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公然的歧视行为,但丁甚为气愤,但他没有立即发作。他把盘里的小鱼逐条拿起,靠近耳朵,然后又一一放回盘中,循环往复多次。执政官见状,便走上前来和他搭话。
执政官:“先生,您好像是听鱼说话?”
但丁:“几年前,我的一位挚友在海上旅行时不幸逝世,举行了海葬。从那以后,我一直不知道他的遗体是否已安然葬入海底,因此,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儿,也许它们多少知道一些情况。”
执政官:“那么,它们对你都说了些什么呢?”
但丁:“它们对我说,它们都很幼小,对过去的事情了解很少,不过,如果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肯定会了解到想要知道的情况。”
执政官听了但丁的话,很快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连忙向但丁道歉并命令侍者端上来一条又肥又大的煎鱼。
课堂指导。
“想要赢得他人的欢心,说话就要讲究尺度。”哈佛大学礼仪课教授约克说,“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与人交谈,他在一旁夸夸其谈,殊不知对方已经在翻白眼了。”的确,与人交谈说到底是要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觉得跟我们说话是愉快的,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人是有感觉的,对于某些不讲尺度、不顾他人感受的“大喇叭”,任何人都不会喜欢。
但丁的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不仅没有让执政官难堪,也显示出自己的绅士风度。这就说明,但丁的话无论是在轻重分寸上,还是在说话时机分寸上,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那么,想要在与人交往中赢得别人的好感,在讲话时以下尺度必须要用心把握:
1.时间分寸:说话时机要把握。
没有在最恰当的时机说话,不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也不会有任何意义,难以使对方接受你的意思。这就犹如一个有着强健体魄、良好技艺的棒球运动员,没有掌握好击球的时间,使得挥棒落空一样。
2.插嘴分寸:插嘴要有艺术性。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已经明白的样子。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地作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话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好感。
但是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或中途插话,不仅是有失礼貌的行为,而且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当别人正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便插嘴或是打断,这样对人既不尊重,又很容易弄错别人的意思,给自己造成损失。
3.轻重分寸:说话注意轻重感。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也不利自己的话。
在规劝或批评对方的时候掌握好轻重,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我们发现对方行为有所缺失时,不必说得太露骨,稍微暗示一下对方,或者旁敲侧击地提醒,对方通常能够明白你的意思,还会对你的善意规劝表示好感。具体要注意的有:
第一,以给他人留面子为前提,侧面提醒,点到即止。
第二,在与人争论、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要把话说绝。特别是朋友之间的冲突,也许你气头上的一句“断交”,就会失去人生最好的朋友。另外,在一些公共场合说出重话,会引起对方的暴躁心理,一旦对方忍无可忍出言回骂或动手伤人,对自己将非常不利。
第三,在对任何事情进行判断时,都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切忌武断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然后随意地附和某一方。要对你所听、所见、所感进行综合衡量,这样你说出的话才有分量。
4.态度分寸:调解纠纷的技巧。
顾及纠纷双方的心态及立场,尊重他们的自尊,给足其面子,是成为打圆场高手的必备武器,也是让他人交出信任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相当重要的为人之道。在调解纠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和事老在调解纠纷时,要让调解的对方认可自己的意见,可采取赞同法,即强调谈话双方在某一方面的一致性,如强调纠纷者有共同的愿景等。
其二,言辞恳切,合法合情。让被调解双方处于和平解决事情的氛围中,减少“兵戎相见”的争端。调解语言要适当调换,既合法又合情,不可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调解对象的不同心理特点来选用不同的调解语言。
其三,忠言不逆。调解者要抓住调解对象自尊、爱面子的心理,从维护双方名誉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公正地说出现实,作出条理清楚的分析,使语言的表达深刻得体。
其四,在调解纠纷时,如果双方争论不休,各执己见,那么充当和事老的人应立刻岔开话题,转移双方注意力。
其五,忌急于求成。人们常说,善弈棋者,每每举一而反三。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视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后再进行调解。
其六,忌官腔官调。调解者应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纠纷双方面前,不要用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作风来做和事老,因为没有人愿意听这种人的说教。
其七,忌空洞说教。思想观点要明确,语言要朴实新颖,语气要委婉动听。
与人交谈,实质上就是在交谈中互相了解,赢得对方的好感。然而,赢得对方的好感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时间分寸、插嘴分寸、轻重分寸、态度分寸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所以,说好该说的话,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越走越远。
与人交流不在于发现地雷,而在于躲避地雷。
课前预习。
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个会议,讨论的是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报告时,用许多优美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报告后,自我感觉良好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会受到列宁的称赞,可列宁却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由哪一家工厂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用多少天?这些简单的问题把他问得瞠目结舌。列宁批评说:“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针线、犁、纺织品在哪里?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华而不实的废话代替了,这无异于欺骗。”
课堂指导。
哈佛人都懂得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躲避“地雷”的交往哲学,因为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纪伯伦曾说:“与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挑衅对方厌恶的事情,而要躲避那些,这才能使我们的交谈更愉快。”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说话风格是一个人的立场、观点、作风、内涵等在言谈中的综合体现。