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华同志移民脱贫研究成果及其运用情况
1986年以来,忻州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忠华同志围绕穷僻山庄脱贫致富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对水、电、路、广播、电话“五不通”,吃水难、买卖难、科技推广难、兴学教育难、找对象难“五大难”的山庄窝铺,可采取移民的办法脱贫,组织他们就近搬迁到一些大村镇,并就其方针、政策、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意见。该项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和可操作性。1987年中国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将其列为全国有代表性的三种移民观点之一,会议编印成册印发全国。此后,又获山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他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人口再分布:穷僻山庄脱贫致富之路》在山西省委机关刊物《前进》1993年第七期发表。忻州地委、行署和多数县市陆续将该项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全区制订“八五”规划、一年一度的农村工作会议,历届领导都倡导了移民脱贫的措施。原忻州地区行署专员郝敬恒在《加快忻州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思考》一文中,曾根据该项研究提出了“有规划有组织地移民并村,帮助山庄窝铺农民通过易地开发脱贫致富”的扶贫工作构想。在忻州地区推广运用的基础上,1993年上半年,王文学副省长在河曲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大会讲话时指出:“移民脱贫,是王忠华的发明和专利。”
根据王忠华同志的研究成果,地委、行署在移民脱贫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优化批宅基地,解决住房,减免农业税,减轻提留摊派等负担,拨给一定的资金扶持特困户和整体迁移的村庄发展生产,组织好协调工作,妥善解决债权债务问题,以做到移民和接受移民的村庄两方都满意。截至1993年上半年统计,全区10个贫困县有745个村、9138户人家、33085人通过移民,实现了永久性脱贫。
反映该项研究成果推广运用的具体情况见《山西经济日报》1993年4月14日头版头条通讯:《醒来的睡狮——忻州地区脱贫致富纪实》,《半月谈》1993年第22期,《农村视野》栏目文章:《走向梦中富饶的庄园——忻州移民脱贫记》。
忻州市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全市已有2100个山庄窝铺、195460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一大批贫困山村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变,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生产就业门路增多,收入水平提高,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特别是“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移民搬迁规模不断扩大,搬迁速度明显加快、搬迁成效日益显现。三年时间,全市共安排移民搬迁任务11万人,比前十几年的总和还多。全省2007-2013年,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2.13万户、43万人,涉及5000余个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37亿元。
(忻州市扶贫办副主任续晋一)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