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德军东线战略被动态势的东普鲁士战役
〔人物剖析〕
兴登堡,德国元帅,著名的高级将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兴登堡因其出色的指挥才能,被誉为国民心中的“护国神”。作为一个军人,能赢得这么高的荣誉,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人对他的崇拜甚至到了盲目和神经质的地步。而在他生命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的神话甚至超过了俾斯麦,德国各地都为他竖立了巨型木像,从而被德国人昵称为“巨大的木偶”。德国百姓只要为战费作某种捐献,就可以换取在木偶上钉个钉子的权利。
兴登堡,出生于普鲁士波兹南省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他的家族早在13世纪就有人从军。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年幼的兴登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56年,兴登堡被送到西里西亚的瓦耳斯塔特士官学校学习,后来又进入柏林第一士官学院深造,参加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69~1871年的普法战争。1872年后,兴登堡在陆军大学研究军事,并于1911年晋升为将军。次年他借口“今后恐怕不会有战争发生”,向威廉二世皇帝提交辞呈,经批准后移居汉诺威,在那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每日打猎、郊游,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兴登堡应召重返军队,并于1914年8月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同年11月任东线部队总司令,1916年8月又升任总参谋长,实际总揽军权。1925年,兴登堡被右翼政党联盟选为魏玛共和国总统,1932年再度当选,1934年病逝。1933年1月30日,他授权希特勒组织政府,使政权转入纳粹党手中,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未能避免。
东普鲁士战役
发生时间:1914年8月17日~9月2日
交战双方:俄军西北方面军与德军第8%集团军
交战地点:东普鲁士
交战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企图通过东普鲁士迅速推进柏林,转移德军注意力,以粉碎德军主力对法国的进攻。
战例点评:俄军失败的原因是吉林斯基的无能指挥和莱宁堪普实际上的背叛行为;加上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德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损失2.5万人的代价取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兴登堡一生参加和指挥了多场战役和战斗,屡建战功,其中最著名也为他赢得国民心中“护国神”荣誉的战役,是1914年8月至9月的东普鲁士战役。
1914年8月1日,德国发布战争总动员令,对法国和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17日,俄军第1集团军3个步兵军进攻素有“普鲁士贵族党故乡”之称的东普鲁士。这儿有德国最富饶的农牧场,是阻止俄军通向柏林的唯一天然屏障。两天后,俄军在什塔卢皮奥年击退了德军第1军。8月20日在贡宾年-利达普一线,莱宁堪普指挥俄军第1集团军,与马克斯·冯·普里特维茨中将统率的德军第8集团军主力发生遭遇战,并一举将德军击溃,迫使其向西后撤。
这一战大大出乎德国人的意料,他们原以为俄国人尚未从日俄战争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战争准备也尚未就绪,他们坚信俄国人决不会立即进攻东普鲁士。因此,他们在执行“施里芬计划”时,将绝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西线,而在东线只配备了1个集团军,即第8集团军,由近1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组成。第8集团军除了在武器装备上略占优势外,其兵力根本无法与俄军相抗衡。这样,德军一时间无法抵御俄国两个集团军的进攻。俄军在取得了几场胜利之后,便迅速向东普鲁士纵深推进,德军不得不向西撤退,这令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高层倍感震惊。
本来,德国前任参谋总长施里芬在制订“施里芬计划”时,对东线作战的作战方针有过深思熟虑的谋划。他估计,俄军会沿马祖里湖兵分两路进攻。因此,施里芬在其计划中指出,必须充分集中兵力对付最先出现的俄军,然后进攻另一支。事实正如施里芬所预料的那样,如果德国严格执行施里芬的既定方针,就不会出现东线危机了。然而,第8集团军司令马克斯·冯·普里特维茨中将不敢执行这一较为冒险的军事计划。他错误地把兵力分散使用,致使德军不能有力地抵御俄军的强大攻势。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形势的发展为兴登堡再次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被任命为第8集团军司令,并把在东线战场力克列日要塞的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调来担任他的参谋长,随后又紧急从西线调来两个军补充东线。俄军虽然迅速攻入了东普鲁士,且成功地把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注意力和精力牵扯到了东线,减轻了盟国的压力。但是,俄军的一些致命弱点,也随着其战线的拉长而暴露出来。俄军缺乏充足的食物、弹药补给以及必要的运输工具,这使俄军官兵饥饿交加,无法进行连续作战。更为重要的是,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协同很差,其接合部竟然留出了一条100多公里的空隙地带。
俄军的这些弱点,首先被德军第8集团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霍夫曼上校看破。他立即草拟了一份作战计划,建议马上打击萨松诺夫所部的侧翼。当鲁登道夫对作战计划感到疑虑重重时,霍夫曼解释说:“莱宁堪普绝对不会来援救萨松诺夫!”因为“这两位将军是冤家对头,10年前就结下了冤仇”。
与此同时,参谋人员送来了一份电报,是无线电刚刚截获的俄军第1集团军司令发给第2集团军司令的有关俄军部署情况和作战计划的电报,不过它是用明码拍发的。鲁登道夫怀疑这是俄国人的阴谋。兴登堡得知电报内容是“由于补给车队未到,眼下无法联合作战,建议暂停攻击两天”后,心想:“怎么会用明码呢?这是兵家大忌啊!是俄国人的粗心,还是精心设下的陷阱?”其他德军高级军官也非常怀疑,因为用明码来拍发作战计划,在军事上是明显的常识错误。原来俄军第1、2集团军之间没有通用的无线电密码,当冒进的第1集团军出现了后勤供应缺乏的严重问题时,莱宁堪普只好用明码把暂停攻击的计划通报给他的友军。
兴登堡命令鲁登道夫马上派出精干的侦察力量,对俄军部署作了一番全面、细致、及时的侦察。经侦察证实,莱宁堪普的第1集团军已经停止进攻,而萨松诺夫却没有采纳莱宁堪普电报的建议,反而继续进攻。这进一步排除了俄军精心设置圈套的可能,加上萨松诺夫与莱宁堪普之间长达十年的积怨,可以断定,萨松诺夫很可能把莱宁堪普的正确建议当成是另有所图,所以才不顾后勤供应的严重问题,继续攻击。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经反复权衡,认为明码电报是俄军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俄国人对无线电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俩判断明码电报是俄军在通信上出了一些问题,因而被迫采用这样冒险之举或权宜之计,而不是圈套或陷阱。
于是,兴登堡对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即以1个骑兵师和少数民防军迷惑、牵制俄军第1集团军,而将德军的大部分兵力迅速南调,运动至俄军第2集团军的两翼;利用俄两个集团军严重缺乏协同且二者接合部100多公里的空隙地带,集中优势兵力先攻俄第2集团军,力求全歼该敌;然后回师向左,消灭第1集团军。
在接下来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德军电台截获了4份明码作战电报,电报内容包括进攻目标、推进里程、作战日程、部队部署和各军到达的位置等俄军绝密资料。8月24日夜晚,兴登堡亲率德军沿铁路线向波兰急速开进,集结在波兰坦能堡地区的西南方向。刚刚从西线紧急调来的至少有9个师的德军,也秘密地全速开进到坦能堡地区的东南方向集结。26日,德军完成了战役部署,专等萨松诺夫的到来。
兴登堡暗中调运好大军之后,又令第20军军长弗里德里希·冯·舒尔茨,派出部队去吸引萨松诺夫追击。舒尔茨的诱敌之计,使萨松诺夫错误地认为这是德军第8集团军的全线退却。他根据参谋总长吉林斯基的命令,不顾部队疲劳和粮弹缺乏,下令继续追击德军。当渐渐追至德军伏击圈时,侦察骑兵回来报告:“俄军两翼出现大量德军。”萨松诺夫大吃一惊,他判定德军很可能要同时夹击自己,于是一面下令放慢追击速度,一面发电给吉林斯基,请求批准暂停追击。吉林斯基悠闲地呆在远离前线三四百公里的沃尔克沃西克指挥部里,根本就不了解俄军的实际处境。他一口认定德军还在继续退却,把萨松诺夫的请求当成是懦夫的表现,并命令萨松诺夫不要再“扮演懦夫的角色”,而要继续进攻。
8月26日夜晚,萨松诺夫的翼侧部队在追击中与友邻部队分隔了350多公里,并与从贡宾年出发的德军2个军发生了正面交火。困乏、饥饿的俄军被迅速击溃,不少人在混乱的溃逃之中掉进星罗棋布的湖泊淹死。萨松诺夫感到事态严重,他亲临前线,组织指挥,进行突击,取得了一些局部的战术性胜利,致使德军的合围一时无法完成。但萨松诺夫却失去了同侧翼各军的联系,孤军深入,加上求援被拒,他不得不于当天晚上下达了撤退命令。然而,一切都已太迟了!
8月29日清晨,德军集中4个军的优势兵力把萨松诺夫的2个军和1个师合围在坦能堡的森林之中。萨松诺夫力图组织残部突围,但没有成功。他感到大势已去,绝望之余当晚就在森林中开枪自杀了。第二天,刚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的俄军第12军军长克留耶夫见败局已定,下令投降。
此役,俄军9. 2万人被俘,阵亡、失踪3万余人,第2集团军不复存在。接着,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第1集团军猛扑过来,使其遭到了与第2集团军同样的命运。
东普鲁士战役,是德军利用俄军两个集团军缺乏协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著名歼灭战。这次战役使俄军在战争初期的迅速推进被瓦解,德军守住了俄军从东通向柏林的唯一天然屏障,扭转了德军东线战略被动态势,使德军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东普鲁士战役也被命名为坦能堡战役,或者“超坎尼”战役。而这次战役的命名,也是有深刻含义和针对性的。1401年,也是在这里,条顿骑士团被波兰人和立陶宛人打败,而现在似乎是用这次战役的胜利,拉平了日耳曼主义和斯拉夫主义斗争的胜负比例。
由于坦能堡战役的胜利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兴登堡一夜之间成为国民最崇拜的人物,他取得了德国人民无限的信任,被誉为国民心中的“护国神”。所有军政要员,包括德皇威廉二世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在柏林,德国人民为兴登堡竖起一座巨大的木制雕像,他的崇拜者把成千上万的铁钉钉进雕像中,这也为他获得了“巨大的木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