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的现象。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意味着当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不发达状况逐渐转变或消失,即比较严重的失业形势逐步缓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化;沉重的人口压力逐步减轻;低劣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与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曾出现过“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的情况,但有发展而无增长的状况一般不可能出现。如果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基尼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变小导致收入分配过于平均而损失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何要进行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行为和过程,其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如果资源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就不需要配置资源。某种资源由于存在稀缺性,它被用于甲种用途就不能用于乙种用途,因此各种用途在使用资源上具有排斥性。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配置资源的机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通过供求调节和利益诱导,来决定资源的流向和流量。计划机制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分配资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取得的最大的效益就是资源最优配置效率。对合理使用资源的忽视或者滥用资源,就是浪费资源或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资源最优配置效率要求以一定量资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测定资源最优配置效率的方法是资源不论投于哪种用途,其边际产量都相等。
为何要进行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1+1>2的效果的方法和过程。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的决策,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何谓经济开放度
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抽象标准。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是对商品、劳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限制程度的描述,西方文献将“开放经济”界定为“进口、出口或生产要素越过边境的活动都没有限制”的经济。但是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没有任何限制的开放经济,只是限制的程度不同而使各经济体的开放度有一定差异。按照开放度的不同将开放经济区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开放经济体、中级开放经济体和高级开放经济体。衡量开放经济体的开放程度主要有三个指标:对外贸易比率,反映贸易领域的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反映;对外融资比率,衡量一国金融的对外开放程度,用本国全部对外债权和债务之和与GDP的比值来反映;对外投资比率,衡量一国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用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加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之和与GDP的比值来反映。之后,将对外贸易开放度、对外融资开放度和对外投资开放度加权计算出经济的综合开放度。另一种计算方法是采用国际收支自主性交易项目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占GDP的比重。
何谓经济循环圈
经济循环圈是对现代经济过程的动态描述,其始点与终点都是市场。即市场调查-预测规划-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批量生产-储存运输-流通销售-市场服务。
什么是经济转轨
经济转轨是指从一种经济体制向另一种经济体制转变的状态,即一种整体性的经济体制的更替。这一概念更多的是特指20世纪末期发生于许多国家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经济转轨实质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彻底转变。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经济转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归结为激进式与渐进式两种模式。激进式通常被称为“休克疗法”或“大爆炸”转轨战略,是由美国经济学教授萨克斯率先提出的。它采取彻底打破旧制度框架,一次性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渐进式则是采取先易后难,先表后里的改革路径,在旧制度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把旧制度的组成部分给置换出来,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经济转轨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以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激活国民经济的活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进行经济转轨的大国,并且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的经济转轨尚未完全实现。在今后的转轨过程中,应该总结经验,本着降低经济转轨成本,保证转轨时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逐步完成经济转轨的全过程。
什么是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从整体上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数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实力的标志。如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货币供应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工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总量指标;后改为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核心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反映了经济工作由重速度向重效益方向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成为衡量经济总量的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之一。
何谓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前期相比实际所达到的增长幅度,又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通常用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有名义经济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分,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的末期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得出的增长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在度量经济增长时,一般都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什么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中(通常为一年)在国内或国外所产生的收入,即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指标,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在计算时,本国国民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
何谓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产生的收入,即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产生的所得,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外国产生的所得。
国民收入概念是什么
国民收入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中的国民收入。它是“国民总收入”与“国民净收入”的统称。二是指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和1993年之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即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净产值。这是国民收入的生产额。国民收入的生产额通过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形成各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个人的最终收入。这是国民收入的使用额。该收入根据使用不同,分为消费和积累。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国民收入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存在相当的差异。从核算范围上看,国民收入核算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将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列入核算范围内。从价值构成来看,国民收入中已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折旧未被扣除。在1987年以前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民收入是核心指标;在1987-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的转型时期,国民收入是其中的过渡性指标;而在1994年以后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不再保留国民收入指标。
国民经济监测指标是什么,可分为几大类
国民经济监测指标是指用于分析、监督、预测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其波动变化的统计指标。由于国民经济中生产活动的变化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变化之间有一定的时差,生产活动的升降又是国民经济状况好坏的核心内容,因此国民经济监测指标相对于生产活动的变化步伐,可以划分为三类:领先指标。即在实际生产活动发生变化之前预先发生变化的指标,包括经济中的存货变化、产品订单的增减、工程计划项目的增减、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进出口差额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利率的升降、企业产销率变化、企业盈亏状况的变化等指标。同步指标。即同时反映实际生产活动状况的指标,包括制造业产出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批发总额的变动、零售总额的变动、进出口总额的变动、就业规模、失业率等指标。滞后指标。即在实际生产活动变化以后相继发生变化的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企业三角债规模、银行坏账率、股票价格指数、工资增长率、税收增长率等指标。国民经济监测指标可以用于反映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显示国民经济所处的波动阶段。
国民经济结构的概念是什么
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区域及其他经济活动领域相互比例关系的总称。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大系统,其下还有许多子系统。国民经济结构不仅指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或产业结构,还包括区域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就业结构等,此外还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在众多的子系统结构中,产业结构是基本的结构形态,因为这种结构形态决定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以及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优劣。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经济主体之间还存在另一种结构形态,即所有制结构或社会经济结构。这一结构形态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但与国民经济结构有区别。
经济全球化能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定义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技术、金融、贸易、生产的全球化都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范畴。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活动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依赖与影响日益增强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有利于实现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冲击。
何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保值”指国有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本运转后,期末净资产数额等于期初净资产数额;国有资产“增值”指国有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使用资产产生效益,使期末净资产数额大于期初净资产数额。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自中共十五大推行国有资产改革之时就对国有企业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国有资产保值是基础,增值是目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约束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
国有资产流失是什么意思,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有几种形式
国有资产流失广义上指发生在国有资产从投入、生产运营到退出等各环节上的闲置、浪费及权益损失;狭义上指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转制中权益的损失,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产权变更中国有资产不合理地从国有流向非国有的过程。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包括:通过往来账目转移或私存资产、资金。通过投资转移资金。在新旧制度改革和产权变动之际,有意低估国有资产,或低价出售国有资产、土地使用权和房屋等。国有资产在担保中流失。某些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致使国有资产流失。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要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法律体系;迅速提高资产评估水平;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全民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意识和监督能力。
国有资产重组是怎么回事
国有资产重组是对国有企业在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诸项目之间的调整,从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交易行为。它是我国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而进行的重大改革。2003年,我国国企改革进入重组改革阶段,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其所管理的1%家中央企业的基础上组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国有资产重组改革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以强势企业为核心推动重组,着眼于由强做大,而不是过去的由大变强。
“软着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