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非·依思巴提,已如上述,意在革除一切私欲妄念,专心事主,“凝其志于认识真主之定有”,复命归真。其念法比依斯目咱体的难度要更大,念时紧闭气数,停止呼吸,稳定体窍,用意念的方式,反覆念诵清真言——“俩伊俩汗,艮兰拉,穆罕默德苏兰拉”。前两句闭气念诵,要把“俩”这一音节由肚脐起,落于大脑,将“伊俩汗”这一音节由大脑起,落于右肩,再把“艮兰拉”由右肩,落于前面所讲之盖立布穴位,紧闭气数。诵念这两句的次数,视身体气质的强弱而定,初学者一口气可以念一遍也可念三遍,以之成习,达到自然纯熟之时,可增至五遍、七遍或九遍,直至一口气念诵二十一遍。在念诵这两句时,还须伴以表示否定和肯定的动作,念第一句“俩伊俩汗”时,头往右摇,表示否定;第二句“艮兰拉”时,头往左摇,表示肯定。这就是“以万物之假,定真主之定有”之意。在放开气数之时,即呼气时,念清真言的最后一句“穆罕默德、勒苏龙喇赫”。
这两种迪克尔,不能躐等而进,也不能穿插进行,只能在“依斯目咱体”达到所谓全美纯熟地步后,才能进入“乃非·依思巴提”。念迪克尔之人,必须访明师之指引,求高人之相助,对师要尊敬,听从师傅的教诲,命当行,禁当止,要记想师容,心目中经常保有明师形象。“虽远出他乡,睽隔千里,一经跪坐,就兢然如见面相对。”(《天方道程启经浅说》)对师更要诚信,除我师外,不再追随其他导师,相信追随他是自己近主阙下的一条捷径。
苏非派在念诵迪克尔方面,历来分属两大派:一为低诵学派,称为虎夫耶。他们是闭目合口,低声念诵,或采取“意念”的方式叨念,也叫默念。“虎夫耶”一词系阿拉伯词语,即低沉、低声之意;一为高诵学派,阿语称“杰赫勒”,回族穆斯林译称哲赫忍耶,原意为高昂、高声、公开,在中亚、阿拉伯一带的卡迪里教团、库布拉维教团、雅萨维教团多为高诵派,乃格什板迪多数教团为低诵学派,故在中亚虎夫耶往往是乃格什板迪耶苏非派的别称。在我国新疆,黑山宗苏非派高诵迪克尔,白山宗和其他苏非教团多低诵迪克尔,我国内地同新疆大体相同,除哲赫忍耶苏非派高诵迪克尔外,其他各苏非门宦都是低念或默念。
哲赫忍耶念诵迪克尔,不仅采取高声念诵,同时,还有其他一些自己的特点。最着名的一种迪克尔,叫做“打意尔”迪克尔,“打意尔”即圆圈或圈子之意。参加记主会者组成椭圆形的大圈子,圈子中心摆设一张经桌,上置香炉点香,香炉的两足准确地对向正面圈子中间的依玛目,即领念者。这时这个圈子就象征一只船,经桌上香炉及其两足是船舵,领念者依玛目便是舵手。表示“筛海驾舟入海去探珠”,寻求奥密真理。又称之为“记主会”。这种迪克尔时间也较长,往往要念数小时,它把“清真言”、“作证词”、“赞圣词”以及其他一些长篇诗文、圣歌都串了起来,一气念下去。有领念、轮念、合念,穿插进行。这种“打意尔·迪克尔”,通常在作尔曼里圣会才举行,认为举行这种记主会时,天使也到场。所以,它的场面很庄重严肃,记主会的场所要整洁,经桌上一律铺白桌单,参加记主会的人要作大净,衣服要整洁,态度严肃。他们认为参加一次这种记主会,就可以赎掉亲临七十次放荡场所的罪过。哲赫忍耶在叨念清真言这种迪克尔记主词时,同虎夫耶一样,也要进行否定和肯定的表示。念诵清真言第一句“俩伊俩汗”(否定词),头要向右摇摆,表示否定。念诵第二句“艮兰拉呼”(肯定词)时,头要向左摇摆,表示肯定。它与虎夫耶不同之处,是开口迪克尔,高声念诵,也还常常“朗诵”。在叨念清真言时,由慢到快,最后把它简化为“俩、艮”两个词,反覆急促叨念,表示否定和肯定的左右摇头动作,也随之加速。此外,它在念诵迪克尔时,还用一种叫做“摇头不算点头算”的方式,来表示否定和肯定,念“俩伊俩汗”时摇头,念“艮兰拉乎”时点头。在举行“打意尔·迪克尔”念到大赞词时,大家肃然起立,臂挽臂,手扣手,身体左右大幅度地进行摇摆,称为接圣驾。哲赫忍耶素有“摇头教”之称,即源于此。实际“摇头”表示“否定”和“肯定”,是苏非派的共同特点,哲赫忍耶如此,虎夫耶亦如是,所不同者哲赫忍耶摇头高念,虎夫耶摇头默念或低念。哲赫忍耶认为高声念诵迪克尔,使它的声音传播六方,达到家家户户,到末日来临的时候,使每个听到迪克尔声音的人,都可以为他做见证。特别是在人众拥挤的地方念诵迪克尔,可以唤醒昏聩者,使他们得到好处。高声念诵迪克尔,以“明扬正道”。哲赫忍耶念诵迪克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乐调念诵。他们自己称为“唱喜主的诗文”,也可以说是唱圣歌。它的乐调又分为两宗:一为也门调,也叫官川调,传说是马明心由也门传入的。哲赫忍耶官川系统的穆斯林多遵循此种乐调。一为麦加调,也叫灵州调,可能是由麦加传入的,这是哲赫忍耶灵州系统的穆斯林惯用的乐调。
礼仪习俗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除上述诸道乘功修外,在他们精神生活中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礼仪习俗。点香和敬香是苏非中最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成为苏非派道乘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苏非派在静悟功修中要点香,在一切尔曼里圣会中,也必须点香,拜谒拱北更要点香敬香。有些苏非派在拱北前设置巨型香炉,烧粗如拳头的巨型香柱。哲赫忍耶举行“尔曼里”圣会中,有一种特殊的点香方式:通常是在经桌上,并排陈设三只香炉,中间是大一些的香炉,内插一柱香,表示认主独一。两边两个小一些的香炉,每个香炉中各插三柱香,自右至左,依次代表先知、四大哈里发和伊玛目哈乃斐。
在哲赫忍耶苏非派举行“尔曼里”圣会中,还有摆设糖果碟子的习俗。糖果碟子的摆设有一定程式,每桌摆设九种或七种、五种,摆单忌双。糖果如红糖、白糖、葡萄干、核桃仁、红枣、蜜枣、沙果、柿饼、黑枣等。每一种糖果碟子都占一定的位置,并赋予特定的品级和意义。各种尔曼里中果碟摆设又有所不同,每礼拜一的尔曼里,是以道乘为中心的尔曼里,以黑枣代表道乘,这个果碟居于中心的位置上,其它果碟亦各有一定位置,如图一。星期四是以教乘为中心的尔曼里,红枣代表教乘居于中心位置,如图二。
这种果碟的由来,有何种意义,我们尚不确切知道。恐系谢赫马明心传教时,提倡简化宗教仪式,反对铺张浪费,主张阿訇为教众诵经过尔曼里时,教众不再宰牛宰羊设备饭菜款待阿訇,而以糖果代替,诵经毕,大家随便吃些糖果便散场,以为主家节省一些费用。而后来则把这种果碟逐渐变为一种定制,并把它神秘化,作为其道乘功修的一个条件。从此又导出一段神话传说,谓谢赫马明心就学也门道堂时,奉命去朝觐,当他完成这项天命功课后,在返回的途程中,他经过了一片广袤的荒漠地带,无处可宿,无处可食,又没有水,他忍着饥渴,整整走了九天,才走出了这段荒漠地带。当第九天的晡时,他进入了城镇,在一条街上遇到一个和蔼可亲的谢赫,把他领到家中,谢赫用九个器皿盛放着一席美餐款待他。他回到也门道堂时,把自己的全部经过告诉了他的穆勒什德伊本·载尼。伊本·载尼对他说:“受了九天饥饿的人,祝贺你,因为这九天的苦楚,去掉了你在中国的九年不吉,亲爱的!在第九天,我用九个器皿中所盛的食物,使你成为洁净幸福的人,因为九个器皿暗示你升了九级和你达到了最高的品级。”
回族伊斯兰教禁音乐和舞蹈。在苏非派,一般也无音乐舞蹈,但早期哲赫忍耶苏非派,有少数办道的谢赫在念诵迪克尔达到“喜主狂热”的时候,使用乐器伴奏,一面记主,一面弹奏乐器;或者是一时叨念迪克尔,一时弹奏乐器,甚至还可以翩翩起舞。此类事例,在哲赫忍耶着名的经学家穆罕默德·曼苏尔·马学智所着《哲赫忍耶道统史》中记述很多,如:
“一日,筛海赛奋丁·穆罕默德同一些学者,来到维尕耶(道祖谢赫马明心)的席面上,待客完毕,他使乐人唱歌、弹琴、敲鼓,他们演奏了。
“传说,凤翔艾卜·伯克尔·温米,他出生后不久,就以阿林着称,人叫他小阿訇,中国话叫"胎里会"。他到了西口外,跟塔什干的吐尔逊巴巴学诗文,然后他回到凤翔。他从塔什干带回一个琴,以后他喜主狂了,就弹这个琴。他的内心如焚,眼泪不断流,一些普通的阿訇和无知的人都贬责他,但教主维尕耶说,弹琴在艾布·伯克尔·温米是"使得"的。
“传说,哈给根俩(第四代穆勒什德谢赫马以德)的兄弟老三爷,的实他也弹琴,他一时记主,一时弹琴。有时他一边记主,一边弹琴,他在喜主狂了时,他的脸黄了,嘴唇干了,眼花缭乱,他父亲古土布·阿兰并不阻止他弹琴。
“教主哈给根俩——他常常记主,当他的庄稼黄了时,阿訇、满拉都带着小净去给收割。打谷的日子里,都来到打谷场上,每人拿一把连枷,分两班,面对着面,这一班把连枷打在地上,他们就高念"俩”,同时动着脚;那一班再把连枷打在地上,高念"艮"。照这样的行动,他们转着圈子,教主也同他们转着圈子,他抬起左腿念"俩",放下右脚念"艮",同时摇晃着他的肩膀,两手指点着,使迪克尔的声音传扬六个方向,机密的光辉升起了,太阳的炎热被遮盖了,困难的工作容易了,教主在完毕了这个尔曼里后,高兴地说:"打谷场上没有使你们忽视记主,我行了乃格什板顶耶总古土布的道路。
“一日,教主同教下和修道的人在念迪克尔,他忽然站了起来,跳起舞来,是这样:他第一步先迈右腿与右手,第二步迈左腿与左手,他打着榧子,发出和谐的声调,为此转着圈子,说了一些普通人不能理解的机密,念着上等人也记不清的辞句。如"我是真主,赞我清净,无有主,只有我,教众啊!你们拜我吧!”"
对于办道的谢赫们的这些音乐舞蹈,《哲赫忍耶道统史》的作者认为,如果从表面上去观察,他是违反教法的,教法学家不能接受那些语言和行为,把他们断成不信;但是,如果去剥析他的内里,揭示他的本质,这里却暗示着热爱真主的人与被热爱者之间的真正接续。此时此刻他的一切已经不存在了,他已被溶于真主,只有真主的存在。这就是标志着“分离失去了,接续来临了,相聚成就了,精神和物质统一了”,达到了“绝对真理”人主合一的最高境界。哲赫忍耶所谓的“时景”就是指此而言。这正是各个苏非派办道的谢赫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哲赫忍耶第七代穆勒什德谢赫马元章曾说过:“教乘是我的语言,道乘是我的行动,真乘就是我的时景。”他的目的,就是从教乘出发,经过道乘的修炼,达到这种时景,就是真乘了。
此外,哲赫忍耶苏非派不主张妇女戴盖头,蒙面纱。鲜门虎夫耶苏非派也是如此。哲赫忍耶苏非派男子通常戴一种六瓣圆顶帽,多为黑色。所以,哲赫忍耶穆斯林亦有“黑帽回”之称。同时,男子一律不留腮须。据说1781年清政府残酷镇压哲赫忍耶穆斯林反清起义中,谢赫马明心的大弟子哲赫忍耶第二代穆勒什德谢赫穆宪章也被清廷逮捕入狱,受到酷刑,他的腮须被烙掉。谢赫穆宪章继承教统后,即向哲赫忍耶穆斯林申言:“自今起,后辈教生一律不留腮须,将来到后世在真主面前和他们打官司。”所以,哲赫忍耶穆斯林至今不留腮须。
穆夫提虎夫耶苏非派,在他的早期有吸烟的特殊习俗。这种习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他的道祖谢赫马守贞在传教时期,受到当地汉族的歧视,故在各地奔走传教中,为了避免引起注意,在回汉杂居地区利于通行,经常随身携带铜烟斗,吸食黄烟,伪装成一个汉民。同时,到他的第九代教主马云掌教时,正值西北回族等各族穆斯林反清起义失败,大批遭到清政府的屠杀镇庄,马云常常化装成汉族,身带一只大烟斗,到处流浪潜藏,逃避清政府的追捕迫害。这本来是这两位教主的“塔吉亚”行为,教众表示不忘他们行教的艰难困苦,效法他们的行为,吸食黄烟,后来渐渐成为一种宗教遵守。一说此种习俗,受到新疆白山宗苏非派的影响所致。新疆白山宗苏非派很早就流行这种习俗。穆夫提是新疆白山宗领袖阿帕克霍加所传的一个苏非门宦,受他的影响,承袭了这种习俗。这种习俗最遭异议,因此,后来穆夫提门宦中不少信众起来倡导改革这一习俗,在其内部又形成吸烟和不吸烟的两派。
嘎德忍耶大拱北在宰牲时,除念真主之名外,还在被宰之牲性静后,进行“点髓”。认为生命分妙体和肉体两个方面,命为妙体,归真主;性表示肉体,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