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暮年之际,集资在鸭嘴滩荣达花园住宅小区,购得一套住房。第一年在一楼的新房过冬,担忧房舍寒冷。单位上一位主管职工生活的(段)同志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与暖气片生产厂家联系,以市场优惠价格另购得两片暖气片加在我房间里。他的这一为群众生计着想的举动,让我好生感动。我请他来我家做客表示致谢,他委婉谢绝,答曰:这是我应该做的。听着他谦虚地回答,让人深深感受到,经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出现的新气象新风貌,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当住宅小区通暖气之前,准备工作进行到“试压”阶段。由于我家新安装暖气片的接头处发现有冒、漏水毛病,小区锅炉房主管管线的师傅们,在其负责人(王同志)的带领下,不顾一天的工作劳累,漏水的当晚,加班加点重新安装,直到解决了冒漏水问题。看到全心全意为住户所想,解群众所难的工人同志们汗流满面的样子,使我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一方困难,八方支援”的往事,深深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做法又回来了。
暖气开通以后,我发现有个别暖气片散热情况不理想。向锅炉班的负责同志(刘某)反映。他二话没说,立即调兵遣将,派人在我住宅楼单元挨家逐户进行检查,直到通暖热量尽如人意。望着为解决群众困难汗流浃背的工人师傅和为我房屋升温而出谋划策、献计献策的邻居们,我心里又一次被深深感动,内心生出:不是亲人似亲人,人世间还是好人多。那就是你在困难时候,总会有人向你伸出帮助的手。
没完没了的人情债
我和妻子从甘肃河西地区某边远小城调回省城那天起,就欠下了人情债,其中有的竟是来自我的“朋友”们,如牛负重,苦不堪言,使我身心疲惫。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1989年,我得力于高中时的一位知己同学和一位下乡插队时的密友的鼎力相助,从玉门油城调回省城某国家机关单位。这两位挚友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也有我下乡插队同搅一锅勺,同睡一土炕的同学常某和另一位校友郎某等人的献计献策,生活上提供方便,功不可没。调来兰州的头几年,我和妻子逢年过节,总是带上礼物前去看望直接帮助我调回省城的两位同学和密友。坚持数年,从未间断。而对于后两位朋友,也是我认为大家都是共患难的知心朋友,又是平时常来常往的至交,忽视了对他们的频繁致谢。后来我碰到了两件事,让我大吃一惊,细心想来却是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偿还原来所欠下他们的人情债所致。且听我的讲述:那位郎某校友,为人豁达爽快。在我的工作调动问题上,他曾给在省委组织部门一位负责同志写过一封推荐书。对他的相助,事后,我带上厚礼前往答谢;后来他的老人去世,我也亲往吊唁并致重礼,表达了我的深深地哀悼之情,尽一个朋友对当年他给予帮助的回报和答谢。事过几年,一次我们聚会时,他提及要将其孩子安排在我妻子所在学校读书。因为我妻子是一位普通教师,调入此校时间不长,加上人微言轻,虽经努力力争,但未能助其成功。事后这位郎校友竟当面责怪我:“你这人不帮忙。”细心品味,它此言是一语双关,另一层意思:是怪我欠了他的人情债。好在这位郎校友还算直言不讳,当面说清,给我留足了面子。
而那位与我同搅一锅勺、同室共勉度过乡下艰难岁月的同学常某却对我就不是那样客气了。事情起因是,我因写回忆知青往事,特约请常某和另一位同学聚会。当我和久病初愈的妻子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望眼欲穿恭候他们的到来……接到他们前来的电话,我又数次奔波迎接,但因故未能迎接上他们。他怀着对我的极度不满(说我不是诚心迎接他们)扬长而去。为此事,我深感沮丧和内疚。曾写下—对不起,朋友们》文章,以记录此事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表达我的不安心情。正是此件事发生以后,我们之间变得冷淡和生疏起来。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来自其他同学和朋友反馈的消息,全是我不让常某等人来我家做客的指责和蜚语。面对人言可畏,我明知自己是冤枉的,却浑身长嘴也说不清。我只好缄口来回应“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德谟克利特语)”的人对我的伤害和误解。后来我才弄明白,这位来过我家数次的常同学,并非是不知我家的位置,而是在向我索要那已被淡忘了的人情债啊!
联系上述二位朋友的所为,倒使我又想起1989年调入省直机关某单位的另一件往事来。因为我的工资额基数较低(原来在县上),现在调入省级单位,需要将工资额上浮调整。这本来属于正常的工资额套改和“对号入座”,一位专门负责职工工资工作的年轻同志,在我面前多次提起是他的“力争”和“功劳”,不言而喻是让我对他感恩并回报他的人情债。知道了这些以后,我真的好烦恼,难道人与人之间有的只是索要,而且索取的名目和借口又是千奇百怪,花样层出不穷。人活一生要偿还这没完没了的人情债有多少?
听完我的“没完没了的人情债”的讲述,朋友你有什么感想,能告诉我吗?
关爱亲人的故事
昨天,我翻看—老年博览》杂志,一篇—爱父母,从记住父母生日开始》的文章吸引了我。对父母的爱,记住他们的生辰日,表达子女对他们的拳拳孝敬之情的举动,早在几年前我就有所考虑并付诸实和谐温馨的一家人现。例如,去年是父亲80高寿喜庆年,早早地我就和兄弟姐妹们商定好,给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父亲搞了个人生里程碑庆典活动,喜得老父老母合不拢嘴,逢人便夸儿女们孝顺。这件事情的完成,了却了做儿女对父母尽孝敬之心意,也是儿女对已年高老人赡养所表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辛劳了近一生,为养家糊口,哺育子女成人成才,应该得到儿女的涌泉相报的回报。甲申年农历9月28日,又迎来了老父亲81岁生辰日,我又去他们住处祝福。尽管那天去的只有我和大妹妹二人,庆祝规模也不如他80岁诞辰日庆典,但他和老伴仍是很满足。我知道凡是老人高兴的时候,他们的话语是格外地多,眼睛也放出平时不多见的光彩。
对父母亲尽了“爱人”之举,再去体贴温存生重病初愈的妻子。
我对妻子的“爱人”之举,先从心灵沟通开始,我一面鼓励她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在她身体不适的时候,精心照顾她,使她配合医院大夫的治疗。生病以后的妻子,情绪不是很稳定,常会因病痛不高兴并发脾气。此时此刻,应该多从情感上关爱和心灵上沟通,设身处地去开导帮助她,使她在心灵上感受到来自亲人关爱的温馨和脉脉含情。
望着父母亲欢天喜地的说笑,看着妻子面目流溢的幸福微笑,我为亲人所表示的爱和情能有丰硕收获而感到欣慰,因为这是我发自内心表示对亲人们的示爱举动。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慨涌上了心头,不由联想到自己只有一个孩子,待等到自己年高行动不便时候,能否像老父亲如此满足和幸福?这对我来说是不敢过高奢望的。我不由得一声长叹,真艳羡我的上辈子人的幸福和满足。他们尽管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但是年老了,却是儿孙绕膝,侍奉左右,尽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我们这一代人的传人多是独生子女,但愿你们也能像父辈那样,恭敬孝顺老人,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我向亲人示爱的举动和说教,希望能给后人们留下一点启示和教育,我写此文则如愿,达到目的了。
漫步在艺术的殿堂上
从2004年11月10日开始,我穿行在省文化馆、省艺术馆、市博物馆和“陇宝”艺术中心、秋田会馆书画艺术品展览会场等艺术场所,那是因为这些地方举办“甘肃民间民族精品展”、“首届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著名画家崔国安兰州画展”、“著名人物肖像画家钱宗飞兰州画展”等等。虽然说我是个名不见经传,对艺术品鉴赏又是外行的人,但是我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坚信只要自己喜欢,并努力去钻研,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变成内行而成为“专家”。漫步在艺术的殿堂上,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向师长们学习,使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因此,我一面鉴赏这些感人肺腑的艺术作品,一面倾听着参观的海瑞霞女士绘画艺术人们评点。正是这些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画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卷,终于使我驻步不前,竟至忘了回家。要说原因,那是因为它们(指艺术作品)太美了,美丽的艺术品就像一道风景线,令我迷痴,使我陶醉。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有这种情调,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身临其境了嘛!
纵观崔国安、钱宗飞、黄帝族徽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和通渭县的3000多名民间书法绘画艺人的精品作品及我在兰州结识的女画家海瑞霞女士、我省著名书法艺术家陈学士等等,那一个不是对艺术有执著追求,对人生充满自信?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要在今生今世留下存念。我为他们那种敢在探求艺术的崎岖小道上,不畏艰难,攀登高峰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所倾服,更为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达到炉火纯青的不倦精神佩服。看人家,想自己。在我步入老年人之列时候,才觉得岁月时间对我们是多么珍贵,大半人生过得稀里湖涂,无多大建树不说,简直是虚度。漫步在名人的艺术作品的殿堂上,使我茅庐顿开,决心在今后的生涯里,向上述先生或女士们学习,做一个后继的老有所为的人。说实在话,我曾有过“野心”要有所作为,但被人耻笑为“自不量力”、“好大喜功”等等;我害怕过,也踌躇不前过。现在好了,有了这么多的先生女士们,为我做了榜样,我将从事自己喜爱的事,即将我原来喜欢的历史考古研究,变成对古玩(包括书法和绘画精品)的收藏;再就是继续提高我的写作水平,能写出一些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有位知己的朋友来信问我每天都干些啥?对我的振动很大。我不愿像那位朋友那样,整天就是逛街购物或看电视等消磨时间,我想用后半生有限的时间,除了居家好好过日子外,还要写出一部反映大变革年代女子自强不息的故事。请君静候佳音吧。
上述随心所欲之言,权当是流连漫步在艺术殿堂上的一点收获,或叫心得体会吧。
记一位离去匆忙又悲凄同志二三事
2004年10月中旬,甘肃影视频道,接连播出“寻人启事”。我细看内容,才知道是陈贵仁同志及夫人蓝某离家出走,孩子们寻找他们的“启事”。不胜惊讶,那是缘自我和陈贵仁同志曾同在一个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在工作业务上也有些来往,故对此人此事格外关注。
直到寻找陈贵仁及夫人的“启事”播放20天后,单位人事部门发布告示,称陈贵仁10月14日外出,落水身亡,请生前好友亲朋前往吊唁。我才知道陈贵仁同志不幸去世,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与他交往的种种往事来……
对于陈贵仁的猝然去世,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家中琐事,与孩子们怄气,愤而离家出走,又遇到不幸;也有人说是因为经济纠纷,得罪了仇人,先是诱骗离家而后又被绑架,勒索未果,被歹徒推入水中毙命;更有人说是其做下了见不得人的“瞎事情”,无法活人,只好一死了之等等,总之是众说纷纭,无法得知其死亡的真实原因。但有一点,却是真的,那就是陈贵仁同志走了(死亡),而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蓝女士是死是活,至今没有消息,留下扑朔迷离的悬念。
对于已经死亡了的陈贵仁同志的一生,应该有个全面的评价。
我认为:陈贵仁同志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我与他相识于省财政厅。他在“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办公室”就职,我在“农业税征收管理处”工作。按工作性质,我们都是与农业财务有关的处(室)。在我们接触中,他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只知道踏踏实实工作的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被任命为专管资金使用监督的副主任。虽说他的名位在众多的副主任中仅是第五把手,但是他不计名利地位,还是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勤奋工作。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工作和忘我劳动态度,被领导重视和赏识,派遣他去“控办”工作。他临危受命去“出了问题”的新单位,他依靠“控办”全体同志,把工作搞得有了生气,将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来他又去监督处当一把手,他仍不忘依靠群众,身体力行,吃苦耐劳,又将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被领导和同志们誉为放得下信得过的好同志和领导。
我和陈贵仁同志交往很多,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事,他在“控办”当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时,我曾请求他给玉门市来的一位“熟人”审批一辆工作用车。他坚持原则,对手续不全、条件不够的我那位“熟人”委婉谢绝,并提出待手续齐全一定办理的承诺,并再三对我说明办不成的理由和原因,请我原谅。虽然说,托他办的事情未成功,但他的解释令人口服心服。我为他的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品和工作态度所感动。第二件事,在省财政厅基本建设处暂时主持工作的我,受领导指示,让我和监督处的陈贵仁同志一起组织人员,进行全省国债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陈贵仁同志自愿报名去条件较差的某地区(现称作市)检查工作。检查工作结束后,陈贵仁同志所带的工作组,工作成绩最出色,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他的敬业态度和知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陈贵仁同志走了,而且走得那样急,留给了人们众多的猜想和遗憾。我真惋惜他的辞世。原来我是要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会,因未有车前往,故只好写下这不伦不类的文章,算是对逝去者的吊唁和思念吧!若是陈贵仁同志在天之灵有感,请记住和你有过交往的一名普通党员和同志,对你的不幸去世表示的深深的哀思和纪念。
注:本文主人公系化名。
接到二次邀请之后
冬季的某一日,因患感冒,觉不适,服过药,继拉开被子欲睡上一会儿。迷糊中,忽被妻子推醒,说是一个我高中时的同学打电话找我。我接过话筒,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女高音:“我给你打了几次电话,咋不接呀?”听完我对刚才未接电话的原因陈述之后,那边传来一串笑声,说道:“我们五六个同学约定要去谭君(同学)家聚会,想请你务必也来一聚,记住从上海回来探亲的于潇同学想见你……”听完这位同学加挚友的不容置辩的话语,我真有些进退两难:去吧,身体不适;不去吧,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失去了一次机会,对于把同窗情谊看得很重的我,心里总觉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