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厦门地铁4号线
4号线是厦门本岛的区域线路,主要服务于本岛东区各旅游设施间的联系,同时兼顾线路沿线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线路起终点分别设于厦大和高殿,规划线路总长26.7km。该线路主要布置于本岛的东半部,连接厦大、曾厝安、黄厝、国际会展中心、钟宅水库、县后生活区、高崎国际机场、高殿等,是城市现状和规划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5.厦门地铁5号线
基于城市发展的弹性分析,5号线主要是配合东通道的建设和东海域的开发,形成联系本岛和东海域可能扩展组团的轨道交通干线。线路的起终点分别设于同安区和本岛的江头副中心区,规划线路总长43.2km。该线路由江头副中心经五通、东通道进入东海域,沿刘五店、新店、马巷、洪塘镇城镇分布连接同安区。江头是轨道交通本岛的重要换乘枢纽,5号线路即可以此为起点,也可以与规划的2号岛内线路衔接,形成本岛与东海域轨道联系的主干线,原连接前埔方向的2号线调整为支线。
4.3.4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将以“三主一辅连四轴连海湾”为未来15年轨道交通建设预想图。未来轨道交通将建一条以和平码头为起点,经过厦禾路,再转向金尚路,从机场附近穿过隧道或公铁桥出岛,一直抵达未来的火车西客站的“L”形走廊(1号线)。该线路建完后,厦门岛内将继续建设东、西两侧的两条南北向沿海轨道交通线。在初步规划草案中,厦门岛外的轨道交通线覆盖面更广,其中海沧、翔安方向将建两条公铁桥跨海而过,一条从体育馆直达海沧镇,另一条从五缘湾直达马巷镇附近(2号线)。这两条线路预计2011-2015年间建成。从2016年到2020年,厦门还将建设海沧到马銮湾和枋湖到祥吴的两条轨道交通(3号线),另一条连接海沧、集美、翔安的东西向轨道交通“大动脉”也将于2020年后动工。
4.4兰州
4.4.1兰州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仁寿山至西站、总长12.3km的西北首条“路面地铁”BRT(快速公交系统)于2010年8月开建,工程计划1年完成,预计2011年8月或10月建成运行。
2010年11月,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兰州召开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邀请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中咨公司的领导和专家,专门对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这标志着兰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程序,具有里程碑意义。
4.4.2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兰州市城市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有汉、回、满、东乡、藏、蒙古、土家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
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硝酸合成橡胶、硅铁、铝、石墨、电机、石油铅机和粗精纺毛呢等产品产量均处国内领先地位。2010年,兰州的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00亿元,增长12%以上。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03亿元,增长18.91%;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27.66亿元,增长35.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增长14%,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2.兰州市总体规划
兰州201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395万人,2020年达到450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4%。兰州市总体规划是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兰白一体”的思路,在城市空间战略取向上提出了“北拓东进双城两团”战略构想。其中双城指兰州和白银,两团指秦王川和榆中。并提出了“兰白一体区域协调”的战略方案,通过区域协调实现兰州与白银跨越式组团发展。归纳起来,即以“一河、两岸、五城、五带、六片区”的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其中五城指城关旧城区、安宁新城、西固石化城、秦王川卫星城、榆中东城区。五带指以兰州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公路、铁路和河谷川地呈带状发展。六片区指以有色冶金深加工和煤电发展的连海片;以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休闲旅游为主的榆中片;以空港循环产业园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为重点的秦王川片;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沙中片;以生态建设土地利用为主的皋兰片和永登片。
3.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兰州市轨道交通网有两个层次,一为中心城区线网,另一为市域线网,市域线网用以解决市域内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两个层次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的、全局性的轨道交通网络。另一为市域线网。
兰州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由3条线路组成,线网总长约82km,其中地面及高架线路约35km,地下线约47km,全线网共设车站64座,其中高架站25座,地下站39座。
根据《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兰州市2011-2020年轨道交通的建设任务如下:1号线全线(东岗-陈官营),线路长度26km,设车站21座;2号线一期(雁北路-南关什字段),线路长10.5km,设车站9座。轨道交通在中心城区构建一条贯通的东西通路,共建成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6.5km。建设方案计划安排如下。
2011-2016年:1号线一期,即东岗-土门墩站,长18.5km。
2012-2016年:2号线一期,即兰州站-南关什字,长4.5km。
2015-2018年:1号线二期工程,即土门墩站-陈官营,长7.5km。
2017-2020年:2号线二期:雁北路-兰州站,长6.0km。
4.4.3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1.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
1号线西起陈官营站,途径崔家大滩、营门滩、马滩、西客站、西关十字、东方红广场、东岗镇,线路全长约26km,其中地下段约23km,高架及地面段约3km,共设车站21座,高架站3座,地下站18座。1号线是兰州市从西向东的一条主干轨道交通线路,东西向贯通了兰州市一条东西大通道,线路基本走向沿既有主客流走廊布设,连接了西固组团、七里河组团、东岗组团等主要功能区块及西客站和五里铺批发市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1号线与线网中的其他各线均有换乘,主城区内各方向的客流可通过1号线实现快速便捷的疏散沟通,在主城区范围内均以地下线敷设。
2.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
2号线西起安宁区元台子,途径西客站、理工大学,沿庆阳路经东方红广场,再沿平凉路经过火车站,线路过公交五公司站后转向北沿瑞德大道直至雁北路。2号线线路全长约32km,其中地下段17km,地面及高架段15km,设车站27座,高架站12座,地下站15座。2号线主要是连接整个安宁组团、七里河组团与雁滩组团,并在城市蜂腰地段形成东西第二通道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在东、西两端基本走向沿既有主客流走廊布设,连接城市副中心与城市核心区,把安宁组团和七里河组团和雁滩组团及既有火车站联系一起,实现贯通运营。
3.兰州轨道交通3号线
3号线起于五泉山广场,由火车站西路向西转向白银路,经中山路与1、2号线形成换乘后下穿过黄河至盐场堡,而后线路又东转穿过黄河沿着雁滩组团的雁北路布设,最终到达和平镇,线路全长约24km,其中地下段7km,地面及高架段17km,共设车站16座,高架站10座,地下站6座。3号线是沟通城关区黄河两岸的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连接了城关组团、盐场堡组团和雁滩组团。
4.市域线网
市域线由3条线路组成,总长约120km。具体如下。
(1)中川线:该线是兰州-中川-张掖城际铁路的组成部分,目前甘肃省和铁道部已签署相关建设协议,计划2011年开工建设兰州-中川段。中川线起自兰州市铁路西客站,沿既有铁路通道途径秀川、陈官营、福利区、西固城,出城区后过黄河,经沙中片区沿机场高速路至中川机场,线路全长约63km。
(2)榆中线:该线起自3号线末端和平东站,向东经定连片区,至榆中县城后向东北转至夏官营大学城,线路长约40km。
(3)青什线:该线起自3号线联合大学站,向北越过黄河,经青白石开发区向北终止于什川,线路长约17km。
4.4.4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兰州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正式启动,2010年,完成第一条线路开工前科研报告的编制及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目标。2011年,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将动工开建。至2011年,计划完成办公室的中心工作转入建设协调和运营监管目标。
4.5济南
4.5.1济南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0年下半年完成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论证工作。
4.5.2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济南市城市概况
济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地处山东省中西部,是我国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之一。济南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北连京津,南接沪宁,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中华文明中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第11届全国运动会和第7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257平方千米。201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04.1万人,增长1.34‰。
自清朝后期,济南便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济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开商埠(1904年)主动进行资本主义化的城市。着名的瑞蚨祥就发祥于此。20世纪初由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与此,更促进了济南的繁荣。2010年济南完成生产总值3910.80亿元,同比增长12.7%,据济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5.1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7.4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8.18亿元,增长14.9%。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9.0%,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45.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增长39.3%、26.6%。全部税收527.7亿元,增长21.2%;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13.5%,提高0.5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平均136.8点,提高14.7个点。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8903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
2.济南城市总体规划
济南是着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目标为按照“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要求,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到2020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在城市布局上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东部济青、西部济郑、黄河北济盐三条产业聚集带。济南都市圈将着力构建济南向周边辐射的城际轨道交通主骨架,形成以济南为中心、连接周边各市、覆盖主要县市的1183km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届时,不仅区域内3462万居民出行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的“零换乘”,而且省会济南至周边主要城市也只需半小时、区域各城市间直达仅需1小时。“半小时交通圈”将改变“工作圈”与“生活圈”,济南都市圈居民将由此变成真正的“同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