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Bierly指出,技术学习是指在组织之内产生新的知识,它是通过R&D、训练或是生产经验获得知识。技术学习是将组织之外知识带进组织之内的流程,并且将新的知识和组织内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整合。外部知识主要通过守门人(Gatekeeper)在组织和组织之外的环境进行联结。另外,外部学习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取得技术知识。在技术密集产业,战略联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渠道。外部学习流程开始于知识来源。知识来源来自于客户、竞争者和本身产业之外的来源。组织可以从相关产业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客户、供货商取得技术知识。很多产品的创新不只是来自组织内的R&D,也来自于客户意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旨在利用集中的R&D设施、降低开支、分散风险和协调竞争的战略联盟是技术扩散的主要形式,它通常存在于垂直专业化生产,即产品供应链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和专业化生产之中。除了上述技术扩散模式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路径,如培训、商业访问、商业印刷品、内含技术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或岗位培训、会议中发生的信息传播、示范效应或逆向工程等。人力资本的流动是技术从跨国公司扩散到发展中东道国的一条重要途径。跨国公司一般都会对本公司的当地雇员进行培训,而这种培训正是形成向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基础。跨国公司的培训包括各个层次:从生产操作员工到监管人员,从高级技术人员到上层的经理人员。培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岗前培训和现场指导,也有专家讨论会,甚至派出海外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
跨国公司是全球知识创新的主导者,其散布于全球的生产活动促进了知识传播。跨国公司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设备、产品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技术学习,激励着东道国企业和劳动者进行更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给东道国带来明显的外溢效应,特别是节省发展中国家获取最新技术的投资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本文通过技术学习、组织文化、战略联盟三层次研究海尔等后发企业的国际化优势构建。
2.海尔的国际化优势构建
海尔集团位于山东青岛,其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1959年调整成为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1979~1983年期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因此,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将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当时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2.1海尔的技术学习
海尔的技术学习过程是以“引进-改进-自主创新”为主线进行的,并逐渐在国外投资建厂,展开R&D活动,实现国际化的发展。电冰箱是海尔最早的产品之一,电冰箱产品的发展可以说是海尔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至今,海尔引导了国内电冰箱市场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换代,用十多年的时间赶超国际同行50年走过的路。在整个技术学习过程中,海尔在电冰箱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技术引进的初期,海尔自身的创新能力很弱,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造,逐渐积累了电冰箱技术,增强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20多年的创新摸索,海尔积累了一些技术学习、创新的经验。已累计申报专利8795项,其中发明专利2261项;已累计主导和参与中国国家标准215项,其中172项已经发布,并有10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在产品创新方面,首创开放式模卡流媒体电视,更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的功能扩展模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热水器“防电墙”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洗浴生活方案,已正式成为电热水器新的国家标准,并被纳入IEC国际标准。目前,海尔参与行业及其他标准441项,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中国家电企业,也是唯一一个进入IEC管理决策层的发展中国家家电企业代表。
海尔关注企业知识的积累,产品96大类15 100种规格,零部件种类与技术文件繁多,为下一步技术学习提供基础。早期技术解决方案之前,包括图纸、文档、零部件等信息散落在不同的系统中,版本不统一,企业无法进行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在质量的控制、生产、采购环节也不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现在海尔使用的Siemens数字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集中的零部件和文件库,目前100%的技术图纸都已采用数字格式(过去只有80%)存储在库中。企业文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消除原先因订单出错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由于错误的文件而造成的制造方面问题。
2.2海尔的组织文化
海尔的组织文化是以“企业-个人”为主线进行互动创新的,并通过“国内-国外”文化渗透为路径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海尔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的案例教学、漫画教学、即时教学等多种形式向员工灌输独特的海尔文化,并将其融入公司管理体系,用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激发和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辱感、价值追求、参与需要等,加强员工对企业组织文化的认同感。为鼓励员工搞技术发明,海尔颁布了《职工发明奖酬办法》,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对不够申请专利的小革新,在全集团通报表彰,并用职工名字命名革新发明,激励员工发挥聪明才智,涌现出了以一线职工命名的“晓玲扳手”“云燕镜子”“启明焊枪”“申强挂钩”等一大批技术发明和革新成果。正是由于这些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海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和超越。
近年来,国内外曾发生多起电热水器洗浴伤人事故。但调查表明,在多数情况下,电伤人的罪魁祸首并非是热水器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消费者家中的用电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洗浴体验,2002年海尔技术人员正式推出了防电墙专利技术,并将之应用到海尔热水器全线产品中。2003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全球消费者面临的洗浴安全问题,海尔热水器携手中国家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第68届国际电工委大会上正式提出了防电墙技术提案,并一举赢得了众多专家的认同。2007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国际标准大会上,中国家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表再次对防电墙技术提案作了阐述。最终,依据参会各国代表的意见,IECTC61委员会决定,防电墙技术提案将在《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储水式电热水器的特殊要求》最新版本的第13.2条款中特别注明对于类似中国等接地情况不良的国家。
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为广大消费者称赞。1994年的“无搬动服务”、1995年“三免服务”、1996年“先设计后安装服务”、1997年的“五个一服务”、1998年的“星级服务一条龙”,核心体现了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购买,从上门设计到上门安装,从产品使用到回访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的要求。1999年海尔专业服务网络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星级服务进驻社区;2001年海尔空调的无尘安装;2003年海尔推出了“全程管家365”。多年来,海尔的创新服务已经历了多次升级。
2.3海尔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公司概念首先由美国DEC公司总裁J.Hoplan和管理学泰斗R.Nigel提出,后来越来越多的实业界人士接受并实践了这个概念。海尔根据技术关联度和市场(用户、渠道和服务)关联度衡量,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之前,凭借战略合作并充分利用了技术和市场上的较高的相关度进行了有效的经营领域扩展,如图3所示。
图3海尔在技术和市场领域的战略联盟
海尔2002年开始与三洋合作。三洋充分利用海尔的销售网络,在中国销售三洋品牌产品;在日本大阪,三洋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帮助海尔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双方在生产基地方面的相互合作;扩大三洋零部件向海尔的供应及技术协作。海尔与三洋的合作并没有被限制在某个领域,而是把各自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三洋在手机电池、计算机电池、数码技术、抢拍速度、TFT液晶等电子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海尔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离子彩电等电子产品离不开手机电池、TFT液晶显示屏等关键零部件的支持。海尔生产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时,需要外购冰箱压缩机、洗衣机马达与调控器等零部件,而三洋在冰箱压缩机、调控器等零部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海尔产品进入日本市场要有销售渠道的支持,与三洋的战略同盟而借用三洋的销售渠道,在日本销售海尔产品。通过三洋,海尔产品进入日本大型连锁店(JMS、Jasko、伊藤商社),量贩店(Ymada山田、kozima小岛、Best电器等)、照相机店(yodohanbasi照相机、big照相机)等。三洋为海尔贴牌生产滚筒洗衣机,进入日本市场。
包括三洋在内所有在华的跨国家电企业最大竞争优势是技术与产品开发,销售渠道是其软肋。而海尔、TCL等中国家电企业正好相反,竞争优势主要是拥有覆盖全国、渗透到三级城市的销售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长期以来,跨国家电企业大多将国内一级城市作为营销主战场,二、三级及农村市场只能通过代理商运作。同时,渗透中国二、三级市场国外企业可以借助本土企业。一方握有技术(包括零部件开发技术),另一方拥有销售网络,这构成了中外家电企业联合的基础。三洋在零部件供应与产品开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海尔在生产规模、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源互补,互相需求构成海尔与三洋合作的基础。
3.结论
海尔在国际化优势构建的过程中,面临组织、技术和文化等都需要摸索与学习的情形。从原来只有生产线到必须有研发设计来配合;又由原先只有青岛的研发人员,到后来雇用美国的技术人员,可知海尔充分展现了技术学习的特性。从海尔国际化的过程中,该公司已能在各种不同优势下运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结构、创新技术来源、市场与顾客的需求等。而且该公司甚至亦采取一些技术策略运用,例如以购并的方式取得工程与研发设计人员,使该公司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重要研究成果与技术方向。另外,企业还是可以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来降低沟通的障碍及提升沟通的成效。前者包括企业全球信息系统的运作、单一语言的使用、全球产品开发指导原则的制定等。后者则包括指定专人负责在全球各地技术开发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Late-comer Enterprises of Global Advantage:Case on Haier
Lu RuiWang Jun
(1.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
2. Jiangsu Association of SS,Jiangsu Nanjing,210002,China)
Abstract:Late-comer enterprises may realize technology catching-up by advantages of late-comer,but the technology gap,Latecomer enterprises only to certain technical learning to implement technology catching-up. Late-comer enterprise accumulation technology by the act or process,it could build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advantage.The article analysis Haier"s success in the technical learning and full use of technology resources,Building of its international advan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