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癌中药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机制的研究,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关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具有特殊形态学和生化改变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一系列有关基因(bcl-2,p53、C-myc等)参与了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抑制有密切的关系。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某些化疗药抑制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毒作用,即直接作用于细胞的核酸,通过阻止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其失去DNA合成的功能而起效的,从中药中发现的最典型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抗癌药是三氧化二砷(As2O3)——中药雄黄的主要成分。As20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有诱导分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经临床观察缓解率高,且不引起出血和骨髓抑制,能下调bcl-2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的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气养阴、补血、补肾健脾、软坚散结类中药。另外有许多中药提取物有直接抗肿瘤、抑癌的作用,如从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对何杰金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均有直接治疗作用,它们也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合成DNA的能力,影响蛋白质的生成。喜树碱、三尖杉碱对白血病P388、L1210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秋水仙碱能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天花粉蛋白纯化组分可引起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期细胞减少,呈现G0/G1期阻滞现象。并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而且G0/G1期阻滞与细胞凋亡高度相关(r=0.8705)。斑蝥素可延长腹水肝癌小鼠的生存时间,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其衍生物羟基斑蝥胺和斑蝥酸钠可降低斑蝥素的毒性,提高疗效。鸦胆子的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莪术的提取物榄香烯能诱导人肿瘤细胞凋亡,其作用环节主要是将肿瘤细胞阻滞在S期,减少其有丝分裂,抑制其增殖,并迅速导致凋亡。槲皮素是存在于许多中药中(如侧柏叶、高良姜、款冬花、桑寄生、三七、银杏)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认为,其具有抗癌活性且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有报道经槲皮素15~120mmol/L-1处理的HL-60细胞也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大蒜油对HL-60细胞有杀伤作用,且在特定的剂量范围诱导HL-60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从淫羊藿中提取的主要单体成分淫羊藿苷对HL-60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紫杉醇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4mg/m1紫杉醇作用48小时细胞生长抑制率达82.6%。复方研究表明,健脾理气方能诱导荷瘤小鼠HAC肝癌细胞凋亡,上调肿瘤细胞bax基因蛋白的表达。小柴胡汤能使癌前期结节内增殖活跃的细胞凋亡,并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或使癌细胞停滞于静止期,从而延迟其向癌的发展。肝康冲剂、小柴胡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人参养颜汤、当归补血汤、扶正荡邪合剂、益肺抗瘤饮(黄苠、女贞子、七叶一枝花)、复方犀黄丸、温阳散结方(附子、黄芪、白术、川椒、莪术等)、健脾理气方(党参、白术、茯苓、八月扎)、益气养阴方(黄芪、太子参、茯苓、生地、天冬、麦冬)等具有诱导不同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或通过调整细胞因子水平间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认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抗癌机制之一。上述方剂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体外能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I)凋亡,抑制增殖。由此可见,中医药在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治疗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优势。
二、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大部分肿瘤长到直径2~3mm,细胞数达到109左右时,因为氧直接从毛细血管弥散出来的最大距离仅为150mm.已不能靠弥散来提供氧和营养物质,特别是肿瘤的中央部分。如果缺乏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实体瘤将发生退化。所以,当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依靠自身新生血管来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可见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其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新生血管,成为抗肿瘤主要思路之一。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可以缓解原发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新的手段,肿瘤的新生血管将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从肿瘤血管生长特性方面研究肿瘤的转移,目前已发现了多种具有阻止肿瘤血管生长的物质,包括多种药物及细胞因子,如TNP-40、博莱霉素、肿瘤血管生长抑制因子(AS)、血小板反应蛋白(TBS)、血小板因子4(PF4)、干扰素(IFNα)等。人参皂苷Rb5已被证明具有抗肿瘤血管生长的作用,并被开发为抗转移的药物“参一胶囊”。鲨鱼软骨提取物对B-161黑色素瘤促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中药消痔灵为主药制成的乳剂发现具有抑制兔耳血管及鸡胚尿囊膜血管生长的作用,并能显着抑制人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长。
三、免疫增强作用
肿瘤患者免疫力减低,发生免疫监视功能减低,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步骤,肿瘤本身也可以加深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另外手术、放疗、化疗也可以降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使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衰退。因此,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已成为肿瘤防治工作中的关键。一些中药复方、单味药和提取物等可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激发其抗肿瘤免疫反应。据报道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冬虫夏草、生地、甘草、刺五加等补益类中药的煎剂及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促进IL-2的产生、活化T细胞、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力的活性、发挥过继性抗肿瘤的作用。另外,黄芪不仅能提高干扰素滴度,也能使脾脏中抗体形成的细胞数目明显提高。枸杞子、芦笋等可促进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天花粉蛋白纯化组分可引起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期细胞减少,呈现G0/G1期阻滞现象。并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而且G0/G1期阻滞与细胞凋亡高度相关(r=0.8705)。阿胶、酸枣仁、何首乌等能促进T细胞转化能力。复方清毒饮显着提高ConA诱导L7212白血病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活性及mRNA表达。尾叶香茶菜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的数量,调节S180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NK细胞的活性。香菇多糖能增强IL-2对肺癌浸润淋巴细胞(TIL)抗肿瘤活性,对自体瘤细胞、其他肿瘤细胞最大杀伤活性增强,香菇多糖培养的TIL分泌TNF、IFN增加。某些中药可以拮抗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当归内酯可以部分或完全拮抗环孢菌素A、氢化可的松、丝裂霉素、阿糖胞苷、5-氟尿嘧啶对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IL-2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
四、抗突变作用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导致癌变的主要途径。抗突变、抑制畸变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抗突变作用,可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云芝多糖具有阻断黄曲霉素B1(AFBl)诱导肝癌的作用。甘草甜素、绞股蓝总苷、当归等中药能显着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蜂蜜、蜂王浆、蜂花粉、槐豆、龙眼肉、白菊花、山药、菱角、柳芽可以拮抗丝裂霉素C引起的突变作用。人参、绞股蓝可以抑制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茶叶对丝裂霉素、平阳霉素等6种药物的诱变毒性均有抑制作用,六味地黄丸、黄芪、白术、仙茅、枸杞子、天冬等均有抗突变作用。中药复方六味地黄丸能显着降低小鼠诱发和自发的肿瘤发生率,对抗环磷酰胺的致突变作用,并可有效地阻断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
五、肿瘤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
化学药物、放射等治疗方法虽然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但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尤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更为明显,许多中药能够明显减轻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肾、骨髓的不良反应。有关情况在下一节中将有详述。
六、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特点在于肿瘤细胞一旦对一种化疗药产生耐药性,对非同一类型的多种结构、细胞靶点和作用机制迥然不同的抗癌药物同时产生耐受,并具有永久性的倾向。这是导致化疗失败的最常见因素,也是提高肿瘤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其多药耐药的机制主要有:①转运蛋白P-糖蛋白外输泵作用;②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子及基因异常;③谷胱甘肽-s-转移酶参与多种细胞毒素的代谢和解毒作用。在MDR经典机制被公认后,尤其是发现钙离子拮抗剂异搏定,钙调蛋白等对MDR有肯定逆转作用后,治疗肿瘤常用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的活血化淤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和利湿药如汉防己、柴胡、茵陈、大黄、黄芩、泽泻、金钱草等都有类似异搏定的增效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是从多方向、多途径、多位点来防治肿瘤的,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这些研究仍缺乏广度和深度。今后应继续从细胞水平进一步到分子水平及基因水平深入研究抗肿瘤中药的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和研究抗癌新药与中西医结合最佳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将中医中药与现代药学有机结合,使肿瘤的防治取得更大的进展。
第二节 中医治疗肿瘤的进展
一、概述
中医研究肿瘤病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代医学专着中对于肿瘤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论述,但限于历史条件,未能形成专科,也一直无法对恶性、良性肿瘤作出鉴别。在肿瘤病学领域中,用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已逐步开展,老一辈中医和西医学习中医前辈开始探索辨证论治治疗肿瘤的疗效以及一些单味药和验方的疗效,如神农丸等治病的效果,同时也开始了抗肿瘤药物的筛选。1959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肿瘤学术交流座谈会,在1969年全国肿瘤工作会议之后,肿瘤防治研究工作才得到真正的重视,成立了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并建立了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协作组在内的全国10多个协作组,组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题协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和传统医学研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支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的骨干队伍。40多年来医学界广泛开展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本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中药喜树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喜树碱注射液,后来各地采用一些单方及验方治疗肿瘤,并且一部分中医肿瘤工作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用扶正与祛邪及活血化淤等方法相结合治疗肿瘤,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逐渐取代了以单方、偏方为主,以攻为主的治疗方法,随着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逐渐深入,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主要研究进展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1.癌前病变的研究
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及食管癌、肝癌癌前病变临床研究十分活跃,其中从幽门螺杆菌入手治疗胃癌前病变为一热点,目前中医普遍将幽门螺杆菌看作致病邪气,作为中西医沟通的桥梁,祛邪与扶正有机结合,辨证论治才能有好疗效,多数临床观察通过基本方加减,辨证分型治疗及专方专药等方式,从中西医对照、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各方面进行探索,提示中医药治疗胃癌食管癌、肝癌癌前病变可能有西医不可比拟的优势。有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对食管、贲门癌前病变重度增生214例进行了Ⅱ级预防研究,服药两年,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癌变率分别为1.4%和6.7%,差异显着。云芝多糖具有阻断黄曲霉素B1(AFBl)诱导肝癌的作用。甘草甜素、绞股蓝总苷、当归等中药能显着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另外司徒红林等以郁金、丹参、海藻等药制成消癖口服液1~6号,通过降低黄体期E2水平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具有阻断和逆转作用。由于中医是以人的垂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很多西医无法做出诊断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都能结合相应的证候做出诊断,且用药灵活,因此对于癌前病变的防治应该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