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注意卫生,健康身体,就是增强国防力量!
1937年3月21日,毛泽东和延安的干部群众一起参加“延安城市卫生运动周”的大扫除劳动,毛泽东对大扫除的人们说:“注意卫生,健康身体,就是增强国防力量!”“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解放后,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题词发表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内容的群众运动普遍展开。
成为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始。
(袁永松主编《伟人毛泽东》(上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627页;中央档案馆编《毛泽东手书选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181.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有一阵子,毛泽东的右肩发痛,时而痛得不能人睡。医生们要给他会诊,他却怕多花大家的时间,就叫朱仲丽去看看。朱仲丽认真地向毛泽东建议说:“这是应该认真治疗的,免得将来抬不起肩膀。”毛泽东故意开玩笑说:“我又不是从事体力劳动,怕什么抬不起肩膀,能用脑子就行。”说完就笑起来了。朱仲丽却十分认真地说:“不彻底治好,将来右手活动也会受阻碍的!”“看,你们当医生的总喜欢吓唬人。医生的话只能听七、八分;其中一、二分是言过其实。你说是不是?”朱仲丽笑着说:“主席,我真不是骗你。假如不及时治疗,以后写字、拿筷子、睡觉、咳嗽,连握手都会痛!”为了提醒毛泽东的注意,朱仲丽故意说得严重一点。
“好,我来问你,这叫做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看来,毛泽东是要考考朱仲丽的业务水平了。朱仲丽正经地回答:
“这在医学上叫做肩胛关节周围肌腱炎,人到50岁左右就容易患这种病。”后来医生还是给毛泽东会诊了,大家一致认为是慢性肩关节炎,必须每天热敷、按摩。朱仲丽接受了这个任务,当天就为毛泽东的肩膀和手臂按摩了几十分钟。
“啊!是舒服些,这证明是要服从你这个年轻医生的命令。”毛泽东耸了两下肩头,似乎感到轻松多了。
一天,朱仲丽照例按时到毛泽东那里去给他治疗。毛泽东正埋头写文章,一发现朱仲丽,马上放下笔,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朱仲丽连忙走过去,站在毛泽东的背后,开始给他按摩。
“真要感谢你,治病救人,消灾除难,阿弥陀佛!我这里的防空洞已加上帘子,堵住歪风了。”毛泽东像往常一样谈笑着。
毛泽东对医生的职业是非常尊重的,即使是给自己进行一些按摩之类的医疗,毛泽东也是非常感谢的,说:“真要感谢你,治病救人,消灾除难,阿弥陀佛!”所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请毛泽东题词的时候,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苏扬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43-48页;中央档案馆编《毛泽东手书选集》,1993年版45页。)
182.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1949年1月31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一行。米高扬是受斯大林的委派到中国与毛泽东进行会晤的,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都参加了会晤。
大家免不了要客套一番。接着,米高扬转达了斯大林及苏共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问候和祝愿,还呈上了斯大林赠送给毛泽东的礼品--一块毛料。并且亲切地说:“斯大林同志讲,毛泽东同志和其他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在艰难的岁月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短短的三年内,打了这么多的大胜仗,解放了大半个中国,真是为你们的胜利高兴。”大家在亲密友好的气氛里交谈了一阵子之后,晚餐开始了。晚餐准备的很丰盛,有滹沱河的鲤鱼、河北的烧鸡块、杏花村的汾酒、宣化的红葡萄酒,西餐有猪排、牛排、肘子肉、煎鸡蛋、沙拉等,还有黄油和面包。
毛泽东首先举杯向米高扬等客人敬酒,说:“对你们远道而来表示欢迎,同时也表示感谢。”之后,刘少奇、周恩来分别向客人敬酒。毛泽东见米高扬的兴致很高,也非常高兴,招呼大家:“吃呀,吃呀,尝尝我们滹沱河里的鱼。”米高扬一边吃一边夸赞:“谁都说中国的饭菜好吃,我们就是不会做。将来中国胜利了,我们要派人来学习中国的菜肴,增加西餐的花样。”毛泽东很高兴,接过米高扬的话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双方在这种美好的气氛里,在中国菜的美味中交谈着。
(王守柱、李保华编着《毛泽东的魅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06-209页。)
18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17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傅传甲等七名同学因病相继去世。毛泽东心情非常沉痛,认为是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造成的,在追悼会上为故去的同学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通过对联的形式告诉青年学友们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告诫同学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要吸取沉痛的教训。虽然学校有每天十分钟的课间体操,但是因为操法死板,同学们大都不愿意参加。后来,由于毛泽东和学友会的争取,学校改变了体育锻炼的方法,学校当局也开始重视体育活动,改善卫生条件。但是,七名同学死亡的事件,给毛泽东以极大震动,为唤醒民众,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毛泽东开始醉心于体育研究。1917年4月1日,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着名的《体育之研究》。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并力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向学友们大声疾呼:“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由于毛泽东的倡导以及身体力行,一师形成了人人注意体育锻炼的好局面,同学们的运动水平也一天天提高。在1917年的全省运动会中,一师选手得奖的达六七十人。
毛泽东后来说:“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去搞好学习,担负起改造社会的大任。”他还总结了三条体育锻炼的经验:第一,要有恒,不论春夏秋冬、晴雨风雪,都要不间断,运动时要全神贯注。第二,要有霸蛮精神,以培养毅力和勇敢;第三,运动方法宜少,宜简单易行,时间不要过久。时至今天,这些仍然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重视体育锻炼不仅体现在他的文章中,也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上。
张昆弟是毛泽东的同学,也是毛泽东的好友,在张昆弟的日记中有这样二段:
“九十二十三日。昨日下午与毛君润之游泳,游泳后至麓山和森君居,时将黄昏,遂宿于此。”“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山下,山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太阳浴,胸襟洞彻,旷然有远俗之概。
归时十一时矣。”这种近乎“野蛮”锻炼。对毛泽东日后参加革命实践,南征北战,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毛泽东仍然掩饰不住兴奋和自豪的心情:“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水淋,这就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
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这就是叫做风浴了。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还露天睡觉,甚至到了11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
这一切都是在体育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
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毛泽东对体育的重视由此可见。
194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协会在南京宣告成立,1949年,体育协会在北京召开理事会,宣布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6月20日至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大会秘书组在筹备期间请毛泽东为大会题词。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写了这副着名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杜忠明编着《毛泽东对联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97页;陈冠任编着《毛泽东个性化的健康之道》,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18-1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