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可能源于史前时代的圆锥形树枝棚屋。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墓的阿脱雷斯宝库,其墓室平面呈圆形,顶部覆盖着叠涩穹隆,这是把穹顶用于陵墓的建造中。古罗马时期,罗马人第一次在地面建筑中采用了穹顶,如金宫八角形大厅、万神庙、维纳斯罗马神庙、卡拉卡拉浴场、戴克利先浴场等的顶部,都覆盖着穹顶。而真正代表罗马穹顶技术最高成就的是罗马万神庙。它是利用拱券技术,以及天然混凝土、砖等材料建造的,直径达43.2m,底部厚度5.9m,向顶部逐渐减薄至1.5m,顶端开有一个直径为8.9m 的圆洞;内部用自下而上逐渐缩小的五圈框格装饰,表面抹灰,光线从顶端圆洞投射下来,不仅使穹顶呈现出饱满的半球形,也使室内空间有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罗马万神庙的穹顶,作为一种“原型”,为后来的建筑师广泛模仿,不过,罗马建筑的穹顶,还只能建在圆形平面的空间上。
到拜占庭时期,拜占庭人通过“帆拱”结构创造出鼓座式穹顶,这样,穹顶就可以建在方形空间四角的巨大柱墩上,由此解决了圆形穹顶与方形平面之间的过渡问题。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中央穹顶,直径达32.6m,底部开有一圈圆头窗,共40个,内表面全部用马赛克镶嵌画装饰,并衬以金色,光线从底部圆头窗照射进来,使巨大的穹顶显得格外轻巧,也使装饰华丽的室内充满虚幻迷离的宗教气息。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因其出色设计和成功建造,被看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报春花”。穹顶结构的解决方法:一是把穹顶轮廓设计成尖球形状,以减少穹顶的侧推力;二是在八边形鼓座的各个角上建1根主肋,每对主肋之间再建2根次肋,然后用水平横梁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穹顶骨架;三是把穹顶建成中空的内外2层,以减轻穹顶的自重。
建成后的穹顶,由鼓座、穹窿、采光亭三个部分组成,鼓座平面呈八边形,高12m,每边都有一个圆形窗,共8个,穹窿外层以满足外观造型的需要,内层作为室内顶棚,直径达42m,高约30m,表面绘有宗教题材的壁画,光线从顶部采光亭及鼓座圆窗照射进来,使顶棚壁画清晰可见,同时也照亮了教堂的祭坛空间。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也采用了一个巨大的穹顶,直径41.9m,内部顶端高123.4m,它的结构和构造与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很相似,也由鼓座、穹窿、采光亭三个部分组成,分为内外2层,但它比佛罗伦萨主教堂的更加饱满,是一个真正的半球形。文艺复兴晚期,还将这种具有宗教意义的穹顶运用到住宅建筑的设计中。
巴洛克建筑由于规模较小,在穹顶的设计上,常用复杂的造型、华丽的装饰、变化莫测的光线来强化内部的表现力。如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因穹顶表面的成功装饰,形成了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罗马的圣卡罗教堂,运用几何学创造了一个椭圆形穹顶,都灵的圣尸衣礼拜堂,则运用几何学构筑了一个由层层拱券叠加而成的穹顶。法国古典主义在穹顶设计上,常表现为古典主义与巴洛克交织在一起。如巴黎的恩瓦立德教堂穹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穹顶结构分为内外3层,外层用木构架支承,中层用砖砌筑,内层用石头砌筑,每层形状都不一样。内层充当室内顶棚,直径为27.7m,顶棚中央开有一个直径约16m 的圆洞,可以从圆洞看到中层表面绘有宗教题材的天顶画。
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穹顶,也分为内外3层,但比恩瓦立德教堂更为合理的是,它的采光亭不是由外层木构架支承,而是在内层与外层之间用一个砖砌的圆锥体支承,从这一点上讲,此期穹顶结构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18世纪以后,西方建筑对穹顶依然十分偏爱,不仅用于宗教建筑,还用于宫殿、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中,代表实例是巴黎的万神庙、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等。
(4)拱顶
拱顶,可分为“筒形拱”、“交叉拱”两种。筒形拱,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拱顶,由砖石砌筑,底部通过墙壁支承。这种拱顶的使用始于古罗马时期,如图拉真巴西利卡、君士坦丁巴西利卡的侧廊均以筒形拱覆盖。早期基督教建筑中,一些集中式建筑使用了筒形拱,如罗马的圣康斯坦察陵墓的回廊以筒形拱覆盖,表面贴以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拜占庭建筑常用四面筒形拱,来抵御中央穹顶的侧推力,由此发展出希腊十字式形制,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就是用筒形拱来连接穹顶,表面以马赛克镶嵌画装饰,并衬以金色。筒形拱在罗马风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成为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半圆形的拱顶既用于门廊,也用于中厅和侧廊,表面以砖石材料的本色为主,较少装饰。文艺复兴早期,一些建筑使用了筒形拱,如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的顶部使用了纵横交错的筒形拱,尺度巨大,以框格装饰,简洁朴素。盛期,法尔尼斯府邸的门厅及重要房间、圣彼得大教堂的门厅及穹顶间的连接部位,都使用了筒形拱,与早期相比,虽然也用框格装饰,但显得更加繁复华丽。古典主义时期的卢浮宫阿波罗廊、凡尔赛宫镜廊等长条形空间,常用筒形拱覆盖,并以丰富的壁画、雕刻装饰,风格是巴洛克式的。
交叉拱,是一种组合型拱顶,由两个筒形拱交叉组合而成,砖石砌筑,底部通过四角的柱墩支承。这种拱顶的使用也始于古罗马时期,如图拉真巴西利卡、君士坦丁巴西利卡的中厅以及卡拉卡拉浴场的冷水浴大厅,都覆盖着交叉拱顶。这种交叉拱在罗马风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法国的圣塞尔南教堂、德国的施派尔教堂、英国的达勒姆教堂等,都使用了半圆形的交叉拱顶。到哥特式时期,半圆形交叉拱进而发展成尖形交叉拱,普遍使用肋架作为拱顶的结构部分,形成一种“尖券四分肋拱”,以后,又发展出“尖券六分肋拱”,早期和盛期哥特式建筑大多使用了这两种拱顶形式,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英国盛期哥特式建筑在尖券四分、六分肋拱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拱肋,又形成一种“尖券星形肋拱”,到晚期哥特式,一些英国教堂竟然有数十根拱肋从一根柱子上升起,向四周展开,形成布满星形图样的肋架拱顶,还有一种“扇形拱顶”就是在此期发展起来,如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亨利七世礼拜堂都是如此。特别是后者的拱顶,扇面从横隔拱的拱肋悬挂下来,极其繁复华丽,这种拱顶设计由上述室内空间的界面处理看,西方建筑的室内地面以铺设彩色大理石板为主,到古典主义时期,才比较普遍地使用木地板;室内墙面以贴彩色大理石板为主,运用各种壁柱、壁龛、檐口、山花、线脚等作装饰,直到洛可可时期,才摈弃一切“建筑母题”,以镶板、镜子等装饰取代了大理石板饰面;室内顶棚的类型和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不断创新,特别是穹顶,从罗马万神庙到圣保罗大教堂,一个比一个建得宏伟,一个比一个建得复杂。
不但如此,铺于地面的彩色大理石板以及木地板都要拼成几何形图案,墙面、顶棚要用壁画、雕刻装饰,甚至出现雕刻、绘画突破建筑空间的简洁性、明晰性的巴洛克风格。西方建筑运用各种传统的或当时新创的材料、结构、形式、装饰等手段,从地面到墙壁,再从墙壁到顶棚,统统覆盖起来,触目所及之处,都被处理得密不透风。与中国建筑只有少数重要建筑显得比较华丽相比,西方建筑无论是宗教建筑,还是宫殿、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的室内空间界面处理,都表现出一种显着的“华丽”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伴随着建筑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以后的复古思潮,仍是有增无减,演进到极其奢华的地步。
第七节人居与神居
在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中,关于“人”与“神”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上文讨论建筑空间类型是把中西建筑室内空间分为“人居空间”与“神居空间”两大类一样。那么,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本质上到底以哪一种空间类型为主?在设计上又是如何进行表达性处理的?关于这些问题,其实在上述空间现象、空间结构的探讨中已经有所涉及,为了避免重复,下面以其内容为基础,采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对中西建筑的空间本质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建筑:以人居为主的室内空间特质
1)性质与意义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不同的空间,常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也就蕴含了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空间的性质与空间的功能有所关联。人们建造建筑,是为了获得可以使用的空间,所以建筑空间的基本要义是具有一定的功能与用途。例如,中国建筑中的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园林建筑的室内空间都有其功能与用途,宫殿空间是供帝王处理朝政、生活起居用的,坛庙空间是供祖先、先贤居住并为人祭祀用的,陵墓空间是供帝王死后居住并为人祭祀用的,佛寺道观空间是供神灵居住并为人礼拜用的,园林空间是供人们居住、游玩、观赏用的,而住宅空间则是供人们生活起居的必要物质载体,所有这些物质性的用途,构成了空间的物质性功能。由这些空间的功能不难看出,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供“人”居住的,另一类是供“神”居住的。
这样,就可以从空间性质上,把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分为“人居空间”与“神居空间”两大类。
从中国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看,人居空间(宫殿、住宅、园林建筑空间)与神居空间(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空间)的发展并不平衡。例如,坛庙空间的规模、形制、等级等方面仅次于宫殿空间,在某些方面甚至与宫殿空间相当,但它毕竟是供逝去的祖先、先贤居住的,无法与世上活着的帝王的宫殿空间相比;陵墓空间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地面建筑空间的缩影,是对地面建筑空间的模仿;以佛寺空间为代表的宗教空间自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国化了,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规模、等级也远不及宫殿、坛庙空间。而宫殿空间就不同了,从春秋战国“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热潮开始,秦汉、唐宋、明清的宫殿建筑一直是发展的主要类型,它的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等级最高,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因此,相比较而言,中国建筑在人居空间与神居空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选择上,是以“人居空间”为代表,其中又以“宫殿空间”为典型代表。
帝王的“权力”在宫殿中是以“空间”来定义的。权力划分空间版图,并形成空间的意义,而空间体现权力,同时也象征权力,于是,空间因象征权力而具有了意义。宫殿空间的意义,在北京故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北京故宫位于整个北京城的中央,太和殿位于整个北京故宫的中央,而皇帝宝座又位于整个太和殿的中央,沿着自南向北的中轴线,从城市空间到宫城空间,从宫城空间再到殿堂空间,以重重城门、街道、广场、院落、当心间、宝座围屏的形式,形成了以皇帝宝座为中心的帝王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