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育人
卓茂是东汉光武帝时的名臣。曾经有人告状说某亭长收受他的东西,卓茂问道:“是亭长向你索要的吗?是因为你有事相求而让他接受的吗?是因为有感情送的吗?”那人说是自己送的。卓茂就说:“送去了而接受有什么可说的呢?”那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让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欺侮百姓。现在,我害怕官吏,所以送东西去。亭长收下了,所以我来告诉您。”卓茂进一步指出:“你是不通情的人。邻里街坊还相互馈送东西,况官吏和百姓之间呢?人比禽兽高贵的地方,在于仁爱相知。官吏当然不能用武力强求索要东西,但人又不是飞禽可以远离人间。亭长一向善良正直,每年赠送点礼品,这是礼尚往来。”那人又进一步说:“如果是这样,法律怎能禁止呢?”卓茂回答说:“法律是为了防止大罪,礼义是用来疏通人情。今天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而一旦用酷刑恶律治人,那人们必不知所措。”结果,那人被卓茂说得心服口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汉代陕西弘农人董遇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独立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该书做了注解。他对《左氏春秋》也下过很深的工夫。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学有专长,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这样告诉人家:“先用心读吧!先读上百遍再说。”请教的人见他不肯讲解,不免有点失望。他解释道:“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多读几遍,总会懂得它的意思。”
误笔成蝇
曹不兴是三国时著名的画家。一次,吴帝孙权请他画一个屏风。屏风画好后,拿给孙权看。孙权瞧了又瞧,非常高兴。原来曹不兴画的是一篮子杨梅。孙权越看越爱看,看着看着,他忽然发现画面上的那只篮子边上有一只苍蝇,就甩开袖子,朝着那只苍蝇挥去,那只苍蝇却一动也不动。旁边的人见了,笑着对孙权说:“那不是真苍蝇,而是画上去的呀!”孙权揉了揉眼,又凑到屏风前仔细看,这才看出那只苍蝇果真是画的。孙权忍不住大笑:“真是画坛圣手,他画的苍蝇竟可以乱真!”其实,曹不兴原来并没有打算在屏风上画苍蝇。他聚精会神地在屏风上作画时,周围观画的人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曹不兴画得兴起,一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面上。旁边的人都为他惋惜。只见他不动声色,眯起眼睛端详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把墨点描绘成了一只正要起飞的苍蝇。
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时,晋朝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在北方坚持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刘琨年轻时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做主簿。晚上两人睡一张床上,谈论国家大事,常常谈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人迅速起来,取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墨染十八缸
王羲之七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随时随地都在练。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光下的池边悬肘练。相传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一次,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18口水缸说:“学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里面。你把18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王献之很是听话,直把18缸水用完了,果真练出了一手好字,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映雪苦读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熬夜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无法读书。他有时辗转反侧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还要亮堂。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地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他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公鸡打鸣。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他砥砺求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囊萤夜读
车胤,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祖父车浚,三国时期做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有许多萤火,像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他心中不由一亮,立刻捉来一些萤火虫,把它们装在一个用白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继日地苦读。在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读书须趁早
陶渊明退居田园后,有一个爱好读书的少年向他求教读书妙法。陶渊明见状,一言不发,带着少年来到稻田旁,指着一棵禾苗说:“你蹲在禾苗前,看它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得眼睛酸痛,也没看出禾苗有什么变化。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有看见它长。”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吗?那么,春天才种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这样高的呢?”少年仍不明就里。陶渊明耐心地引导少年说:“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觉察不到,读书学习也一样。知识的增长,有时连自己也不易察觉。但只要抓住关键时间,及早播下种子,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菜园揭秘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蜾蠃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寺庙求学
刘勰自幼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他听从老婆婆的话,到寺庙里学习读书,并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写出读书心得。后又根据老方丈的建议,前去拜见司徒沈约。经过不断的努力,刘勰写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龙》。
顾欢勤学
顾欢6岁时,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做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但读了《黄雀赋》后就饶了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因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就在学堂后面倚着墙壁听,没有一点儿遗漏掉的。8岁时,他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火的光亮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后来,他成为著名道教学者。
树干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文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任未做“树干笔记”的这片树林称为“经苑”。
牛角挂书
隋朝的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学而思
徐旷是隋末唐初的儒学大师。少年时为了生活,哥哥去帮人家卖书赚钱,他在家做饭,小哥儿俩就这样艰苦地维持着生活。白天,哥哥去卖书;徐旷在家里做好三餐饭,空余时间到山上去捡些枯枝。晚上,哥哥带着卖剩的书回到家里;徐旷用枯枝点火照明,专心致志地阅读。因为这些书第二天是要拿去卖的,卖出去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必须读得很快。徐旷常常读到天亮,每天都要读好几本书。他读书既快,又能融会贯通,做到“学而思”,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好。仅仅几年时间,他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读书学有所思,他因学问出众被提拔为博士,在太学里主讲《左传》等书。他功底扎实,基础雄厚,讲起来举例生动,论证有力,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听讲的人都心悦诚服。
柿叶练字
郑虔,唐代郑州荥阳人,是杜甫的好朋友。开元中任协律郎,为宫廷文艺总管,公务之余他搜集当代史实,写成一部包括八十多篇文章的历史著作。有人看见后告他私写国史。他吓慌了,赶忙将全部书稿烧掉。为了这事,他受到贬官的处罚。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他又精心研究地理,他把全国的山川要隘、地方物产、要塞驻军等重要问题弄得一清二楚,终于写成一部语言简练、叙述详细的《天宝军防录》。他还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家,在诗歌、绘画、书法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每天坚持练字,却苦于没有那么多的纸。他听说长安城南的慈恩寺里贮存了几屋子柿叶,便搬到那里去住。他每天取出若干,写了正面又写反面。几年下来,几屋子的柿叶差不多写完了。他为了书法,就付出这么多的精力,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就不难想象了。他曾画了一幅画,题上自作诗献给唐玄宗。唐玄宗看了之后拍案叫好,亲自写了跋语:郑虔三绝。
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他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中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他用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断齑划粥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其母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很刻苦,常去附近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盅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十分珍惜这新的学习环境,昼夜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诵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怕日后吃不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