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可以这样读》是我最近读《道德经》的心得,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信息量大,力求观点新
这些心得没有大道理,当然,我也讲不出大道理。只是用我们生活中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结合《道德经》的内容来谈自己的感悟,并力求谈点新东西。
我们经常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在我们感觉到对于自己关心的人,你讲点逆耳的忠言,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产生抵触、反感心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入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影响太深。我们这些人吃过“苦药”,知道“苦药”是治病的“良药”,也就接受了“逆耳忠言”。但是,现在的孩子是泡在蜜里长大的,他们没有吃过“苦药”,病了所吃的药,都是“甜药”,因为现在的“苦药”,都裹上了糖衣,根本不知“苦药”是何物?所以,你拿良药苦口利于病来比喻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行不通的。你应该将你的忠言裹上糖衣,让他愿意听,听得进去,这样忠言才有益,这也算与时俱进。你的忠言不加点蜜,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反感,产生抗药性。
二、语言简洁生动,让大家能够轻松阅读
在表达方式上力争做到直白,像讲故事一样,让大家在听故事的同时,感悟《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哲理。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这样的效果,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这一点我是向孔圣人学习的,孔圣人讲话直白、轻松但又不乏震慑力。如孔圣人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于今也?四十、五十无闻焉,亦不足畏也矣”。这段话讲如何识别人,圣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年龄上讲。老人不足怕,小孩不懂事也不足怕,可怕的是年轻后生。一语中的,这些人为什么可怕?你不要看他们的现在。你要看他们的将来,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还会像现在这样吗?这句话太有震慑力了,令你不得不怕。不过话锋一转,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就不可怕了。这样又显得几分轻松。三言两语,够人琢磨一辈子、学习一辈子。
当然,我知道自己学不像也学不来,但我得提醒自己不得不学。
我认为《道德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启示。希望大家读读《道德经》。
上了年纪的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转轨了,有些失落,这是自然的事。火车转轨的时候,还要减速,就是减速,还会有剧烈的震动,何况是人?从习惯了的轨道下转到陌生的轨道上来,肯定有点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心静不下来。花点时间,读读《道德经》会有帮助。会减少几分失落,多几分淡定。《道德经》十五章有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谁能使浑浊的环境静下来,慢慢变清?谁能使安顿的心动起来,产生新的追求?能这样做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为不追求完美,才能不断创新。退下来的人好好读读《道德经》,会使自己的失落恢复平静,然后从平静中寻找到新的生活。
中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是单位的中坚、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压力大、生活担子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大、担子重,都是自己造成的,是心理上的原因,想要的太多。花点时间读读《道德经》吧!《道德经》四十二章写道:“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世间的事,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反而少,想要的少反而得到的多。一句话,人要懂得放弃,学会放弃。一个人不可能把好处占尽,也不能把好处占尽。
青年人初出茅庐,血气方刚,上进心强,还有几分浮躁。对此,也应该好好读读《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写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告诉我们不要锋芒太露,要学得圆通一点。记住是圆通,不是圆滑。
奥运会的拼搏精神固然可贵。他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勇争第一,这在竞技体育上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水的谦卑与柔软。要少一点争强好胜,多一点忍让与包容。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这样一首小诗值得温故:“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在家盖房子,与邻居发生纠纷,双方针锋相对。弟弟修书给在朝廷做官的兄长,希望借兄长的权势来恐吓邻居。没有想到兄长送来这样一首诗。弟弟见此很受教育,让邻居三尺。邻居也受感动,也退让三尺,这就有了“六尺巷”的故事,这也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为人处世,学会谦让包容,生活就会踏实、祥和。
希望大家读读!
奢望大家读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