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力助你成功
创造力的秘密
创造力真的很重要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人类自身的历史则很好地证明:创造力对人类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从学会用石头制造工具到工业革命大量创造机器来改变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力毋庸置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曲、一个故事、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游戏。这些都表现了人类不畏嘲讽、孤军奋战的胆量,表现了人类坦诚的胸怀,表现了人类以毫无成见的新鲜眼光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创造力。但人们一旦长大以后这些优点便往往蜕化了,隐没了。有的人没有讲稿就说不出话,没有先例就不敢超雷池一步。可是,假如想获得事业、爱情成功,假如想度过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必须“重返童年”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一部向外改造世界、向内改造自身从而不断走进自己与走向进步的历史。可以说,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就是创造。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着名的人物无不具有这种伟大的创造能力。牛顿从一个落地的苹果,创造出着名的“万有引力”理论;莱特兄弟从鸟的飞翔中创造出了飞机;瓦特由茶壶的蒸气,发明了蒸汽机……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创造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难怪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一盆一流的汤的创造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水彩画。”
怎样确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呢?常用的方法是看他提出的创造性设想或方案的实用价值。下面介绍的是一些价值不等的创造性设想。
在加利福尼亚州,公路施工路段竖有“施工慢行”和“绕道行驶”的黄色路标,而新颁布的联邦公路管理条例则规定路标须为橙色。原路标是铝制的,无法重新喷漆,而制造新的橙色路标需用11万美元。一位官员想出用一种半透明状的红色塑料纸沾在黄色路标上的方法,这样,路标看上去就是橙色的了,完全符合新条例的规定。这个富于创造性的设想,为州政府节省了11万美元的开支,这位官员因此得到了5500美元的奖金。
当然,就凭这个创造设想,我们还不能说它的提出者具有真正的创造力,跟沃尔夫、爱因斯坦和毕加索更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这个设想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至关重要的。同时,每一个创造设想都是一块铺路石,都可能是一条通向诺贝尔奖的道路。
萧伯纳说过:“人们的确懒于思考,但是内在的需要总是驱使他们从事创造,只是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因人而异罢了。
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分类,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的需要(食物、水和性),安全的需要(平安、秩序和稳定),爱和尊严的需要(自尊心和成就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发明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这种分类是正确的,那么可以断定,人可以依据不同的理由,依据眼前的种种特殊需要,从事发明创造。战争期间,人可以创造出新式武器,用以自卫,满足安全的需要。孤独伤感时,人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娱乐,满足获得他人的爱和安慰的需要。当内在冲动驱使创造时,人类就会发挥自己的潜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史蒂文森写道:“生活的惟一目标是实现我们之所是,使我们成为所能够成为的人。”人类创造行为的主要动机似乎是实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存在。
富于创造活力的人胸怀坦荡,开诚布公,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对别人的意见虚怀若谷。他们懂得适当推迟判断的作用,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应变能力很强。他们总是先于他人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眼明手快,最先捕获到成功的机会,占据“先下手为强”的有利位置。在他们身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的畏难心理明显减少,而代之以知难而进、勇猛果断的锐气。
创造力有助于发掘我们的智慧宝藏,应充分利用人脑这一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人们一旦获得可靠的自我认可和坚定的自信,就会乐于兑现诺言,勇于承担责任。创造可以增长智慧,智慧又促进创造。
创造力的强弱与害怕死亡的程度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新泽西州立学院的哥德曼教授在对创造力参差不齐的人们进行了623次深入调查之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生活越完美,一个人的理想实现得越彻底,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发挥得越充分,那么他对死亡的恐惧程度就越小。”
亚历山大·洛文在《快乐》一书中强调,快乐给创造性的生活态度提供了精力和动力;反过来,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又增加了生自学成才的快乐的意义。快乐给生活添加了兴奋剂,给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开辟了新途径。卡尔·罗杰斯在《创造学导论》一书中写道,真正的创造性应变能力似乎代表着惟一的一种适应方式,只有使用这种方式,人们才能把握住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世界。
提高创造力
能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吗?回答“是”,在强烈激发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下,经过适当训练并在令人鼓舞的环境中,就能获得令人兴奋的收益。科克,一个诗人,通过创造一个轻松的、不受拘束的、但具有高度刺激性的环境,把犹太区的孩子变成了崭露头角的诗人。一个11岁的孩子写道:“爱就使你们变成星星大小的两颗行星,然后变成一颗”。另一个孩子把长颈鹿的颈子看成一根火柱。霍特教授指导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实验班在五至十天内,使受训者的流畅性、灵活性和首创性成倍增长是相当普遍的。这种增长的稳定程度尚未确定。除非促使创造性的因素是强有力的,否则仍然存在着受训者逐渐退回到原有智力状态的危险。受训者们应该通过从事一些创造性的业余爱好和活动,寻找有创造性的朋友和同事。如果可能,从事一种较有创造性的工作或职业,为自己设计一个培养创造力的环境。
根据托兰斯对课堂培养创造力所作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某些行为准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很有帮助。他最重要的原则是,教师要对不寻常的提问表示尊重。
例如,一个孩子问老师,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是在洗涮过黑板后提出的。老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要全班同学来回答。一个孩子认为,水浸进黑板里面去了,另一个孩子认为水进入空气中去了。老师建议他们都来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接着讨论了蒸发,包括热、空气等等。当全班同学一起扇一块黑板时,发现蒸发得更快。这样依次引导学生学习了水、云、雨、雾等等。
因此,如果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表示尊重,则是利用这样的问题带头做了一次发现的旅行。
托兰斯提出的其他原则是:尊重想象和不寻常的想法;向学生表示他们的想法很有价值;偶尔让学生们做点实际的事情,不要用评分来威胁,在评分时要联系原因和结果--即是说,当表扬或批评时,要强调其理由,而不是简要地作总结性判断。托兰斯对课堂阐述的这些原则,同样适合于家庭和工作。
福禄贝尔曾这样说过:“才能,这是我们个人的问题。”由于我们不注意利用创造力,我们就会使它衰退。相反地,我们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或经常运用来发展我们的想象。创造力可以发展,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很长时间以来,心理学家就已经承认了这一点。按照这种论点,初级的才能是可以发展的。有潜在能力的中等水平的人也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通过心算,成年人的运算能力可以增加一倍。
甚至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变。我们越表现得和蔼可亲,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和蔼亲切。通过施善,我们就会变得更为善良。幽默感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锻炼。如果我们相信佛罗里达大学,至少可以这样认为,这所大学的实验课效果是良好的,以至这门课程一直被视为学生的必修课。
训练对于创造力的发展是必要的,对人体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迪斯尼建议我们把我们的想像力视为整个“智力肌体”。卡雷尔先生说:“这个肌体越运动,就越会得到发展。运动会使它增强,而不会使它削弱。”和肌肉、器官一样,智能和道德观念如果缺少训练就会萎缩。
当莎士比亚暗示“良好训练的无穷益处”时,他想说明实践包括各种不同的价值等级。这些等级中最好的,显然是行动、努力和想象的不断结合。按照奥弗斯特里特和那些研究智力作用的研究者们的说法,创造力是可以受到抑制或重新得到复苏的。“从现在起,我们应该训练我们的创造力,使之得到充分发挥。”
二、禁锢创造的枷锁
不要丧失创造力
创造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谁要不服从工头,工头说不定会冷笑着说:“反对我的人请表明态度,只需说一声‘我不干了’,让他滚蛋好了!”禁锢创造力的大部分障碍绝非如此显而易见。许多障碍来自我们对待自学成才一成不变的、习惯性的态度。
詹姆士说过:“我们从清晨起床到晚上睡觉,百分之九十九的动作,纯粹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穿衣、吃饭、跳舞,乃至日常谈话的大部分方式,都是由不断重复的条件反射行为固定下来的千篇一律的东西。”一般认为,习惯是一种非创造性的因循守旧的形式。所谓习惯,就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自动调节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动。习惯可以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不思而行,压制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出头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理解习惯对生活的影响,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将双手相合,置于腹前。右手在上还是左手在上?调查表明,一多半人的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哪只手在上面,最初或许是出于偶然,而习惯使这偶然延续并固定下来。
改变习惯往往使我们感到不方便和不舒服。已经养成的习惯,就象一双旧鞋一样。我们知道,旧鞋之所以舒适,是因为它与双脚最为相合,一旦穿上就舍不得脱下。如此看来,新的尝试、新的经验往往就像一双新鞋,早就希望得到它,一旦穿上却又觉得有几分不适。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习惯的影响。设想用6根等长的牙签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请你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光读不练,光说不做,效果就不会理想。要开阔思路,考虑各种可能性。如果一时找不出答案,不要灰心气馁,大部分读者对此类问题都会感到会有一点困难。
许多人一筹莫展,只好说“我做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二维平面思考的习惯。请再试试看,转变思考方式,将二维平面的方式转变为三维立体的方式。此题的答案是一个四面体,好像一座埃及金字塔。
观察事物的习惯方式可能造成所谓“功能固定”的障碍。霍特对此深有体会。在一次野餐中,他忘了带漏斗,怎样才能将汽油灌入野炊灶膛内呢?没有什么办法,他只好端起油桶,小心翼翼地从膛口往里倒。可以想象,许多汽油洒了出来。正在这时,一位女伴跑过来,阻止了他,并提出了一项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只需在塑料咖啡杯底凿一个小洞,就可以代替漏斗。这种土漏斗果然工作得不错。霍特就是“功能固定”障碍的牺牲品,他习惯地以为,只有标准的漏斗才能装灌汽油,而咖啡杯不行。
詹姆士说:“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思维有思维习惯,观察有观察习惯,感觉、听觉、味觉以及人的兴趣都有习惯。这些习惯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本书所讨论的主要是与创造性解决问题有关的思维习惯的障碍。这种习惯有一个特点:谁要是沾染上这些习惯,就总能找到某些理由扞卫它们。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懒得投入必要的时间培养创造力和从事创造活动,习惯实乃罪魁祸首之一。
还有就是我们的随众附和,它是当我们屈服于群体压力或环境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随大流”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走进候诊室,向四周一看,感到十分惊讶:先来的人都只穿着内衣裤坐着等候。他们穿着内衣裤喝咖啡、抽烟、读报、聊天。这个人起初迷惑不解,后来断定:这群人说不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20秒钟后,他也脱下外衣坐着候诊。
又如,有个人在办公大楼耐心地等电梯,当梯门打开时,他看见电梯内每个人面朝内,背朝外。于是,当他踏进电梯后,也面朝内,背朝外。
从众行为有时是必要的。社会生活需要互相互作,如果没有一致的行动,社会组织势将崩溃。况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仿效他人的行为和见解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假如你走进一家自助洗衣店而不知如何操作洗衣机,这时你或许应观察别人的操作方法,然后如法炮制。
然而,从众会牺牲我们的个性,妨碍我们产生新的创见,压抑个人的独创精神。如果大多数人的想法都很接近,就等于没有人真正开动脑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随众附和的态度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而独立思考的个性则有助于发展创造力。
奥尔福德·斯隆有一次主持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会议时,有位董事提出了一项建议,其他董事立即表态支持。附和者说:“这项建议将使公司大发利市。”另一位说:“应尽快付诸实施。”第三人起立表示:“实施这项建议可击败所有竞争对手。”当与会者纷纷表示赞成时,斯隆提议依序表决。结果,大多数人点头赞成。最后轮到斯隆,他说:“我若也投赞成票,便是全体一致通过。但是,正因如此,我打算将此议案推迟到下个月再做最后决定。我个人不敢苟同诸位刚才的讨论方式,因为大家都把自己封闭在同一个思考模式里,这是非常危险的决策方式。我希望大家用一个月时间,分别从各个不同方面研究这项议案。”一个月之后,该议案遭到董事会否决。
我们的教育制度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目前每个大学毕业生平均要经历2600次以上的测验和练习,其中许多问题的答案是惟一的。对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数学问题来说,寻找惟一正确的答案也许有对的,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生活像万花筒,多彩多姿,气象万千,正确的答案不是“一”而是“多”,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如果你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你在找到一个以后,就会停止追求。
一位高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粉笔点,问同学们这是什么?过了几分钟,有个同学答道:“是黑板上的一个粉笔点。”其余的同学似乎松了一口气,没有人加以补充。老师说:“你们太令我惊愕了!昨天我问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同样的问题,他们有50种不同的回答,如:猫头鹰的眼睛、电线杆的顶端、烟头、星星、石子等等,他们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而你们却只有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