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果说有人要坚持他自己主张的“忘记过去”,那么,忘记的只能是在工作关系中与人结下的恩恩怨怨,忘记自己在蹉跎岁月中遭受过的打击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在心中留下的疙疙瘩瘩。
不要忘记过去,过去是一笔财富。要引导和启发老年人回顾和书写自己的历史,哪怕是片段也好;要总结自己生活的经验,把它留给我们的后人,因为我们这个老年群体是教育青少年、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资源。
三、进行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学教育
国学,也称“汉学”。一般地说,国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文化精粹;具体地说,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包括建筑、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中国的文化自夏、商、周以来,经过秦汉的发展,至隋唐达到鼎盛。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仅濡染着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诸国,而且影响波及到了阿拉伯、欧洲甚至美洲。这种长达接近四千年的文明形态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的文明系统的。
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国学”博大精深,她的乳汁,哺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经、史、子、集,四大学科的分类,确立了国学的基础。从四书五经到《史记》《汉书》,再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以思辨之方式认真学习,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许多老年人接触国学之后,各取所需地学习诗词歌赋,学习传统戏剧,学习书法国画,破译“易经”的奥秘,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启迪心扉。
(一)从道德认识入手,启发老年人不断学习,继续做一个有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早就认识到人生在世不断学习与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一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字句;《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不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篇》所说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所以,树立教育与学习理念,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1.树立学习与教育的科学理念,做一个善学的有教养之人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以上出自《论语》)
人是感情非常复杂的动物。“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故苟得其养,无物不消”。“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上出自《孟子》)就是说,人的行为选择必须符合社会规范,为此必须对各类人群进行教育。人们只有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不断辨别是非,分清善恶,懂得人伦,坚持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2.提高道德认识,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有德之人
人生在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谁去做,为什么去做,都要很好把握。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还说“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了好事,行了善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天天如此,习以为常,也不问个所以然,一辈子这样走,却不考虑走的是一条什么道路,这种人就是很平庸的人。孟子主张做人要有尊严,要讲人格。“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以上出自《孟子》)
(二)重视国学中文化精粹的学习和教育
如前所说,国学是中华民族全部优秀文化的总和。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后来形成的儒、释、道合流的文化主潮,均为国学的宝库。作为后人,我们要加以总结,传承其一切优秀遗产。
1.学习儒家的优秀传统着作,培育人的浩然正气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先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有人说,由“明明德”到“亲民”直至“止于至善”,是善端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这八条目对任何人自身修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任何人的任何学习都必须首先从学习如何做人开始、从正心修身做起!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也就是说,仁,是人本质的良心;义,是人平生的大道。舍弃人生的大道而不走,放弃人的良心而找不回,真可悲呀!思想道德教育重视良心作用的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的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内在的统一,是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现为内心的动机、信念和情感的东西,是义务的外部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要求和个人品德的结果。如果说义务是自觉意识到的道德责任,那么,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往往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无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还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心、修身,讲道德良心,树浩然正气,育道德习惯,重道德实践,把善与恶、义与利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和尺度,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2.学习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被道教奉为最高经典、绝代奇书,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老子的“治国之策”“军事思想”“处事之道”“品德修养”等内容,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及文化发展的影响,无法估量。《道德经》中的个人修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少私寡欲”“以静制动”。“少私寡欲”是内心修养的准则,“以静制动”是行动的标准。“少私寡欲”是高尚的品德,“以静制动”是行动的策略。《道德经》有着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辩证法的生成论思想:“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辩证法的矛盾“相反相成”思想:“有无职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辩证法的矛盾转化思想:“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等。
3.佛学和佛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学有严谨的思想体系,有它的合理内容。佛教主张善行,主张“不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林世敏所着《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中说:“佛是人而不是神。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拜佛、菩萨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勉励自己要做到像他们一样真正觉悟的地步——这叫做学佛。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哪尊‘神’大拜他,也不是哪个‘鬼’名气响就祭他,而是以觉悟得彻底不彻底来作为取舍的标准”。
此外,广泛吸收西方国家和有关地区的优秀文化和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有力之举,是人的一种可贵的品质。《培根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能陶冶性格。”这是深刻的见解。
四、使老年人提高生活情趣、妥善设计好晚年生活的激励教育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离开或退出工作岗位之后,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担当起新的角色。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在脱离开工作岗位和熟悉的人群之后,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甚至是有些自卑感。为此,对老年人进行调整心态的激励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说是激励教育,也是心理教育,实际上还是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只是提法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的教育
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增长知识技能、结交老年朋友,促进身心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佳选择,是能够坚持学习的老年人最高级的生活方式。老年大学已是老年人积极休闲、颐养天年的最佳去处,是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最圣洁的殿堂,是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最温馨的家园,是广交益友、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平台。为此,可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老年人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育,如:
——老年大学教育是“圆梦教育”“补需教育”;
——老年大学教育是“颐养康乐与进取有为的教育”;
——老年大学教育是“完善人生、再创辉煌的教育”;
——老年大学教育是“积极休闲教育”等。这些教育虽内涵不大相同,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此外,应该认识到老年大学是完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属于任何人都脱离不了的生活教育范畴。提高老年人素质和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是老年教育的本质规定;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教育深层次的目标。
(二)进行健康身心、积极养老、和谐处事、乐观向上的心理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一门科学。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老年人同样是要经过“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过程的发展和“兴趣”“能力”的个性倾向性以及独具的“气质”“性格”的个性心理特征锻炼的。所以,通过启发、引导,使老年人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树立积极的老年观是十分重要的。
场合道德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作出反应的。场合,一般由一定的时间、场所和情况所构成。从狭义讲,场合道德就是在一定时间、进入专门场所或特殊场所的社会成员与所在的专业或有关人员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具有相同或不同要求的道德;从广义讲,场合道德还将超出一定的时间和狭小的空间。这是因为,场合道德中的有些情况,凡是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哪怕是极微小的利害关系,或能牵动每一个具有道德良心的人的情感的,都将是场合道德所辐射的范围。而被辐射的所有社会成员,不论身居何处、或迟或早,都将在这一场合道德面前有所反映和表现。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是人类生存与生活需求同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的社会,就是自觉自愿地付出劳动、创造价值与获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社会。“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的场合道德意识的提高,不仅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的不断学习和率先垂范精神,他们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对于全社会所有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