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天,又到了咨询的日子。女人如期来到咨询室。一进入咨询室,女人就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脸色上略显低沉。
“你的脸色看起来有些凝重,发生了什么事吗?”咨询师首先开口说道。
“上次的觉察完成的不太顺利。”女人用很轻微的声音回复。
“没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但它不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全部方法,它也不能成为我们的精神负担。”
女人把昨天发生的事情讲给了咨询师听,又接着说道:“这个问题让我似懂非懂,闺蜜说我还是愿意为儿子做事,这让我有点糊涂了,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愿意。”
“能具体的说说吗?”
“关于洗袜子的事,就像上次您说的那样,我是想照顾他。”
“你想照顾他,从这个层面上就说明你是愿意的了?”
“差不多吧,可以这么理解。”
“如何理解不愿意呢?”
“我知道他长大了,他对我这么做很烦感。”
“哇,很好的觉察啊,你能这么想,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
俩人相视一笑,咨询师接着说道:“你如何理解儿子的这个‘烦’呢?你觉得他在表达什么呢?”
女人沉默片刻,回答道:“也许他在表达‘我可以做到的,不需要你的帮助。’”
咨询师再次发出了感慨,心理默默的在想:“真想给你手动点一百个赞!”
“是的,儿子在说他可以做到,他已经长大了,不是曾经那个需要嗷嗷待哺的孩子了。”
“可是,无论他长多大,在我心里都是个孩子啊。”
“我们想象着他还是个孩子,而我们实际上知道他已经长大了,我们需要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的部分。”
女人双眼凝视着咨询师,发出求解的信号。
“有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幻想来满足自己未在现实世界满足的要求。”
“就像童话故事一样。”
“是的,那是我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我小的时候看的动画片、玩的游戏,那个时候的自己好小。”
“你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有多大呢?”
“四五岁的样子吧。”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
“很开心,很享受。”
“那是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享受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就说明,我还是一个孩子呗。”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他并没有错。与此同时,我们又要看到自己的这个部分,才会长大。”[1]
咨询师接着说道:“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区分好想象和现实,所以,它带给了我们一些矛盾。比如,我们一方面觉得孩子还是一个孩子,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这就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形成冲突。”
“如何克服这个冲突呢?”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现实层面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需求。”
“现实层面的样子是孩子已经长大了,我要让他自己去做事情。”
“是的,我们要学会放手。”
“可是放手,他也做不好啊。”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你试过让他做过什么事吗?”
女人仔细的想了想,说:“好像没有。”
“那也就是说……”
咨询师还没有说完,女人紧接着说道:“现实和想象的区别。”
咨询师冲着女人笑了笑。
女人接着说道:“做不好是想象层面的,而不是事实。可它也有可能是事实啊?”
“是的,你放手了,结果可能和你想象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是这不能成为你不去做的理由。你还记得我之前给你讲的灰姑娘的故事吗?”
“记得记得。”
“灰姑娘和你一样,都犹豫过,她很担心门口的守卫不让她出去,那是她想象层面的东西。而事实上,她鼓起勇气迈出脚步的时候,她出去了,那才是现实层面的事情,她发现了事情的更多可能性。”
“可是这一步不好迈呀。”
“是的,每一次成长都需要经历一次蜕变。就像灰姑娘一样,她也是在很多次努力之后才勇敢的迈出这一步,在这之前都是她内心成长的过程。而你,现在也是在做这个,像你上次所说,每次来到这里都像是在充电一样,你和灰姑娘做的是同一件事。”
女人开心的莞尔一笑。
“你可以先试着,从你最能接受的一些事情开始放手,先为此做一点点。”
“嗯嗯,我先从洗袜子开始。”
“它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至少你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可能看到不一样的地方,也许这个地方你都从来没想到过。”
“这么神奇吗?”
“很有可能哟!”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还有你自己的需求。你刚才说道‘他也做不好。’你试着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女人想了想答道:“我的需求是想帮助他做。他的需求是他自己想做。”
“是的,这又是一个很棒的觉察。”
“所以,你从中看到了些什么呢?”
“我们在争权。”
“能具体说说吗?”
“儿子在告诉你,我长大了,这事我可以。你在表达我是你妈,你应该听我的。”
说完,女人又陷入了沉思,并自言自语的认可刚才说的话:“好像是这样的。”
“就像你之前说的一样,你把儿子的被子掀开后,你俩就吵架了。他又哭又闹,不好好吃饭,那个时候,他表达的是什么呢?”[2]
“他在说,我要睡觉。”
“对,这是一方面,他想接着睡觉,还有其它方面吗?”
女人想了想,摇了摇头。
“他可能在表达自己的事情要听自己的,也可能在表达你这样拿走我的被子,让我很不舒服。”
女人认真的听着咨询师的解答,频频点头。
“原来读懂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这么的重要。”
“我们的一个细微动作、一个眼神,都是有其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行为上的需求和我们表达的言语正好是相反的,而最诚实的部分却是我们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知道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就会减少很多矛盾。”
“看来是这样的,还是要多学习。”
“是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双方在冲突中找到契合点,但这个过程中双方又需要彼此的原谅对方。”
咨询师抬头看看表,接着说道:“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慢慢来。今天的时间也到了,我们下次在这个时间,我还在这里等你。”
[1]儿童在2~6岁时,通过过家家、角色扮演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想法,那个时候我们好像真的成为了角色里的那个人。后来,我们又通过画画、编故事等方式表达着我们脑海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想象都成为了现实,有些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可现实就是现实,它是没办法改变的。逐渐的,我们学会了区分想象和现实。随着这种意识的增加,我们也发现,我们长大了。
[2]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原因很有可能是我们走错了方向。我们没有看到问题行为背后所表达的真正想法,这也是很多孩子接二连三犯错误的原因,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