她的学生们讲授课目和“重点”,而且是那样投入和一丝不苟。说实在的话,我的基本舞步,就是从这位诲人不倦的老师处“严师面前出高徒”而来。后来我曾与她调侃道:“您是哪个学校的老师啊?”她嫣然一笑道:“你别抬举我,我只是一位XX药厂的普通工人而已。”她接着说:“我和老伴只是退休以后,经常到舞厅来练练身子。现在提倡健身运动,参加跳舞的人多了。遇有许多初学者,我和老伴商定、比赛,看谁带出的新舞友多。”听着她爽朗的笑声,看着她慈祥的面容,我不由得对这位老大姐般的老师肃然起敬起来,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中国女性伟大的人格,而且也看到了她们助人为乐高尚品质和待人接物的热情奔放的传承美德啊!
二我所说的“中年舞者们”,年龄界限并不规范,多指男士50岁算起至70岁以下;而女士们则多是指40岁至55岁不等。请朋友们千万别把我算的这个糊涂账作依据,去划分人们的年龄段的标准。我这样划分“中年舞者们”年龄,纯粹是为写文章而设的,恕我直言,读者先生女士们,你们只管看我的下文吧。
中年舞者们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兰州中年女舞者和她的外省籍中年男舞伴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得来,是我和这对舞友整整相处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后才告诉我的,我现在披露他们的“隐私”,还望见谅。
这位男舞者,是位退休的国家公务员,听说上班时候是位不大不小的“官员”。此君写的一手好文章,听说离开工作岗位以后,还出版了一本书,有人曾惊叹地言道,“真看不出XX君能出书,是我们同代人的骄傲啊!”话说得远了,言归正传。此男舞者,退休了,静下心来。他大胆做了三条设想方案。一是要将自己身体保健放在首位;二是走出家门,回归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广交朋友,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三是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调查研究,从中提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素材,汲取文学创作的力量和源泉。而他认为,此三条设想方案的实现,选择地点,最理想和最佳的去处则是去舞厅,而且选择是每天的早场舞会,因为那个时候,正是中老年朋友们健身和交际的时间。别看他文章写得好,但跳舞确是一窍不通,用他的话来说,年轻时候下乡插队,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忙的体力劳动,哪有时间学跳舞?后来参加了工作,在基层忙碌于事务性工作,又错过了闲情雅致的舞会酒会等交际活动机会……岁月流徙,不知不觉又退(休)下来,倒是静下来了,却落得了连交际舞都不会跳的笑话。他偏是不服气,就像他当年工作调动,从某边远小县城调出,就是要调动去省城“一步到位”,且要去某省级行政单位一样。倔强脾气上来,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这位外省籍,在甘肃活动了40多年的汉子,用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信心和勇气,虚心学习,调查研究入手,在舞厅初始,仔细观察他人跳舞的姿态,倾听辨析乐曲的旋律;虚心地向他人请教: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下到年轻的后生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真的遇上了兰州籍中年女舞者。这对“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引发出人间真情和缠绵的情感故事来。每次的耳鬓厮磨,耳濡目染的彼此教学相长,更是时间的流逝,建立的彼此间的信任和接受。他们都是当过知青(一个在甘肃河西,一个插队陇东地区),后来在知青返城时候,费尽磨难,才回到了下乡插队前的地方——兰州。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插友们又相聚在省城,而且是在交谊舞厅这个特殊的地方,让人怎能不激动万分呢!而“无巧不成书”让人称奇的是,那位男舞者的初恋情人的名字,竟与这位新结识的舞友——兰州籍的女舞者的名字字音大同小异,他们都认为这是上天赐给的机遇和缘分。他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交谈做人的准则和见解看法,是如此的投入和一致,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遵循道德规范,维护自己的尊严,只作舞友,绝不伤害各自家庭和亲人们的感情,谱写了一曲人间“真善美”的故事和篇章。
朋友,你听了这故事,想说点什么吗?当我问起这两位因跳舞而结识的新朋友,你们收获如何?那位女舞者,气质优雅,朗朗上口言道:“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位(指男舞者)学问高着你,谦虚好学,出乎于我意料之外啊!”言毕,咯咯笑个不停……她这是满足,也是她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的表现满意呀!那位中年男舞者则是笑吟吟答道:“在这里,我学会跳舞,更交结了新朋友,这是我人生旅途中有意义转瞬间和片断,我会更加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在这里我体验到人生道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人间真情和最美好的真善美,尽管时间短得如流星般瞬间即逝”。
中年舞者们的第二个故事——一个军队转业“老兵”与他女舞伴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