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世界上的事情是永远无法认识清楚的,认识清楚的已成过去,未来,我们永远处于无知状态。正像一颗种子,当手里有种子,这时种子是实的,丰收的希望是虚的。当种子撒到土地里生长发芽。这时芽苗是实的,种子变成虚的了。当芽苗长壮开花,花是实的,果是虚的。当果子成熟,果子是实的,而花又是虚的。世间的事情,就像种子生长变化的过程一样,永远就是这么虚虚实实,变化不定。我们的好奇也就在于认识不清楚的未来,越是无法认识清楚的东西,人类越发感兴趣。所以,人类社会永远处于探索发展之中,这就是《道德经》的思想。道亦道也,道非道也,无穷无尽。道似乎可以看作是道,但道永远不是道,没有认识清楚时我们体悟道的存在,当体悟明白时却又不是道。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这就是道,永远的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遭”,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就不能算作道了。道就这么永远处于这种矛盾的发展变化状态之中。通读《道德经》八十一篇,似乎篇篇在说“道”,现在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道是空虚的,盈量无限大。是无法盛满的。非常深邃,似乎是万物的宗主。……清清白白的似有似无。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是永远不灭的,像女性的生殖器,玄妙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不仅永世不灭,而且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第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恍恍惚惚,似有似无,能认识清楚,似乎又不能认识清楚。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掌握了道的人,深藏不露,难以识别。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产生了。他无声无形啊,独立存在而不消亡,循环往复而不停歇。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掌握了大道,天下人就会来归附。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前来归附也相安无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但任何事都是由他作为。
第四十章,“反为道之动,弱为道之用”,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他的作用表现为柔弱无力。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自然规律难道不像拉弓射箭一样吗?抬得过高,就把它压低一些,压得过低,就把它抬高一些。
以上列举了十个方面的例子,说明“道可道”,道亦道也。但认真揣摩这些方面的例子,又似乎觉得不是“道”。似乎是讲道的性质、特点、作用等。至于说“道”像什么,不像什么,而“道”到底是什么,什么是“道”,老子似乎没有说。说他没有说,又似乎说了很多,这就是我们的困惑,也是老子的困惑,这也是社会的困惑,这也是人类越发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困惑,也就是我们这一讲要探讨的主旨,道亦道也,道非道矣,道无穷无尽。道也算是道,但道又不是道。没有说出来感觉道的存在,说出来了却又觉得不是道,道,永远变化不定,无穷无尽。以上十个方面只能当做道来说,但他又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对原始意义上的道,老子也有很多困惑。有哪些困惑呢?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些体会。第一个方面,什么是道?老子想说,但不想说清楚。第二个方面,什么是道?老子想说清楚,但确实是说不清楚。
先讲第一个方面的意思,什么是道?老子想说,但不想说清楚。
为什么想说呢?这是从道的作用、性质方面讲的。
《道德经》第十四章写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了过去的规律,就能驾驭今天的现实。
三十七章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道的作用看似无所作为,但却无所不为。管理者能保持它,万物就能自动教化,教化后就会产生新的欲求,对于新的欲求我还是用淳朴的大道加以镇制。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道能生发万物而且能成就万物。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先天地而生,独立统一,道这个统一体中再生出阴阳二气,这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更多的事物,由这些事物推衍开来形成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道生发万物,德蓄养万物。
道神通广大,万物由其生,由其长,由其控制,掌握了道,就能驾驭世间万事万物,所以老子当然想把道这种好东西说出来贡献给人类社会。
为什么想说而又不说清楚呢?这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道,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似深似浅,似理解又似乎不理解,所以,人们对于道的认识,态度就大相径庭,再加上人们自身的素养的区别就有对道的不同认识。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悟性最好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积极努力去实践。悟性一般的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候相信,有时候却不相信。悟性很差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会大笑起来,根本不相信有道。正因为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理解,所以也没必要说得太明白。根据悟性的深浅让理解的人奉若神灵,让似懂非懂的人迷迷糊糊,让完全不理解的人不知所云。因为让所有的人都理解道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不可能,不但不可能,当真的所有的人都理解了道,那么实际上是所有的人都没有理解。为什么?老子在第二章就讲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就令天下人厌恶。天下的人都明白了什么是道,那就不是道了。都知道了什么是好,那就不是好了。天下的人都掌握了道的作用,那么,道就没有作用了。“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按道来管理天下,天下黎民百姓就会自动教化,侯王若能保持道,万物将会自动臣服。这里的侯王自然是少数,管理、统治天下的人自然是少数,所以统治之术自然只需要少数人掌握。如果,天下黎民百姓都成了侯王,那天下就没有侯王。天下黎民百姓都掌握了统治之术,那天下就没有统治之术,这样,侯王之道还有作用吗?所以说,道只能少数人理解,少数人掌握。不过,这里有一点一定要理解清楚,那就是侯王是什么意思?侯王不仅仅是指统治者,而更多的是指某个行业的专家,侯王更多的是比喻义。“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里的“侯王”就是这个意思。如袁隆平就是农业王国里的侯王,杂交稻王国里的侯王。他掌握了杂交稻培育之道,所以带来了杂交稻领域里的革命,被誉为杂交稻之父。钱学森,空气动力学王国里的侯王,他掌握了空气动力学之道,誉为我国航天之父。我国十三亿人不可能都去研究杂交稻,掌握杂交稻之道,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就是那一部分研究水稻的人也不能人人都是袁隆平。袁隆平只有一个。十三亿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都去研究气体力学,就是气体力学领域里的那些人,也不可能都成为航天之父。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一个行业王国里的侯王,每一个行业王国里都只是少数人能成为侯王。“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所以,老子在七十章写道“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所以对于“我”的主张不理解。理解“我”的人越少,按照“我”说的主张去做就越发显得可贵。这里的“我”不是老子本人,而是某个行业王国里的道。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所有的人不可能所有的行业都认知清楚,所有的行业只有少数人有比较专业的认知。这少数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深刻的认知,不断地求知,不断地实践就会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侯王,就会被人推崇。中国,有七亿人从事农业,但只有袁隆平等少数几个人是认识这个行业王国里的侯王。我想这就是老子想说而又不想说清楚的真实含义。每一个王国里的道,让读得明白的读明白,让读不明白的读不明白,但是,只会是少数人能读明,少数人读明白了才可贵。大多数人是读不明白的,当大多数人都明白了的时候,这个行业王国里的道就不是可贵之道了。
另外,就《道德经》的内容来讲,有些内容,让所有的人都读明白,有些内容,让所有的人都读不明白。如第二章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第七章讲的“天长地久”,第十六章讲的“道法自然”,第五十章讲的“出生入死”等内容,所有的人不但读明白了,而且运用自如。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就是讲事物对立统一的道理,我们经常讲要辩证地看问题,相辅相成,就是这个意思。天长地久,我们经常用来比喻爱情的坚贞。出生入死,经常用来讴歌革命先烈。道法自然,我们经常说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些词、这些道理都来自于《道德经》,普通老百姓对此滥记于心,经常用,只是不知来自何方罢了。不过,这些词,尽管老百姓对之滥记于心,运用自如,但其意义已偏离了《道德经》道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