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指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优化领导班子配备结构,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始终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西部开发和人才开发相互促进。西部地区总体上讲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难度较大,基层一线干部和人才尤为辛苦,一定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激励,使他们不断为党和人民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德、优良的作风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
二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把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强西部大开发活力。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支持西部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西部加快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等。
五是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李克强在会议总结讲话时指出,这次会议是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新举措。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市场空间、回旋余地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方向。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和任务,需要西部地区自身努力,也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切实给予支持。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信贷资金投入力度。
要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在项目布局上给予倾斜支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鼓励西部地区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扩大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对内对外开放。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西部大开发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西部地区要把中央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中央各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东中部地区要加强对口支援,支持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努力形成区域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专题九201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蒋巨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工94.3%,其中完工73.6%;完成投资6002.7亿元,占概算投资的63.9%。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一、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
按照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目标进度和年度计划,细化措施,加强督查,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区在重建中崛起,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民生项目重建加快推进。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其中完工77%。25.9万套城镇住房开工97.1%,其中完工74.7%。3002所学校开工99.2%,其中完工79.7%。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开工93.8%,其中完工75.5%。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工79%,其中完工49%。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开工78.3%,其中完工58.5%。广播电视项目开工73.2%,其中完工9.3%。
基础设施重建进展顺利。12个高速公路和88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全部开工。农村公路恢复重建2.1万公里,383个客运站完工324个。开工水利项目1279个,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完工598座,解决368.4万群众饮水问题。完成35千伏及以上电网恢复重建项目175个。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完工68.5%。北川、汶川、青川3个县城及映秀、汉旺等35个城镇重建加快推进。
产业重建成效明显。184个农村建设项目全部开工。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7.6%恢复生产,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239个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开工6237个,其中完工85.8%。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困难群众帮扶卓有成效。帮扶安置因灾失地农民5.6万户。帮助41.9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1500家企业、18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帮助农村建房困难群众解决住房贷款难问题。为5424户再生育家庭提供全程服务,2842名妇女怀孕,已出生婴儿1662名。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和无房散居“五保”对象全部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安置。新建了一批残疾人康复机构。加强“四保一储备”工作,实施“爱心助孤”行动,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欢乐过年。
生态重建有序展开。林草植被恢复165万亩,占规划的35.9%。启动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
实施39个极重和重灾县地质灾害详查与区划工作,对113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防治措施,成功避让重大地质灾害36起。
精神家园重建同步实施。建立心理卫生五级服务网络和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对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抚慰。地震遗址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都江堰伏龙观完成修复,启动理县桃坪羌寨、马尔康直波碉楼等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
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援建省市区与灾区协议援建项目3118个,到位资金415.2亿元;开工2831个,其中完工1555个。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协议引进项目420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确定援助项目291个,到位资金41.2亿元;开工87个,其中完工3个。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有效推进。
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得到有效监管。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制度规定,对市(州)和重灾县(市、区)进行巡回检查、驻点检查和跟踪审计,及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查处涉案人员11人、涉案金额1200万元。重建工程质量和资金物资使用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密切关注形势,主动把握先机,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计划及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率先止滑回升、向好发展。
投资消费强劲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0.7亿元,增长58.1%。达成扩能、乐巴、襄渝二线铁路竣工投运,成绵乐城际、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兰渝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成都至蒲江、巴达、成都至都江堰彭州支线、达万电气化改造、成都站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成自泸赤、巴南、成安渝等11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建里程302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加快推进。双流机场二跑道基本建成。泸州、宜宾港建设进展顺利。瀑布沟水电站蓄水发电,溪洛渡、向家坝等大中型水电工程顺利推进。亭子口水利工程开工,武都、二郎庙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德阳至宝鸡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7亿元,增长20%。城乡流通网络逐步完善,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1.2万家。落实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发放补贴14.4亿元,拉动消费137亿元。
三次产业较快发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解困、节日加班补贴,实施阶段性优惠电价、扩大直购电试点,推进银企对接,指导企业“抱团过冬”。制定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完成技改投资2540亿元,增长54.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678.3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2%,实现净利润908.8亿元、增长33.7%。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65.3亿元。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试点提质扩面。新增有效灌面57万亩。农机总动力增长8%。粮食总产量增产15亿斤,肉类总产量增长4.2%,林业总产值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生产性、民生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65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127.8亿元,比年初增加6323.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5979.4亿元,比年初增加4560.7亿元。启动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实现旅游收入1472.5亿元、增长34.8%,国内游恢复到震前水平。启动18个投资上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新增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