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组织在各工业部门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新兴工业中发展较快,垄断程度也较高,并开始出现跨部门的垄断联合企业;在轻工业方面,特别是在棉纺和棉织这两个部门中甚至尚未形成垄断组织。而在生产比较集中的棉线和染整业中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为了抵制美国烟草公司的倾销,英国的制烟大企业也于1900年合并成帝国烟草公司。
4.法国垄断过渡期
法国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法国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比较低,因而在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国和德国。同时,它也没有形成某种比较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国都有所发展。法国的垄断组织首先发生在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冶金工业以及与冶金工业密切有关的部门。
5.俄国流行“辛迪加”
俄国资本主义起步虽晚,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在俄国,辛迪加是垄断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是因为重要工业企业一般都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别的资本家手中,它们在生产上不易联合组成托拉斯;但是由于政府大批订货和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国内工业品价格大大提高,资本家在争夺订货数额和瓜分国内市场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辛迪加正是分配订货和瓜分市场的有利形式。于是它们便组成辛迪加加以调节彼此间的矛盾。早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铁钉、铁丝工业的辛迪加。但垄断组织的广泛发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机以后。
20世纪初,在钢铁、采煤、采矿、机器制造部门中,相当大一部分企业都为辛迪加所控制。1904年建立的“煤炭公司”辛迪加,控制了顿巴斯煤区产量的75%。橡胶辛迪加几乎控制了全部橡胶的销售;制糖辛迪加垄断了全国90%以上的食糖生产;1912年建立的烟草辛迪加,控制了全国75%的烟草生产。
俄国的辛迪加和其他国家的辛迪加相比,带有某些半封建的特征。例如,糖业辛迪加就是由制糖工业资本家和种植甜菜的大地主共同组成的;乌拉尔“克罗夫罗”辛迪加的成员即是一些拥有几十万俄亩土地的大领主。这样的垄断组织往往采用一些带有封建性的剥削形式和管理方法。
6.日本“康采恩”式垄断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欧美先进国家落后得多,但它的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手中。这类特权资本原来就广泛从事商业、金融、运输、工业生产等各个部门的活动,以后它们又在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中膨胀起来,很快便转化为垄断资本。它们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财阀。
在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也达到很高的程度。随着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它们控制了全社会工商业的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与工业资本相融合,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在比较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一些资本家缺乏创办这类企业的资金,于是银行的贷款成为它们所需要的重要来源,这就促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如美国的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不仅统治着美国的整个银行业,还是拥有成百家工业企业的巨头。
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与市场的经济联合体,必然会带来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作为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的出现却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美国危机噩梦的结束
这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各国走出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美国。除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外,带动美国走出1873年的危机的,是铁路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在美国,这次危机挤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设费用,提高了技术水平,这样,向辽阔的中西部和远西部进军的铁路又可以重新开工了。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英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英国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萧条期间,美国的托拉斯大规模发展,遍及铁路、石油、食糖、肉类加工、煤、酒等产业,市场价格逐渐止跌回稳。
1873年这次大崩溃给美国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南北战争后的繁荣景象彻底消失了。直到六年后,这次崩溃带来的经济萧条才最终结束,美国经济才逐步恢复过来,华尔街也渐渐成熟了。
1884年,美国人查理斯·道、爱德华·戴维斯·琼斯和查尔斯·密尔福特·伯格斯特里创立了道-琼斯公司。由此开始道-琼斯指数开始为世人所知,这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道-琼斯指数是一种算术平均股价指数,它的全称为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其最初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根据11种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公司的股票,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计算编制而成,发表在查理斯·道自己编辑出版的《每日通讯》上。其计算公式为:股票价格平均数=入选股票的价格之和/入选股票的数量。该指数目的在于反映美国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涵盖金融、科技、娱乐、零售等多个行业。通常人们所说的道-琼斯指数有可能是指道-琼斯指数四组中的第一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它的建立,对世界工业发展和证券业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危机之下,适者生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许多普通人看到股市大涨,不少人从中捞到了好处,立马眼红的纵身跳入股海,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但很多时候是失败的懊悔。对这样的投资者来说,遭遇股市崩盘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训,是对他们基本风险意识的强化,也是对“买者自负”的一次真实体验。
我们洗衣时有不少泡沫,刚开始时泡沫不多,随着手的搓动,泡沫也就渐渐多起来,手搅动得越激烈,泡沫就越多,当抽出手不再搅时,经过些时间的稳定,泡沫便会不断的破灭,直至几乎全部破灭,1873年的经济何尝不是这样呢?飞涨的股市搅浑了人们的思想,大量的人进入股市时,其实里面已经是搅动得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泡沫最多的时候,而他们却浑然不知。
1873年5月9日维也纳债券交易所点燃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引信,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欧洲各国立即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来了,来得如此凌厉迅猛,如此高调醒目,以致于当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问起任何行业的问题时,人们都脱口而出:“哎,世道不景,有什么办法?”
危机开始的第一年,企业倒闭事件就达5000起。在整个危机时期,企业倒闭事件达47000起。1879年上半年,英国北部有50%的炼铁炉,60%的搅铁炉停止运转,物价总指数下跌25%。在1873-1879年,英国每年罢工的次数达270起,美国共发生了247起罢工。
此刻,所有行业或领域繁荣兴旺的迹象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存在的,只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空洞引用与苍白叙述。之前那些炒股专家们预测某只股票是黑马,未来一周将连续涨停,目标价位多少多少,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似乎真的会按照其预测的发生。但是,当人们拿钱跟着介入时,又有几个在深不可测的股海中捞到了宝贝?在股市里,没有人可以完美预测它的明天,如果可以的话,那就不是炒股而是银行储蓄了。到现在为止,大家才明白过来,让手里的钱保值升值,不贬值,不缩水,尽量延长它的使用期,这就是理财的最终目的。在危机魔王灰暗的天空下,人们看透了金融震荡的频繁暴露出欺诈和犯罪,对股市产生了一种不安的总体感觉,公众们叫嚷着要振兴企业来复仇。
“大鱼得利,小虾难活”的生存法则是商业市场的千年古语。有人说:“经济危机来了,小型企业挺不住的就倒下了,这反而减少了较大规模企业的竞争对手,对其有利。”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然,竞争对手永远不会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会降低,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也是这样。不断有企业倒闭,同时也不断有大量的新企业出现,这种情况是每个行业的常态,和是否出现经济危机没有关系,因此导致竞争异常激烈,要存活下来难,就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