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族的民族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土族舞蹈艺术、歌唱艺术、造型艺术等迅速得到恢复,并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色彩,勃兴了起来。而一批依据土族文化资源编排的歌舞剧、大型舞蹈陆续被搬上了舞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为土族的民族艺术增添了炫目的光彩。
安昭舞是土族的传统舞蹈,过去,土族人大都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或举行婚礼时跳安昭舞,跳时还要聚集在庭院圆槽旁或场院中,围绕圆槽或燃起的篝火翩翩起舞。近几年,随着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开展,民间艺术家们将安昭舞进行了改编,搬上了土族风情园的舞台。而随着安昭舞社会影响的扩大,它不仅成为了土族风情园的文化品牌,还成了土族舞蹈艺术的品牌,频频登上了省、市民族歌舞团的表演舞台。地方政府在举行节庆活动时,也往往将安昭舞作为民族文化品牌隆重推出。如2007年,丹麻镇在全镇17个村中组织了1000名土族群众,组织排练了千人安昭舞。在2007年8月举行的中国青海第六届土族纳顿节中,土族千人安昭舞首场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现今,千人安昭舞已成为丹麻镇土族民俗文化活动的新品牌。
闻名遐迩的互助土族轮子秋表演节目也是民族艺术大胆创新的成果。轮子秋原本是土族人民打完场后,用马车的车轮和车轴就地制作简陋秋千,农闲时玩耍的民间体育运动。后来,随着经济、生产条件的改善,土族人民对轮子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他们用钢板、钢丝做轮盘、底盘,装上滚珠轴承,使轮子秋可以到处移动,并饰以丝绸、彩穗,制作更为科学,使用起来也更为安全、更为美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轮子秋被列入全国农民运动会和民族运动会上的表演和比赛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励,并因其风格独特,造型惊险,被北京奥组会从全国近160个报选节目中选中。轮子秋被奥组会选为表演节目后,青海省组织有关专家又对轮子秋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将轮子秋整体高度由原来的3.7米增加到6米,轮直径由2.8米增加到3.6米。相比而言,新的轮子秋更加大气,更有时代感。表演起来,演员的动作更高,更飘,更富美感。与此同时,还对轮子秋表演进行重新创意和编排,不仅改进了演员个人动作,还在圆的队形之外,加入了花瓣和奥运五环的队形,并将七彩鸟神话传说融入表演当中,使土族轮子秋表演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气息。
在土族民歌的创新方面,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款,邀请省内外知名的词、曲作家创作了《土族敬酒歌》等16首土族歌曲,还邀请国内着名歌唱家阎维文到互助演唱,制作了VCD《土族乡韵》和MTV《走进土乡》,在全国发行。这些歌曲传播之后,深受土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土族的新民歌。
近几年来,随着土乡旅游经济的发展,土族刺绣品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商品,不仅用途扩大了,题材也扩展了,增加了时代内容。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互助县五十乡土族妇女黄兰索带领家乡160多名姐妹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绣了一幅长达10米的土族盘绣作品。该盘绣中间绣有中国印、五环、福娃等奥运元素,下方绣了56个民族载歌载舞、喜迎奥运的景象,并以雪域高原上的花鸟虫鱼作点缀,画面精美,绣工精湛,充分表达了土乡妇女对北京奥运的深深祝福。随着经济条件和眼界的开阔,心灵手巧的土族妇女们也对刺绣技艺进行了探索与改进。1995年,土族盘绣艺人李发秀改变了用黑色纯棉布做底料的做法,逐渐尝试着采用质地上乘的织锦缎,提升了盘绣品的表现力,深受外地客人的青睐。她的绣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构图、用色等方面都有所创新。2009年6月,她的土族盘绣花腰带《富贵满堂》,在“锦绣中华”全国绣品大展上获得金奖。
土族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是一块文化“富矿区”,省内外的艺术家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土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歌舞剧和大型舞蹈。21世纪初,青海戏剧艺术院依据吐谷浑历史和青海民俗风情创作了新编西部京剧《天马歌》,通过吐谷浑青年阿才和弘化公主侍女秀姑的感情纠葛,弘扬了民族团结的主题。该剧首映后,参加了中国第四届京剧艺术节,获得4项大奖,在上海、青海等地的演出也大获成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一时期,西宁市歌舞团创作、编排了土族风情歌舞《彩虹飞落的地方》,该歌舞以歌颂青年男女爱情为主线,将土族的花儿、婚礼、轮子秋、服饰、刺绣、青稞酒、纳顿等文化元素巧妙地穿插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用歌舞剧的形式表现土族的风土人情。该剧在音乐、舞蹈、演唱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土族音乐、民歌、舞蹈素材,民族特色极为浓郁,演出后也获得了好评和成功。
2008年1月,互助县人民政府和青海省民委共同打造、推出了以土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题材的大型歌舞剧《彩虹部落》,全剧运用回顾的艺术手法,将吐谷浑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大事件有机串联了起来,艺术地再现了吐谷浑历史的变迁。在舞台艺术方面,该剧以丰富独特、绚丽多彩的土族原生态民俗风情为基调,将“安昭舞”“观经舞”“婚礼歌舞”“花腰带”“三道茶”等土族传统舞蹈、饮食文化巧妙地穿插于剧情之中,充分展现了土族服饰、音乐、舞蹈、刺绣、婚俗、宗教等诸多文化元素的风貌。《彩虹部落》在青海剧场、互助彩虹剧场多次演出,均获成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并被青海省文化厅确定为2008年全省重点剧目。2008年12月,贵德文化馆选送的土族舞蹈《美在土乡》在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获金穗奖,该舞蹈表现了在油菜花绽放的季节,土族阿姑们在嬉闹中飞针走线,刺绣精巧的花卉织品,准备在花儿会上送给心上人,表现了土族妇女爱美、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愫。
第四节 民族社团活动
土族民族社团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建立的,如青海土族研究会、土族在京联谊会、民和土族刺绣协会等。这些协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推动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联谊,在弘扬土族传统文化、向外界宣传土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尤其是青海土族研究会,在促进土族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青海土族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9月,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研究土族为主的群众性民间学术团体,前任名誉会长为青海省原副省长马元彪,会长为青海省民委原副主任祁明荣,现任会长为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土族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以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意义的文化学术活动,在弘扬和传播土族文化、推动土族社会全面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土族人民的普遍认可。
1992年9月,青海土族研究会在正式成立的同时还创办了会刊——《中国土族》。当时作为内部刊物一年出版一期。2000年底,在研究会、杂志社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开出版发行。2001年,从年刊变为季刊,一年出4期,并加入青海日报社报业集团,由土族研究会与青海日报社联合主办。截至2010年3月,《中国土族》已发行45期。目前,除在大陆发行外,还通过中国知网发行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22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广泛好评。
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民族刊物,《中国土族》自创办之初就一直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土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致力于土族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挖掘工作,从而成为了会员和广大土族研究者发表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土族》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反映全省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在纪念《中国土族》创刊15周年的贺信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土族》不仅是土族风情的立体展示,青海文化的集中反映,高原经济的全面映照,更是一扇让世界了解土族,让土族走向世界的窗口,已经成为宣传西部、宣传青海、宣传土族的重要载体。”
土族研究会的理事和会员来自于各行各业,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许多人从事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地理学、文艺学、医学等研究。研究会本着“四兼顾、四为主”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会员多出成果,并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自1992年至今,研究会理事和会员出版的有关土族研究方面的学术着作有:《土族格赛尔》《土族文学史》《土族史》《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西海文坛》《西陲艺韵》《青海土族史料集》《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等,这些成果发掘和弘扬了土族珍贵的文化宝藏,填补了土族历史、民俗、文学研究等方面的空白,推动了土族研究向纵深处发展。此外,土族研究会还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如举办了以“土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研讨会;与省作协和互助县文联联合召开了“青海省第二届土族文学创作会议”;《土族史》《土族文学史》出版发行后,土族研究会在西宁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和研讨会;与青海民族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土族文化论坛”系列讲座活动等。
安昭纳顿节是土族研究会在土族传统“六月会”“六月花儿会”“七月纳顿”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举办的民族文化节日,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举行。20世纪90年代,西宁、互助、大通、民和4个土族聚居区分别举办安昭纳顿活动。从2000年开始,研究会改各地分散举办为集中举办,分别由大通、互助、民和、西宁地区轮流承办,一年一个地区。截至2010年8月,已举办9届。节日期间,西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的土族群众踊跃参加。目前,这一节日已成为土族的一个文化品牌,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内部联谊、交流和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土族研究会积极加强与互助、大通、民和3个自治县的联系,不仅请这三县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参加研究会的各项重大活动,还应邀参与了互助县40周年县庆、大通县10周年县庆、民和县20周年县庆活动,为三县编辑出版《中国土族》增刊,全面介绍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各项成就。此外,土族研究会与互助县的一些旅游机构和旅游服务接待点建立了联系,为他们编定、提供有关土族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介绍文章和图片资料,指导他们举办土族民俗展览,帮助设计服装和录制音乐舞蹈光碟,为土乡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此外,土族民族社团还有北京的“土族在京联谊会”。该联谊会是一个民族同乡性质的联谊会,参加人员主要是在京工作、生活的土族人员及各高校的土族学生,曾主办过9届在京土族安昭纳顿节。“民和县土族刺绣协会”是由三川地区刺绣能手联合成立的民间组织,该协会是近两年才筹备成立的,旨在组织三川地区更多的刺绣能手,推广土族刺绣技术,增加当地妇女收入。目前,该协会已初步具备了小规模生产土族刺绣的能力。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土族人民一直凭借母语文化、民间口头文学及生产、生活习俗来记述本民族的历史,保持民族的传统,传承民族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土族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掌握了汉文字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土族人,一方面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掘、传承、弘扬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创造、丰富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土族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速度加快,土族的文化传承在更为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难题,土族的文化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