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骨髓
骨髓瘤细胞的出现是MM的主要特征,异常浆细胞大于10%,并伴有质的改变,该细胞大小形态不一,细胞浆呈灰蓝色,有时可见多核(2~3个核),核内有核仁1~4个,核旁淡染区消失,胞浆内可有少数嗜苯胺蓝颗粒,偶见嗜酸性球状包涵体(Russel小体)或大小不等的空泡(mott cell)。核染色质疏松,有时凝集成大块,但不呈车轮状排列,自骨压痛处穿刺,可提高阳性率;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38+、CD56+,80%的骨髓瘤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
(三)血液生化检查
1.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检查
(1)蛋白电泳:骨髓瘤细胞克隆产生分子结构相同的单株免疫球蛋白或轻链片段。因此血清或尿液在蛋白电泳时可见一浓而密集的染色带,扫描呈现基底较窄单峰突起的M蛋白。
(2)固定免疫电泳:可确定M蛋白的种类并对骨髓瘤进行分型:①IgG型骨髓瘤约占52%,IgA型占21%,轻链型骨髓瘤约占15%。IgD型少见,IgE型及IgM型极罕见。②伴随单株免疫球蛋白的轻链,不是κ链即为λ链。③约1%的患者血清或尿中无M蛋白,称为不分泌型骨髓瘤,少数患者血中存在冷球蛋白,免疫电泳发现重链(g、α、μ)是诊断重链病的重要证据。
(3)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显示M蛋白增多,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2.血钙、血磷测定
因骨质破坏,出现高钙血症,血磷正常。本病的溶骨不伴成骨过程,通常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
3.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血清白蛋白
β2微球蛋白由浆细胞分泌,与全身骨髓瘤细胞总数有显着相关性;血清白蛋白量与骨髓瘤生长因子IL-6的活性呈负相关。均可用于评估肿瘤负荷及预后。
4.C-反应蛋白(CRP)
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LDH与肿瘤细胞活动有关,CRP和血清IL-6呈正相关,故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5.尿和肾功能
90%患者有蛋白尿,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可增高。约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本周蛋白的特点:①由游离轻链κ或λ构成,分子量小,可在尿中大量排出。②当尿液逐渐加温至45℃~60℃时,本周蛋白开始凝固,继续加热至沸点时重新溶解,再冷至60℃以下,又出现沉淀。③尿蛋白电泳时出现浓集区带。
(四)X线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骨病变X线表现:①典型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的溶骨性损害,常见于颅骨、盆骨、脊柱、股骨、髂骨等处;②病理性骨折;③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g-骨显像是近年来用于检查骨质异常的手段之一。此法可一次显示周身骨骼,且较X线敏感。g-骨显像在病变早期较X线提前3~6个月即可出现放射线浓集征象。
CT和磁共振(MRI)也用于本病的诊断性检查,特别当骨髓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椎骨压缩性骨折损伤脊髓、神经根时,CT或MRI检查可为诊断提高重要信息。
为避免急性肾衰竭,应禁止对骨髓瘤患者进行X线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MM主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30%;②活组织检查证实为骨髓瘤;③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次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10%~30%;②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达上述标准;③出现溶骨性病变;④其他正常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的50%。诊断MM至少要有一个主要指标和一个次要指标,或者至少包括次要指标①和②的三条次要指标。明确MM诊断后应根据固定免疫电泳的结果按M蛋白的种类行MM分型诊断。
MM须与下列病症鉴别。
(一)MM以外的其他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
1.巨球蛋白血症
因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M蛋白为IgM,无骨质破坏,与IgM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
2.意义未明的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MCUS)
单株免疫球蛋白一般少于10g/L,且历经数年而无变化,既无骨骼病变,骨髓中浆细胞不增多,血清b2微球蛋白正常,个别在多年后转化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
3.继发性单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偶见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病、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均无克隆性骨髓瘤细胞增生。
4.重链病
免疫电泳发现g、α或μ重链。
5.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病理组织学检查时刚果红染色阳性。
(二)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可由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引起,反应性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5%且无形态异常,免疫表型为CD38+、CD56-且不伴有M蛋白,IgH基因重排阴性。
(三)引起骨痛和骨质破坏的疾病
如骨转移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因成骨过程活跃,常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如查到原发病变或骨髓涂片找到成堆的癌细胞将有助于鉴别。
五、综合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或无进展的骨髓瘤的患者,如冒烟性骨髓瘤(Smoldering myeloma),即其骨髓中瘤细胞的数量和M蛋白已达骨髓瘤诊断标准,但无溶骨性损害、贫血、肾衰竭和高钙血症等临床表现者,或惰性骨髓瘤(indolent myeloma)虽然有三个以下的溶骨病变,M蛋白达到中等水平(IgG<70g/L,IgA<50g/L),但并无临床症状和进展者,均可不治疗,但如果疾病进展及有症状的患者则需要治疗。
1.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上占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骨骼脱钙、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经常性活动有助于改善上述状况。若骨痛限制活动时,可予止痛剂或局部放射达到止痛效果。胸、肋骨或胸腰椎有病变者,应配用轻便矫正性支架加以保护,既可减轻疼痛,又可防止病理性骨折。对已有严重胸及(或)腰椎压缩骨折并有可能损及脊髓而截瘫患者,需限制活动。胸椎、腰椎有溶骨性病变患者应睡铺有软垫的木板硬床,防止脊柱弯曲过度引起骨折而损伤脊髓。
贫血应得到改善或纠正,输注红细胞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80g/L以上,以改善患者一般情况,使之能够耐受化疗。血小板减少引起严重出血时,可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当高黏滞综合征严重时,可采用血浆置换法,迅速去除异常大量免疫球蛋白,降低血液黏度,缓解症状。
高钙血症用肌内或静脉注射降钙素(calcitonin)50U/d,口服泼尼松60mg/d,可有效降低血钙。高尿酸血症者口服别嘌醇300~600mg/d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脱水是由尿钙增多引起多尿、肾小管功能不全引起多尿及高钙血症引起呕吐等不良因素,治疗上一方面给予补液,使尿量达到1500~2000ml/d,另一方面及时处理高钙血症。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按肾功能不全治疗原则处理。
本病患者易并发感染,应注意预防感冒,保持口腔卫生。一旦发生感染,应针对病原菌选用有效抗生素,力求早期控制感染。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难以达到有效预防感染作用。静脉输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本病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尚在研究之中。
2.化疗
化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新化疗药物的应用和用药方法的改进是近年来本病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作为单药治疗,美法仑(马法兰)、环磷酰胺(CTX)、氮甲(N-甲)、丙卡巴肼(pmcarbazine,PCB)、卡莫司汀(carrnustine,BCNU)、洛莫司汀(lomnstine,CCNU)、长春新碱(VCR)、多柔比星(doxombicin,阿霉素)、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等均有疗效,其中应用最久、疗效较好的药物是美法仑加泼尼松(MP)。即美法仑8mg/㎡口服,第1~4天或4mg/㎡口服,第1~7天;泼尼松60~80mg口服第1~7天,4星期为一个疗程。MP的有效率约为50%,中数生存期24~30个月,80%患者在5年内死亡。鉴于MP方案虽然有效,但效果不够满意,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起应用多药联合化疗治疗本病。应用较多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方案,卡莫司汀0.5mg/kg,静脉滴注,第1天;环磷酰胺10mg/kg,静脉注射,第1天;美法仑0.25mg/kg,口服,第1~4天;泼尼松1mg/kg,口服,第1~7天,0.5mg/kg,口服,第8~14天;长春新碱0.03mg/kg,静脉注射,第21天,5星期为一个疗程;VBMCP方案,长春新碱1.2mg/㎡,静脉注射,第1天,卡莫司汀20mg/㎡,静脉注射,第1天,美法仑8mg/㎡,口服,第1~4天;环磷酰胺400mg/㎡,静脉注射,第1天,泼尼松40mg/㎡,口服,第1~7天,20mg/㎡口服,第8~14天,5星期为一个疗程;VMCP/VBAP方案,长春新碱1mg/㎡,静脉注射,第1天,美法仑6mg/㎡,口服,第1~4天,环磷酰胺125mg/㎡,口服,第1~4天,泼尼松60mg/㎡,口服,第1~4天,3星期为一个疗程;长春新碱1mg/㎡,静脉注射,第1天,卡莫司汀30mg/㎡,静脉滴注,第1天,多柔比星30mg/㎡,静脉注射,第1天,泼尼松60mg/㎡,口服,第1~4天,3星期为一个疗程;两个方案交替使用。虽有报告指出联合方案优于MP,但多数研究结果不能肯定在缓解率、缓解期、生存期方面联合化疗优于MP。
难治性病例是指上述MP或VBMCP方案治疗二个疗程无效的病例,初治病例无效者称“原发性难治性骨髓瘤”;初治有效而复发后再治无效者称“继发性难治性骨髓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导致骨髓瘤细胞发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多药耐药基因(MDRI)的过度表达,该基因编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kD的膜糖蛋白(Pgp-170),可将药物泵出细胞外,使化疗失败。除MDR1外,尚有拓扑异构酶Ⅱ量或质的异常以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介导的多药耐药,一旦发生多药耐药,多柔比星、长春新碱、依托泊昔类将难以奏效。目前对难治性病例多采用VAD方案或大剂量美法仑(HDM)方案治疗。VAD方案组成:长春新碱(VCR)0.4mg/24h,持续静脉滴入4天,阿霉素10mg/㎡.d,持续静脉滴,4天,地塞米松40mg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5天为一个疗程。此方案对难治性病例的有效率为45%~66%,中数生存期11~16个月,主要副作用是大剂量地塞米松招致的继发性感染。对证实有多药耐药基因高表达的难治性病例,可在化疗的同时加用MDR逆转剂,即维拉帕米40~80mg口服,每天3次,或环孢素4mg/kg静脉注射,每天2次,第1~3天;2.5mg/kg,静脉注射,每天2次,第4~5天。大剂量美法仑方案:美法仑50~100mg/㎡,静脉注射,第1天,此方案的有效率约40%,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需加以注意。除上述VAD、VAD加MDR逆转剂和HDM方案外,对难治性病例尚可选择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方案或EDAP(依托泊苷,地塞米松,多柔比星,顺铂)方案,两者的有效率约40%。
关于维持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曾采用MP或联合用药方案间歇治疗作为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的长期维持治疗,但均未能取得明显延长缓解期的肯定效果。这是由于残留瘤细胞多系耐药细胞,故化疗难以奏效。现试用干扰素α作为维持治疗,似有成效。
3.干扰素及其他生物反应调节剂
干扰素是具有抗病毒、影响(抑制或刺激)细胞生长、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干扰素对细胞(包括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多表现为抑制作用,同时干扰素也有激活天然杀伤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刺激B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等调节免疫作用,因此被用于肿瘤包括本病的治疗。应用干扰素α(3~5)×106IU,皮下注射,每星期3次,至少6星期以上,单药治疗本病初治患者的有效率为10%~20%,多为部分缓解。若与化疗合并使用,是否优于单用化疗尚有争论,虽然较多报告肯定化疗合并干扰素α可提高缓解率和延长缓解期,但部分报告认为加用干扰素α对疗效并无影响。至于难治性病例,各家报告均认为干扰素α很难奏效。对于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患者的维持治疗,虽然部分研究报告持否定态度,但是多数研究肯定应用干扰素α((3~5)×106IU皮下注射,每星期3次,长期注射)作为维持治疗,可以获得延长缓解期的效果。然而干扰素治疗能否延长生存期,则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