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赛特计算机公司组建的时候,甘肃省已经有了上百家计算机公司,而且这些公司的实力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这家新成立的公司要强,比如当时的开普公司、甘工大计算机公司、师大计算机公司、兰大计算机公司、省计算机服务公司、省软件公司、科明公司、科信公司、长城计算机公司、西进公司等等,赛特公司面临着强大的同行竞争和市场压力。然而在考察比较之后,南振岐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赛特公司自身的优势,那就是背靠电力系统,有强有力的支持,潜在市场面很广,很好做事。要在这么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开拓市场,对南振岐来说是考验更是机遇。
由于赛特计算机公司地址在七里河区,开拓西固的市场就成了南振岐的首要目标。在兰州市西固区有很多大型的企业单位,比如电厂、兰石化、兰炼、毛纺厂等等,还有电力局系统下属的很多单位。在开拓市场的最初,南振岐就接了很多单生意,包括计算机批发等业务。开拓市场,做大做强,是赛特公司当时的首要任务。从国营企业的科研人员到市场营销主管,没有任何人教南振岐应该怎么做。凭着自己的悟性与努力,靠着每天十几个客户的走访,日积月累,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南振岐用自己的心血及汗水培育了一批忠诚的客户,也给赛特公司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订单。
但是同样是因为在七里河区,地理位置导致这里不是计算机的一个聚集区,很难有大的发展,因而做的规模也不大。然而即便是这样,南振岐依然很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进行市场开拓。后来,赛特公司尽管在七里河这个位置较偏的地方,依然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行业内逐渐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自己在甘肃省计算机界有着一定的地位,南振岐希望通过举办一些计算机的交流会,借助他在计算机领域的社会影响力,来宣传公司并扩大赛特公司在行业内及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南振岐的倡议下,1993年下半年的时候,兰州赛特计算机公司在兰州友谊饭店筹办了一次甘肃省电力系统的计算机应用交流大会。南振岐借助前几年支持开普公司办计算机交流会以及自己做CAD学术交流会的经验及人际关系,请来了原CAD协会的领导以及甘肃省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客户,使得这次交流会实际上既是一次计算机的推广活动又是一场赛特公司的宣传活动。张问骅教授作为计算机专家在这次交流会上了作了精彩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喝彩。当时的参与者还有省电力局的全体领导、地区电力局的相关领导,可谓高朋满座,赛特公司借助此次机会也作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宣传。在公司的定位上,他们传达给世人的是,赛特公司不仅仅是依托电力系统的计算机公司,更是面向社会的计算机高科技公司。这次交流会对赛特公司形象的宣传、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除了开拓市场、宣传企业形象之外,南振岐也在不断地熟悉赛特公司的各种业务,比如说渠道来源、人事安排等等。而且由于对业界的了解以及对市场的天生感悟能力,南振岐总是能看到企业发展的关键,进而调整赛特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依托发展赛特。很长时间以来,赛特公司的业务主要依托电力系统相关产业及下属单位的采购完成,由于电力系统有较强的消费能力,确实也给赛特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甘肃省电力系统的计算机应用交流大会之后,经过有效的宣传,电力系统采购的业务理所应当地归到赛特公司名下,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然而南振岐还在寻找着电力系统之外的潜在业务对象,因为在他的眼里,虽然依靠电力系统来维持公司的业务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有提高的可能,但是长此以往会使赛特公司失去竞争的优势。只有将赛特公司放归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在竞争中扩大业务面,才能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提高赛特在行业中的地位,也能避免坐吃山空状况的出现。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南振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成功并没有冲昏南振岐的头脑,正如他所想的那样,仅仅依靠电力系统的客户,公司的发展始终会受到制约。出于业务扩大的需求,首先必须扩大公司的规模,而原先的市场自然不能丢弃,所以作为赛特公司市场部门的负责人,南振岐在当时又招聘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专门面向电力系统做有关的计算机销售、调试与安装等工作,自己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面向社会开拓电力系统以外的市场这一块。
南振岐早已发现,在七里河区,由于地址偏远,赛特公司的发展始终会受到限制,而当时的市政规划中,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集群应该在位于东岗的科技一条街,他认为计算机公司应该搬到科技一条街去,在同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公平竞争中求得发展。由于南振岐的坚持,以及后来出现的转机,赛特公司终于同意成立高新技术公司,在七里河区设立总部,科技一条街为公司窗口,进入与同类公司共同竞争的阶段。
虽然在赛特的早期,南振岐付出了很多,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公司市场的开拓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他依然有着上当受骗的经历。这些经历,在给南振岐带来深刻教训的同时,更给他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经验,让他在后来的经商道路上走得顺利了许多。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计算机配件生产厂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遍地开花,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地区。而且当时的物流水平也没有现在高,要运作计算机公司,所有的计算机配件都必须从深圳等地集散过来,到兰州之后再进行装配。由于国内的物资短缺,再加上海关征税之后,国内的产品价格要高一些,所以货物当中就包括通过走私从国外买进的货物。南振岐在主持赛特公司的货物采购时从来不要水货,保证给客户提供正品行货也给赛特公司带来了良好的信誉。南振岐他们努力保证货源的正规性,在进货渠道上总是慎之又慎。然而,无论多么谨慎,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有一次,南振岐要给赛特公司采购一批打印机,总值达80万元。由于深圳在当时是计算机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南振岐的这批货物自然也要从深圳进,但是应该从什么样的渠道获得这批打印机呢?南振岐犯起了难。当时兰州科技街有个名叫“科明”的计算机公司,老板是韩氏两兄弟,这两兄弟主要在深圳进行采购活动。一次交谈中,他们告诉南振岐说他俩能在深圳拿到打印机。由于当时计算机市场的波动很大,打印机的价格更是变化不定,还经常面临缺货的危险,本来就为找不到货源而发愁的南振岐在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自然欣喜万分,更何况告诉他消息的还是两个同在科技街经营公司的兰州人,信誉上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南振岐害怕失去这个机会,公司开会后,领导同意了,于是就办了80万元的汇票打给了远在深圳的韩氏两兄弟,委托他们尽快办理打印机业务。
办完汇票后,南振岐就在公司坐等两人的消息,几天之后,他感到事情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汇票两三天就能到账,货物最多也就是几天就能运到,但是韩氏兄弟在收到汇票又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后还没有给赛特公司发货。南振岐以为是交通上出了问题,又等了二十天,一个月,依然没有消息。南振岐明白了,自己心里最不愿意想的结果已经出现了。当时他心里非常沉重,有很强的预感认为自己被骗了,但在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前,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后来,过了很久都没有货物发来,南振岐确定自己上当受骗了。80万的汇票没了踪影,让南振岐瞬间懵了。
后来南振岐他们才知道,在最开始签订的交易合同中,科明公司一台打印机报价为3200元,由于电子产品的价格变化较快,合同签订之后,他们在深圳能拿到的打印机价格已经涨到了4200元,这样韩氏兄弟的科明公司就无法履行合同了。但是此时,科明公司只要将款项还给赛特公司,事情还可以挽回。但是80万的汇票已经打过去了,而且在90年代初,80万不算个小数目。面对这笔已经到手的钱,韩氏兄弟二人就产生了邪念,挪用了这80万进了些别的像计算机软盘之类的货物,并把这些货物发回他们兰州的科明公司进行销售,企图通过销售这些货物赚钱后再还给赛特公司。
已付的货款被挪为他用,这实际上就是合同违约,属于诈骗的一种,科明公司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是当时由于南振岐他们才成立赛特公司不久,一直以诚信为经营理念的他们之前并没有经受过这样的事情,束手无策的南振岐顿时感觉双肩担满了压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经验,南振岐他们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向韩氏两兄弟索要80万元,以挽回损失。他们打听到韩氏兄弟的母亲在兰州,韩家老大韩建龙也在兰州,于是就和韩建龙通了电话,韩建龙说马上就还款。后来南振岐发现科明公司从深圳进来的货也卖不掉,迟迟不能还款,于是他们就想诉诸法律系统,找了律师,找了公安,但是仍然没有办法让韩氏兄弟还款。当时为了找到韩氏兄弟索要那80万元,南振岐他们还在韩氏兄弟母亲的家门口整天蹲点,真的很辛苦。虽然这个事情发生后,赛特公司领导并没有过问,也没有因此责备南振岐,但是对于南振岐来说,从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心来讲,凡是交给他的工作,他都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完成。最后,通过多次的洽谈协商,韩氏兄弟同意还款,补签了一个还款协议,对于被抵押为货物的部分欠款,他们用货物抵偿,并把他们在科技街的办公楼抵押给赛特公司,还清了80万的欠款。
这件事情让南振岐狠狠地碰了一次壁,也让他体会到了游弋商海的艰险。然而南振岐又感谢这次经历,这让他在后来的经营中一直坚持诚信营业,尤其是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更将诚信经营作为公司的企业价值观予以坚持。正如后来南振岐在南特数码企业文化中所总结到的那样,塑造企业文化,首先应提出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南特价值观的创建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深刻认识:公司的宗旨和理念决定了公司的业务定位,而IT服务业的定位则决定了公司的成功必须以实现客户的完美体验为中心任务,所以说“客户第一”就必然成为公司价值观的首条。“诚信敬业”要求我们坚持诚实与正直,商业经营道德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降低。道德行为不只是用政策和行为准则来保证,它更需要人用“诚信”来维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基础,才能奠定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正是南振岐的诚实与正直,让他在后来的公司经营中将这种精神一以贯之,并以此不断促进公司的发展,提高公司的社会口碑。
借助赛特公司,南振岐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计算机公司开始了自己新的职业生涯,而赛特公司也作为一个优良的平台锻炼着南振岐关于企业经营的各种能力。在这艘航船上,南振岐由一个初入行的水手成长为一名有着远见卓识的舵手,操控着手中的舵盘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远航。
市场化赛特:由技术人员向营销管理人员的转变
“在赛特公司干的时候我实际上从一个纯计算机技术人员变成了一个计算机公司的营销管理人员,在各个方面都干得很好。但是它毕竟是电力局的一个第三产业,没有隶属的这个产权关系,然后收益当时也是受着各种体制的约束,不可能给个人发很多,而且我也不是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应该是三把手,虽然后来是市场部总监、市场部经理乃至于副总经理。所以自己也很徬徨,很苦闷,加上这个体制本身也不是很健全,也出现了种种的问题,最终难免要走下坡路。”
——南振岐
科明公司违约一事对南振岐的触动很大,这件事也可以说是他进入公司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遇到的第一次挫折。当所有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像烟雾一样慢慢散去时,南振岐对这一次的挫折依然记忆犹新,这件事的成功解决也给了他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正如南振岐在后来的企业文化中着重谈到的“诚信敬业”,作为公司的成员,必须在工作中坦诚相待,通过自我的诚信,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忠诚。诚信是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下的脚印,是衡量一个企业、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的一个标准。如果言必行,行必果,做每件事都能勤恳、诚实,即使是为自己的利益,也无可厚非。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的品行,即使能隐藏一时,也终会被发现。同样,忠诚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积累,每个人都要恪守忠诚的价值观,因为在南振岐看来,那将会是一个用之不竭的财富银行。“诚信”、“忠诚”的品格正是南振岐获得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
科明公司一事,最终获得了较为圆满的解决。最让南振岐他们高兴的是,科明公司将他们在科技街的房子抵押给了赛特公司,这就与南振岐最开始扩大赛特公司规模,将赛特公司迁到科技街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使公司获得发展,就要办市场化的公司,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就必须到科技街注册,在同同类公司企业的竞争中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发展。
拿到房子的所有权之后,赛特公司领导决定去装修抵押回来的房子,准备将赛特高新公司注册到科技街。装修房子的同时,南振岐他们开始到高新区注册新公司。但是在注册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一个情况——要在科技街注册高新技术公司首先必须要有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专利等等,而电力局的赛特公司什么都没有。
90年代初的兰州科技街,是市政规划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政府要在这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引导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各省区的信息产业发展。因此,想进入这里的企业都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从资金、规模到计算机成果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批准注册。赛特公司虽然在七里河区已经做得相当有规模,但是在科技街,依然不被认可。
好在南振岐在原单位的时候有很多的计算机成果,其中有很多还获得了省市的奖励。为了成功注册新的高科技公司,南振岐就把他的成果无偿给了赛特计算机公司,然后才通过了高新区的审核注册并成立了公司。
公司注册成功之后,法人代表和总经理是王碧辉,南振岐任常务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市场部的工作。在公司成立之时,南振岐也请到了高新区当时的管委会主任陈浩、省计算机办公室的张问骅教授,以及其他的高新区领导为公司的成立剪彩。搬到科技街的赛特公司向社会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高新区领导的到来,也为赛特带来了良好的声誉。鞭炮声响过后,赛特进入了一个与同行竞争的新的发展阶段。
公司当时的注册资金只有50万,对于公司的盈利目标,南振岐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和要求,只说公司一年下来除开房租、工资等等能赚15万的纯利就差不多了。现在来看,在1993年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公司每年能赚15万就说明运营相当不错,但是赛特公司的领导说南振岐的估计太保守了,肯定会比15万赚得更多。因为公司成立时已经是夏天,南振岐就坚持说到年终时能赚够15万就差不多,实际相当于全年指标就是30万元,因此公司的业务目标也就定在了盈利15万。
当时赛特公司由原来的一个变成了两个,一个还是隶属于电力局,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开展业务,依然在七里河区,另一个就是科技街这个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公司。电力系统下的那个公司还是由原班人马来负责运作,而南振岐此时主要负责科技街的这个高科技公司。作为这个新公司的实际负责人,南振岐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
南振岐此时的工资待遇已经好了很多,不仅赛特公司给南振岐提供了住房等福利,由于南振岐还是从电力局借调过来的,家庭各方面也都较为安定,南振岐享受到了他的预期目标实现后带来的喜悦。但是此时的南振岐也必须平衡原单位、电力局以及赛特公司这三者的关系。由于是借调关系,南振岐的福利、保险等还留在电力修造厂,因而每一次发工资之后,南振岐就马上亲自回到原单位上缴养老金。虽然有着三重身份,他依然在各个企业部门中游刃有余。
作为公司的实际负责人,南振岐努力地为新成立的赛特高科技公司开拓市场,发展业务。经过南振岐以及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赛特公司的业务飞速扩大,并扩展到了青海等地区,涉及部门也由电力系统开拓至水电四局等新的单位。在这一阶段的市场开拓中,由于是完全市场化,不再依托电力系统的采购,在一个陌生的行业中建立客户群,确实艰辛无比。然而尽管艰辛,南振岐他们也没有轻言放弃,更何况,这就是南振岐想要的经历。
半年以后,也就是1993年年底1994年年初,到了南振岐他们向电力系统汇报业绩的时候,南振岐没有忘记那个15万的盈利目标。在大概核算了营业额及利润之后,南振岐发现,公司的盈利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实际上远远超过了15万的预期目标。按照其他公司的惯例,南振岐他们的利润分配应该是按照总利润的20%进行提成,因为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没有奖金和提成。按照这样的标准一算,南振岐应该提成好几万块钱,但是此时因为南振岐还是电力系统的职工,相关领导认为南振岐本身的工资已经同电力系统职工的差不多,若是再按照一般公司的利益分配方式,南振岐的工资将会比主业职工的高。为了平衡收益,也为了安定还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的情绪,最终南振岐就只拿了1000块的奖金。这不仅让南振岐,也让一些跟他一起辛苦努力工作的同事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自己付出了艰辛,却因为一句要考虑旁人的感受而予以磨灭,并且还希望他能够低调地对待这件事情,南振岐不能理解。所以1994年春节过后,南振岐就犹豫,再这样做下去,到底是不是他所希望的结果。经过一两个月的思索,到三四月份,南振岐终于想通,那样的情况根本不是他所认可的方式。个人的力量即便是发挥出来了,最终的成就也是电力系统的,不能按劳分配,不能多劳多得,取消提成,对于个人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挫伤。
南振岐就在想,能不能克服这种弊端,进行改革的某些探索?
首先,能不能把这个电力局的全资公司办成股份制公司,通过股份制来平衡利润分配?南振岐的想法没有得到电力局领导的支持。在今天司空见惯的股份制公司,在当时还不是很普遍,电力系统更不允许这样来改变自己的全资子公司。
其次,如果不改成股份制公司,那么奖励制度能不能改善?因为通过奖励制度的改善仍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结果单位的回复是奖励制度也不能改变。
此时的南振岐心里更加产生了动摇。
当初南振岐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工程师时,受人尊敬,而且月薪也很高,每天还很轻松;但是被借调进入新公司之后,既没有比较大的事业平台,又没有这样的一个盈利平台,这不是他所想要的结果。南振岐的动摇,直接促使他想要离开赛特公司。到四五月份,虽然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业务开展得依然很好,但是南振岐有了离开的想法,打算自己下海做些别的事情,或者是筹办自己的公司。
在协商的过程中,由于南振岐是电力系统从修造厂借调过来的,此时修造厂提出要南振岐回到单位工作的要求,并且提出出资帮南振岐建立公司。但是此时南振岐有了在赛特公司经营的经验和利润分配不合理的前车之鉴,提出要成立公司,自己必须要有自主权以及利润的分配权。南振岐知道,这样的提法实际上跟他在赛特提出的股份制差不多,最后都是希望在利益分配上能够跟自己的工作挂钩。他不清楚他的提法能否得到批准,但是他必须提出来,否则,即便是公司成立了,他也成为了公司的主管领导,等待他的依然是和赛特一样的结局。
然而出乎南振岐意料的是,兰州电力修造厂的领导答应了他的这些要求。南振岐回忆说,电力修造厂的领导们做事相当有魄力。或许不是因为领导做事有魄力,而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蕴藏在南振岐身上的潜力,而且这种潜力的爆发只是缺少一定的条件,于是他们就给南振岐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而且,答应南振岐的要求,于企业来讲有利无弊,何乐而不为?
十年小结:阴差阳错终成正果
南振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不仅经常思考未来,对于过去,他也总是及时地思考总结,给自己继续前行提供经验教训。
对于自己国企十年的经历,南振岐还是很有感情的。虽然那十年很辛苦,很清贫,但是也很充实。那十年也是南振岐边工作,边学习,边创业,边科研的过程。由于自己的努力与勤奋,他的能力、水平也得到了同事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是南振岐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原单位的一些体制和他的想法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因而他又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南振岐常说,对于原单位的领导、同事,尤其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都是很怀念的。
回忆自己的过去,南振岐常常会讲,阴差阳错,自己学了一个好专业,毕业分配到了一个好单位。假若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好的科研院所,南振岐也可能就没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发展,而是整天将精力花在科研上,可能就不会花大精力继续学习,也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广的社会交际。如果不是电力修造厂这样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改制走市场化道路,大力进行技术革新给南振岐提供了平台的话,南振岐也不可能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做出这些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初,整个社会都形成了重视人才的风气。当时在电力修造厂中,人才很受重视,所以南振岐也很受重视,这也为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南振岐自己的努力付出与聪明才智。所以,后来当南振岐和重庆电专的同学聚会的时候,他已经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很长时间了,当时跟他竞争电力试验研究院的同学却才被评工程师。
回想学校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南振岐有着自己的看法:学校的学习只能是学习的基础,更多的需要在社会上自我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更多应用性的东西。而且学习好并不意味着能做好工作,在同行中要有自己拿手的技术和方法,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拿出自己的产品,让同行认可。
十年在国营企业的发展,使南振岐这个刚走出校门幼稚冲动的学生,从理想化变得务实,做了很多一线如工人、科技人员的工作,并且慢慢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让自己成熟了起来。
思索自己下海的经历,南振岐很超然,对于经过十年的国企生涯之后才决定下海,南振岐认为这正好适合了自己的发展规律,也适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毕业之后猛然就去下海,可能就会失败得更早一些,有可能会一败涂地。所以他常说,就业学才能,创业求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才能逐渐成熟,才能更多地承担自己的责任。1994年,南振岐已经三十岁了,男人三十而立,也相对比较成熟了,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专业,以及对市场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振岐才决定下海,以避免过分的盲目。
对于自己的成功,南振岐认为是各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自己的努力和积累,也有时代的发展提供的机会。南振岐同时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定要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化平台,让大家去做事情,最终实现共赢。这种观念一直贯穿在南振岐的思想中,也对后来他组建自己的公司,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振岐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且他也一直都认为,要建立规范平台,以事业凝聚人才。但是他并不主张将自己的公司建成家族公司,或建成自己一个人的公司。在南振岐事业的发展中,他完全有可能做自己一个人的公司,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从一开始就力求给大家提供一个一起发展、一起进步的平台,把它做成一个规范的股份公司,让大家各自操各自的心,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他的公司成立了,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对价值认可,南振岐有着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获得价值认同,在刚进入国企的时间里,南振岐主要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多方面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为自己的企业服务,然后推广自己。
自我的价值认同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人的认同。在国有企业这样的环境内,被人接受进而让人尊重是很难的。因为在企业里,与社会的接触面很小,企业主要是宣传产品而不是宣传技术,对一个技术人员来讲,在产品上每个人只是做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南振岐所在的电力修造厂做的高压静电除尘器,获得了全国的金质奖章,全国火电厂都在使用。这其中可能有99%都是由如工程师、质检员完成的,而像南振岐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从事的CAD研发推广工作可能只在设计上贡献了1%或更小的力量。
南振岐认为这并不代表获得了别人的认可,所以他就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CAD学会的交流,获得大家的认可。当时甘肃省组建这个行业协会的时候,大家都推荐南振岐去做这个事情。南振岐也借这些机会自己推广自己,否则的话,即便是酒香还是怕巷子深。
南振岐并不认为自己很优秀,但是如果没有人宣传,别人也就不能认可自己。在工厂里,各种高级人才比比皆是,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刚毕业的南振岐并不是一个文凭很硬的人,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家觉得南振岐这个人能够跟上社会的步伐。
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南振岐总是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因为计算机专业的更新速度很快,每年知识的衰减量达到33%,如果两三年不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一个人就很可能会跟这个行业脱钩。南振岐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直在思想上做着往前冲的准备,因而能占据市场。现在看到的全国的CAD行业应用的,或市场上很多盗版的CAD软件整体采用的标准、线型、图层的定义,大都是南振岐开发的东西。南振岐常说,这十年,没有挣到多少钱,但是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开阔了眼界,因而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同行中树立声誉。
但是南振岐这十年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亲情、友情:同学、老家的亲戚朋友都说南振岐跟他们拉大了距离。南振岐的回答是,当他们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时,南振岐始终都在学习,其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而父母远在新疆兄弟身边,自己没有尽到任何孝心。
健康:南振岐从小就非常喜欢锻炼身体,可是后来,搞科研不分昼夜,身体也搞垮了。搞计算机久了,眼睛都弄得看不见了。到北京看时,医生说他的眼睛可能既散光又近视,于是在王府井配了个眼镜,但回兰州后一直没戴,眼睛倒是慢慢恢复了。
家庭:南振岐总是感觉,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太少了。不论作为儿子、丈夫还是父亲,南振岐都不算是称职的,他希望以后对家人能多关照一些。
南振岐常含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自己国企十年的经历。他常想,在创业的过程中,在下海之前的国企十年,修造厂的厂级领导班子素质高、有能力、人正直,而且他还遇到了一个好的主管领导——副总工程师吕志德,他对电力修造厂的计算机应用以及南振岐个人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厂里给了南振岐很多选择余地,但是吕志德让南振岐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南振岐在厂里十年主要应用推广的项目技术,这一技术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涉及,即便是国外也是1982年才开始的,这也意味着南振岐获得了一个最先进技术的应用机会,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机会。
南振岐也十分感谢以前在工厂工作时计算机室的同事以及设计科的所有工程师和同仁给自己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专业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成就了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此外,南振岐也不会忘记与社会上计算机同行的交流,特别是甘肃省计算机办公室张问骅教授,这个被称为“甘肃80~90年代的CPU”给南振岐提供了CAD协会及学术交流会这样的平台;令人起敬的是,张教授始终为甘肃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摇旗呐喊,使得上世纪80~90年代成为了甘肃省计算机应用及普及的黄金时段。
这些年,计算机的发展非常迅猛,计算机应用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对那十年在国企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为推广计算机的应用而奋斗打拼的生涯,南振岐只有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