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占优势的新型行政区经济是发展趋势。社会普遍意识到全国是统一的大市场甚至世界是统一的大市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能孤军奋战,而要协同作战。因此,地方政府会逐渐放松本位思想,逐渐放弃地方保护主义。一是行政主体逐渐让位于市场主体,政企逐渐分开。二是政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以取得整体利益、共同利益。合作共赢,通过合作消除冲突、求得和平,通过和平求得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表明,行政区经济在发挥更多的正面效应,负面影响基本消除。如此的话,中国的行政区经济将大放异彩,为世界称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行政区经济也不断完善,变为正面占优势的行政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之际,中国的区域经济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性质的行政区经济。不同于转型期行政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区经济是新型行政区经济。
1.2.6 自组织理论
1)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自组织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早期的科学家们提出‘自组织’这一概念的原因主要在于发现了系统演化的一个特性,即非因果律(Non‐Causality)。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系统的外在力量并不能决定系统的内部行为,而是激励系统自发形成某种有序组织的内在、独立过程。后来的研究涉及更为复杂的系统演化机制”。从语义分析来看,“组织”一词有时是名词,有时是动词,名词意指机构,动词意指安排。
这里的“自组织”之“组织”是动词。自组织是系统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向系统注入能量,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自发形成某种秩序。据此,自组织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宏观(整体)→微观(局部)→宏观(整体)。
系统从外部输入的负熵要多于系统内部的熵增加,系统才能从无序到有序。
其实,自组织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走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最早是相当朴素的自组织思想,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后来“神”的出现否定了自组织思想。“神”是系统演化的动力,表明系统的演化并不是靠系统内部,而是依靠系统之外力。后发展到自组织思想与被组织思想共存的阶段,物竞天择,既有系统内部的作用,也有系统外部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到了自组织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时期,“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自组织思想不仅为自然科学接受,而且也渗透到了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
从目前来看,自组织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城市,并主要是城市系统自组织研究和城市空间结构自组织研究以及自组织城镇化等。
与自组织相对的是被组织,被组织就是来自系统外的干预。被组织的行为主体一般表现为政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动。自组织一般来自于市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机制。被组织侧重主观,自组织侧重客观。被组织突出宏观、整体,自组织突出微观、局部。
被组织对自组织的作用存在两面性。对自组织产生激烈作用,这是正被组织,“正是改革开放加强了中国城市的自组织机制”;对自组织产生抑制作用,“中国城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自组织能力曾一度被削弱”。
2)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ation Theory)
“自组织理论是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理论。自组织理论综合运用熵、信息熵及涨落等概念进行严密的科学抽象和科学推理,以敲开人类探索宇宙复杂性的大门,开创了人类统一认识世界的新时代”。
自组织理论诸多,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城市地理学,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发明的中心地六边形理论便是耗散结构的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条件下的非平衡和非线性是有序之源,自组织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协同学在城市地理学也有应用领域。城市群的发展存在慢变量和快变量之分,慢变量表现为整体性的宏观的变化,快变量表现为具体的微观的变化。“快、慢过程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伺服原理进行描述:一方面,区域系统作为局部城市微观结构演化的环境和边界条件;另一方面,区域的宏观结构又是局部结构的整体结果。根据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因果循环,研究整体的区域系统需要假定快的局部过程适应慢的区域过程,而研究局部城市过程又要将区域视为给定的环境条件(Context),在此前提下理当研究局部与整体的复杂相互作用。”“自组织可视为关于混沌与秩序的一种理论:混沌的系统通过自组织达到有序。”其实,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均与混沌理论有关,耗散结构论认为有序化过程在于耗散,协同学认为这种过程在于系统组成部分的相互协作。
3)城市群是自组织城市群
城市和城市体系都是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这种思想已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城市群的自组织过程实则就是从混沌(Chaos)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当系统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时,我们说系统是自组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系统是自组织的。“城市的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无论东方城市抑或西方城市概莫能外。自组织是城市演化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Juval Portugali(2000)的《Self‐Organization and the City》的问世,开创了城市自组织理论研究的先河,城市是自组织系统。众多研究认为,城市具有自组织性,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城市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学习功能,系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人口、能量、资金、信息等要素在空间不断流动,通过分化和整合产生新秩序,构成城市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作用及涨落等自组织要素和条件,使城市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据Henderson,J.V.and R.Becker(2001),依靠自身聚集和辐射能力的不断增强,城市系统自行地由低层次、小规模、单一的城市层次向高层次、大规模和复合的城市层次转化,逐步发展为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群符合自组织理论要求,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城市群是多个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地域,因而城市群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复杂系统首先必须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才能按照自组织的方式演化,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分别是系统必须为开放系统、系统内必须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和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⑧城市群的自组织性特征是开放性、非线性、超循环、非平衡性和涨落等的综合。
城市群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多种多样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城市群发展的条件,不断从系统外引入负熵流,维持自身结构的有序,因而城市群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实城市群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和各个要素也应该是开放的。城市群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或子系统并非简单的叠加,存在普遍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不只受另外一个因素的影响,还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多个因素的作用性质可能不同,同时因素的作用能力还有大小之别,有的产生“蝴蝶效应”。
城市群各个子系统(各个城市、各个要素)“自循环”(Self‐Cycle)的协同,使作为整体的城市群产生超循环。城市群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尚远离平衡状态。城市群系统内部存在着涨落现象,如新城镇的出现、村庄的消失、经济波动、交通设施的新建与撤除等。
综合来说,对自组织城市群,自组织是城市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利用自然、社会等资源的一种机制;自组织主要呈现从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自组织表现为从低组织度向高组织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