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面向未来 开创全市政策研究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人民满怀信心步入新世纪,努力实施“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开局之年,在忻州人民满怀希望迎来撤地设市发展新机遇,各行各业落实市首届党代会精神,围绕5年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确立新构思,采取新举措,推进新发展的新春之际,我市政策研究工作会议,经市委同意,今天召开了。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政策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正处于撤地设市初始阶段,市委领导头绪较多,工作繁忙。在这种情况下,分管书记马天荣同志多次听取政研室的汇报,和有关同志一起研究部署会议,审阅会议材料,落实有关事宜,及时给予指导,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留澜同志,编辑部主任孙维宏同志前来出席我们的会议,将作重要讲话,说明省市领导对我们工作的重视。这是全市政研工作面向未来开创新局面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主要传达全省政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委政策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政研部门的决策参谋助手作用,更好地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新世纪的新忻州建设服务。
下面我从两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政策研究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1983年,我市政研部门从党委办公室内设机构分设独立,成为党委系统一个独立的工作部门以来,为党委决策服务,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基层服务,就改革、发展、稳定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现就近几年工作作一简要回顾。
(一)围绕决策搞调研,推进决策科学化
党委现在想什么?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是党委总揽全局,推进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政研部门服务党委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切入点。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贫困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思想。如何根据“十五大”精神,加快忻州发展,我们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地区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署名文章在《忻州日报》、《山西日报》发表,《忻州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在省委机关刊物《决策科学》发表。其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得到了地委、行署领导重视。在地委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室组织专人深入县、市、乡镇和一些企业,对非国有经济发展进行再次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区非国有经济发展座谈会,地委书记梁滨到会讲话,在讲话中首次提出发展非国有经济要实施“六给五不限”的政策。会议之后,《忻州日报》发表了《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评论员文章,起草了《忻州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若干意见》。这一系列工作,为地委确立民营经济富区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997年,针对一些地区在“放小”指导上的片面性、一阵风倾向,结合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误导问题,室主任王忠华在省委党校抓“大”放“小”领导干部研讨会上,作了《放“小”要注意其严重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大会发言。得到了与会同志的普遍认同。会议领导组以两期简报将发言印发全体参会同志,并报省委、省政府领导。罗婵双同志撰写的《放“小”需坚持“三要三不要”》论文及时指出,放“小”“要多种形式,不要单打一;要综合推进,不要毕其功于一役;要搞好调控,不要撒手不管”,在《忻州日报》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当时分管工业的地委副书记常毓兴同志的重视与肯定。后来,省委《决策科学》全文发表,中央党校教研室,国务院研究室主办的《学习、研究、参考》摘要发表,得到了全省、全国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所有这些,都为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围绕中心搞调研,提供发展新思路
扶贫攻坚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忻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重点问题。围绕这两大问题,我们坚持长期跟踪调研。王忠华同志关于移民脱贫的专题论文《穷僻山庄脱贫致富与人口城镇化刍议》发表于《人口学刊》,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全国人口就业学术研讨会选用,成为全国有代表性的三种移民观点之一,被省政府领导誉为“移民脱贫的创始人和专家”。此项研究成果推动忻州地区较早地采取了移民脱贫措施。截至1999年底,全区有6万人通过移民实现了永久性脱贫,罗婵双同志在《产业结构调整三力点》一文中指出,要实现一个地区经济的翻身、崛起、腾飞,必须三管齐下:夯实基础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主导产业。该文以新视角研究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观点独到,被评为区域经济优秀论文二等奖,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等8个全国性理论权威单位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王忠华、胡计堂、郝晓丽同志撰写的《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调整人》的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发展的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解决企业经营者队伍问题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启动的关键。报告引起地委书记梁滨同志高度重视。罗婵双同志撰写的《国有中小企业何以做大?——五台县化肥厂低成本扩张探源》在《忻州日报》以显著位置发表,得到了社会广泛重视。胡计堂撰写的《煤炭调整要做好五篇文章》以行署领导署名文章发表于省委《决策科学》,成为忻州地区调整煤炭产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三)围绕热点搞调研,实现调研成果社会化
王忠华同志《关于国有资产如何增值的思考》,在中央党校组织的国有资产增值研讨会上发言,受到了新闻记者、与会同志好评。给中央提出了《关于稳定大局的几点形势分析》,从经济、政治、党风、决策和国际环境等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稳定的5种因素,提出了实现稳定的具体对策建议。该建议获中办特别信息奖。王忠华等同志对保德县大黄坡煤矿纠纷案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了《大黄坡案件引发的思考》,先后发表于《经济日报》、《民主与法制》杂志、《前进》杂志等,对完善承包合同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此评议被评为全国省级理论刊物优秀文章。罗婵双、郭凤兰二同志关于公正执法的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分管书记、原地区政法书记的高度重视,同时撰写的专题文章由分管书记带到中央党校,送交有关研究人员参阅。张仲元同志参与组织部组织的中组部关于监督机制的课题调研活动,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原地委、省委和中央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围绕战略搞调研,提供决策科学依据
王忠华任课题组组长,组织县、区、市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研究对全区14个县、区、市和部门、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的战略思想观点正确、深刻、可行,得到了薄一波、王庭栋等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有关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反映其成果的《忻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王忠华、罗婵双、张联友、郝晓丽、李一梅等同志进行了新中国成立50年、改革开放2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在历史比较中,对全区经济社会的10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最终以地委书记梁滨同志1.2万字的署名文章《五十年奋斗五十年辉煌》入选省委组织编写的《山西辉煌五十年》大型丛书。成为省、地有关同志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五)围绕典型搞调研,推动工作作贡献
原忻州市塑造忻州精神,建设精神文明,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罗婵双等同志提炼总结的该市“思想、道德、文化”三层推进,“正面弘扬真善美、反面惩治假恶丑”两面着力,运用系统思想、辩证方法在一个市、县的区域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经验得到中宣部肯定与推广。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与张家港等8个典型一起进行了大会交流。后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相继摘要刊登,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郝晓丽和组织部的同志对忻府区庄磨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调查,撰写的三篇调查报告:《镇党委——基局工作的导航灯》、《“村人大”——一个编外班子的解读》、《农民参政:走出篱笆真当家》在《忻州日报》以显著位置发表,对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和高度提炼。调查报告得到了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梁丽山同志的肯定,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与重视。张联友同志参与原地委组织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忻州发展大型展览宣传活动,担任版面设计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并获省委宣传部门颁发的设计奖。
(六)适应变化强自身,探索调研新路子
适应改革发展变化新要求,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坚持“双向服务”、“三改创新”。“双向服务”,即:为党委服务,当好党委的智囊团、参谋部、情报所;为基层服务,调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基层干部进行政策咨询。“三改创新”,即:改革调研体制,创立“定点联系,跟踪调查,对流培训,彼此聘任”的开放式调研格局,在全市工、农、财、贸、科、教、文、卫、党、政、团等各条战线建立调研联系点30多个,坚持长期跟踪调研,不断掌握各条战线的动态情况,让政研室的同志到基层挂职调研,请基层的同志回机关评价指导调研,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此,全区聘请特约研究员近100人。改进调研方法,总结出《调查研究方法十议》。改变调研作风,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喜忧俱报,实话实说。创立新的调研工作秩序,坚持“长期进行战略研究,中期进行形势分析,短期进行调查研究,临时进行情况反映”。建立了程序化服务决策制度、交流培训调研制度、政研成果评奖制度。特别是去年通过“三讲”教育,市委政研室在思想上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上有了明显进步,作风上有了明显转变,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为做好新时期政研工作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们在改革中找到了政研工作的新路子,近年来,政研系统在机构撤减、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做到了政研工作不断线,上台阶。市委政研室先后组织开展了60多个课题的调研,撰写论文、调查报告180余篇,提出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并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建议80余条,不少引起中央、省、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表扬。有的直接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有的见之于报刊等媒体,实现了调研成果社会化。特别是县、区、市从事政研工作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工作卓有成效。如:偏关县委政研室自办刊物《调查研究》累计编发170多期,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获奖和收入书籍的有50余篇,他们提出的一些思路和工作建议,多次得到县委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好评。原平市委政研室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撰写的调查报告《贪“大”求“洋”》在今年的《山西日报》头版发表,其总结的原平市把优势企业、潜力产品做大做强的经验在全省具有普遍借鉴作用。五台县委办的调研成果近年来屡屡见之于报刊等新闻媒体,在推动本地工作的同时对外地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启迪作用。其他一些县、区、市和部门政研室或者办公室也做了大量工作,出了不少调研成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近年来,全市政研系统坚持一出成果,二出人才,有55人走上正科级岗位,20人走上县处级岗位,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当前,我市政策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重经济、轻政治、重事务、轻决策的问题严重存在,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列不上议事日程,进不了工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二)专职队伍战斗力弱
市委政研室现有工作人员15人,55周岁以上的4人,长期挂职1人,司机2人,1997年地区“三定”方案确定编制为8人(含工勤人员)。10年来,工作人员只出不进,县、区、市政研室一半撤销,一半残缺,市直部门调研机构也在缩减合并。从全市看,从事政研工作的干部减三分之一还多。现有干部和其他部门相比较,提拔使用中任实职少,向外流动慢,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情况,再加上历史原因,即从中央到省委,再到市、地、县委,政研室之间没有工作领导关系,也缺乏业务指导关系,政研室主任列席同级党委工作会议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落实。这种无网络、无联系体制导致了政研工作形不成聚集优势,而且无效劳动过多。以地区组织一些综合性调研,缺乏有关县、区、市和市直部门的配合。
(三)调研经费严重困难
政研部门上无拨款来源,下无收入可创,又经常面临较多的调研任务,经费多一些是应该的,可近几年的事实是经费逐年缩减,工作受到严重制约。
二、今后政策研究工作的意见
(一)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决策服务
政研室是党委的参谋部、智囊团、情报所、人才库。这是我党工作的一个重要传统、重要优势和基本秩序。去年,省委党务副书记刘泽民在全省政研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政策研究室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综合性政策研究机构,是党委的参谋助手。政研室的主要职能是,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导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制定正确决策和有效执行决策服务,这一职能决定了政策研究不同于其他部门。它虽然不分管某一方面的工作,却必须参与方方面面的工作。”省委曾经强调指出:“其他各部门都是分管一方面工作的,唯有政研室是协助党委了解全面情况,研究决策出主意的。”还强调:“政研室同组织、宣传部门一样,是各级党委的一个独立的重要工作部门。它既有别于办文办事的秘书班子,又不同于理论研究单位,而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综合性政策调查研究机构和参谋智囊机构。”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政研室要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省办[2000]43号文件又明确指出,政研室的参谋助手作用具体体现为调查研究职能,决策论证作用,提醒警示作用。一般地讲,政研室应当担负好如下主要任务:一是对全局性、战略性的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决策依据和建议;二是掌握各级各部门包括领导在内的调研活动,组织有关部门的外出考察活动,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集中情况,汇总资料,帮助党委掌握全局动向;三是参与党委一些重要文稿的起草,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党委的决策;四是做好决策后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反映问题,协助党委完善决策。从政研室在党委工作中的地位、职能、作用和任务看,其工作直接影响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影响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要切实履行政研室的职责,为党委当好参谋和助手,我们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搞好调查研究尤为重要。江总书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他还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政研室和政研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职业生命所在。
围绕决策服务,搞好调查研究,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围绕中心。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党委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想党委所想,急党委所急,办党委所需。只有围绕中心确定工作方向,研究工作思路,检验工作成效,我们的工作才能符合党委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世纪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方针,这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省委七届五次全会以来,一直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忻州市委在首届党代会上提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是市委的中心工作,也是政研部门和政研干部今后调查研究的重点。二是主攻热点。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不同时期领导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的难点,群众议论的焦点,本地工作的特点,集中力量,迅速出击,提出建议,供党委决策时参考。三是反映实情。调查研究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前瞻性。只有真实,才有参考价值。只有前瞻性,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是一,二是二,喜则报喜,忧则报忧,向党委反映真实情况,绝不能察言观色,人云亦云,只报喜,不报忧。调查报告不要搞成天衣无缝的官样文章。四是贵在深刻,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深入研究,剖析事物本质,揭示主要矛盾,探索发现规律,提出真知灼见。五是长短结合。我们既要搞一些宏观性、全局性的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又要密切关注形势,抓住党委面临的紧迫问题,开展“短、平、快”的调研,坚持“长期进行战略研究,中期进行形势分析、短期进行调查研究,临时进行情况反映”。
为了做到上述五点,不断提高调研工作水平,政研工作者要高起点,善于超越自我,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党委领导的同一高度、同一方位观察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调研报告才能派上用场。为此,我们必须吃透“两头”:一是吃透上头。即随时随地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委和党委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及时掌握领导的意图和工作思路,知道党委关注哪些问题。二是吃透下头。即了解基层实际,知道基层有哪些情况需要党委了解。只有把“上头”和“下头”的情况烂熟于脑,才能把党委的需要和基层实际结合起来,从党委需要了解和需要党委了解的两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使我们的调研与党委的需求相吻合,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对党委交代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一些情况,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和合理化建议,思考一些问题,把工作做在党委思考之前。只有在主动上下工夫,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
我们这里初步提出一个检验政研工作的标准,即政研工作的怎么样,主要看调研成果在党委决策工作中的采用率、转化率。
(二)组建政研网络,发挥系统优势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网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网络,就像一个小商小贩游离于集贸市场之外。建立网络、发展网络、利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各个人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过去,我们政研系统恪守各为同级党委服务的职责,基本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有也十分松散。在实践中,大家都深深感到无网络、网络弱的缺憾。去年,省委在机构改革中,把组建全省政研网络作为省委政研室的一项职能明确下来。在全省政研工作会议上,省委政研室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后政研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作为初步安排。这为我们建立全市政研网络既明确了任务,又提供了契机。建立市政策研究网络,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做好六件事。1.市委政研室,县、区、市政研室或者党委办公室,以及市直部、委、局、室以及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要购置配备电脑,实现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2.市委政研室办一个不定期内部刊物《决策建议》,刊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和调研工作者来自实践的调研报告,送市、人大、政府、政协和省委政研室。有些重点稿件,可专门组织力量,送省委、中央政研室。在省委《决策与调研》和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的《学习研究参考》发表。3.建立调研基地。市委政研室要建立一批调研基地。首批基地是每县一个,市直单位每大口一个。市委政研室与调研基地的关系是:定点联系,跟踪调查,对流培训,彼此聘任。基地为调研室定期反映情况,提供调研信息、调研资料、调研线索,力所能及解决一些调研经费。政研室为调研基地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经验总结和创意策划等服务。4.建立调研干部人才库。调研干部人才库囊括全市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分管调研工作的负责同志,专职调研干部和外地关心忻州建设的有识之士。列入人才库的同志要向市委政研室反映、报告自己的调研意图、调研成果。政研室要为人才库的同志介绍全市调研动态,重要调研成果,安排调研课题,并组织他们搞一些联合调研活动,向有关方面推荐介绍,帮助其调研成果向决策转化。5.聘请特约研究员。特约研究员主要由两部分同志组成:一是调研干部人才库中一部分职业调研工作者,包括决策人;二是离退休同志中,身体好、热爱调研工作,能够完成一定调研任务的老同志。特约研究员由市委政研室发聘请书,本人填写聘请表,报市委政研室统一备案立档。对特约研究员的优秀调研成果,市委政研室和有关方面要按照其社会价值给予适当的报酬。6.建立市外调研网点。市委调研室要与省内外市、地、部门、政研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调研信息交流关系。为了在建立、巩固、发展网络的基础上,发挥网络系统优势,我们要建立以下三项网络联系工作制度。一是信息通报制度。市委政研室要将工作计划、调研课题、重要调研活动及时通知各级各部门。县、区、市和市直部门党委办公室和政研科、室要将工作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和一些重要信息及时报回市委政研室。二、联合调研制度。对市委政研室统一拟订调研提纲,由各县、区、市和市直有关部门按提纲分头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由市委政研室进行汇总,上报市委。对一些专题调研,由市委政研室牵头,组织有关方面同志,组成专题课题组,进行协同调研。三是调研成果评奖制度。每年年底,各县、区、市委政研室或党委办公室,市直大口办公室或调研室,经过初评选送一批优秀调研报告,由市委政研室组织专家进行评定,然后将评定结果通报全市,并发给评奖证书和一定奖金。
(三)加强自身建设,争作一流贡献
建立精干高效的政研机构和精干有力的政研队伍是我市政研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的首要问题。1997年忻州地区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三定”方案出台以后,我市政研系统机构经历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原地委政研室机构编制缩减一半。14个县(市)中7个县(市)保留政研室,共有28名干部(含工人1人),每个县(市)平均4人。7个县市的政研室与县委办合并。市直一些部门的调研科也相继与办公室合并。事实证明,这种机构设置,严重不适应新时期党委科学决策的现实要求。因此,省委在去年以来的机构改革中,加强了省委政研室的力量,并为政研室增加了6个编制。并在省办[2000]43号文件中强调:“在即将开展的地、市机构改革中,政研部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市委政研室的力量,市委正在考虑。县、区、市一级政策机构,不论是上级将出台机构改革方案中规定撤并缩减,还是分设独立,党委都要明确领导,明确专人,做到工作不断线、不断档、不缺位,市直单位有条件的都可以设立调研科,不设调研科的,也要明确分管领导,专职干部。这不是一个部门的去留增减问题,这是党委面对新的形势,充实自己、调整自己,完善职能,有序运转,实现科学决策,促进实践创新的基本要求。这一点,哪一级党委认识得到位,领悟得透,把握得准,落实得好,哪一级党委就一定工作更上一层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自身建设,争作一流贡献,一定要重视必要的制度建设。最近,市委决定,市委政研室负责同志要列席同级党委工作会议。政研经费由政研室按照调研专题起草专项报告,由有关领导审批后,财政局拨付。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政策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请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比照市委这两项决定,做出相应规定,为政研部门和从事政研工作的同志创造必要条件。
加强自身建设,关键是提高政研干部自身素质。政研工作的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决定了政研工作者必须高素质、必须具备较强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理论、政策学习和实践锻炼。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提高、提高、再提高,要成为政研工作者的自学行动和不懈追求。核心是增强党性锻炼,养成良好作风,政研部门无权无钱,是典型的“清水衙门”。政研干部喝墨水、流汗水、没油水、贴薪水(有时做一些工作还得个人掏腰包)。这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保持一种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的精神是不容易的,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耐得住工作艰苦,耐得住生活清苦,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政研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前提是主动争取党委的支持。一定要主动做好工作。只有工作做好了,对领导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工作、科学决策有很大的作用,领导才会感到政研干部离不得、丢不得,我们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二是主动汇报。我们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主要是领导对我们的情况不了解。只有我们积极主动及时地向党委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面临的困难,才能使领导关心和解决我们的问题。
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政研工作既面临全新的任务,又具备做好工作的新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积极创新,开创全市政研工作的新局面。
(作于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